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羌人谷的“门户效应”

  • 2011年05月08日 00时0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联合村位于“5·12”汶川特大地震极重灾区汶川县唯一的州定贫困乡龙溪乡。羌族人口占该村总人口的98%,是一个典型的原生态羌族聚居村,素有“羌人谷”门户美誉。地震中,村里248户人家的房屋全遭损毁,经过三年恢复重建,这个原本贫困的羌乡旧貌换新颜,朝着以生态农业和民俗旅游为支柱产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迈进。

      问卷

      村民对新生活充满信心

      在联合村采访,本报记者随机选择20户群众就家庭收入、重建满意度等进行问卷调查。

      80%的居民在地震后人均年收入比震前增加1000-2000元,有一些甚至增收3000-4000元。接受调查的90%以上的村民对住房、学校、乡镇卫生中心、道路等基础设施重建感到满意。

      100%的村民对重建后开始新生活感到非常有信心。

      心语

      妇女主任唐学华:我们生活会越来越好。

      村民袁美:我会更加积极地生活下去。

      村民余泽奎:我爱我家。

      村民余国美:感谢共产党给我们美好的新生活。

      重建——

      农业“立体”了,村民富裕了

      3月30日,记者前往联合村,和村民一起体味村子三年之变。

      车过龙溪1号大桥,联合村出现在眼前。“灾后重建的过程中,村里不但种起了精品蔬菜,还发展起立体农业。”村支书黄世荣告诉记者。黄世荣是村里的老支书,村里的变化他都看在眼里,“现在人均收入比起2007年翻了一倍都不止”。

      “生态农业”、“立体农业”,在这个原本贫困的村子可是个新词。在过去,农业对于祖祖辈辈生活在龙溪河边的联合村村民来说,就是种玉米和土豆。

      地震后,村里的土地由过去的400多亩缩减到现在的270多亩,加上农房重建规划又占了一部分土地,人地矛盾显得尤为突出。“那时已经到了不得不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地步了。”黄世荣说。

      黄世荣没想到的是,让种惯了玉米和土豆的村民改种一年三四熟的大海椒、青笋等精品蔬菜,以及大樱桃等果树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能不能养活,卖不卖得出去,都是村民担心的问题。

      村民余志勇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这个在成都打过工的男人一眼看出了商机,他率先租了近30户村民的50多亩土地,种起了果树和精品蔬菜,每年向租地给他的村民付每亩地1000元的管理费。

      2009年,余志勇种的蔬菜成熟了,当村民们看到蔬菜被一车一车运往成都等地时,“眼红”了——“这要是自己种的该有多好啊”。就在这一年,联合村村民都开始种起了精品蔬菜。

      现在村民的菜园里,鸡血李、桃子、杏子、大樱桃等果树,仔细一看,白菜头、青笋等精品蔬菜正在果树“脚”下茁壮生长。利用好每一分土地,发展立体农业已经让村民们尝到了甜头。“现在村民都想尝试种些经济效益更好的品种呢。”黄世荣说。

      发展——

      羌文化活起来,民俗旅游动起来

      “陈老板,农家乐整得咋样了?”还隔着一条小河,黄世荣就冲着正在自家地上修农家乐的村民陈超大声招呼了起来。

      “快了,5月份肯定能开张。”陈超笑嘻嘻地回答。

      马上要开张的农家乐,是整个龙溪乡震后农房重建结束后开的第一家农家乐。餐厅是用本地木材盖起的,按照羌族民居风格修建,能坐六七桌人。此外,陈超还将自家住房楼上的4个房间重新装修,准备作包间。陈超还在屋后河岸边平整了一块土地将来准备开成茶园。竹林、垂柳、万年青,还有他父亲陈文学嫁接的一棵可以开三花的果树,让这里平添几分闲适之趣。“鸡、兔都是自家养的,游客来了可点杀。我们还栽了红富士、杏子、大枣、鲜核桃、冬桃,保证水果随时供应。”陈超还修了个大水池,准备养淡水三文鱼。他的目标,是让自己这家小农家乐,像城里人经常说的那样,也能办得很绿色,很生态。

      这第一家农家乐来之不易。地震时,陈超家的房屋全部垮塌,当时他回到了联合村,和父兄一起,另觅地点重建家园。由于条件所限,他们修房子的一砖一瓦都是从河对岸的路上背过来的。“当时心里就想,赶紧把房子修好,开始新生活。”陈超说。

      陈超原本在汶川县城经营餐馆,生意不错,为何他要回到小山村办农家乐?底气来自羌人谷。原来,联合村正好位于龙溪乡羌人谷的门户之地。在联合村东门寨,一片由广东湛江援建的原生态羌族建筑和碉楼已经露出新颜,而寨门处羌人谷几个大字更是显眼。这片村寨,与去年开馆的羌人谷民俗文化博览馆互相呼应,让游客全方位领略羌族文化魅力。

      “今后,我们要依托羌人谷这一文化资源,发展民俗旅游业。生态农业可与民俗旅游业互动,吸引更多的人来咱村上看看。”黄世荣信心满满。

    责任编辑: 白婉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羌人谷的“门户效应”

