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民营经济发展研究

  • 2011年11月22日 00时00分
  • 来源:
  • 【字体:
  •   近年来,内江民营经济发展迅速,经济规模迅速扩张,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作为国民经济中最为活跃的组成部分,在扩大就业、增加财政收入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民营经济已成为推动内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2010年,内江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392.10亿元,增长18.4%。占GDP总量的比重达56.8%。   

      在新形势下,民营经济生产经营仍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本文利用2005年-2010年统计数据,分析“十一五”期间内江民营经济的现状与特点、民营经济产业结构变动及内江民营经济优势产业选择,深入剖析民营经济在提升产业竞争力、增加税收收入、增加居民收入、解决劳动就业等方面的作用,并提出要积极创造各种有利条件,扶持其进一步发展,推进民营经济在质的提高与量的增长上实现新的跨越。    

      一、内江民营经济发展现状及主要特点    

      1、总量继续增长,平稳较快发展

      近几年,内江民营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总量创历史新高。2005年内江市民营经济增加值实现126.17元,2006年实现156.47亿元,2007年达到199.78亿元,2010年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392.10亿元,居全省第10位,增长18.4%,增速居全省第18位。民营经济对内江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3.4%,拉动经济增长10.3个百分点。    

      分产业看,内江实现第一产业民营经济增加值36.62亿元,实现第二产业民营经济增加值266.94亿元,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88.5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加了1.3亿元、68.37亿元和9.67亿元。    

      从经济类型看,个体私营经济是内江市民营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10年内江实现个体私营经济增加值379.98亿元,占内江市民营经济总量的96.9%;外商经济增加值3.42亿元,占民营经济总量的0.9%;港澳台经济增加值8.69亿元,占民营经济总量的2.2%。
       
      表1  2005—2010年内江民营经济增加值总量情况表
      单位:万元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地区生产总值 2550475 3023374 3757729 4906119 5608849 6902791
    民营经济 1261738 1564743 1997751 2660962 3127575 3920953
    第一产业 196600 213535 299306 364134 353227 366230
    第二产业 619759 834722 1097180 1602198 1985723 2669389
      工业 517764 715835 960044 1415400 1785200 2440904
      建筑业 101995 118887 137136 186798 200523 228485
    第三产业 445379 516486 601265 694630 788625 885334
    运输邮电仓储业 81797 104489 134549 153562 172074 194802
      信息传输 3141 3766 4078 7264 7984 9242
     批发和零售业 131482 156791 162589 171478 191198 223594
     住宿和餐饮业 77783 83055 96538 115849 136819 156988
      房地产业 86707 100251 119139 136350 160756 162046
    租赁和商务服务 6072 6745 10067 18939 19978 23125
    科学研究地质勘查 314 344 408 635 668 773
    水利和公共管理业 293 303 340 373 357 413
    居民服务和其他 43129 45404 55874 63694 67184 77766
      教育 1859 1949 2367 2681 8954 10364
    卫生、社会保障 8881 9220 10510 18208 16263 18825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3921 4169 4806 5597 6390 7396

     
      表2  2005—2010年内江民营经济增加值增速表
      单位:%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地区生产总值 12.1 14.5 15.5 15.7 15.5 16.2
    民营经济 14.3 18.7 18.6 19.5 19.0 18.4
    第一产业 7.7 8.7 11.8 4.8 4.8 6.8
    第二产业 21.4 29.9 25.0 22.6 25.1 22.9
      工业 25.2 33.3 26.8 26.0 26.8 23.7
      建筑业 3.5 12.7 14.3 -0.3 10.6 14.8
    第三产业 8.4 7.6 11.0 20.1 12.6 12.9
    运输邮电仓储业 2.8 8.9 22.6 26.9 10.6 13.2
      信息传输 16.3 18.1 32.6 21.7 10.1 36.3
    批发和零售业 11.2 1.7 -6.4 21.6 11.4 15.2
    住宿和餐饮业 16.5 4.9 11.6 12.8 18.0 17.6
      房地产业 0.2 15.5 15.5 18.1 18.1 3.1
    租赁和商务服务 9.1 16.9 37.5 75.2 5.4 24.7
    科学研究地质勘查 8.9 7.3 15.1 20.1 5.4 53.0
    水利和公共管理业 8.5 1.4 5.7 3.2 -2.8 27.6
    居民服务和其他 9.7 3.0 20.2 3.9 6.4 12.7
      教育 13.0 164.3 27.3 27.9 5.0 19.9
    卫生、社会保障 10.3 12.8 14.7 44.0 -4.0 15.1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8.3 5.0 11.7 10.3 13.0 25.4

      2、比重不断扩大,占经济“半壁河山”    

      内江民营经济较快发展,占国民经济总量的比重逐年提高。2010年内江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6.8%,占整个经济总量的半壁河山,比2009年提高1个百分点。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民营经济增加值占第一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2.6%,比上年降低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民营经济增加值占第二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63.6%,比上年提高4.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民营经济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55.9%。    

      从经济类型看,2010年内江个体私营经济占GDP的比重达到55.0%,外商经济占0.5%,港澳台经济占1.3%。与2009年相比,个体私营经济和港澳台经济占GDP的比重分别提高了1.0个和0.1个百分点。    

      3、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2010年,内江一、二、三产业民营经济增加值依次为36.62亿元、266.94亿元和88.53亿元,民营经济三次产业结构为9.3: 68.1: 22.6,与2009年相比,第一产业降低了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提高了4.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降低了2.6个百分点。
       
      图1  内江市2010年民营经济增加值产业结构图(%)

     
      4、对经济增长贡献突出    

      民营经济成为内江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2010年民营经济对内江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3.4%,拉动经济增长10.3个百分点。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6.8%、22.9%和12.9%,对内江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4%、48.3%和12.7%,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4、7.8和2.1个百分点。    

