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在成渝经济区和川南城市群的发展比较分析—综合篇
根据《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成渝经济区是以成都、重庆两市为中心,包括四川省15个市和重庆市31个区县,总面积20.61万平方公里,人口9840.7万。其中,四川15个市分别为成都、德阳、绵阳、眉山、资阳、遂宁、乐山、雅安、自贡、泸州、内江、南充、宜宾、达州和广安;重庆31个区县分别为万州、涪陵、渝中、大渡口、江北、沙坪坝、九龙坡、南岸、北碚、万盛、渝北、巴南、长寿、江津、合川、永川、南川、双桥、綦江、潼南、铜梁、大足、荣昌、璧山、梁平、丰都、垫江、忠县、开县、云阳、石柱。
川南城市群,是在构建川南经济区的基础上提出的,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川南经济区“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界定川南城市群包括内江市、自贡市、泸州市、宜宾市、乐山市。为了满足分析需要,本文增加了资阳市、遂宁市作为内江的周边城市,以川南城市群及周边城市作为本文的另一参考系。
二、内江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内江地处成渝经济区的腹心地带,位于“双核一带”[1]的中点,是川东北经济区、川南经济区、成都经济区和重庆经济区四大经济区的地理中心,具有承东启西、接南转北的区位优势。内江素有“川中枢纽”、“川南咽喉”之称,目前已建成了较为完善的交通网络体系,是四川第二大交通枢纽城市,也是川渝滇黔结合部的重要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在成渝经济区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内江农副产品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丰富,产业发展有相当基础,具备对接成渝发展、共建成渝产业带的良好基础,极有条件率先承接来自成渝两地和区内其它地域的产业转移,促进城市和产业的大发展。
内江市幅员面积5386平方公里,辖三县两区,总人口425万。2010年,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内江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全面完成了各项工作和“十一五”规划的主要目标。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90.28亿元,增长16.2%,总量居全省第十位,增速居全省第五。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0.39亿元,增长26.0%;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368.80亿元,增长28.1%,总量居全省第五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50.93亿元,增长30.4%;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2.02亿元,增长18.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324元,增长12.8%,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1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504元,高出全省平均水平364元。
三、内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及其因素比较分析
由于重庆31个区县与四川15市没有可比性,有的指标不能直接进行排位比较,因此本系列分析主要从内江在成渝经济区、四川15市和川南城市群中所占份额进行比较分析。由于资料搜集时间所限,本系列分析主要使用2009年数据。
(一)GDP及增速比较
1.经济总量不大,排位靠后,但占各区域GDP的比重呈逐渐上升趋势
从总量上看,2009年,内江地区生产总值(GDP)为560.88亿元,在四川15市中排位第9,比2005年上升了2位,在川南城市群及周边地区中排位第4,比2005年上升了2位,落后于宜宾、乐山和自贡。从所占份额来看,内江GDP只占成渝经济区、四川15市的2.99%、4.45%,在川南城市群及周边城市中也仅占14.11%。但与2005年相比,内江GDP占成渝经济区的比重上升了0.29个百分点,占四川15市的比重上升了0.57个百分点,在川南城市群及周边城市的比重上升了1.05个百分点。
数据来源:《四川经济社会发展60年》、《重庆市统计年鉴》和2009年各市区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GDP年均增速较快,排在前列,呈现快速发展态势
从增速上看,2009年,内江GDP增速为15.5%,在成渝经济区46个市区县中排第18位,而在四川15市、川南城市群及周边城市中均排名第1。同时,“十一五”期间(2006~2009年),内江GDP年均增速达到了15.0%,在四川15市中排第2位,仅次于南充的15.3%;在川南城市群及周边城市排第1位。可以看出,近几年来,内江经济增长速度较快,已经步入加速发展的时期。
数据来源:《四川经济社会发展60年》和2009年各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二)人均GDP比较
2009年,内江人均GDP达到了14175元,比2005年增长一倍多。从横向上看,内江人均GDP仍处于较为落后的水平。在四川15市中居第9位,在成渝经济区46个市区县中居第32位,在川南城市群及周边城市中排第4位,略高于泸州、资阳和遂宁。从纵向看,与四川15市、川南城市群及周边城市的差距在缩小。2005年内江人均GDP为6432元,分别比四川15市、川南城市群及周边城市少2663元和299元,而2008年内江人均GDP已赶超了川南城市群及周边城市,与四川15市的差距也缩小至2628元。但同时,与成渝经济区的差距在不断扩大,从2005年的3420元扩大为3784元。
数据来源:《四川经济社会发展60年》、历年重庆市统计年鉴
(三)投资、消费、出口及其对GDP的贡献率分析
1.固定资产投资及其对GDP的贡献