  • 2011年05月08日 00时0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联合村位于“5·12”汶川特大地震极重灾区汶川县唯一的州定贫困乡龙溪乡。羌族人口占该村总人口的98%,是一个典型的原生态羌族聚居村,素有“羌人谷”门户美誉。地震中,村里248户人家的房屋全遭损毁,经过三年恢复重建,这个原本贫困的羌乡旧貌换新颜,朝着以生态农业和民俗旅游为支柱产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迈进。

      问卷

      村民对新生活充满信心

      在联合村采访,本报记者随机选择20户群众就家庭收入、重建满意度等进行问卷调查。

      80%的居民在地震后人均年收入比震前增加1000-2000元,有一些甚至增收3000-4000元。接受调查的90%以上的村民对住房、学校、乡镇卫生中心、道路等基础设施重建感到满意。

      100%的村民对重建后开始新生活感到非常有信心。

      心语

      妇女主任唐学华:我们生活会越来越好。

      村民袁美:我会更加积极地生活下去。

      村民余泽奎:我爱我家。

      村民余国美:感谢共产党给我们美好的新生活。

      重建——

      农业“立体”了,村民富裕了

      3月30日,记者前往联合村,和村民一起体味村子三年之变。

      车过龙溪1号大桥,联合村出现在眼前。“灾后重建的过程中,村里不但种起了精品蔬菜,还发展起立体农业。”村支书黄世荣告诉记者。黄世荣是村里的老支书,村里的变化他都看在眼里,“现在人均收入比起2007年翻了一倍都不止”。

      “生态农业”、“立体农业”,在这个原本贫困的村子可是个新词。在过去,农业对于祖祖辈辈生活在龙溪河边的联合村村民来说,就是种玉米和土豆。

      地震后,村里的土地由过去的400多亩缩减到现在的270多亩,加上农房重建规划又占了一部分土地,人地矛盾显得尤为突出。“那时已经到了不得不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地步了。”黄世荣说。

      黄世荣没想到的是,让种惯了玉米和土豆的村民改种一年三四熟的大海椒、青笋等精品蔬菜,以及大樱桃等果树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能不能养活,卖不卖得出去,都是村民担心的问题。

      村民余志勇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这个在成都打过工的男人一眼看出了商机,他率先租了近30户村民的50多亩土地,种起了果树和精品蔬菜,每年向租地给他的村民付每亩地1000元的管理费。

      2009年,余志勇种的蔬菜成熟了,当村民们看到蔬菜被一车一车运往成都等地时,“眼红”了——“这要是自己种的该有多好啊”。就在这一年,联合村村民都开始种起了精品蔬菜。

      现在村民的菜园里,鸡血李、桃子、杏子、大樱桃等果树,仔细一看,白菜头、青笋等精品蔬菜正在果树“脚”下茁壮生长。利用好每一分土地,发展立体农业已经让村民们尝到了甜头。“现在村民都想尝试种些经济效益更好的品种呢。”黄世荣说。

      发展——

      羌文化活起来,民俗旅游动起来

      “陈老板,农家乐整得咋样了?”还隔着一条小河,黄世荣就冲着正在自家地上修农家乐的村民陈超大声招呼了起来。

      “快了,5月份肯定能开张。”陈超笑嘻嘻地回答。

      马上要开张的农家乐,是整个龙溪乡震后农房重建结束后开的第一家农家乐。餐厅是用本地木材盖起的,按照羌族民居风格修建,能坐六七桌人。此外,陈超还将自家住房楼上的4个房间重新装修,准备作包间。陈超还在屋后河岸边平整了一块土地将来准备开成茶园。竹林、垂柳、万年青,还有他父亲陈文学嫁接的一棵可以开三花的果树,让这里平添几分闲适之趣。“鸡、兔都是自家养的,游客来了可点杀。我们还栽了红富士、杏子、大枣、鲜核桃、冬桃,保证水果随时供应。”陈超还修了个大水池,准备养淡水三文鱼。他的目标,是让自己这家小农家乐,像城里人经常说的那样,也能办得很绿色,很生态。

      这第一家农家乐来之不易。地震时,陈超家的房屋全部垮塌,当时他回到了联合村,和父兄一起,另觅地点重建家园。由于条件所限,他们修房子的一砖一瓦都是从河对岸的路上背过来的。“当时心里就想,赶紧把房子修好,开始新生活。”陈超说。

      陈超原本在汶川县城经营餐馆,生意不错,为何他要回到小山村办农家乐?底气来自羌人谷。原来,联合村正好位于龙溪乡羌人谷的门户之地。在联合村东门寨,一片由广东湛江援建的原生态羌族建筑和碉楼已经露出新颜,而寨门处羌人谷几个大字更是显眼。这片村寨,与去年开馆的羌人谷民俗文化博览馆互相呼应,让游客全方位领略羌族文化魅力。

      “今后,我们要依托羌人谷这一文化资源,发展民俗旅游业。生态农业可与民俗旅游业互动,吸引更多的人来咱村上看看。”黄世荣信心满满。

    责任编辑: 白婉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