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经济社会发展的区域定位及路径选择
(一)发展总目标
内江的发展目标,是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国家建设成渝经济区的历史机遇,围绕成渝经济区战略规划和省委省政府发展“一极一轴一区块”以及市委市政府“实现新跨越,建设新内江”的战略部署,实现成内渝产业联动发展,打造成渝经济区区域性次级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打造西部绿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和汽车零部件配套基地,努力构建城乡一体发展格局,把内江建设成为成渝经济区中部发展新高地,实现内江发展历史新跨越。
(二)城市发展定位
对外,内江应积极联动川南、对接成渝。在成渝经济区规划中,除了重点发展成都、重庆两大都市圈外,又提出了发展两大城市群:川南—渝西城市群和川东北—渝西北城市群。而内江作为川南—渝西城市群一员,要积极互通自贡、宜宾、泸州、永川,合理分工,错位互补,充分发挥资源富集、工业基础雄厚的优势,多轴线发展,形成多中心的城市群空间形态。同时内江又是“成渝通道经济轴”—成内渝发展轴上的一员,要积极以重庆、成都为端点,以成渝铁路客运专线、成渝高速公路为轴线联合自贡、资阳、永川,提升城市承载能力,改变成渝经济区“中部塌陷”的窘境,抓住机遇,形成紧密连接成渝两大都市圈的经济增长带。
对内,应着力推进内江中心城区、资中、隆昌、威远三县城和重点小城镇建设,形成“一中心三片区”的城市发展格局,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步伐,将内江建设成为综合实力强、竞争优势大、辐射作用强、宜居宜业宜游的成渝经济区中部区域性中心城市。
(三)产业定位
对外,应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实现成内渝产业联动发展,以服务都市、承接转移、形成基地、借力发展为主要任务,全方位加强毗邻地区的通道连接,积极对接产业,发挥配套作用,建设川渝合作示范区,形成承接成都重庆都市圈辐射的配套产业集群,创建成内渝发展带上重要的制造业基地,重点建设汽车零部件配套基地;发挥成渝中心区位优势,以建设仓储配送设施为突破口,构建辐射和带动能力强的川东南现代物流中心,变交通走廊为通道经济,建成西部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和经济走廊。
对内,应充分发挥内江矿产资源、农业资源、文化资源的优势,打造冶金建材、食品加工、医药化工、机械汽配、电力能源等五大支柱产业带;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打造西部绿色农产品加工基地;以建设仓储配送设施为重点,形成连接经济内各区县的物流配送枢纽,并建设川南文化旅游基地。
二、发展路径
通过比较分析可以看出,近年来,内江发展势头强劲,同时也具备加快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但和川南其他地区相比具有一定差距。因此,内江应抓住国家建设成渝经济区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机遇,通过区域合作协调发展,做大做强优势产业。
依托城市群,利用区位优势,积聚发展要素,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产业升级,培育产业龙头,促进产业积聚、企业集群、资源集约,是促进内江“两个加快”目标实现的路径选择。
(一)依托城市群,积极实现成渝经济区“隆中崛起”
1.依靠成渝,联动川南是内江对外发展的大思路
成渝经济区是以成都和重庆为双核的城市群。过去,两种相反的发展方向即“双曲线趋势”,重庆向东,成都向西,形成了“拔河效应”,从而使成渝之间产生了“塌陷效应”和经济低谷,而内江正处于两者的交汇点。在新时期,我们将“双曲线”变为“椭圆区”,将“拔河效应”变为“相扑效应”,使“塌陷效应”变为“尖凸效应”,同样,内江发展机遇是前所未有的。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共赢是成渝经济区的发展出路。而内江地处双核中央地带,依靠力量一是成都辐射力,二是重庆影响力,以成渝铁路和成渝高速公路为纽带,建成连接双核的重要经济带是内江的发展目标,同样也是内江的发展出路。
在川南城市群中,以经济总量首位度[1]分析,宜宾首位度最高,2005-2009年两城市指数在1.2左右,明显小于2,表明川南城市群各地市结构正常、集中适度,但也反映了川南城市群各个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较弱。川南城市群各地市首位度相差不大,平分秋色,基本没有核心地带,也就决定了内江要联和川南城市群的其他成员,以资源共享、网络互通、错位互补为发展模式,联动川南,在合作中共赢。
2.发挥城市群枢纽性、网络性的优势,共赢发展
川南--渝西城市群的建设,将城市群的内外联系网络和各种资源流汇集在一起,促进了城市群的地域扩张,同时也提高了在成渝经济区甚至全国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内江作为川南城市群枢纽中心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成渝经济区的中间地带,在各种有利资源的带动下,按照发挥优势、错位发展的原则,努力发挥内江在成渝经济区中的中心枢纽作用。
川南--渝西城市群的联合,以交通运输网络、商贸网络、旅游网络、城镇网络等的建设和完善来促进城市群的发展,将各大中小城市连为一体。城市群应树立共享共建观念,在高速通道、过江通道、港口、能源、环保、商贸、旅游等重大设施建设中,统筹规划、合作建设。
(二)创造条件,为快速发展做好准备
1.破除体制障碍,完善政府协调机制
经济区域作为一个整体,就要破除体制障碍,建立成渝经济区内部政府合作协调机制。协调城市群建设与发展中的有关问题,组织抓好各项规划的衔接和实施,促进区域内资源共享、生态共建、环保同治、产业互补等是协调发展的先决条件。