固定资产投资额所占比重较小,排位有所下降。2009年内江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69.11亿元。从排位情况看,在四川15市中排第14位,比2005年下降1位;在川南城市群及周边城市排第6位,仅高于自贡,比2005年下降1位。从所占份额看,在成渝经济区中所占份额由2005年的1.6%上升为1.8%,在四川15市中由2.6%上升为2.7%,但在川南城市群及周边城市中由11.7%下降为11.4%(见图4)。
数据来源:四川省统计年鉴、重庆市统计年鉴和2009年各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从图5知,近几年内江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较快,2009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比2008年高出4.3个百分点。2009年内江市固定资产投资对GDP的贡献率实现了一个跨越式增长,由2008年的51.58%上升为2009年的132.49%。2006-2009年内江市固定资产投资对地区生产总值的拉动点数增长比较平缓,2009年拉动点数为19.69个百分点。
数据来源:四川省统计年鉴、重庆市统计年鉴和2009年各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其对GDP的贡献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份额变化不大,排位有所下降。2009年内江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5.86亿元,分别占成渝经济区、四川15市、川南城市群及周边城市总量的2.3%、3.4%及11.8%,与2005年相比,所占份额在成渝经济区和四川15市中均无变化,在川南城市群及周边城市中下降了0.1个百分点。从排位上看,2009年内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四川15市中排第14位,比2005年下降1位;在川南城市群及周边城市中排在最后一位,与2005年排位相同。
数据来源:四川省统计年鉴、重庆市统计年鉴和2009年各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来看,2006-2009年其增长速度呈缓慢上升趋势。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对GDP的贡献率来看,2006-2008年这三年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贡献是逐年下降的,但是2009年却出现了较大提升。从内江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对GDP的拉动点数来看,2009年拉动点数出现了较大的跨越,从2008年的29.94%到2009年的50.05%,上升了20.11个百分点(见图7所示)。
数据来源:四川省统计年鉴、重庆市统计年鉴和2009年各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3.出口
对外贸易优势不突出,排位落后。2009年内江出口总额为1.2亿美元,在四川15市中排位第11,而在川南及周边城市中排在第6位,仅略高于泸州。
(四)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比较
1.内江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但仍落后于成渝经济区、四川15市
2009年,内江三次产业结构为17.6:56.9:25.5,继续保持“二三一”格局,与2005年相比,内江、成渝经济区、四川15市、川南及周边城市均呈现一、三产业比重下降,二产业比重上升的趋势,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但从横向上看,2009年,内江第一产业占GDP比重为17.6%,比成渝经济区高4.4个百分点,比四川15市高2.1个百分点,比川南及周边地区低2.5个百分点。内江第二产业占GDP比重为56.9%,比成渝经济区高9.1个百分点,比四川15市高8.6个百分点,比川南城市群及周边城市高4.4个百分点,内江仍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内江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仅为25.5%,比成渝经济区低13.5个百分点,比四川15市低10.6个百分点,比川南城市群及周边城市低1.9个百分点。目前,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一般在65%以上,中等收入国家在50%以上,低收入国家在30%左右。内江与发达和中等收入国家差距较大,仅相当于低收入国家的水平。
数据来源:四川经济社会发展60年、重庆市统计年鉴
数据来源:2009年各市区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就业结构不断优化,但仍不满足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内江就业结构也逐步调整,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比重呈下降趋势,而第二、三产业就业人数比重呈增加趋势。2008年,内江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比重为36.95%,比成渝经济区低5.77个百分点,比四川15市低8.11个百分点,比川南及周边城市低10.58个百分点;内江第二产业就业人数比重为31.63%,比成渝经济区高5.36个百分点,比四川15市高5.15个百分点,比川南及周边城市高4个百分点;内江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重为31.24%,比成渝经济区高0.4个百分点,比四川15市高2.97个百分点,比川南及周边城市高6.58个百分点。
虽然内江就业结构不断优化,但仍然呈现“一二三”的格局,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偏离度仍然较大,2008年,偏离度绝对值合计数高达44.06,就业结构的调整尚不能满足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表1 2005-2008年就业结构变化情况
