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成都启示——成都科学重建报告之“重建成果”

  • 2011年05月09日 00时0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于“天府之国”,这是一场巨大的灾难。

      三年前,都江堰、彭州、崇州等地遭受重创,直接经济损失1247亿元。

      于“标杆城市”成都,这是一份喜悦的答卷。

      三年后,2010年成都地区生产总值与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双双创出新高,位列美国《福布斯》杂志预计的世界未来十年发展最快的城市之首。“家家有住房、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设施有提高、经济有发展、生态有改善”,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李春城如此总结灾后重建成果。

      回望这三年,成都科学重建与统筹城乡齐头并进,救灾与发展水乳交融——化危为机,攻坚克难,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四川省委省政府的运筹帷幄下,成都实现了自我超越,留下了宝贵启示。

      坚强核心是根本的保证

      大灾来临那一刻,都江堰市虹口乡党委书记马远见奔至乡政府大楼,10分钟后组织成立起抗震自救指挥部,三支队伍迅速行动:一支营救垮塌的中心小学被埋学生,一支向最近的部队求援,一支组织疏散受灾群众和游客。在当地党委领导下,虹口6000多名村民和近800名游客得以安全转移。

      灾后第七天,彭州市龙门山镇宝山村党委作出决定:奔赴越南,启动已多次调研并确定的投资开发项目。2009年,宝山村608户人全部住上了新 “别墅”。2010年,全村工农业年产值25.3亿元,人均年收入超过3万元。

      这一切,归功于各级党组织带来的凝聚力,归功于奋战在抗震救灾和重建第一线的基层党员干部。

      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给予了成都极大的重视、关心和支持,中央领导多次亲临成都视察指导,并创造性地启动了对口援建制度,举全国之力推进灾后恢复重建。

      四川省委、省政府科学统筹、周密部署,成都市委、市政府快速反应,53家单位主要负责人和相关工作人员500余人第一时间进驻成都市应急联动指挥中心,仅十几天就在灾区设置临时救助点和集中安置点1800多个,转移安置受灾群众75.3万人。

      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三年来,从救人性命到安置群众,从打通要道到重建家园,从物质保障到精神重塑,从城乡一体的科学规划到以人为本的基层民主治理……各级党组织坚强领导、共赴危难,成为重建一线的中流砥柱和战斗堡垒。

      “党不愧为人民的主心骨,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能够创造奇迹。”成都如是说。

      城市精神是内生的动力

      德国大众、富士康、仁宝、联想、戴尔……震后三年中,世界500强频频与成都牵手,落户企业增至189家。

      上海、福建、重庆,对口援建省市在灾区规划建设了特色产业园,落实多个产业合作项目。

      西博会、软洽会、糖酒会……千场大型会展吸引八方来客。

      是什么令成都坚强站起?是什么让成都实力成为世界焦点?

      让我们回到2008年,那一夜,在成都通往都江堰的高速公路上,成都近千名出租车司机自发行动起来,转运伤员、输送物资,成为一道绿色的风景线。10万成都市民涌向献血点,生命之血源源不断注入伤员的身体。

      让我们回到2009年,这一年,成都荣冠“全国文明城市”。这一称号,标志着一座城市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融合,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品牌。

      让我们回到2010年,这一年,以先进模范为代表的灾区干部群众奋斗在农村、在工地,创造了重建奇迹,实现了三年目标任务两年基本完成。这一年,成都市启动灾后重建农民集中居住区“新家园、新生活、新风尚”活动,提升灾区的社会文明程度。

      坚韧顽强、昂扬奋发,这座城市的精神,将汇聚凝结成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激发推动成都各项事业加快发展的巨大力量。

      统筹城乡是成功的路径

      “灾后重建的胜利证明,统筹城乡发展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正确举措,是城乡群众共创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最好实践。”成都市相关负责人说。

      用统筹城乡的思路和办法推进灾后重建,大力推进农村工作四大基础工程,成都将重灾区建成了科学重建、科学发展的样板。

      以科学规划为基础,灾后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在彭州市磁峰镇鹿坪村“鹿鸣荷畔”,基础设施和生活设施配套齐全,乡村酒店与经济作物生产基地相映成趣。这里的村民说:通过灾后重建,我们的日子至少向前迈进了20年。

      以“发展性、多样性、相融性、共享性”为原则,成都市首次将农村住房建设纳入科学规划管理,构建起5个中等城市、7个重点镇、26个一般镇、759个农村聚居点五个层次的灾区重建城镇体系。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撬动了原本沉睡的土地财富,破除城乡市场壁垒,推动灾后重建步步向前,加固农村发展动力机制。彭州通过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引入社会资金推进土地规模流转19万亩,初步建成了西南最大的农产品物流园和黄村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了4万亩设施农业。

      深化“三个集中”和“三化联动”,以产业发展为动力,4个重灾市县三次产业全面恢复并实现超越。崇州建设国家级循环经济产业园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彭州建设“闽彭产业园”承接产业转移提升工业发展,都江堰打造龙门山国际旅游集散中心、大青城旅游区核心区实现三产业远超震前水平……

      公共配套一体化全面推进。成灌高铁已投入使用,成彭快铁即将运行,灾区基础设施显著改善。教育、医疗水平有力提升,89所城区学校与127所灾区农村学校跨县结对,建成医疗卫生项目237个。

      三年过去,统筹城乡的成果令人惊叹:2010年,成都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2.54:1,比2009年缩小0.06,远低于2010年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3.23:1。“灾后重建既是对近年来成都实施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的直接检验,也丰富、深化和完善了我们的实践。”成都灾后重建的实践经验和取得的成果,已广泛借鉴、运用到其他地区,正在发挥着重要作用。(记者 刘莉)
    责任编辑: 白婉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成都启示——成都科学重建报告之“重建成果”