政府一方面要提供制度和机构保障,打破行政地域观念,为参与的城市提供沟通交流渠道,打破封锁,统一大市场、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体系,大力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增强区域综合实力。另一方面又要消除不合理的行政干预和市场壁垒,促进城市群内生产要素和商品的自由流动,打破经济主体注册地域观念,构建统一开放和竞争有序的商品市场、劳动力市场等市场体系,建立市场准入和产品质量互认制度,促进经济要素在区域间自由流动,节约区域间的合作成本。同时,内江内部也应打破地域行政界限,将两区三县统一规划,优化资源配置。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创新网络一体化建设
首先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在形态上具有固定性,大多是永久性的建筑。应把当前需要与长期目标结合起来,科学合理选址并确定建设规模,精心组织施工,防止基础设施建设因跟不上城市快速发展而被过早淘汰。
其次是要创新网络一体化建设。依托电子政务外网,构建上连省、市,下连镇乡、村(社区),横连相关职能部门的一体化信息网络体系。根据不同的应用需求,建设一批应用系统和数据库,面向不同的社会群体提供社会化服务应用系统和数据库。建立一套相对完善的各级职能部门的信息化服务制度和方便、高效、优质的运行机制,推动城乡社会、经济的全面快速发展。
3.做好品牌,积极争取国家及省内重大项目
成渝经济区的开发及新一轮西部发开发的实施,必将为内江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面对周边城市的快速发展,不进则后退,乐山高铁建设、港口建设,遂宁高铁等其他地市的项目开建,必将在一定程度上对内江的发展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内江在政策优势面前一定要深练内功,抓住机遇,创造条件,积极向国家、成渝经济区及省内有关部门,争取更多国家及省内重大项目落户内江。
4.扩大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引进外资
内江地处内陆,一直以来对外开放水平不高,对外贸易优势不明显,与四川15市和川南城市群及周边相比排位落后。2009年内江出口总额为1.2亿美元,在四川15市中排位第11,可见大力引进外资,对内江“走出去”战略较为重要。及时抓住国际和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机遇,以及成渝产业对接的机遇,根据内江的资源承载力和转移企业的技术含量、发展潜力,有针对性地进行引资选资,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将引资与提升内江产业层次有机结合起来,将大大提高内江对外贸易额度。同时,进一步完善内江产业发展政策和招商引资政策,创造良好的对外经济政策环境。此外,还要进一步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提升产业层次和加工深度,推进出口型企业转型升级。
5.加速城乡一体化,形成强劲的区域中心城市扩张力
借鉴成都和重庆城乡统筹规划建设经验,积极探索城乡建设新模式,破除城乡分治的行政管理模式,构建城乡一体的管理服务模式,加快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有效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
首先,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坚持以城市化改造农村、优化农业、转移农民。加大农村道路、通讯、供电、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大力发展农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事业,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认真落实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壮大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继续做好农村计划生育、耕地保护和环境保护工作,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使耕地总量达到动态平衡,实现农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其次,加快小城镇建设。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是提高城镇集聚、扩散能力的重要手段。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做大做强中心镇,做精做特其余小城镇,不断提高城镇化率是构建以市域城市中心为核心,以市域城市次中心和中心镇建设的主要战略。所以有条件的集镇,应设立工业小区和住宅开发小区,采取建“商业街”等办法,通过对外招商、乡镇企业进园、农民进镇、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回乡创业等形式,发展二、三产业,壮大产业支撑,加快小城镇建设,形成功能完善结构完善的城镇体系。
