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境突围 龙门山镇飞跃龙门

  • 2011年05月09日 00时0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5月2日,通过电脑公开摇号,1063户家庭中签龙门山镇“山水生态居住区”。场镇住房分配完成,宣告了这个彭州市灾后重建难度最大的极重灾镇,三年完成华丽转身。

      白水之滨,一幢幢崭新的楼房林立,那是新建场镇;道路两旁,一栋栋色彩各异的院落棋布,那是农家房舍……历经涅槃重生,龙门山镇站上走向生态旅游名镇的新起点。从悲壮走向豪迈,龙门山镇的重生画面,镌刻着跳起摸高的勇气、城乡统筹的智慧、以人为本的理念。

      始于难“而”胜于“难”

      一个“难”字,倒出龙门镇重建面临的多种苦楚。

      突如其来的灾难,使全镇蒙受毁灭性打击。455人遇难、915人受伤、96%的房屋损毁、7座桥梁完全损毁、26家水电企业和16家加工型企业全部陷入瘫痪,直接经济损失达49亿元。

      2008年8月,暴雨袭击龙门山,发生两处泥石流,所幸未造成人员伤亡;2009年8月,成都入夏以来的最大降水再次出现在龙门山镇;2010年8月,银厂沟内大龙潭、谢家店子等地发生泥石流,龙门山镇紧急转移群众1400余人。

      统规统建选址难、次生地质灾害防治难、可用建设时间短,龙门山镇的重建,无异于与时间赛跑、与天气赛跑。

      场镇重建面临的问题更为复杂。场镇既有当地居民、收入较低的破产企业职工,还有360户外地购房户,意见多,要求高。龙门山镇凝聚了彭州旅游的精华,群众因旅游而富。一个流行的算法是,同样种玉米,如果煮熟卖给游客,每亩收益就从900元升至4000元。

      从哪跌倒,从哪爬起。龙门山镇尊重民意,决意从困境中突围,确立“重建兴镇、旅游强震”的思路,直指打造“山水龙门、五彩乡村”生态旅游名镇。

      苟日新而日日新

      2009年3月,龙门山镇恢复重建换挡提速。镇党委主要领导要求,“每周要有新变化”。

      最先快进的是农村。龙门山镇共有团山、东林寺、三沟、国坪等4个统规统建点和宝山村王家山、三府坪2个统规自建点。

      它们均被纳入与产业互动的“一心二区三点”规划体系,即以场镇为核心,分别建设“山水生态居住区”、旅游商贸服务区、宝山村新农村样板区;以九峰村和宝山村为重点,打造休闲避暑区和旅游度假区;以国坪村、团山村、山沟村集中安置点为抓手,统筹发展旅游产业。

      国坪村震前人均年收入不到2000元,村民自嘲为“国家级贫困村”。通过统规统建,一分钱不出,农村就住进了现代社区。而作为景区股民,一旦旅游项目收益,还可享受效益分红。

      但是,仍然有一批家境困难的村民,又不愿放弃宅基地,这意味着他们短时期内将无法建房。

      龙门山镇创新出“先安置、后发展”的思路,启动建设了“农村廉租房”,九峰村45户村民,每间每月需要支付的租金仅10元。

      针对想在原址经营农家乐的村民,龙门山镇给出宽松的政策,允许他们拿出部分宅基地面积置换小型住房,待地质稳定、施工条件成熟以后,再利用剩余宅基地发展产业,完全不耽误其搞农家乐发展旅游。

      政策组合拳,兼顾了农村各类群体的利益。在高起点规划基础上,最漂亮的农房、最健全的集中居住区,呈现龙门山。

      农房重建与产业重建相结合,龙门山由此再次驶入旅游富民的快车道。

      跃龙门而梦圆龙门

      龙门山镇重建,核心在场镇。旧场镇有限的场地,已在过渡安置阶段优先修建活动板房,重建能够避开地震断裂带的点位,更捉襟见肘。

      “救命稻草”出现在白水之滨。白水河大桥上游河滩众多,两岸可利用土地丰厚,但在过去基本荒芜。

      “腾笼换鸟”的重建模式,由此出台。其要义是在白水河畔集中修建居民住宅“山水生态居住区”,旧场镇居民搬入新区后,腾出发展空间,引进社会资金进行开发性重建,填补场镇重建的资金缺口。场镇缺口到底有多大?整个集中居住小区共计投入3.2亿元,除去各类支持资金,还缺1.3亿元。这1.3亿元由彭州市小城镇投资有限公司筹措,通过旧场镇的旅游配套开发收益偿还。