      从构成看,个体私营经济是民营经济的主要力量,对内江市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2010年,个体私营经济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2.5%,拉动经济增长了10.2个百分点;而外商、港澳台经济贡献率分别为0.2%和0.7%,港澳台经济拉动经济增长0.1个百分点。
       
      表3     内江2010年民营经济增加值情况表
      
      增加值 
    (亿元)
    构成(%) 增长速度(%) 对GDP增长的贡献率(%) 拉动经济增长(%)
    GDP 690.27 100 16.2 100 100
    民营经济 392.10 56.8 18.4 63.4 10.3
    个体私营经济 379.98 55.0 18.7 62.5 10.2
    外商经济 3.42 0.5 6.2 0.2 0.0
    港澳台经济 8.69 1.3 9.1 0.7 0.1
    第一产业 36.62 5.3 6.8 2.4 0.4
    第二产业 266.94 38.7 22.9 48.3 7.8
    工  业 244.09 35.4 23.7 45.4 7.4
    建筑业 22.85 3.3 14.8 2.9 0.4
    第三产业 88.53 12.8 12.9 12.7 2.1

      5、丰富税源,对内江市财税收入贡献明显    

      2010年,内江市民营经济企业共创造税收性收入15.66亿元,增长26.6%,其中,国税收入11.18亿元,增长20.9%;地税收入4.48亿元,增长43.1%。民营经济税收中,个体企业税收4.97亿元,增长40.5%;私营企业税收6.23亿元,增长31.4%。    

      6、提供大量就业岗位,成为扩大就业的重要渠道    

      民营经济在吸纳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稳定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主要途径。2010年末内江民营企业登记户数达72616户;企业期末注册资金达206.05亿元,增长14.9%。内江市民营企业期末从业人员数达15.05万人,比上年增长0.1%,其中个体企业从业人员达8.31万人;私营企业从业人员达6.74万人,比上年增长6.2%,个体私营经济已成为吸纳社会劳动力和国有、集体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重要渠道。    

      7、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2010年,内江五个县(区)经济总量均跃上了新的台阶,民营经济逐渐成为各县(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从总量看,威远县民营经济规模最大,增加值达96.78亿元;资中县次之,增加值82.05亿元;隆昌县第三,增加值74.93亿元;东兴区和市中区民营经济总量分别为70.82亿元和67.52亿元。从增长速度看,威远县为19.2%,超过内江市平均水平0.8个百分点;资中县为19.0%,隆昌县为18.9%,东兴区为18.3%,市中区为18.1%。从民营经济占GDP的比重来看,隆昌县最高为57.0%,资中县次之为55.3%,东兴区第三为53.3%,威远县和市中区分别为51.7%和50.6%。
        
      表4      2010年内江各县区民营经济发展情况表
      
    地  区 增加值(亿元) 构成(%) 增长速度(%) 对GDP增长的贡献率(%) 拉动经济增长(%)
    市中区 67.52 53.2 18.1 58.0 9.3
    东兴区 70.82 55.6 18.3 61.7 10.0
    威远县 96.78 55.9 19.2 63.7 10.6
    资中县 82.05 59.7 19.0 73.6 11.5
    隆昌县 74.93 59.6 18.9 68.1 11.2

      二、内江民营经济产业内部结构分析    

      民营经济要持续、稳定、有效地发展, 还必须注意内部各行业的结构情况。结构合理、符合经济发展的要求, 才会对内江市民营经济的发展, 甚至是对整个内江市总体经济发展提供长久的动力。

      1、比重结构分析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内江民营经济呈现出“二三一”的产业结构特点。2005年,内江民营经济三次产业结构的比重为15.6:49.1:35.3,2010年的比重为9.3:68.1:22.6。其中,第一产业下降了6.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提高了1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下降了12.7个百分点。可以看出,内江民营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第二产业的带动发展。  

      从第一产业来看,内江民营经济中第一产业的比重呈现逐年下降的提点,2005年为15.6%,2006年为13.6%,2009年为11.3%,2010年9.3%,比2005年下降了6.3个百分点。 

      从第二产业来看,工业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而建筑业则相反。2005年,工业和建筑业占民营经济的比重分别为41.0%和8.1%,2010年分别为62.3%和5.8%,分别调高了21.3个和降低了2.3个百分点。    

      从第三产业来看,第三产业占民营经济的比重呈现逐年下降的态势。2005年为35.3%,2006年为33.0%,2007年为30.1%,2008年为26.1%,2009年为25.2%,2010年为22.6%。2010年比2005年下降了6.3个百分点。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来看,内江民营经济第三产业内部比重结构并没有随着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发生明显升级, 第三产业的发展仍主要依赖于传统服务业, 而具有高增加值、知识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第三产业的进一步优化和发展。2010年底,占据民营经济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较大的是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房地产业,住宿和餐饮业,三个行业总占比达11.7%。作为新兴产业的房地产业也保持了平稳的增长势头, 但在最近几年,房地产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有所下降,2010年占民营经济的比重为4.1%,比2005年下降了2.8个百分点,说明房地产业的成长受到外部环境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增速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减缓。
       
      表5 2005-2010年内江民营经济各行业比重结构表
      单位:%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民营经济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第一产业 15.6 13.6 15.0 13.7 11.3 9.3
    第二产业 49.1 53.3 54.9 60.2 63.5 68.1
        工业 41.0 45.7 48.1 53.2 57.1 62.3
      建筑业 8.1 7.6 6.9 7.0 6.4 5.8
    第三产业 35.3 33.0 30.1 26.1 25.2 22.6
     运输邮电仓储业 6.5 6.7 6.7 5.8 5.5 5.0
        信息传输 0.2 0.2 0.2 0.3 0.3 0.2
      批发和零售业 10.4 10.0 8.1 6.4 6.1 5.7
      住宿和餐饮业 6.2 5.3 4.8 4.4 4.4 4.0
      房地产业 6.9 6.4 6.0 5.1 5.1 4.1
     租赁和商务服务 0.5 0.4 0.5 0.7 0.6 0.6
     居民服务和其他 3.4 2.9 2.8 2.4 2.1 2.0
      教育 0.1 0.1 0.1 0.1 0.3 0.3
    卫生、社会保障 0.7 0.6 0.5 0.7 0.5 0.5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0.3 0.3 0.2 0.2 0.2 0.2

