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 结构调整成效明显-“十一五”遂宁农业经济形势分析
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
据统计2010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180.23亿元,比2005年增加74.8亿元,年均增长4.15%。
农业平稳发展,粮食生产能力逐年提升。“十一五”时期,面对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不利环境“5.12”汶川特大地震和磨溪“1·31”地震,我市进一步加大了强农惠农的政策力度,各县各部门认真落实抗灾措施,大力实施重大农业建设工程,努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粮食、棉花、油料、糖料等的产量全面增加。
5年来粮食产量平稳增加,大力实施“五良”配套、“科技增粮”、“高产创建示范”等工程,提高单产,增加总产,全市粮食产量连创新高,除2006年因特大干旱减产外,连续5年增产,连续3年超过160万吨,特别是2010年粮食总产达到166.38万吨,创近十年新高,刷新了我市粮食产量历史第二高的记录,比2005年增产9.71万吨,年均增长1.56%。其中谷物产量123.3万吨,比2005年增加4.7万吨;豆类产量0.8万吨,比2005年增加0.1万吨;薯类产量34.3万吨,比2005年增加3.5万吨;油料产量13.5万吨,比2005年增加0.8万吨。
林业改革深入推进,林业保持较快发展。“十一五”期间,遂宁开展了一系列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林业生态环境继续得到改善。全市共完成成片营造林56.78万亩,天然林管护189万亩,巩固退耕还林成果69.4万亩。林地面积达到288.35万亩、增长8.7%,活立木蓄积量达到879.77万立方米、增长124.4%,森林覆盖率达到36.1%,比全省高1.3个百分点,比全国高15.8个百分点,2007年成功创建为四川省森林城市,2009年成功创建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据统计,2010年林业产值达到5.76亿元,比2005年增加4.94亿元。
畜牧业生产持续增长,规模化和标准化养殖水平明显提高。2010年完成畜牧业产值82.5亿元,比2005年增长48.7%。畜禽出栏和畜禽产品产量大幅增加,2010年全市生猪出栏达到484.28万头,比2005年增加82.61万头,比2005年增长38.3%,年均增速6.7%;牛9.6万头,比2005年增长95.1% ;羊70.4万只,比2005年增长119% ;家禽3199万只,比2005年增长62.6%。肉类总产量48.9万吨,比2005年增长49%;猪肉产量30.6万吨,比2005年增长15.6% ;牛肉产量1.9万吨,比2005年增长90.9%;羊肉产量1.9万吨,比2005年增长120.3%;家禽产量6.4万吨,比2005年增长74.3%。
渔业平稳较快发展,丰富了城乡居民“菜篮子”。“十一五”期间,全市渔业克服了各种不利因素影响,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2010年渔业产值达6亿元,比2005年增长68.4%。主要水产品产量稳定增加,为丰富城乡居民“菜篮子”供应、稳定农产品价格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水产资源养护和可持续利用得到重视和加强,标准化、集约化养殖方式发展迅速。
二、农业结构不断优化
“十一五”以来,农、林、牧、渔各业在全面发展的同时,结构调整也不断深化,农产品优质率、生产集中度和加工转化水平明显提高。2010年与2005年相比,农产品区域布局更加合理,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初步形成,农村产业结构更加协调。
1、农业(种植业)内部,多种作物协调发展
“十一五”时期,全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中,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其他作物协调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播种面积所占比重基本稳定。2010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424513公顷,占全部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75%左右,比2005年提高约2个百分点;油料作物种植面积53177公顷,占全部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12.5%,比2005年略有下降;棉花种植面积10209公顷,占全部农作物总播种面积2.4%,与2005年略有下降。
其次,特色产业规模逐步扩大,着力发展优质柑橘、绿色蔬菜、高效林业、名优花卉苗木、道地中药材等五大特色产业,不断加速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步伐,初步构建了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产业体系。2010年,已建成全省规模最大、年供苗能力500万株的柑桔无病毒容器苗繁育中心,建成柑桔基地33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60万亩、绿色蔬菜基地7万亩、高效经济林基地48.1万亩、林下种养基地50余个、名优花卉苗木产业园10个、名优花卉苗木基地2.6万亩、中药材基地8.7万亩。
2、畜牧业内部,生猪、畜禽稳定发展,蛋奶发展较快
“十一五”期间,全市畜产品结构在调整中更趋合理。牧业总产值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37%提高到2010年的45%;猪肉产值占牧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45%上升到2010年的53%,禽肉则由29%上升到31%。畜禽良种化大幅提升,建成生猪良种繁育场2576个、增长528%,生猪DLY、PIC良种化率达到70.7%、提高20.2个百分点。规模养殖跨跃性发展,建成万头猪场74个、千头猪场524个、50头以上猪场2.86万个、养殖小区132 个。在肉类产量增长的同时,禽蛋和牛奶也得到较快增长。
3、林业生态建设作用初显
“十一五”时期,林业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发展战略,加速推进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着力构建林业生态和产业体系,实施工程带动,转变增长方式,林业发展迈入新阶段,实现了从单一低产向立体高效的突破。通过低效林改造、速生丰产林建设、林下资源开发、林产品综合利用等多种途径,改变了林业小资源、小产业的现状。2010年林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比2005年提高1个百分点。
三、政策支持、科技创新、产业化发展相互促进的格局进一步形成
1、农业政策支持体系不断完善
“十一五”期间,农业稳定发展,粮食持续增产,农民持续增收,最关键的还是市委市政府对五个中央一号文件“三农”的高度重视,出台了多项力度大、作用直接、见效迅速的政策措施。农业投入保障机制进一步健全。以农产品生产补贴和农民收入补贴为主要内容的农业补贴制度。2006年起,在全市范围取消了农业税、牧业税、农业特产税和牲畜屠宰税,同时,还实行了种粮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补贴品种、范围和规模逐年扩大。连续多次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切实保护农民利益。
2、科技支撑作用明显突出
“十一五”时期,全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农业科技的进步。优质农产品的培育应用,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技术水平的提升,先进实用技术的开发推广,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和农机总动力的增加等,促进了科技与农业的紧密结合,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动力和支撑。
5年来,全市不断深入开展了“科技特派员”制度和“农技人员进乡入户”制度,深化了市校合作、校企合作,推进产学研联合,建立了“专家大院”,努力构建完整的农业科技推广、研究、开发等体系。目前,全市共建成国家级农业科技研发中心3个,省级以上农业科技研发中心7个。
3、农业产业化发展引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是近年来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十一五”期间,全市着力发挥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民参与现代农业大基地建设和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双带动”作用,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发展专合组织,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完善农产品市场营销体系,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民组织化程度、农业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一是龙头企业迅速壮大。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重点项目建设,扩大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目前,全市已形成了果蔬饮料加工、肉类食品加工、饲料兽药加工、林产品加工、中药材加工、粮油加工等六大农业产业加工企业集群,全市共有85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比2005年增加45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17家,分别比2005年增加2家、10家。二是专合组织快速发展。发挥了专合组织一头联龙头、一头联农户的纽带作用,建立起了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基地+农户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紧密型利益联结体,增强了农户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全市共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119个,比2005年增加621个。三是市场营销成效明显。大力实施了农产品营销的“十百千”工程,开展“农超对接”,与北京、上海、成都、重庆等国内大中城市建立了农产品直销网点,组织参加一系列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让绿色农产品成专供、上飞机、进超市、到省外、出国门。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