      “山水生态居住区”,从开工到投入使用,持续两年时间,困难重重。

      要搬离原址,且要依据重建面积交一定的建房补差资金,群众意愿难以固化。思想认识的统一,源自一次带有“反思”色彩的会议。

      反思的内容主要有三个:近五十年间,龙门山场镇的变化在哪?发展旅游的近三十年间,居民得到多少实惠?震后一两年周边乡镇都在奔向旅游业,龙门山还等什么?

      原本熙熙攘攘的会场就此沉静下来。居民们说出他们的心里话:“我们愿意尝试”。

      龙门山镇党委政府不回避群众意愿固化的过程,采取“先建起来”的办法,让美好愿景尽快走下图纸。

      2009年4月,启动投资1600万元的“白水河治理工程”,建设抗震强度为8度的设防工程。

      2009年6月,启动“山水生态居住区”建设。通过法定程序,引进成都空军第九工程总队,作为龙门山场镇重建业主。

      当整个工程基础建起来后,镇政府再次组织重建户开会时,老百姓心存的顾虑被彻底打消了。

      政府工作的人性化,也使群众倍感温暖。镇政府主动联系信用社,对132户家庭经济困难户,发放重建贷款357.6万元。外地购房户反映交通不便,镇政府派人带上运钞车赶往成都市区、新都等地。

      经过三年重建,饱受各种困难考验的龙门山场镇,雏形初现,在万众期待中,龙门新气象,再次成为彭州旅游的标杆。而龙门山人也由此踏进梦想收获期。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逆境突围 龙门山镇飞跃龙门

  • 2011年05月09日 00时0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5月2日,通过电脑公开摇号,1063户家庭中签龙门山镇“山水生态居住区”。场镇住房分配完成,宣告了这个彭州市灾后重建难度最大的极重灾镇,三年完成华丽转身。

      白水之滨,一幢幢崭新的楼房林立,那是新建场镇;道路两旁,一栋栋色彩各异的院落棋布,那是农家房舍……历经涅槃重生,龙门山镇站上走向生态旅游名镇的新起点。从悲壮走向豪迈,龙门山镇的重生画面,镌刻着跳起摸高的勇气、城乡统筹的智慧、以人为本的理念。

      始于难“而”胜于“难”

      一个“难”字,倒出龙门镇重建面临的多种苦楚。

      突如其来的灾难,使全镇蒙受毁灭性打击。455人遇难、915人受伤、96%的房屋损毁、7座桥梁完全损毁、26家水电企业和16家加工型企业全部陷入瘫痪,直接经济损失达49亿元。

      2008年8月,暴雨袭击龙门山,发生两处泥石流,所幸未造成人员伤亡;2009年8月,成都入夏以来的最大降水再次出现在龙门山镇;2010年8月,银厂沟内大龙潭、谢家店子等地发生泥石流,龙门山镇紧急转移群众1400余人。

      统规统建选址难、次生地质灾害防治难、可用建设时间短,龙门山镇的重建,无异于与时间赛跑、与天气赛跑。

      场镇重建面临的问题更为复杂。场镇既有当地居民、收入较低的破产企业职工,还有360户外地购房户,意见多,要求高。龙门山镇凝聚了彭州旅游的精华,群众因旅游而富。一个流行的算法是,同样种玉米,如果煮熟卖给游客,每亩收益就从900元升至4000元。