     
      2、贡献结构分析    

      就民营经济对内江经济发展的贡献来看,呈现出贡献大、逐年增长的特点。2006年以来,内江民营经济对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均超过60%,2009年更是达到了66.7%。    

      从三次产业来看,对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是第二产业,其次是第三产业,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小。从三次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变化情况来看,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贡献率均呈现逐年下降的态势,第三产业则相反。就2005年与2010年的对比情况来看,第一产业下降了2.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下降了1.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了3.5个百分点。    

      从民营经济各行业来看,对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是工业,2010年达到45.4%。其次是批发和零售业,建筑业,住宿和餐饮业,运输邮电仓储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3.5%、2.9%、2.9%和2.8%。    

      从民营第三产业各行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大小来看,批发和零售业的贡献率位居第一,达5.7%;其次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4%;然后是住宿和餐饮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教育行业,对内江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5%、2.9%和2.4%。    

      表6  2006-2010年内江民营经济各行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表
      单位:%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地区生产总值 100 100 100 100 100
    民营经济 64.0 61.8 65.4 66.7 63.4
    第一产业 4.6 5.6 2.2 2.0 2.4
    第二产业 50.1 44.6 43.0 51.3 48.3
        工业 46.6 40.9 43.1 49.0 45.4
      建筑业 3.5 3.7 -0.1 2.3 2.9
    第三产业 9.2 11.7 20.2 13.4 12.7
    运输邮电仓储业 2.0 4.5 5.6 2.4 2.8
        信息传输 0.2 0.3 0.2 0.1 0.3
     批发和零售业 0.6 -1.9 5.1 2.9 3.5
    住宿和餐饮业 1.0 2.1 2.2 3.1 2.9
      房地产业 3.6 3.4 4.0 4.1 0.7
     租赁和商务服务 0.3 0.6 1.4 0.2 0.6
    居民服务和其他 0.4 2.0 0.4 0.6 1.0
      教育 0.8 0.3 0.3 0.1 0.2
    卫生、社会保障 0.3 0.3 1.0 -0.1 0.3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0.1 0.1 0.1 0.1 0.2

      3、拉动结构分析    

      就民营经济对地区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来看,2006年以来,内江民营经济对内江市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呈现出强劲拉动、持续提高的特点。2006年,内江民营经济拉动内江市经济增长9.3个百分点,2010年拉动了10.3个百分点,提高了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拉动了0.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拉动了7.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拉动了2.1个百分点。    

      分行业来看,民营经济中工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最强,拉动经济增长了7.4个百分点;其次是批发和零售业,拉动0.6个百分点;住宿和餐饮业拉动经济增长了0.5个百分点,运输邮电仓储业拉动经济增长了0.4个百分点。由此可以看出,内江民营经济第三产业中,占据主导地位、对经济发展影响较大的仍然是传统行业。    

      表7  2006-2010年内江服务业各行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表    
      单位:%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地区生产总值 14.5 15.5 15.7 15.5 16.2
    民营经济 9.3 9.6 10.3 10.3 10.3
    第一产业 0.7 0.9 0.3 0.3 0.4
    第二产业 7.3 6.9 6.7 7.9 7.8
        工业 6.8 6.3 6.8 7.6 7.4
      建筑业 0.5 0.6 0.0 0.4 0.5
    第三产业 1.3 1.8 3.2 2.1 2.1
      运输邮电仓储业 0.3 0.7 0.9 0.4 0.4
        信息传输 0.0 0.0 0.0 0.0 0.1
      批发和零售业 0.1 -0.3 0.8 0.4 0.6
      住宿和餐饮业 0.1 0.3 0.3 0.5 0.5
      房地产业 0.5 0.5 0.6 0.6 0.1
      租赁和商务服务 0.0 0.1 0.2 0.0 0.1
      居民服务和其他 0.1 0.3 0.1 0.1 0.2
      教育 0.1 0.0 0.1 0.0 0.0
      卫生、社会保障 0.0 0.1 0.1 0.0 0.1

     
      四、内江市民营经济重点发展行业的选择    

      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依据比较优势的原理,从成产销率、规模优势及其增长因素三个方面来衡量相对比较优势,对重点行业进行选择。因此,本部分运用2008年全省和内江服务业相关数据,对内江服务业的重点行业进行了选择,过程如下: 

      (一)规模优势指数    

      该指标定义为:   

     

      其中, Yik 为i 内江民营经济k 行业的增加值, Yi 表示内江第民营经济的增加值, Yk 表示全省民营经济k 行业的增加值, Y表示全省民营经济的增加值。如果SAIik 小于1, 则说明内江第k 产业在产出规模上不具有优势。    

      (二)效率优势指数    

      该指标定义为:   



      其中, EAIik 表示内江民营经济内部第k 行业相对劳动生产率。Yik 为内江民营经济k 行业的增加值, Lik 为内江k 行业的就业人数, Yi 表示内江民营经济的增加值, Li 表示内江就业人数。如果EAIik 大于1, 则说明内江第k 行业相对于其他产业具有生产率方面的优势。  

      (三)增长优势指数   

      该指标定义为:   



      Gik 表示内江民营经济第k 行业增速,Gi 表示内江民营经济增速, 若GAIik 大于1, 表明内江第k 行业相对于该地区民营经济其他行业具有增长优势。    

      (四)综合比较优势指数    

      该指标定义为:    



