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条古道上两个古城的“蝶变”
汉源县清溪镇,曾是茶马古道上的一座重镇。青川县青溪镇,原是阴平古道上的一座要塞。两个拥有千年历史的古城,两个音同字不同的古镇,同在汶川特大地震中遭遇重创。三年灾后重建,两个历经沧桑的古城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茶马古道上
汉源清溪梨花依旧笑春风
“清风雅雨建昌月”,这则著名的土谚说的正是清溪的古城劲风、雅安的桥头烟雨和西昌的如盘明月。
曾经,清溪是四川的重要交通枢纽,牦牛道、沈黎道、清嘉道交汇于此,无数的丝绸、茶叶、食盐等经此远销西藏、云南甚至越南、缅甸,清溪也被称为建昌道上“小潼关”。
如今,从雅安出发,翻越海拔3000多米的泥巴山,下到南麓半山腰,远远就看见错落有致的民居。此时是4月中旬,梨花、樱桃花、苹果花绚烂盛开,新建的浅蓝灰色房屋掩映在花丛中,透露出古典韵味。这就是汉源县清溪镇。
百年照片,九街十八巷的美丽记忆
4月11日,记者找到长期研究清溪古城文化的退休干部任沛雄。他的家在清溪镇上,房间内摆放着各种关于清溪古城的书籍、资料。
不过,最吸引人的是房屋正中一幅几乎占据整个墙壁的照片--一个小城的黑白影像。“这是1908年西方植物学家尼斯特·亨利·威尔逊途经汉源,拍摄的清溪古城全貌。”任沛雄说。
照片中,坐落在山间平坝的清溪古城,四周有逶迤的城墙,城墙上的雉堞历历可数。城墙内是纵横交错的阡陌、鳞次栉比的房屋、屋舍俨然的书院。城中房屋沿十字形中轴线分布,树木掩映,白墙黑瓦,错落有致,呈现出一派祥和安宁的气象。
清溪如今虽是一个乡镇,但千年前却是一个县城。古城自汉代始建,作为历代郡、州、县治地,设治长达1000多年。任沛雄告诉记者,古城东、西有两条河,水流清澈可鉴,故名清溪。在清代,清溪城内有九街十八巷,南来北往的商贾川流不息。城外不仅有护城河,还有隍堑(没有水的城壕)。
在任沛雄的带领下,记者来到古城老街。街巷狭窄,混凝土路面中,间或还能看到几块当年的青石板。两旁的民居依然保留着不少一楼一底木结构房,大天井套小天井。任沛雄指着一座木楼说:“这是当年的‘永发店’,相当于现在的政府宾馆,据说有300多个床位,可见当年的清溪人气之旺。”
老街中还残存着一段土城墙和一个城门洞。“这是古城的北城门,叫武安门。”任沛雄说,古城筑有城墙,高2丈8尺,周长7里7分,有四座城门,东门叫省耕门,南门为阜财门,西门叫通化门。
志愿守护,“土专家”与文庙做伴
作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清溪文庙得到了有效保护。
记者看到,“万仞宫墙”内古杉参天,大成殿斗拱重檐、琉璃碧瓦。滴水桥、泮池、礼乐亭、古铜香炉……最让人叹为观止的是棂星门,这座四柱三间三层的石牌坊,坊身布满浮雕,坊顶有4根龙缠冲天柱,全是镂空雕刻,精妙无比。
就在这些精美的建筑下,有一群默默的守护者。2001年,清溪老年协会发起成立“志愿看护文庙队”,9名土生土长的清溪老人背着简陋行李,住进文庙旁的旧木屋,开始没有一分报酬的“守望者”之路。
82岁的黄学胤,是看护队中最年长的志愿者。他眼不花、耳不聋,但患严重风湿,腿脚并不灵便,但他每天都乐呵呵地负责记录文庙日常杂事,被看护队的其他老人称为“先生”。
身着已经洗得发白的蓝布衫,72岁的杜永强拿着一个漏网,在滴水桥的泮池里打捞落叶残渣。儿孙满堂的杜永强曾当了13年村干部,听说文庙需要看护人,二话没说来到文庙。早上7点他就起床打扫院内卫生,9点开始为游客烧开水,一直要忙到晚上10点才上床睡觉。“文庙需要人看护。”
灾后重建,古城迎来发展新机
在汶川特大地震中清溪遭到重创,部分民居坍塌,清溪文庙等也受到不同程度损坏。
地震后,汉源县把清溪古城申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正在等待最终评审。“灾后重建中,我们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古城保护结合起来。”清溪镇党委书记冉龙洲说,古城规划保护范围有4平方公里,争取到60万元保护资金,目前已完成《汉源县清溪古城旅游总体规划》,并通过专家评审。