  • 2011年05月09日 00时0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于“天府之国”,这是一场巨大的灾难。

      三年前,都江堰、彭州、崇州等地遭受重创,直接经济损失1247亿元。

      于“标杆城市”成都,这是一份喜悦的答卷。

      三年后,2010年成都地区生产总值与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双双创出新高,位列美国《福布斯》杂志预计的世界未来十年发展最快的城市之首。“家家有住房、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设施有提高、经济有发展、生态有改善”,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李春城如此总结灾后重建成果。

      回望这三年,成都科学重建与统筹城乡齐头并进,救灾与发展水乳交融——化危为机,攻坚克难,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四川省委省政府的运筹帷幄下,成都实现了自我超越,留下了宝贵启示。

      坚强核心是根本的保证

      大灾来临那一刻,都江堰市虹口乡党委书记马远见奔至乡政府大楼,10分钟后组织成立起抗震自救指挥部,三支队伍迅速行动:一支营救垮塌的中心小学被埋学生,一支向最近的部队求援,一支组织疏散受灾群众和游客。在当地党委领导下,虹口6000多名村民和近800名游客得以安全转移。

      灾后第七天,彭州市龙门山镇宝山村党委作出决定:奔赴越南,启动已多次调研并确定的投资开发项目。2009年,宝山村608户人全部住上了新 “别墅”。2010年,全村工农业年产值25.3亿元,人均年收入超过3万元。

      这一切,归功于各级党组织带来的凝聚力,归功于奋战在抗震救灾和重建第一线的基层党员干部。

      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给予了成都极大的重视、关心和支持,中央领导多次亲临成都视察指导,并创造性地启动了对口援建制度,举全国之力推进灾后恢复重建。

      四川省委、省政府科学统筹、周密部署,成都市委、市政府快速反应,53家单位主要负责人和相关工作人员500余人第一时间进驻成都市应急联动指挥中心,仅十几天就在灾区设置临时救助点和集中安置点1800多个,转移安置受灾群众75.3万人。

      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三年来,从救人性命到安置群众,从打通要道到重建家园,从物质保障到精神重塑,从城乡一体的科学规划到以人为本的基层民主治理……各级党组织坚强领导、共赴危难,成为重建一线的中流砥柱和战斗堡垒。

      “党不愧为人民的主心骨,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能够创造奇迹。”成都如是说。

      城市精神是内生的动力

      德国大众、富士康、仁宝、联想、戴尔……震后三年中,世界500强频频与成都牵手,落户企业增至189家。

      上海、福建、重庆,对口援建省市在灾区规划建设了特色产业园,落实多个产业合作项目。

      西博会、软洽会、糖酒会……千场大型会展吸引八方来客。

      是什么令成都坚强站起?是什么让成都实力成为世界焦点?

      让我们回到2008年,那一夜,在成都通往都江堰的高速公路上,成都近千名出租车司机自发行动起来,转运伤员、输送物资,成为一道绿色的风景线。10万成都市民涌向献血点,生命之血源源不断注入伤员的身体。

      让我们回到2009年,这一年,成都荣冠“全国文明城市”。这一称号,标志着一座城市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融合,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品牌。

      让我们回到2010年,这一年,以先进模范为代表的灾区干部群众奋斗在农村、在工地,创造了重建奇迹,实现了三年目标任务两年基本完成。这一年,成都市启动灾后重建农民集中居住区“新家园、新生活、新风尚”活动,提升灾区的社会文明程度。

      坚韧顽强、昂扬奋发,这座城市的精神,将汇聚凝结成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激发推动成都各项事业加快发展的巨大力量。

      统筹城乡是成功的路径

      “灾后重建的胜利证明,统筹城乡发展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正确举措,是城乡群众共创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最好实践。”成都市相关负责人说。

      用统筹城乡的思路和办法推进灾后重建,大力推进农村工作四大基础工程,成都将重灾区建成了科学重建、科学发展的样板。

      以科学规划为基础,灾后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在彭州市磁峰镇鹿坪村“鹿鸣荷畔”,基础设施和生活设施配套齐全,乡村酒店与经济作物生产基地相映成趣。这里的村民说:通过灾后重建,我们的日子至少向前迈进了20年。

      以“发展性、多样性、相融性、共享性”为原则,成都市首次将农村住房建设纳入科学规划管理,构建起5个中等城市、7个重点镇、26个一般镇、759个农村聚居点五个层次的灾区重建城镇体系。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撬动了原本沉睡的土地财富,破除城乡市场壁垒,推动灾后重建步步向前,加固农村发展动力机制。彭州通过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引入社会资金推进土地规模流转19万亩,初步建成了西南最大的农产品物流园和黄村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了4万亩设施农业。

      深化“三个集中”和“三化联动”,以产业发展为动力,4个重灾市县三次产业全面恢复并实现超越。崇州建设国家级循环经济产业园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彭州建设“闽彭产业园”承接产业转移提升工业发展,都江堰打造龙门山国际旅游集散中心、大青城旅游区核心区实现三产业远超震前水平……

      公共配套一体化全面推进。成灌高铁已投入使用,成彭快铁即将运行,灾区基础设施显著改善。教育、医疗水平有力提升,89所城区学校与127所灾区农村学校跨县结对,建成医疗卫生项目237个。

      三年过去,统筹城乡的成果令人惊叹:2010年,成都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2.54:1,比2009年缩小0.06,远低于2010年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3.23:1。“灾后重建既是对近年来成都实施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的直接检验,也丰富、深化和完善了我们的实践。”成都灾后重建的实践经验和取得的成果,已广泛借鉴、运用到其他地区,正在发挥着重要作用。(记者 刘莉)
    责任编辑: 白婉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