      这个指标是规模优势指数、效率优势指数和增长优势指数三者乘积的三次方根, 避免了单独采用指数可能出现的片面的评价结果。AAIik 值越大, 表示该行业综合比较优势越大, 并越值得作为重点行业发展。    

      表8  内江市民营经济各行业优势指数表 
      
      规模效益指数 效率优势指数 增长优势指数 综合比较优势指数
    第一产业 0.8451 4.3509 0.3696 1.1077
    第二产业 1.1700 0.9963 1.2446 1.1321
      工业 1.1903 1.3626 1.2880 1.2783
      建筑业 1.0160 0.2936 0.8043 0.6214
    第三产业 0.7789 0.7041 0.7011 0.7272
     运输邮电仓储业 1.4428 1.5012 0.7174 1.1582
      信息传输 0.4130 0.2839 1.9728 0.6139
      批发和零售业 0.6600 1.3434 0.8261 0.9014
      住宿和餐饮业 1.0295 3.3654 0.9565 1.4909
      房地产业 0.7715 4.8535 0.1685 0.8577
    租赁和商务服务 0.6377 0.6925 1.3424 0.8401
    科学研究地质勘查 0.0483 0.0306 2.8804 0.1621
    水利和公共管理业 0.1232 0.0318 1.5000 0.1805
     居民服务和其他 0.6759 5.3629 0.6902 1.3575
      教育 0.6616 0.0336 1.0815 0.2886
      卫生、社会保障 0.5864 0.1601 0.8207 0.4255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0.2986 0.2996 1.3804 0.4980
      
      运用综合优势指数分析法, 对2010年内江市民营经济内部15个行业进行计算、分析, 结果可以看出: 内江未来一段时间内, 具有相对发展优势的行业是住宿和餐饮业(1.4909),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1.3575),工业(1.2783),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1.1582)和农业(1.1077)。由此可见,在内江民营经济各行业中,占据主导地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仍然是传统性服务行业。对于如何调整服务业产业结构,促进新兴服务业的发展,仍然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五、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和成渝经济区建设的大舞台,内江市民营经济发展既迎来良好的机遇,存在许多有利条件和潜力,内江民营经济发展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我们要积极扶持民营经济,在保持总量增长的同时更注重素质的提高。    

      (一)进一步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政府为民营企业服务的意识,对于国家产业政策鼓励、允许发展的项目,加快审批进度,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努力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适当调整地方税收政策,切实解决部分民营企业税负不平衡的问题。在用地、用电等方面,也应尽量创造条件,让民营企业与公有制企业、“三资”企业享受同等待遇。改进管理方式,做到管理与服务有机统一,寓管理于服务之中。要切实解决影响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采取坚决有力的措施,下大力气解决融资难、担保难、办事难的问题,为民营企业发展排忧解难。  

      (二)加强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引导    

      要积极引导农村民营企业利用当地资源,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鼓励从事农业综合开发,在此基础上,依托现有产业优势,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培育专业村、专业乡(镇)和工业小区,引导其提高加工深度,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扩大市场占有率,同时通过扩大经营规模,强化群体规模优势,带动块状经济发展。要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参与发展机械、电子、建材、化工等,以加快内江新型产业结构体系的形成。大力扶持一批在支柱产业、重点产业和基础产业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民营企业的发展,使其在建立稳定的银企合作关系,进行技术改造和科技开发的资金需求等方面,享受与国有同类企业平等的扶持政策。要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强化产业特色和区域经济特色。民营企业要打好特色牌,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三)加强金融支持力度,拓宽投融资渠道    

      当前民营企业反映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贷款难、融资难。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政府、银行和民营企业的共同努力。目前,内江市为民营企业融资服务的担保机构很少,满足不了融资的需求。今后,应在设立不同种类的担保机构上下功夫。一方面,各级政府出资组建公益性和政策性担保机构,对这样的担保机构建设参照先进国家的管理经验,实施特殊法人制度管理,并执行特定的财务和税收政策。另一方面鼓励成立各种所有制担保公司,经政府认证资格后,对民营企业进行信用担保。同时,政府要对这类中介评估机构的经济行为进行规范,分期分批将各种中介机构进入政府服务中心,公开服务程序和收费标准,为民营企业融资担保评估提供优质服务。    
      (四)走自主创新之路    

      这些年推动民营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有体制变革、对外开放和人力资源。体制变革带来生产力的释放,对外开放带来资金供给及其有力推动,人力资源充足带来劳动力的便宜。但是目前这三大动力支撑经济增长的作用正在下降,体制变革的收益递减而成本上升,外来资金推动作用也在下降,劳动力投入的成本在上升,工资收入持续稳定在较低水平的状况在改变。这些优势的消退,在客观上决定了产出成本的上升和企业竞争力的下降,各类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就必须考虑、探索原来已经起作用但作用不足够大的技术要素作用,在技术改进和自主创新上寻找出路。    

      民营企业要扩张规模,提升档次,最根本的是要增强创新能力,提高民营企业的整体素质。要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建立和高校、科研机构相结合的开放型的创新体系,采用先进技术不断提高民营企业的技术层次和科技创新能力,引导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设立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等。    
      (五)加强民营企业人才培养    

      针对民营企业主整体素质偏低的这种状况,各级政府必须把培育现代企业家作为实现跨世纪发展战略的一项重大措施来抓。一是加强培训。加强对企业主的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邀请专家、学者和党政干部授课,以充实他们的经济、管理、法律以及现代科学技术和国家经济政策等知识和技能,争取在较短时间内提高民营企业主的整体素质。建立为中小型民营企业服务的技术开发机构。二是加大民营企业人才培养力度。根据民营企业的需要,适时组织不同规模和不同类型的人才招聘会、见面会,牵线搭桥,指导协调。大力实施人才租赁和人才代理办法,为民营企业拓宽用人渠道。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制定实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管理办法,逐步形成有效的人才市场机制。
    责任编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内江民营经济发展研究