记者从《规划》中看到,老街的民居将根据房屋现有结构进行外部风貌改造,并和商业、旅游、观光结合起来。残存的城墙将重新矗立,城门洞重新恢复为城门楼。已经消失的文武衙署、祠堂楼亭,也将一一重现。
据到清溪实地考察的专家分析认为,保存较好的古城资源、独特的人文地理优势是古城未来发展的有利条件。由于古城修建于风口,所以劲风成为一大特色,且常年无夏,是很好的避暑胜地。正在修建的雅西高速通车后,古城有望迎来旅游发展的契机。
阴平古道上
青川青溪重塑“边城秘境”
□李思恒本报记者陈四四
溯嘉陵江而上,在岷山山脉摩天岭脚下,有一座幽静且古老的小镇--青川县青溪古城。5月的阳光下,推开古城城门。蜿蜒的青石板街连接起川北民居,一派安静祥和。青山绿水古道间,青溪古城仿若世外桃源。
这座有1700多年历史的古城,在汶川特大地震中曾遭遇严重损毁。3年过去,阴平古道上的青溪古城以“边城秘境,世外闲情”为文化定位,重塑历史风貌。目前,古城文化建设项目已进入最后打造阶段,年内便可开城迎客。
各方合力,重塑古城旧时貌
青溪古镇坐落于四川西北部边缘,是阴平古道的重要节点,也是西蜀的咽喉之地。据相关文献记载,这座幅员面积526平方公里的边塞小镇,保留着明代千户所城的格局和建筑群,随处透着“城在水中里,水从城内过”的水城风情,又因形似一只古代战靴,俗称“靴城”。千百年来,汉、回、羌、藏等多个民族在此繁衍生息。
然而,这座古城却未能在3年前的地震中幸免:阴平古道上的明代城墙部分垮塌,石牛寺全面受损,华严庵古建筑全部垮塌,川北风格的古居民建筑群大面积倒塌……
2009年8月,青川县委、县政府批准实施《青溪片区(2009-2020年)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这是温州经济建设规划院为青溪片区量身打造的,提出了建设“历史人文古镇”。2009年10月,青溪古城恢复重建工程启动,总投资达1.6亿元。
“古城重建,充分保留古镇文化面貌。”温州援建指挥部指挥长鲍卫翔说,古城建筑的风格确定为明清时期,以青砖和白粉墙为主,体现川北民居特色。
为了保证还原古色古香的明清格局,青溪镇还请来四川古建筑科研所专家,承担起古城众多古建筑的维修重任。四川大学艺术学院、赣州设计院参与景观设计。
青溪镇镇长郭雪源说,现在古城内的基础设施已完成改造。东西两条主街道贯穿古城,两旁是一楼一底的川北民居。青石板铺就的支道纵横,穿连成“迷宫”。民俗文化中心、钟鼓楼、“瓮城”等表现民俗民风的建筑拔地而起,阴平古道上的老城墙完成修复。
100多户古镇居民,已经在新居中开始新生活。
传承文化,“边城秘境”新形象
逐渐恢复旧貌的古城,又该如何延续千年文化?
今年1月,青川县政府批复了“青溪古城文化建设项目”,要将古城的三国文化、生态旅游文化、民族民俗风情等历史文化进行整合,并面向社会公开招标。四川金手指文化传播集团有限公司提出的“边城秘境,世外闲情”文化定位,整合青溪古城的诸多历史文化,同时顾及古城的未来发展,获得当地政府和专家一致认可。
相关人士解释,“边城”是指古城的地理位置。“秘境”是指古城众多神秘韵味:东西城门倾斜15度开合,释为千年古城城门之秘;马帮探寻建文帝“隐跸”之所华严庵、神仙洞、莲花泉,却不知其所踪……
2月,青溪古城文化建设项目正式启动开工。据青川县旅游局局长沈兴娜介绍,按照古城的文化定位和功能定位,青溪古城文化建设项目工程主要包括“三区两系统”,即民族融合示范区、生态旅游服务区、原著居民体验区等“三区”,家园守护系统、公共景观系统等“两系统”。“它支撑着古城‘边城秘境,世外闲情’的文化新形象。”
在沈兴娜的带领下,记者走进古城,经过小东街(汉回坊),穿过星月广场,就是清真寺、民俗文化展示中心和城隍庙。这一大片便是古城的民族融合区,从明清延续至今的不同民族生活风貌在这里可窥探一二。
“古城也是唐家河自然保护区的服务营地。”沈兴娜说,东城门、钟鼓楼、北门牌坊区域都划为古城生态旅游服务区,“这里主要开展一些生态环境教育,提供户外出行装备,作为驴友之家、客栈。”而以南北大街--钟鼓楼为界的整个西侧区域,是古城的原著居民体验区。行走其间,与往来的居民闲聊,或品尝美食……
看着在打造中的文化项目,古城居民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