第三,提高收入,建立健全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以上分析可见,内江无论是农民的人均纯收入还是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其他地市相比都有较大的差距。而提高收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促进社会公平、和谐稳定的一大要素,所以在城镇要进一步完善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将城镇外资、民营、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等用人单位及其劳动者以及移居城市的农民纳入城镇社保覆盖范围。完善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险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三条保障线。在农村要加快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引导农民建立以个人缴费和集体补助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加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设和发展,提高农民医疗健康水平。
6.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成渝经济区肩负建设长江上游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历史使命,内江已经具有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优势,但还应继续加强环境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抓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三大工程。加快制定和实施循环经济发展计划,引导企业依靠技术创新,采用先进工艺、技术和装备,改造传统产业,合理布局城市工业,提高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污水的处理率。积极发展生态农牧业、生态旅游业。同时以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打造西南再生资源产业基地,启动西南再生资源工业园区建设,在结构上促进内江经济的优化升级,实现内江独具特色的生态经济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为川渝产业对接提供良好的平台。
7.挖掘人才,创新人才引进机制
人才机制是区域经济体发展的重要活力源泉,当前以知识资源作为经济成本的流通来带动本地区域经济体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很多区域经济体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目前,内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相对落后,教育科技转化能力相对不足,因此,应切实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创新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的工作机制和方法,着力建设好党政管理、企业经营管理和科研技术三支队伍,引进和培养一大批高层次急需人才。加大人才使用机制和分配机制的创新,落实以技术、管理和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政策,以事业留人、以感情留人和以适当的待遇留人。营造学习型社区、企业、机关,建设学习型城市,为建设成渝经济区中心城市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证。
(三)创新产业定位,为实现“两个加快”打下基础
1.工业方面
为进一步发挥成渝经济区的优势,引导内江以建材、医药化工、电力能源、食品加工、机械制造等为支柱产业的发展,同时发展承接汽车零部件配套产业,顺利实现成渝经济区的产业对接,全面提升内江产业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最终实现合作双赢、共谋发展。
首先,大力发展支柱产业,打造成内渝五大产业带。以主导产业发展,带动整个城市经济繁荣。打造成内渝冶金建材产业带。立足现有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依托重点企业做大做强,把内江建设成为全国第二钒钛生产基地、成渝经济区建材产业基地,对接成渝,共同打造成内渝冶金建材产业带。同时依托内江丰富的建材资源,充分发挥内江处于成渝经济区主要建材产品的优势区位,积极延伸特色建材产业链,把内江打造为成渝经济区主要的建材产业基地。打造成内渝医药化工产业带。抓住成渝经济区发展医药化工产业的契机,发展内江医药化工产业。依托自身产业的比较优势,积极融入成渝两地医药化工产业带,加强与成渝两地医药化工企业间生产和技术上的协作和联合,促进内江市医药化工产业的发展。依托内江现有中药材资源和地理、气候条件,形成一批品质优良、对接稳定的优势中药材生产基地。同时依托建业集团、川威集团等企业,加强与成渝经济区化工企业的合作与配套,壮大成内渝煤化工基地。建设成内渝电力能源产业基地。充分利用循环流化床洁净煤发电技术,打造全国循环流化床电站示范基地。加快推进资威煤田开发进程,有序开发沱江、小清流河水电资源,重点建设白马循环流化床示范电站,保障成内渝产业带的电力和能源供应。打造成内渝食品加工产业带。立足农业优势,延伸产业链,依托龙头企业,发挥规模效益和品牌效应,依靠技术改进,提高食品加工附加价值,打造成渝经济区重要的原酒基地、生猪水禽加工基地、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基地。加强成内渝区域内合作配套,形成成内渝食品加工产业带。重点建设成内渝生猪水禽加工基地,以猪肉加工、水禽加工为重点,大力发展冷鲜肉、腌腊肉制品、特色禽类制品、蛋制品等,依托福润、福元等龙头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延长产业链,同时配套成都和重庆肉类食品的精深加工,打造成内渝生猪水禽加工基地。打造成内渝汽配产业带。主动对接配套成都汽车产业集群、“重庆两小时车程产业协作配套圈”,加强与“资阳西部车城”合作,积极拓展贵州、西安等其他地区汽车配套市场。充分发挥比较优势,针对成渝经济区汽配产业链空白,集中发展曲轴、减震器、汽车后视镜、柴油机等优势汽配产品,适机发展电动汽车整车生产。建设隆昌川渝经济合作汽配工业园、内江经济开发区西部汽配产业园,重点发展四川宁江山川机械公司、内江凤凰汽配公司等41家零部件配套生产企业,努力构建成内渝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和配套体系。