  • 2011年11月22日 00时00分
  • 来源:
  •   近年来,内江民营经济发展迅速,经济规模迅速扩张,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作为国民经济中最为活跃的组成部分,在扩大就业、增加财政收入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民营经济已成为推动内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2010年,内江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392.10亿元,增长18.4%。占GDP总量的比重达56.8%。   

      在新形势下,民营经济生产经营仍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本文利用2005年-2010年统计数据,分析“十一五”期间内江民营经济的现状与特点、民营经济产业结构变动及内江民营经济优势产业选择,深入剖析民营经济在提升产业竞争力、增加税收收入、增加居民收入、解决劳动就业等方面的作用,并提出要积极创造各种有利条件,扶持其进一步发展,推进民营经济在质的提高与量的增长上实现新的跨越。    

      一、内江民营经济发展现状及主要特点    

      1、总量继续增长,平稳较快发展

      近几年,内江民营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总量创历史新高。2005年内江市民营经济增加值实现126.17元,2006年实现156.47亿元,2007年达到199.78亿元,2010年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392.10亿元,居全省第10位,增长18.4%,增速居全省第18位。民营经济对内江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3.4%,拉动经济增长10.3个百分点。    

      分产业看,内江实现第一产业民营经济增加值36.62亿元,实现第二产业民营经济增加值266.94亿元,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88.5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加了1.3亿元、68.37亿元和9.67亿元。    

      从经济类型看,个体私营经济是内江市民营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10年内江实现个体私营经济增加值379.98亿元,占内江市民营经济总量的96.9%;外商经济增加值3.42亿元,占民营经济总量的0.9%;港澳台经济增加值8.69亿元,占民营经济总量的2.2%。
       
      表1  2005—2010年内江民营经济增加值总量情况表
      单位:万元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地区生产总值 2550475 3023374 3757729 4906119 5608849 6902791
    民营经济 1261738 1564743 1997751 2660962 3127575 3920953
    第一产业 196600 213535 299306 364134 353227 366230
    第二产业 619759 834722 1097180 1602198 1985723 2669389
      工业 517764 715835 960044 1415400 1785200 2440904
      建筑业 101995 118887 137136 186798 200523 228485
    第三产业 445379 516486 601265 694630 788625 885334
    运输邮电仓储业 81797 104489 134549 153562 172074 194802
      信息传输 3141 3766 4078 7264 7984 9242
     批发和零售业 131482 156791 162589 171478 191198 223594
     住宿和餐饮业 77783 83055 96538 115849 136819 156988
      房地产业 86707 100251 119139 136350 160756 162046
    租赁和商务服务 6072 6745 10067 18939 19978 23125
    科学研究地质勘查 314 344 408 635 668 773
    水利和公共管理业 293 303 340 373 357 413
    居民服务和其他 43129 45404 55874 63694 67184 77766
      教育 1859 1949 2367 2681 8954 10364
    卫生、社会保障 8881 9220 10510 18208 16263 18825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3921 4169 4806 5597 6390 7396

     
      表2  2005—2010年内江民营经济增加值增速表
      单位:%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地区生产总值 12.1 14.5 15.5 15.7 15.5 16.2
    民营经济 14.3 18.7 18.6 19.5 19.0 18.4
    第一产业 7.7 8.7 11.8 4.8 4.8 6.8
    第二产业 21.4 29.9 25.0 22.6 25.1 22.9
      工业 25.2 33.3 26.8 26.0 26.8 23.7
      建筑业 3.5 12.7 14.3 -0.3 10.6 14.8
    第三产业 8.4 7.6 11.0 20.1 12.6 12.9
    运输邮电仓储业 2.8 8.9 22.6 26.9 10.6 13.2
      信息传输 16.3 18.1 32.6 21.7 10.1 36.3
    批发和零售业 11.2 1.7 -6.4 21.6 11.4 15.2
    住宿和餐饮业 16.5 4.9 11.6 12.8 18.0 17.6
      房地产业 0.2 15.5 15.5 18.1 18.1 3.1
    租赁和商务服务 9.1 16.9 37.5 75.2 5.4 24.7
    科学研究地质勘查 8.9 7.3 15.1 20.1 5.4 53.0
    水利和公共管理业 8.5 1.4 5.7 3.2 -2.8 27.6
    居民服务和其他 9.7 3.0 20.2 3.9 6.4 12.7
      教育 13.0 164.3 27.3 27.9 5.0 19.9
    卫生、社会保障 10.3 12.8 14.7 44.0 -4.0 15.1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8.3 5.0 11.7 10.3 13.0 25.4

      2、比重不断扩大,占经济“半壁河山”    

      内江民营经济较快发展,占国民经济总量的比重逐年提高。2010年内江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6.8%,占整个经济总量的半壁河山,比2009年提高1个百分点。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民营经济增加值占第一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2.6%,比上年降低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民营经济增加值占第二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63.6%,比上年提高4.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民营经济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55.9%。    

      从经济类型看,2010年内江个体私营经济占GDP的比重达到55.0%,外商经济占0.5%,港澳台经济占1.3%。与2009年相比,个体私营经济和港澳台经济占GDP的比重分别提高了1.0个和0.1个百分点。    

      3、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2010年,内江一、二、三产业民营经济增加值依次为36.62亿元、266.94亿元和88.53亿元,民营经济三次产业结构为9.3: 68.1: 22.6,与2009年相比,第一产业降低了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提高了4.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降低了2.6个百分点。
       
      图1  内江市2010年民营经济增加值产业结构图(%)

     
      4、对经济增长贡献突出    

      民营经济成为内江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2010年民营经济对内江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3.4%,拉动经济增长10.3个百分点。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6.8%、22.9%和12.9%,对内江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4%、48.3%和12.7%,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4、7.8和2.1个百分点。    

