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我省地震灾区从灾后重建走向发展振兴

  • 2012年09月07日 00时0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播报
  •   8月25日,汶川漩口镇新型工业园区内热闹非凡,四川浩普瑞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锂电正极材料项目破土动工。在这里,未来的锂电研发中心,将建设代表当今世界水平的锂电池正极材料生产线。

      四年过去了,曾经满目疮痍的汶川,如今生机勃勃,到处是新厂房、新民居、新风貌。汶川之变也是整个四川地震灾区变迁的缩影。从灾后重建到发展振兴,经过四年砥砺奋进,灾区脱胎换骨重新焕发活力,灾区人民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期待着更加美好的未来。

      提升发展内生动力一个再生性跨越的过程

      每到节假日,位于北川新县城的巴拿恰商业街上的羌乡特产专卖店,北川人杨仕云忙得不可开交。巴拿恰商业街开街一年多来,人气越来越旺。这条街为北川老百姓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也将随着新北川旅游业的逐步发展而更加兴旺。走进羌民族特色浓郁的新北川,映入眼帘的是优美的环境,完善的功能。

      不止北川,如今走进灾区,处处呈现出和震前不一样的崭新面貌。

      道路出行更加通畅。今年10月,映汶高速将全线贯通,加上此前通车的都映高速,两条高速路将在映秀完成接力。灾后重建中,四川规划建成一批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重大项目,灾区6条高速公路全部开工建设,建成干线公路5600多公里、农村公路3.3万多公里,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住房布局更加优化。优先建成540多万户、1200多万人的城乡住房,高标准高质量重建和修复了8283所各类学校和2292个医疗卫生机构,新建了一批社会福利院、社区服务中心、文化中心等设施,功能日益完善。

      灾区生态环境有效恢复。全省完成2334处重大地质灾害治理,整理复垦200多万亩灾毁土地,恢复林草植被近450万亩。

      外在之变令人感叹,内在之变更令人鼓舞。经过灾后重建的洗礼,灾区发展起跳的潜力被激发,视野和思路重新打开,审慎找准定位,选择最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

      阳光、湖水、花海,经过重建的汉源,形成了“东部林牧矿电,南北生态农林,园区精品工业,沿河观光旅游”的产业布局,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大山深处的青川,震前人均收入只有2000元,重建中青川人认识到要超越震前必须打破落后的观念、方式、路径,利用对口援建的机遇引进浙江的“致富经”,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2011年底青川农民人均收入达4339元……

      变“输血”为“造血”,主动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这是灾区重建的普遍做法和经验。“恢复重建不是简单复制,而是更高水平的建设、更高起点的发展。”四川地震灾区恢复重建的过程,成为改善发展条件、实现科学发展、灾区产业再生性跨越的过程。

      迈向新的更高目标进入全面发展振兴阶段

      今年7月,都江堰市与成都高新区就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合作发展签约,充分利用“天府软件园”全国知名软件园区品牌,发挥都江堰环境优美的影响力,招引并聚集软件研发、服务外包、数字娱乐、软件培训等软件与信息服务企业落户都江堰园区。

      灾后重建,让我省地震灾区拥有了更坚实的发展基础、更充足的发展动力、更高远的发展目标。

      2011年,我省GDP总量突破2万亿元大关,在“5·12”汶川特大地震和国际金融危机等复杂的经济发展形势下,仅用四年时间就再上一个万亿元台阶。与此同时,灾区发展则与全省经济的高位上升保持了同步。

      同样是2011年,6个重灾市 (州)的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是震前2007年的1.95倍、2.39倍、1.7倍和1.75倍。在我省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过程中,灾区没有落伍。

      灾区奋力追赶的动能从何而来?

      曾经高耗能、重污染的工业重镇——水磨镇,震后产业腾笼换鸟,搬工厂,引大学,做旅游,打造成集职业教育、旅游商贸、行政文化和配套居住功能的生态新城,成功转型。在地震中遭受重创,东汽在加快重建的同时也加大了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力度,如今,火电、核电、风电、燃气轮机、太阳能发电以及海水淡化设备成为新东汽的主体产业,产值突破200亿元。

      产业转型升级,重塑发展模式,灾区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在产业发展迅速恢复的同时,新建一大批支撑灾区发展的重大产业项目;在注重优化经济结构、淘汰一批落后产能的同时,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着力构建比较优势突出、适应未来发展的产业体系。灾区各地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构建起布局合理、各具特色、优势显著的产业发展格局。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四年来,灾区群众生活水平得到全面提高。农民成为市民,有了新工作,新农保、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在灾区实现全覆盖。“家家有房住、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设施有提高、经济有发展、生态有改善”的重建目标,已基本实现。

      展望未来,灾区蓝图已然呈现。按照省委、省政府编制发布的《汶川地震灾区发展振兴规划(2011-2015年)》,未来几年,我省将在巩固灾后恢复重建成果的基础上,紧紧围绕灾区产业发展、就业促进、扶贫帮困、生态保护和社会建设5个方面的重点,推进灾区全面发展振兴,基本建成人民安居乐业、城乡共同繁荣、人与自然和谐的美好新家园。

      承载了殷切希望的我省地震灾区,站在新的起点上,向新的更高目标奋进!(记者 刘云云)
    责任编辑: 暴雨将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我省地震灾区从灾后重建走向发展振兴