      从哪跌倒,从哪爬起。龙门山镇尊重民意,决意从困境中突围,确立“重建兴镇、旅游强震”的思路,直指打造“山水龙门、五彩乡村”生态旅游名镇。

      苟日新而日日新

      2009年3月,龙门山镇恢复重建换挡提速。镇党委主要领导要求,“每周要有新变化”。

      最先快进的是农村。龙门山镇共有团山、东林寺、三沟、国坪等4个统规统建点和宝山村王家山、三府坪2个统规自建点。

      它们均被纳入与产业互动的“一心二区三点”规划体系,即以场镇为核心,分别建设“山水生态居住区”、旅游商贸服务区、宝山村新农村样板区;以九峰村和宝山村为重点,打造休闲避暑区和旅游度假区;以国坪村、团山村、山沟村集中安置点为抓手,统筹发展旅游产业。

      国坪村震前人均年收入不到2000元,村民自嘲为“国家级贫困村”。通过统规统建,一分钱不出,农村就住进了现代社区。而作为景区股民,一旦旅游项目收益,还可享受效益分红。

      但是,仍然有一批家境困难的村民,又不愿放弃宅基地,这意味着他们短时期内将无法建房。

      龙门山镇创新出“先安置、后发展”的思路,启动建设了“农村廉租房”,九峰村45户村民,每间每月需要支付的租金仅10元。

      针对想在原址经营农家乐的村民,龙门山镇给出宽松的政策,允许他们拿出部分宅基地面积置换小型住房,待地质稳定、施工条件成熟以后,再利用剩余宅基地发展产业,完全不耽误其搞农家乐发展旅游。

      政策组合拳,兼顾了农村各类群体的利益。在高起点规划基础上,最漂亮的农房、最健全的集中居住区,呈现龙门山。

      农房重建与产业重建相结合,龙门山由此再次驶入旅游富民的快车道。

      跃龙门而梦圆龙门

      龙门山镇重建,核心在场镇。旧场镇有限的场地,已在过渡安置阶段优先修建活动板房,重建能够避开地震断裂带的点位,更捉襟见肘。

      “救命稻草”出现在白水之滨。白水河大桥上游河滩众多,两岸可利用土地丰厚,但在过去基本荒芜。

      “腾笼换鸟”的重建模式,由此出台。其要义是在白水河畔集中修建居民住宅“山水生态居住区”,旧场镇居民搬入新区后,腾出发展空间,引进社会资金进行开发性重建,填补场镇重建的资金缺口。场镇缺口到底有多大?整个集中居住小区共计投入3.2亿元,除去各类支持资金,还缺1.3亿元。这1.3亿元由彭州市小城镇投资有限公司筹措,通过旧场镇的旅游配套开发收益偿还。

      “山水生态居住区”,从开工到投入使用,持续两年时间,困难重重。

      要搬离原址,且要依据重建面积交一定的建房补差资金,群众意愿难以固化。思想认识的统一,源自一次带有“反思”色彩的会议。

      反思的内容主要有三个:近五十年间,龙门山场镇的变化在哪?发展旅游的近三十年间,居民得到多少实惠?震后一两年周边乡镇都在奔向旅游业,龙门山还等什么?

      原本熙熙攘攘的会场就此沉静下来。居民们说出他们的心里话:“我们愿意尝试”。

      龙门山镇党委政府不回避群众意愿固化的过程,采取“先建起来”的办法,让美好愿景尽快走下图纸。

      2009年4月,启动投资1600万元的“白水河治理工程”,建设抗震强度为8度的设防工程。

      2009年6月,启动“山水生态居住区”建设。通过法定程序,引进成都空军第九工程总队,作为龙门山场镇重建业主。

      当整个工程基础建起来后,镇政府再次组织重建户开会时,老百姓心存的顾虑被彻底打消了。

      政府工作的人性化,也使群众倍感温暖。镇政府主动联系信用社,对132户家庭经济困难户,发放重建贷款357.6万元。外地购房户反映交通不便,镇政府派人带上运钞车赶往成都市区、新都等地。

      经过三年重建,饱受各种困难考验的龙门山场镇,雏形初现,在万众期待中,龙门新气象,再次成为彭州旅游的标杆。而龙门山人也由此踏进梦想收获期。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