      从构成看,个体私营经济是民营经济的主要力量,对内江市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2010年,个体私营经济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2.5%,拉动经济增长了10.2个百分点;而外商、港澳台经济贡献率分别为0.2%和0.7%,港澳台经济拉动经济增长0.1个百分点。
       
      表3     内江2010年民营经济增加值情况表
      
      增加值 
    (亿元)
    构成(%) 增长速度(%) 对GDP增长的贡献率(%) 拉动经济增长(%)
    GDP 690.27 100 16.2 100 100
    民营经济 392.10 56.8 18.4 63.4 10.3
    个体私营经济 379.98 55.0 18.7 62.5 10.2
    外商经济 3.42 0.5 6.2 0.2 0.0
    港澳台经济 8.69 1.3 9.1 0.7 0.1
    第一产业 36.62 5.3 6.8 2.4 0.4
    第二产业 266.94 38.7 22.9 48.3 7.8
    工  业 244.09 35.4 23.7 45.4 7.4
    建筑业 22.85 3.3 14.8 2.9 0.4
    第三产业 88.53 12.8 12.9 12.7 2.1

      5、丰富税源,对内江市财税收入贡献明显    

      2010年,内江市民营经济企业共创造税收性收入15.66亿元,增长26.6%,其中,国税收入11.18亿元,增长20.9%;地税收入4.48亿元,增长43.1%。民营经济税收中,个体企业税收4.97亿元,增长40.5%;私营企业税收6.23亿元,增长31.4%。    

      6、提供大量就业岗位,成为扩大就业的重要渠道    

      民营经济在吸纳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稳定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主要途径。2010年末内江民营企业登记户数达72616户;企业期末注册资金达206.05亿元,增长14.9%。内江市民营企业期末从业人员数达15.05万人,比上年增长0.1%,其中个体企业从业人员达8.31万人;私营企业从业人员达6.74万人,比上年增长6.2%,个体私营经济已成为吸纳社会劳动力和国有、集体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重要渠道。    

      7、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2010年,内江五个县(区)经济总量均跃上了新的台阶,民营经济逐渐成为各县(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从总量看,威远县民营经济规模最大,增加值达96.78亿元;资中县次之,增加值82.05亿元;隆昌县第三,增加值74.93亿元;东兴区和市中区民营经济总量分别为70.82亿元和67.52亿元。从增长速度看,威远县为19.2%,超过内江市平均水平0.8个百分点;资中县为19.0%,隆昌县为18.9%,东兴区为18.3%,市中区为18.1%。从民营经济占GDP的比重来看,隆昌县最高为57.0%,资中县次之为55.3%,东兴区第三为53.3%,威远县和市中区分别为51.7%和50.6%。
        
      表4      2010年内江各县区民营经济发展情况表
      
    地  区 增加值(亿元) 构成(%) 增长速度(%) 对GDP增长的贡献率(%) 拉动经济增长(%)
    市中区 67.52 53.2 18.1 58.0 9.3
    东兴区 70.82 55.6 18.3 61.7 10.0
    威远县 96.78 55.9 19.2 63.7 10.6
    资中县 82.05 59.7 19.0 73.6 11.5
    隆昌县 74.93 59.6 18.9 68.1 11.2

      二、内江民营经济产业内部结构分析    

      民营经济要持续、稳定、有效地发展, 还必须注意内部各行业的结构情况。结构合理、符合经济发展的要求, 才会对内江市民营经济的发展, 甚至是对整个内江市总体经济发展提供长久的动力。

      1、比重结构分析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内江民营经济呈现出“二三一”的产业结构特点。2005年,内江民营经济三次产业结构的比重为15.6:49.1:35.3,2010年的比重为9.3:68.1:22.6。其中,第一产业下降了6.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提高了1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下降了12.7个百分点。可以看出,内江民营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第二产业的带动发展。  

      从第一产业来看,内江民营经济中第一产业的比重呈现逐年下降的提点,2005年为15.6%,2006年为13.6%,2009年为11.3%,2010年9.3%,比2005年下降了6.3个百分点。 

      从第二产业来看,工业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而建筑业则相反。2005年,工业和建筑业占民营经济的比重分别为41.0%和8.1%,2010年分别为62.3%和5.8%,分别调高了21.3个和降低了2.3个百分点。    

      从第三产业来看,第三产业占民营经济的比重呈现逐年下降的态势。2005年为35.3%,2006年为33.0%,2007年为30.1%,2008年为26.1%,2009年为25.2%,2010年为22.6%。2010年比2005年下降了6.3个百分点。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来看,内江民营经济第三产业内部比重结构并没有随着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发生明显升级, 第三产业的发展仍主要依赖于传统服务业, 而具有高增加值、知识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第三产业的进一步优化和发展。2010年底,占据民营经济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较大的是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房地产业,住宿和餐饮业,三个行业总占比达11.7%。作为新兴产业的房地产业也保持了平稳的增长势头, 但在最近几年,房地产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有所下降,2010年占民营经济的比重为4.1%,比2005年下降了2.8个百分点,说明房地产业的成长受到外部环境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增速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减缓。
       
      表5 2005-2010年内江民营经济各行业比重结构表
      单位:%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民营经济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第一产业 15.6 13.6 15.0 13.7 11.3 9.3
    第二产业 49.1 53.3 54.9 60.2 63.5 68.1
        工业 41.0 45.7 48.1 53.2 57.1 62.3
      建筑业 8.1 7.6 6.9 7.0 6.4 5.8
    第三产业 35.3 33.0 30.1 26.1 25.2 22.6
     运输邮电仓储业 6.5 6.7 6.7 5.8 5.5 5.0
        信息传输 0.2 0.2 0.2 0.3 0.3 0.2
      批发和零售业 10.4 10.0 8.1 6.4 6.1 5.7
      住宿和餐饮业 6.2 5.3 4.8 4.4 4.4 4.0
      房地产业 6.9 6.4 6.0 5.1 5.1 4.1
     租赁和商务服务 0.5 0.4 0.5 0.7 0.6 0.6
     居民服务和其他 3.4 2.9 2.8 2.4 2.1 2.0
      教育 0.1 0.1 0.1 0.1 0.3 0.3
    卫生、社会保障 0.7 0.6 0.5 0.7 0.5 0.5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0.3 0.3 0.2 0.2 0.2 0.2

