网站支持IPV6
|
8月14日,2024四川网信“数智领航”第十三期川网联“走进新质生产力前沿”系列活动新型能源体系专场在成都举行,就数字赋能新型能源体系进行交流探讨。
活动现场
清洁能源大省 未来电力行业将如何转型
四川作为清洁能源大省,水能资源丰富,同时有着丰富的风电、光电资源。
“能源转型发展这个话题是一个长期话题。”清华大学电机系教授、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鲁宗相认为,要实现能源转型,需让多种可再生能源互补协同。
据可再生能源发电增量数据显示,水电、风电、太阳能是主要的增长点。“这也是四川特色重点发展的三类能源,正好匹配。”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西南分部副主任、党委委员胡超凡补充道:“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也离不开上述清洁能源。目前,四川风光新能源装机1584万千瓦、约为2020年底装机的2.6倍。”
“新能源运用比例高了以后,能源资源平衡空间尺度会变大、时间尺度会变小。意味着未来整个电力系统的分析、计算、监控会变得越来越困难。”鲁宗相说,未来电力行业转型会朝着数字化的趋势发展,实现能源形式广泛互联深度耦合。
成都高新西区虚拟电厂(成都高新区党群工作部供图)
电力系统数字化转型 四川做了哪些探索
对于“电力系统数字化转型”胡超凡十分赞同,在数字化转型上,国家电网西南分部做了不同程度的探索。
由于新能源对气象的依赖较强,国家电网西南分部通过整合内外部高精度气象数据和服务资源,构建气象数据服务中心,并和电网信息进行叠加,把气象数据、电网、网架地理信息数据融合,对电源、新能源出力进行预测。
其次,建立西南新能源运行消纳监测考评系统、西南水能优化利用平台,旨在实现西南水资源互联互通,及时感知多流域来水情况和水电站群发能力。
除此之外,以数字化作为工具在电力行业还有其他实践。活动当天,记者来到位于成都市虚拟电厂管理平台。一张大屏上,展示着成都市负荷运行监测、接入虚拟电厂资源情况等信息。
所谓虚拟电厂,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发电厂,而是一种智慧能源管理系统,能够有效聚合和调度分散的能源资源,将闲散在终端用户的分布式电源、储能、可控负荷、充电桩等电力资源聚合并加以优化控制。“八月初,四川电力交易平台发布了全省电力缺口响应需求,成都市虚拟电厂积极参与响应,各市场化主体实现约4.2万千瓦负荷响应,占全市需求响应总量约20%。”国网成都供电公司营销部副主任邓灿表示,成都是典型的电力受端城市,季节性短时尖峰负荷往往加剧电力保供压力。虚拟电厂作为挖掘需求侧资源柔性调节潜力的重要新型技术,可以促进负荷移峰填谷、缓解供需矛盾。
据了解,目前,成都市虚拟电厂已接入7家虚拟电厂,聚合电源、负荷等可调资源超过40万千瓦。预计2025年实现对分布式电源、储能设施、可调负荷等资源“应接尽接”,可调能力扩大到130万千瓦以上。
邓灿认为,随着新模式新业态持续涌现,电力系统数字化转型将会有更多的想象空间。
微型电力传感芯片
引进专业人才 为能源转型提供更大支撑
能源转型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
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作为打造能源互联网领域的人才汇聚平台、科技创新中心、产业发展高地。研究院院长助理、科技创新部主任吕岚春告诉记者,研究院是四川省和清华大学合作的全省首个省校合作科研机构。落地四川以来,把关键装备、智慧系统、信息赋能、能源碳中和四大领域作为重点研究方向。
运行8年来,研究院科研团队攻克新型储能的技术路线之一压缩空气储能技术,自主研发出应用于能源数字化及智能装备等领域的微型电力传感芯片。“这离不开研究院培养的5名国家级人才,打造的500余人的高水平人才队伍。”吕岚春说。
“包括大家非常看好的数据中心的产业,它作为电力系统数字化转型的基地,同样离不开人才。”鲁宗相说,他十分看好四川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发展潜力,他们将继续引进专业人才,为四川的能源转型提供更大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