表2 2005-2008年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偏离度变化情况
四、内江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
为全面、准确把握内江在成渝经济区和川南及周边地区的定位,我们借助区域经济的比较理论,以四川14市作为对照样本,通过构建城市综合评价指标系,对内江经济的各分项系统及综合发展水平进行定量分析,从而较清楚、客观地认识其优势和不足、现状和潜力, 为科学制定内江经济发展战略提供理论依据。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科学、客观地确定评价指标体系,是正确定位内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的关键和先决条件。在遵循指标选取的科学性、目的性、可操作性及可比性等原则的基础上, 从经济规模、发展水平、经济结构、发展速度、经济效益等5 个方面,共选取具有代表性的29个核心指标,指标权重均采用专家打分法。
经济区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内江 | 53.00:25.93:21.07 | 48.77:26.50:24.72 | 44.61:31.24 :24.14 | 36.95:31.63:31.42 |
川南及周边城市 | 54.26:22.45:23.29 | 51.78:23.47:24.75 | 48.50:25.96:25.54 | 47.53:27.63:24.84 |
四川15市 | 51.42:22.24:26.34 | 49.14:22.50:28.37 | 46.26:24.28:29.46 | 45.06:26.48:28.45 |
成渝经济区 | 49.00:23.59:27.41 | 46.69:22.76:30.55 | 44.01:24.39:31.60 | 42.72:26.27:31.02 |
表2 2005-2008年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偏离度变化情况
经济区 | 2005年 | 2006年 | 2007年 | 2008年 | ||||||||
一产 | 二产 | 三产 | 一产 | 二产 | 三产 | 一产 | 二产 | 三产 | 一产 | 二产 | 三产 | |
内江 | 29.79 | -17.98 | -11.81 | 28.18 | -21.45 | -6.72 | 23.13 | -18.00 | -5.13 | 16.91 | -22.03 | 5.12 |
川南及周边城市 | 29.80 | -20.98 | -8.83 | 29.67 | -23.24 | -6.43 | 26.12 | -22.47 | -3.65 | 26.60 | -24.19 | -2.41 |
四川15市 | 32.39 | -20.09 | -12.30 | 31.81 | -22.43 | -9.37 | 28.51 | -21.91 | -6.60 | 27.98 | -21.66 | -6.33 |
成渝经济区 | 31.90 | -19.29 | -12.62 | 31.20 | -22.38 | -8.82 | 28.52 | -22.14 | -6.38 | 27.87 | -22.19 | -5.68 |
四、内江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
为全面、准确把握内江在成渝经济区和川南及周边地区的定位,我们借助区域经济的比较理论,以四川14市作为对照样本,通过构建城市综合评价指标系,对内江经济的各分项系统及综合发展水平进行定量分析,从而较清楚、客观地认识其优势和不足、现状和潜力, 为科学制定内江经济发展战略提供理论依据。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科学、客观地确定评价指标体系,是正确定位内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的关键和先决条件。在遵循指标选取的科学性、目的性、可操作性及可比性等原则的基础上, 从经济规模、发展水平、经济结构、发展速度、经济效益等5 个方面,共选取具有代表性的29个核心指标,指标权重均采用专家打分法。
表15 城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一览表
表16 2008年成渝经济区四川部分综合发展指数排名
从经济规模看,内江在15市中,位居第10位,排位较靠后,内江经济规模小,极大影响其综合发展指数,和成都、绵阳、达州、南充及德阳相差较大;从经济发展水平看,内江在15市中位居第12位,排位靠后,经济规模小,人口密度大是造成经济发展水平低的直接因素,发展水平仅高于遂宁、达州和南充;从经济结构看,内江在15市中,位居第6位,属中等偏上,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促进了内江经济快速发展,但第三产业的比重依然较小是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从发展速度指数看,内江在15市中位居榜首,发展速度之快是内江经济迅速突起的关键力量,具有明显发展优势,为今后经济的腾飞奠定了基础;从发展效益看,内江在15市中位居第5位,在注重经济发展速度的同时,内江的经济效益也较好,经济效益好是促进经济发展速度快的良药,为内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基础。
[1]双核指成都、重庆,一带指成内渝发展带,以成渝高速公路计,内江距成都180公里,距重庆170公里。
[2]利税总额:指企业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应交增值税和利润总额之和。
[3]隆中崛起:出自《成渝经济区内江发展规划2010-2020》提出的“对接成渝、联动川南、合作示范、隆中崛起”的总体发展思路。
目标系统 | 构成要素子系统 | 具体指标 | 序号 | 单位 |
城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 经济规模 | GDP | 1 | 亿元 |
第一产业增加值 | 2 | 亿元 | ||