     
      2、贡献结构分析    

      就民营经济对内江经济发展的贡献来看,呈现出贡献大、逐年增长的特点。2006年以来,内江民营经济对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均超过60%,2009年更是达到了66.7%。    

      从三次产业来看,对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是第二产业,其次是第三产业,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小。从三次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变化情况来看,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贡献率均呈现逐年下降的态势,第三产业则相反。就2005年与2010年的对比情况来看,第一产业下降了2.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下降了1.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了3.5个百分点。    

      从民营经济各行业来看,对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是工业,2010年达到45.4%。其次是批发和零售业,建筑业,住宿和餐饮业,运输邮电仓储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3.5%、2.9%、2.9%和2.8%。    

      从民营第三产业各行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大小来看,批发和零售业的贡献率位居第一,达5.7%;其次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4%;然后是住宿和餐饮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教育行业,对内江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5%、2.9%和2.4%。    

      表6  2006-2010年内江民营经济各行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表
      单位:%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地区生产总值 100 100 100 100 100
    民营经济 64.0 61.8 65.4 66.7 63.4
    第一产业 4.6 5.6 2.2 2.0 2.4
    第二产业 50.1 44.6 43.0 51.3 48.3
        工业 46.6 40.9 43.1 49.0 45.4
      建筑业 3.5 3.7 -0.1 2.3 2.9
    第三产业 9.2 11.7 20.2 13.4 12.7
    运输邮电仓储业 2.0 4.5 5.6 2.4 2.8
        信息传输 0.2 0.3 0.2 0.1 0.3
     批发和零售业 0.6 -1.9 5.1 2.9 3.5
    住宿和餐饮业 1.0 2.1 2.2 3.1 2.9
      房地产业 3.6 3.4 4.0 4.1 0.7
     租赁和商务服务 0.3 0.6 1.4 0.2 0.6
    居民服务和其他 0.4 2.0 0.4 0.6 1.0
      教育 0.8 0.3 0.3 0.1 0.2
    卫生、社会保障 0.3 0.3 1.0 -0.1 0.3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0.1 0.1 0.1 0.1 0.2

      3、拉动结构分析    

      就民营经济对地区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来看,2006年以来,内江民营经济对内江市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呈现出强劲拉动、持续提高的特点。2006年,内江民营经济拉动内江市经济增长9.3个百分点,2010年拉动了10.3个百分点,提高了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拉动了0.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拉动了7.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拉动了2.1个百分点。    

      分行业来看,民营经济中工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最强,拉动经济增长了7.4个百分点;其次是批发和零售业,拉动0.6个百分点;住宿和餐饮业拉动经济增长了0.5个百分点,运输邮电仓储业拉动经济增长了0.4个百分点。由此可以看出,内江民营经济第三产业中,占据主导地位、对经济发展影响较大的仍然是传统行业。    

      表7  2006-2010年内江服务业各行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表    
      单位:%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地区生产总值 14.5 15.5 15.7 15.5 16.2
    民营经济 9.3 9.6 10.3 10.3 10.3
    第一产业 0.7 0.9 0.3 0.3 0.4
    第二产业 7.3 6.9 6.7 7.9 7.8
        工业 6.8 6.3 6.8 7.6 7.4
      建筑业 0.5 0.6 0.0 0.4 0.5
    第三产业 1.3 1.8 3.2 2.1 2.1
      运输邮电仓储业 0.3 0.7 0.9 0.4 0.4
        信息传输 0.0 0.0 0.0 0.0 0.1
      批发和零售业 0.1 -0.3 0.8 0.4 0.6
      住宿和餐饮业 0.1 0.3 0.3 0.5 0.5
      房地产业 0.5 0.5 0.6 0.6 0.1
      租赁和商务服务 0.0 0.1 0.2 0.0 0.1
      居民服务和其他 0.1 0.3 0.1 0.1 0.2
      教育 0.1 0.0 0.1 0.0 0.0
      卫生、社会保障 0.0 0.1 0.1 0.0 0.1

     
      四、内江市民营经济重点发展行业的选择    

      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依据比较优势的原理,从成产销率、规模优势及其增长因素三个方面来衡量相对比较优势,对重点行业进行选择。因此,本部分运用2008年全省和内江服务业相关数据,对内江服务业的重点行业进行了选择,过程如下: 

      (一)规模优势指数    

      该指标定义为:   

     

      其中, Yik 为i 内江民营经济k 行业的增加值, Yi 表示内江第民营经济的增加值, Yk 表示全省民营经济k 行业的增加值, Y表示全省民营经济的增加值。如果SAIik 小于1, 则说明内江第k 产业在产出规模上不具有优势。    

      (二)效率优势指数    

      该指标定义为:   



      其中, EAIik 表示内江民营经济内部第k 行业相对劳动生产率。Yik 为内江民营经济k 行业的增加值, Lik 为内江k 行业的就业人数, Yi 表示内江民营经济的增加值, Li 表示内江就业人数。如果EAIik 大于1, 则说明内江第k 行业相对于其他产业具有生产率方面的优势。  

      (三)增长优势指数   

      该指标定义为:   



      Gik 表示内江民营经济第k 行业增速,Gi 表示内江民营经济增速, 若GAIik 大于1, 表明内江第k 行业相对于该地区民营经济其他行业具有增长优势。    

      (四)综合比较优势指数    

      该指标定义为:    