其次,依托产业带,建设工业园区,积极发挥产业积聚效应。实现内江新跨越,工业发展是关键,工业在经济发展中仍处于主导地位。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坚持工业集中布局、资源集中配置、资金集中使用的原则,整合园区资源,着力建设生态型工业园区,培育特色产业优势,壮大优势产业集群,放大产业集聚效应,扩大经济总体规模,提高园区产业集中度,增强主导产业的带动作用,全面提高内江市产业竞争力和综合经济实力,成为成渝经济区新的经济高地,重点建设七大工业园区。
突出发展特色工业园,着力壮大园区支柱产业。依托机械汽配、食品加工、医药化工、冶金建材等产业发展基础,调整实施工业园区产业发展规划,发展园区特色产业。积极与产业转移重点城市共建现代工业集中发展区,形成系统集成、优势整合的对接模式,加快成渝经济区现代制造业产业基地建设。
第三,积极鼓励发展民营企业。
2010年内江民营企业增加值392.10亿元,在四川15市中位居第9位,在川南及周边城市群位居4位,发展水平中等偏下。故要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积极鼓励民营企业的发展。对民营企业的发展,一定要做到放手、放胆、放量。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宽松、稳定的环境,在政策上坚持“扶持、鼓励、保护”的原则,同时在市场准入、土地、企业融资等方面享受平等待遇,税收上给予宽松政策,尽力减轻企业负担。由众多的小企业搞统一产品,政府应积极引导,统一品牌,向外扩张,同样可以产生聚集效益。
第四,调整产业结构,改造传统行业,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具有知识和技术密集度高、对环境污染少、前导性强、关联度高、附加值高等特点。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途径。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很多工业发达国家经济的支柱和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内江工业目前仍处在工业化的初期,在加速发展传统工业的同时,也要兼顾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要努力做好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形成信息化建设与信息产业发展互动、支撑的局面,提高信息技术对信息化建设的支撑水平。一是选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重点和突破口,推进工业技术研发信息化和产品数字化、生产制造设备信息化、工业生产过程信息化、企业综合管理信息化、产品流通和市场信息化。二是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投入产出效率,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促进工业做大做强。三是把利用信息技术助力节能减排放在工作的突出位置,推动实现单位GDP能耗水平大幅降低。要着力转变工业发展方式,加快建立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工业发展模式。
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大力推动钢铁、建材、化工等重点行业的节能减排工作,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资源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抓好清洁生产,鼓励和支持发展循环经济。同时,要以冶金、化工、建材等行业为重点,开发和应用适合行业生产特点的综合数字控制系统,提高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大幅度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
第五,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工业竞争力。在对工业竞争力分析中,内江工业竞争力较落后的表现为技术竞争力排名靠后,较大的影响内江工业的发展,因此在工业发展的过重中要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加大科技投入,是提高自主创新的重要举措。没有投入就不会有产出,企业应注重对科技的投入,同时建立和完善以政府投入为牵头、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支撑的多层次、多元化、多渠道的全社会科技投入体系,尤其是要积极争取省、市和上级部门的资金支持,促使科技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六,创新招商理念,提高项目质效。内江工业,尤其是主导产业,多数是资源、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招商引资过程中,一定要创新招商理念,在提高项目质效上寻求突破。招商引资不是仅是引进资金、项目,而是引进整合区域经济发展各个要素的力量。因此在思想上一定要由“招商引资”向“选商引资”转变,由过去简单地追求项目数量转到追求项目质量和效益及产业带动能力上。在引资过程中,筛选项目至关重要,尽可能的和内江工业实现对接,一方面做好原有工业行业的引资,另一方面也发展新的行业项目,向全方位的方向发展。但引资项目要符合几个方面:一要符合产业政策,二要利于环境保护,三要能源资源消耗不能太高,四要产出效益好,五安全生产要达标。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规范招商引资行为,降低招商引资成本,提高招商引资质效,把工业行业最强最大,打造“工业强市”的品牌。