  • 2012年09月07日 00时0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8月25日,汶川漩口镇新型工业园区内热闹非凡,四川浩普瑞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锂电正极材料项目破土动工。在这里,未来的锂电研发中心,将建设代表当今世界水平的锂电池正极材料生产线。

      四年过去了,曾经满目疮痍的汶川,如今生机勃勃,到处是新厂房、新民居、新风貌。汶川之变也是整个四川地震灾区变迁的缩影。从灾后重建到发展振兴,经过四年砥砺奋进,灾区脱胎换骨重新焕发活力,灾区人民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期待着更加美好的未来。

      提升发展内生动力一个再生性跨越的过程

      每到节假日,位于北川新县城的巴拿恰商业街上的羌乡特产专卖店,北川人杨仕云忙得不可开交。巴拿恰商业街开街一年多来,人气越来越旺。这条街为北川老百姓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也将随着新北川旅游业的逐步发展而更加兴旺。走进羌民族特色浓郁的新北川,映入眼帘的是优美的环境,完善的功能。

      不止北川,如今走进灾区,处处呈现出和震前不一样的崭新面貌。

      道路出行更加通畅。今年10月,映汶高速将全线贯通,加上此前通车的都映高速,两条高速路将在映秀完成接力。灾后重建中,四川规划建成一批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重大项目,灾区6条高速公路全部开工建设,建成干线公路5600多公里、农村公路3.3万多公里,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住房布局更加优化。优先建成540多万户、1200多万人的城乡住房,高标准高质量重建和修复了8283所各类学校和2292个医疗卫生机构,新建了一批社会福利院、社区服务中心、文化中心等设施,功能日益完善。

      灾区生态环境有效恢复。全省完成2334处重大地质灾害治理,整理复垦200多万亩灾毁土地,恢复林草植被近450万亩。

      外在之变令人感叹,内在之变更令人鼓舞。经过灾后重建的洗礼,灾区发展起跳的潜力被激发,视野和思路重新打开,审慎找准定位,选择最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

      阳光、湖水、花海,经过重建的汉源,形成了“东部林牧矿电,南北生态农林,园区精品工业,沿河观光旅游”的产业布局,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大山深处的青川,震前人均收入只有2000元,重建中青川人认识到要超越震前必须打破落后的观念、方式、路径,利用对口援建的机遇引进浙江的“致富经”,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2011年底青川农民人均收入达4339元……

      变“输血”为“造血”,主动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这是灾区重建的普遍做法和经验。“恢复重建不是简单复制,而是更高水平的建设、更高起点的发展。”四川地震灾区恢复重建的过程,成为改善发展条件、实现科学发展、灾区产业再生性跨越的过程。

      迈向新的更高目标进入全面发展振兴阶段

      今年7月,都江堰市与成都高新区就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合作发展签约,充分利用“天府软件园”全国知名软件园区品牌,发挥都江堰环境优美的影响力,招引并聚集软件研发、服务外包、数字娱乐、软件培训等软件与信息服务企业落户都江堰园区。

      灾后重建,让我省地震灾区拥有了更坚实的发展基础、更充足的发展动力、更高远的发展目标。

      2011年,我省GDP总量突破2万亿元大关,在“5·12”汶川特大地震和国际金融危机等复杂的经济发展形势下,仅用四年时间就再上一个万亿元台阶。与此同时,灾区发展则与全省经济的高位上升保持了同步。

      同样是2011年,6个重灾市 (州)的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是震前2007年的1.95倍、2.39倍、1.7倍和1.75倍。在我省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过程中,灾区没有落伍。

      灾区奋力追赶的动能从何而来?

      曾经高耗能、重污染的工业重镇——水磨镇,震后产业腾笼换鸟,搬工厂,引大学,做旅游,打造成集职业教育、旅游商贸、行政文化和配套居住功能的生态新城,成功转型。在地震中遭受重创,东汽在加快重建的同时也加大了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力度,如今,火电、核电、风电、燃气轮机、太阳能发电以及海水淡化设备成为新东汽的主体产业,产值突破200亿元。

      产业转型升级,重塑发展模式,灾区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在产业发展迅速恢复的同时,新建一大批支撑灾区发展的重大产业项目;在注重优化经济结构、淘汰一批落后产能的同时,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着力构建比较优势突出、适应未来发展的产业体系。灾区各地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构建起布局合理、各具特色、优势显著的产业发展格局。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四年来,灾区群众生活水平得到全面提高。农民成为市民,有了新工作,新农保、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在灾区实现全覆盖。“家家有房住、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设施有提高、经济有发展、生态有改善”的重建目标,已基本实现。

      展望未来,灾区蓝图已然呈现。按照省委、省政府编制发布的《汶川地震灾区发展振兴规划(2011-2015年)》,未来几年,我省将在巩固灾后恢复重建成果的基础上,紧紧围绕灾区产业发展、就业促进、扶贫帮困、生态保护和社会建设5个方面的重点,推进灾区全面发展振兴,基本建成人民安居乐业、城乡共同繁荣、人与自然和谐的美好新家园。

      承载了殷切希望的我省地震灾区,站在新的起点上,向新的更高目标奋进!(记者 刘云云)
    责任编辑: 暴雨将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