      这个指标是规模优势指数、效率优势指数和增长优势指数三者乘积的三次方根, 避免了单独采用指数可能出现的片面的评价结果。AAIik 值越大, 表示该行业综合比较优势越大, 并越值得作为重点行业发展。    

      表8  内江市民营经济各行业优势指数表 
      
      规模效益指数 效率优势指数 增长优势指数 综合比较优势指数
    第一产业 0.8451 4.3509 0.3696 1.1077
    第二产业 1.1700 0.9963 1.2446 1.1321
      工业 1.1903 1.3626 1.2880 1.2783
      建筑业 1.0160 0.2936 0.8043 0.6214
    第三产业 0.7789 0.7041 0.7011 0.7272
     运输邮电仓储业 1.4428 1.5012 0.7174 1.1582
      信息传输 0.4130 0.2839 1.9728 0.6139
      批发和零售业 0.6600 1.3434 0.8261 0.9014
      住宿和餐饮业 1.0295 3.3654 0.9565 1.4909
      房地产业 0.7715 4.8535 0.1685 0.8577
    租赁和商务服务 0.6377 0.6925 1.3424 0.8401
    科学研究地质勘查 0.0483 0.0306 2.8804 0.1621
    水利和公共管理业 0.1232 0.0318 1.5000 0.1805
     居民服务和其他 0.6759 5.3629 0.6902 1.3575
      教育 0.6616 0.0336 1.0815 0.2886
      卫生、社会保障 0.5864 0.1601 0.8207 0.4255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0.2986 0.2996 1.3804 0.4980
      
      运用综合优势指数分析法, 对2010年内江市民营经济内部15个行业进行计算、分析, 结果可以看出: 内江未来一段时间内, 具有相对发展优势的行业是住宿和餐饮业(1.4909),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1.3575),工业(1.2783),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1.1582)和农业(1.1077)。由此可见,在内江民营经济各行业中,占据主导地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仍然是传统性服务行业。对于如何调整服务业产业结构,促进新兴服务业的发展,仍然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五、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和成渝经济区建设的大舞台,内江市民营经济发展既迎来良好的机遇,存在许多有利条件和潜力,内江民营经济发展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我们要积极扶持民营经济,在保持总量增长的同时更注重素质的提高。    

      (一)进一步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政府为民营企业服务的意识,对于国家产业政策鼓励、允许发展的项目,加快审批进度,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努力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适当调整地方税收政策,切实解决部分民营企业税负不平衡的问题。在用地、用电等方面,也应尽量创造条件,让民营企业与公有制企业、“三资”企业享受同等待遇。改进管理方式,做到管理与服务有机统一,寓管理于服务之中。要切实解决影响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采取坚决有力的措施,下大力气解决融资难、担保难、办事难的问题,为民营企业发展排忧解难。  

      (二)加强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引导    

      要积极引导农村民营企业利用当地资源,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鼓励从事农业综合开发,在此基础上,依托现有产业优势,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培育专业村、专业乡(镇)和工业小区,引导其提高加工深度,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扩大市场占有率,同时通过扩大经营规模,强化群体规模优势,带动块状经济发展。要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参与发展机械、电子、建材、化工等,以加快内江新型产业结构体系的形成。大力扶持一批在支柱产业、重点产业和基础产业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民营企业的发展,使其在建立稳定的银企合作关系,进行技术改造和科技开发的资金需求等方面,享受与国有同类企业平等的扶持政策。要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强化产业特色和区域经济特色。民营企业要打好特色牌,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三)加强金融支持力度,拓宽投融资渠道    

      当前民营企业反映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贷款难、融资难。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政府、银行和民营企业的共同努力。目前,内江市为民营企业融资服务的担保机构很少,满足不了融资的需求。今后,应在设立不同种类的担保机构上下功夫。一方面,各级政府出资组建公益性和政策性担保机构,对这样的担保机构建设参照先进国家的管理经验,实施特殊法人制度管理,并执行特定的财务和税收政策。另一方面鼓励成立各种所有制担保公司,经政府认证资格后,对民营企业进行信用担保。同时,政府要对这类中介评估机构的经济行为进行规范,分期分批将各种中介机构进入政府服务中心,公开服务程序和收费标准,为民营企业融资担保评估提供优质服务。    
      (四)走自主创新之路    

      这些年推动民营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有体制变革、对外开放和人力资源。体制变革带来生产力的释放,对外开放带来资金供给及其有力推动,人力资源充足带来劳动力的便宜。但是目前这三大动力支撑经济增长的作用正在下降,体制变革的收益递减而成本上升,外来资金推动作用也在下降,劳动力投入的成本在上升,工资收入持续稳定在较低水平的状况在改变。这些优势的消退,在客观上决定了产出成本的上升和企业竞争力的下降,各类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就必须考虑、探索原来已经起作用但作用不足够大的技术要素作用,在技术改进和自主创新上寻找出路。    

      民营企业要扩张规模,提升档次,最根本的是要增强创新能力,提高民营企业的整体素质。要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建立和高校、科研机构相结合的开放型的创新体系,采用先进技术不断提高民营企业的技术层次和科技创新能力,引导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设立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等。    
      (五)加强民营企业人才培养    

      针对民营企业主整体素质偏低的这种状况,各级政府必须把培育现代企业家作为实现跨世纪发展战略的一项重大措施来抓。一是加强培训。加强对企业主的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邀请专家、学者和党政干部授课,以充实他们的经济、管理、法律以及现代科学技术和国家经济政策等知识和技能,争取在较短时间内提高民营企业主的整体素质。建立为中小型民营企业服务的技术开发机构。二是加大民营企业人才培养力度。根据民营企业的需要,适时组织不同规模和不同类型的人才招聘会、见面会,牵线搭桥,指导协调。大力实施人才租赁和人才代理办法,为民营企业拓宽用人渠道。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制定实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管理办法,逐步形成有效的人才市场机制。
    责任编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公众号
  • 政务微博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