2.农业方面
首先,以建设绿色农产品基地为突破口,发展现代农业。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围绕大都市的“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将内江打造为成渝经济区重要的绿色农产品基地。加快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优势农业基地和农产品产业带建设。
以绿色农产品基地为载体,发展现代农业,以企业为龙头、以利益为纽带,努力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要大力实施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开发畜产、水产、粮食等名特优产品,扩大农副产品精深加工规模,延伸农业产业链,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
第二,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实施品牌战略。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火车头”,在发展中应注重政策扶持和技术改造,不断提升壮大龙头企业。内江农业企业经过发展,已形成一个产业有一个或多个龙头带动的格局,已形成以四川福润、资中福元为龙头的生猪产业;以威远威宝、资中汇源为龙头的蔬菜产业;以松林丝厂、隆昌银华为龙头的蚕桑产业;以禽苗市场、金鑫公司为龙头的禽兔产业;以万千、正大为龙头的饲料产业;以四川佳美、威远金四方果业为龙头的水果产业;以汉丰、飞龙米业为龙头的大米产业。在福元公司、佳美公司、福润食品、正大饲料、金鑫畜禽、华润蓝剑、汇竹食品等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基础上,提升培育、引进壮大更多产业规模大、市场竞争能力强、带动辐射面广的龙头企业,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
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同时要确定这些龙头企业产品的主要市场分布,清晰自己已有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如果仅是省内知名品牌,一定要实施“走出去”的战略,打造内江品牌,不仅要做内江知名、省内知名、同时要做全国知名品牌。尽快形成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新格局,打造并叫响内江畜产品、农产品品牌。对获得国家级、省级名牌产品或著名商标的,分别给予奖励。
第三,特色突出,做好产业承载园区的建设。2008年开始,内江启动实施了5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5个畜牧园区、1 个林业园区和3个水产园区建设。在产业承载园区建设时,一定要因地制宜、定位准确,特色突出、注重实效。
着重建设已列入升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片的市中区、东兴区和资中县三个区。巩固威远县、资中县和隆昌县等3个国家、省级瘦肉型猪产品生产基地县建设。建设时要深化规划,使其更具前瞻性和可操作性;政策优惠,广泛开展农业招商;业主经营,实行市场化的经营运行方式;多方融资,打捆项目、整合资金,加快建设;结合新村,把园区建设、农房风貌改造等与环境综合治理结合起来,打造好农业公园。突出特色,实现农业基础现代化、农业技术现代化、农业经营现代化、农民生活现代化。
第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进农业机械化。内江农业生产条件还较落后,单位面积粮食产量低,机械化水平低、有效灌溉面积不足等,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都决定了内江的农业必须改善生产条件,才能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推进农业的现代化。一方面要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利灌溉尤为重要,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保护基本农田,抓好农田水利建设。另一方面又要积极引进农业机械化,推广适用新机具、新技术,推进粮食生产的全程机械化和农业主导产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的装备水平,促进农业的专业化、规模化。
