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宁现代农业发展快 农民收入创新高
一、2010年遂宁市农村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1、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巩固,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
据统计,全年第一产业实现总产值180.2亿元,同比增4.6%,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其中:农业为83.2亿元,增长2.9%;林业为5.8亿元,增长12.6%;牧业为82.5亿元,增长5.3%;渔业为6亿元,增9.6%;农林牧渔业服务业为2.8亿元,增9.7%。农、林、牧、渔和服务业结构比由2009年46.2:3.1:46:3.2:1.5调整为46.1:3.2:45.8:3.3:1.6。
遂宁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09.4亿元,同比增4.5%,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其中:农业为56.9亿元,增长2.8%;林业为4.4亿元,增长12.5%;牧业为42.2亿元,增长5.2%;渔业为3.7亿元,增长9.5%;服务业增加值2.1亿元,增长9.9%。
2、粮食创十年新高,油料再获丰。
2010年遂宁市继续大力执行国家扶持农业的各项支农惠农的政策措施,及时引进各项农业种植技术、病虫预防等高新科技,促成了全年粮食、油料丰收。
据统计,遂宁市完成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1.7万亩,同比增长0.5%;总产量166.4万吨,同比增长1.5%。其中,小春粮食总产量为10.1万吨,同比增长0.3%;大春粮食总产量21.6万吨,同比增长0.6%。遂宁市完成油料播面为5.3万亩,同比增长2%。其中,大春油料为1.5万亩,增长1.8%,总产量为3.5万吨,增长1.9%;其中,油菜为3.8万吨,增长2.1 %;花生为1.5万吨,增长1.8%。
目前遂宁市大力实施现代农业大基地建设,着力发展优质柑橘、绿色蔬菜、高效林业、名优花卉苗木、道地中药材等五大特色产业,不断加速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步伐,初步构建了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产业体系。一是柑橘产业实现了重大突破目前已建成全省规模最大、年供苗能力500万株的柑桔无病毒容器苗繁育中心,建成柑桔基地33万亩,每个区县都有成千上万亩的核心示范园。二是蔬菜产业实现从大众蔬菜向绿色有机蔬菜的突破,已建成无公害蔬菜基地60万亩、绿色蔬菜基地7万亩。三是林业产业实现从单一低产向立体高效的突破,已建成高效经济林基地48.1万亩,发展林下种养基地50余个,实现林业总产值29.2亿元。四是花卉苗木产业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已发展名优花卉苗木产业园10个,发展名优花卉苗木基地2.6万亩。五是中药材产业实现从零星分散到规模集约的突破,遂宁市已建成中药材基地8.7万亩。
3、畜牧生产发展开拓创新、势头强劲
2010年遂宁市畜牧业发展势头强劲,规模化养殖快速发展,建立了现代畜牧业产业体系。全年已建万头猪场74个、千头猪场524个、50头以上猪场2.86万个。
据测算,畜牧业实现增加值42.2亿元,对第一产业增加值的贡献率达到36.2%,带动农民增收126元。全年,生猪出栏484.3万头,同比增长3.2%,排全省第四位,处于全省三大畜牧业示范市之首;生猪存栏259.8万头,增长0.4%。牛出栏9.6万头,增长6.4%;牛存栏11.1万头,增长6%。羊出栏70.4万只,同比增长5%;羊存栏34.1万只,增长8.7%。家禽出栏3198.5万只,增长5.8%;存栏家禽1916.7万只,增长8.1%;肉类总产量 43.35万吨,增长9.4%。
4、农民收入增幅首超城镇居民,消费扩大
2010年,遂宁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390元,在全省排位中跃居11位,比2005年提高了4位,打破了自2007年以来保持全省第13位的局面,实现了“十一五”的新跨越;同比增长15.8%,比上年快7.2个百分点,增幅排全省第五位,首次高于城镇居民2个百分点。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工资性收入为2260元,增加338元,增长17.5%;家庭经营性纯收入2592元,增加306元,增长13.4%;财产性纯收入65元,增加5元,增长8.1%;转移性纯收入472元,增加87元,增长22.7%。
2010年,农民消费快速增长。全年农民现金支出为4900元,同比增长18.9 %。其中:生产费用支出为1018元,下降0.3%。全年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3343元,同比增长21.7%。其中:食品消费支出1092元,增长10.4%;衣着消费支出149元,增长12.7%;家庭设备用品支出196元,增长30.3%;交通和通讯消费支出271元,增长1.1%;教育文化娱乐消费的支出219元,增长9.2%;医疗保健消费支出361元,增长19.5%;居住消费支出为974元,同比增45.6%。在居住消费支出中,购买居住消费品支出为761元,同比增53%。
二、2010年农村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现代农业化规模不大、档次不高,效益未凸显。二是农业深加工能力不强,缺乏有效的营销观念和营销手段,品牌不响、产品缺乏竞争力,技术研发能力不强,农产品深度开发和精深加工少,加工增值能力低,带动辐射能力不够强,承受市场风险能力差。三是基础建设依旧滞后,特别是大、中、小型水利建设的蓄水面积仍然不够。四是农业投入不足,农业产业发展资金有限。五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仍不大,优势产业、品牌产品优势仍不够突出。六是各地农民增收工作发展不平衡,农民收入差距扩大。
三、措施建议
1、加强劳务引导,做强本地企业,实现劳务术人才的有序回流,最大限度满足地方经济发展与农民增收的有机整合。
2、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加大农业农村项目攻坚力度,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切实解决农村行路难、用水难、环境差等突出问题,夯实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基础。突出抓好水利、农田、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气象防灾减灾建设。
3、加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以市场经济为导向,适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充分发挥土地资本的作用,确保优质粮油、现代畜牧业、优质柑橘、绿色蔬菜、高效林业、中药材、花卉苗木等七大产业的协调发展。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