工业增加值 | 3 | 亿元 | ||
第三产业增加值 | 4 | 亿元 | ||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 5 | 万元 |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 6 | 万元 | ||
财政收入 | 7 | 元 | ||
发展水平 | 人均GDP | 8 | 元/人 | |
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 9 | 元/人 | ||
人均财政收入 | 10 | 元/人 | ||
农民人均纯收入 | 11 | 元/人 |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12 | 元/人 | ||
经济结构 | 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 | 13 | % | |
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 | 14 | % | ||
林牧渔业增加值占第一产业增加值的比重 | 15 | % | ||
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 | 16 | % | ||
发展速度 | GDP增长速度 | 17 | % | |
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 | 18 | % | ||
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 | 19 | % | ||
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 | 20 | % | ||
GDP与人口增长速度比 | 21 | % |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 | 22 | % | ||
财政收入增长速度 | 23 | % |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 | 24 | % | ||
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 | 25 | % | ||
经济效益 | 社会劳动生产率 | 26 | 元/人 | |
第一产业人均增加值 | 27 | 元/人 | ||
工业企业百元资金创造利税[2] | 28 | 元 | ||
工业企业百元产值提供利税 | 29 | 元 |
(二)评价结果分析
对各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后,采用综合指数法计算2008年15市综合发展指数,对内江在15市中的定位做以下分析。
总的来看,内江社会经济发展属中等水平,综合发展指数尚未达到15市的平均水平,但发展速度指数在15市中位居第一位,发展速度快将是内江实现隆中崛起[3]的突击力量。从综合指数看,内江在15市中排名第8位,高于资阳、遂宁、眉山、南充、达州、雅安和广安。
对各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后,采用综合指数法计算2008年15市综合发展指数,对内江在15市中的定位做以下分析。
总的来看,内江社会经济发展属中等水平,综合发展指数尚未达到15市的平均水平,但发展速度指数在15市中位居第一位,发展速度快将是内江实现隆中崛起[3]的突击力量。从综合指数看,内江在15市中排名第8位,高于资阳、遂宁、眉山、南充、达州、雅安和广安。
表16 2008年成渝经济区四川部分综合发展指数排名
地市 | 经济规模排名 | 发展水平排名 | 经济结构排名 | 发展速度排名 | 经济效益排名 | 综合排名 |
成都 | 1 | 1 | 2 | 12 | 1 | 1 |
德阳 | 5 | 2 | 7 | 15 | 4 | 4 |
绵阳 | 2 | 5 | 10 | 14 | 8 | 7 |
眉山 | 12 | 7 | 8 | 7 | 12 | 11 |
资阳 | 7 | 10 | 11 | 5 | 6 | 9 |
内江 | 10 | 12 | 6 | 1 | 5 | 8 |
自贡 | 11 | 4 | 4 | 6 | 10 | 5 |
泸州 | 9 | 8 | 5 | 10 | 7 | 6 |
宜宾 | 6 | 6 | 3 | 3 | 13 | 3 |
乐山 | 8 | 3 | 1 | 9 | 2 | 2 |
遂宁 | 14 | 13 | 9 | 2 | 3 | 10 |
南充 | 4 | 15 | 13 | 8 | 11 | 12 |
广安 | 13 | 11 | 14 | 4 | 15 | 15 |
达州 | 3 | 14 | 15 | 11 | 14 | 13 |
雅安 | 15 | 9 | 12 | 13 | 9 | 14 |
从经济规模看,内江在15市中,位居第10位,排位较靠后,内江经济规模小,极大影响其综合发展指数,和成都、绵阳、达州、南充及德阳相差较大;从经济发展水平看,内江在15市中位居第12位,排位靠后,经济规模小,人口密度大是造成经济发展水平低的直接因素,发展水平仅高于遂宁、达州和南充;从经济结构看,内江在15市中,位居第6位,属中等偏上,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促进了内江经济快速发展,但第三产业的比重依然较小是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从发展速度指数看,内江在15市中位居榜首,发展速度之快是内江经济迅速突起的关键力量,具有明显发展优势,为今后经济的腾飞奠定了基础;从发展效益看,内江在15市中位居第5位,在注重经济发展速度的同时,内江的经济效益也较好,经济效益好是促进经济发展速度快的良药,为内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基础。
[1]双核指成都、重庆,一带指成内渝发展带,以成渝高速公路计,内江距成都180公里,距重庆170公里。
[2]利税总额:指企业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应交增值税和利润总额之和。
[3]隆中崛起:出自《成渝经济区内江发展规划2010-2020》提出的“对接成渝、联动川南、合作示范、隆中崛起”的总体发展思路。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