第五,加大对农民的技术培训,为农业引资做准备。内江农业基础良好,气候适宜,具备农业发展的先决条件。而如何使基础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内江农业要依靠引资,走科技兴农之路。内江已经建立的几个农业基地,为农业引资搭建了平台。农业招商引资,不但能增加农业投入,而且能带动国内外先进技术、生产方式、管理经验、经营理念和优秀人才等嫁接给传统农业,提升产业档次,劳动规模化的产业基地发展,整体推进农业产业的升级换代。同时,引资项目与科技兴农政策相结合,促进新技术、新品种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应用,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同时要看到,农民的技术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入驻的决心。因此政府要并结合市场的需求对农民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而且农业部门的技术骨干直接派驻企业很有必要,与企业一同解决实际问题,对企业在生产种植中的各个环节进行技术指导,并根据企业生产的技术要求作相应的技术调整,及时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既是对企业的帮助,也是对当地农民的帮助。
3.服务业方面
首先,突显区位优势,增强城市聚集效应,打造川东南现代物流中心。内江是川东南和西南各省交通的重要交汇点,水陆交通十分便捷,但近年来,川南的泸州、乐山、宜宾等地抢抓机遇,大力发展临港经济和高铁经济,交通区位优势也较为突出。面对激烈的区域间竞争,内江应进一步加强交通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国家和省重大交通建设项目,对外构建高效便捷、功能完善的进出内江大通道,对内建设布局合理、连接通畅的现代综合交通网络体系。
充分利用内江作为川东南乃至西南各省交通重要交汇点的区位价值,力争成为贯通成渝轴线,链接川东北、大西北与西南出海通道的内陆供应链网络中心。充分发挥内江作为四川省第二大交通枢纽优势,依托川南集铁、公、航、水于一体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加强东西向的交通干线改造升级,加快南北向的交通通道建设,建设连接内江铁路、高速公路枢纽点与成渝经济区各机场、港口之间的快速通道。
确定物流对象、物流目的、物流范围等,形成内江不同类型的物流配套服务体系。按照需求改造交通运输系统设施,大力发展物流一站式服务。利用区位优势、交通优势,以成都、重庆为龙头,内江为中枢节点,重点发展现代化专业物流中心。推进内江物流业由单一功能向一体化服务发展,建成区域物流组织中心,打造川东南现代物流中心。
其次,整合资源,促进发展现代服务业。内江服务业水平低,竞争力落后,决定了服务业的内部结构急需优化。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时代的推动,经济的需要,改造传统服务业,积极发展新型服务业,是促进内江服务业快速发展的通道之一。首先要整合各类信息资源,利用已有优势条件,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积极发展以电子产品制造、软件开发和综合服务为主的信息产业;完善信息基础设施,推进政务上网、企业上网、农业上网、教育上网、家庭上网工程,建成服务内江市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数据库,实现资源共享;组建地方商业银行,争取外资、民营银行及保险公司在新内江设立分支机构。以金融效益和金融安全为前提,构建符合经济发展要求的区域性金融保险体系;建立银企协作长效机制,搭建项目合作平台。
第三,提升城市品位,建设川南文化旅游基地。内江旅游资源丰富,建设文化旅游基地,首先要加大对旅游景点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对风景名胜、文化古迹等旅游资源进行跨区域整合,设计培育精品旅游线路,主动融入成渝旅游线路。同时强化旅游业的对外宣传及服务管理,加大以旅游纪念品、工艺品、文化宣传品以及旅游食品等旅游产品开发力度,引进高科技建设若干个主题性景观,用好城市名片张大千。以历史旅游为突破口,重点推进文、武庙,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加强区域合作,拓展旅游发展空间,挖掘文化内涵,实现单一观光旅游向文化旅游产业的转变, 开发具有传统文化内涵、地域特色的旅游商品和旅游纪念品,提升内江旅游业的整体形象和文化品位,建设川南历史文化旅游基地,成渝经济区文化旅游产业的重要节点城市。
第四,发展服务业,招商引资是亮点。
随着消费结构的转型和消费层次的提升,服务业的发展在今后有了更大的空间。内江就需要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一方面要继续抓实力相对雄厚的工业,另一方面要加大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力度,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内江服务业发展的一个战略方向。而大力发展服务业,就要不断加大现代服务业招商引资力度,在物流、商贸、文化、旅游、休闲娱乐、市场开发等服务业招商,以引资带动内资,促进服务业发展速度和效益,让服务业成为拉动内江市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在引资选资方面,要和内江服务业发展重点相连接。一是要重点引进现代物流企业及大型专业市场为制造业配套的生产服务业。依托内江的区位优势,以配送型物流和市场流通型物流为重点,把内江建设为成渝经济区重要物流节点,及重要的物流集散中心。二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嫁接联合,引进先进管理经验和经营模式,提升内江商贸业的整体发展水平。三是新建或改建旅游项目。结合内江特有的文化底蕴和自然生态资源,开发具有内江风情、历史遗产的文化旅游产品,提升内江旅游知名度。总之,把招商引资成为推动服务业发展的一个新亮点。
[1]城市首位度:一个地区范围内,首位城市的经济总量与地区经济总量的比值,常以百分数表示。比值越大,说明该城市的带动能力越强。这种说法虽然不是首位度的本义,但是用的较多。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