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内江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的思考

  • 2011年11月21日 00时00分
  • 来源: 省统计局
  • 【字体:
  •   2011年7月23日,全省召开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以下简称“两化”)推进工作会,明确提出了要把联动推进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作为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工作的战略重点。为此,我们依据统计资料和国内外通用的测算方法,对内江“两化”的现状、差距与优势进行定量定性分析评价,探索提出内江“两化”良性互动发展道路的途径与对策。   

       一、内江“两化”现状、主要特征及基本判断    

      近年来,内江紧紧围绕“实现新跨越,建设新内江”的总体要求全面把握“全面开放、解放思想、跳起摸高”的工作基调,强力推进两个加快建设,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工业化水平大幅提高,城镇化进程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2010年,内江工业化率(全部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6.0%,在全省居第2位,比2005年提高17.8个百分点,年均提高3.56个百分点;城镇化率39.4%,在全省居第7位,比2005年提高4.7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94个百分点。内江工业化、城镇化主要呈现以下特征:    

       (一)工业迈出新步伐,为加快工业化进程打下坚实基础    

       近年来,内江坚持“谋划千亿产业、培育百亿企业、打造百亿园区、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思路,继续实施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战略,努力构建成渝通道发展轴上的工业强市。加大招商引资、技术改造和管理体制创新等力度,并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使工业经济总量快速增长,优势产业的地位更加突出,效益水平大幅提高,工业成为推动内江经济社会发展的增长极和动力源,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为进一步加速推进工业化进程打下了坚实基础。    

       1. 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十一五”时期,是内江工业经济发展又好又快的一个时期。2010年实现工业增加值386.60亿元,是2005年的3.97倍,年均增长24.2%,比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分别高出12.5和4.1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第9位。   

       2、五大支柱产业支撑作用明显。根据内江市情及产业发展特点,选择了一批有基础、有潜力的优势产业进行重点培育,冶金建材、食品饮料、机械制造、医药化工和电力能源五大产业迅速发展壮大,已成为内江工业发展的重要支撑。2010年,内江市冶金建材、食品饮料、机械制造、医药化工和电力能源五大支柱产业分别实现工业总产值390.00亿元、230.60亿元、207.93亿元、188.98亿元和100.88亿元,分别增长36.9%、37.4%、57.2%、32.1%和29.5%。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33.3个百分点。    
       3.工业园区发展迅速。2010年,内江共有七个工业园区,其中3个属于“1525”重点工业园区,内江市经济开发区五年来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9.30亿元,成功引进巨腾、迈士通、创新科技等一批知名企业,入驻企业60余户,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65.5亿元,入库税金1976.4万元;隆昌县经济开发区、内江钒钛工业园等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规模不断扩大。    

      4、经济效益不断提升。随着工业经济总量的迅速扩张,企业效益水平大幅提高。2010年内江规模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86.38亿元,是2005年的5.11倍,年均增长32.7%;实现利税总额140.94亿元,是2005年的11.3倍,年均增长62.4%。
      
       5.节能减排降耗成效显著。2010年内江单位GDP能耗1.971吨标煤/万元、同比下降4.72%。“十一五”期间,内江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20.85%,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39.63%,累计淘汰落后产能企业65户,有效地提升了产业层次。    
      (二)工业化促进城镇化发展,城乡建设发展迅速  

       从内江城镇化的推进历程来看,呈现稳定、较快增长态势。    

       1、城镇规模不断拓展。截止2010年末,内江辖3县2区,121个建制镇,城镇人口达到156.42万人,比“十五”末增加25.64万人,年均增加5.13万人。城镇建成区总面积达到88.95平方公里。    

       2、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建投资每年快速增长,2010年底内江拥有城市道路327.9公里、 道路面积622.5万平方米、人行道面积236万平方米、排水管道468公里、供水管道699.10公里、燃气普及率62.4%,用水普及率70.3%。

      3、人居环境不断改善。2010年,内江建成区绿化覆盖率20.4%;房地产开发面积达到41.01万平方米,比2005年增加2.18倍,年均增长26.0%,城镇人均住房面积达35.5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31平方米。    

       (三)内江工业化所处阶段的判断    

       工业化是一个国家由传统的、落后的农业国向现代的、先进的工业国转变的一系列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过程。研究 “两化”互动发展,离不开对内江工业化发展水平的科学定位。现从人均GDP、三次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城市化率等方面入手,对内江的工业化水平进行综合判断,结果表明内江工业化水平总体上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阶段。    

       1、从人均GDP来判断    

       人均GDP水平是用来衡量工业化水平的一个常用指标。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水平越高,工业化水平也就越高。著名经济学家钱纳里等人把经济增长理解为经济结构的全面转变,并借助多国模型提出了标准工业化模式,即根据人均GDP水平,将不发达经济到成熟的工业经济整个变化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六个时期,第一阶段是农业经济阶段(或称初级产品生产阶段);第二阶段是工业化阶段,此阶段又分为三个时期,即2、3、4分别为工业化阶段的初期、中期和后期;第三阶段为发达经济阶段(见表1)。
       
      表1:钱纳里人均GDP水平变动所反映的工业化阶段 
      
    时期 国际标准(以82年美元汇率为基数)
    发展阶段 发展时期 人均GDP(美元)
    1 农业经济 初级产品生产时期 364-728
    2 工业化 初期 728-1456
    3 中期 1456-2912
    4 后期 2912-5460
    5 工业现代化 5460-8736
    6 发达经济   8736-13104

      对照钱纳里标准模式,可以判断人均收入水平层面内江工业化的水平或阶段。为了进行比较,需将以人民币计算的人均GDP折算为以美元计算的人均GDP。折算方法一般有汇率法和购买力平价法两种,但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均有不足。以汇率法折算,对人均GDP低估;而用购买力平价法折算,则高估。此外,还需考虑价格变化因素。为此,采用2010年人民币对美元平均汇率为6.7695计算,2010年内江人均GDP为18022元(人民币),折算美元约2662美元,表明内江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    

       2、从三次产业结构来判断 

       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等人的研究成果表明,工业化往往是产业结构变动最为迅速的时期,其演进阶段也通过产业结构的变动过程表现出来,即随着工业化的推进,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不断提高并超过第一产业。在工业化初期和中期阶段,产业结构变化的核心是农业和工业之间“二元结构”的转化。当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降低到30%以下,第二产业比重上升到高于第三产业时,工业化进入初期阶段;当一产比重再降到20%左右时,第二产业比重上升到高于第三产业时,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当一产比重再降到10%左右时,二产比重快速上升到最高水平,工业化进入后期阶段,此后二产的比重转为相对稳定或有所下降,其中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将经历一个由上升到下降的“∩”型变化(见表2)。2010年内江的三次产业结构为16.3:60.8:22.9,对照表2看,内江第一产业比重虽已降到20%以下,但高于16.1的标准值,且三产比重低于45.5的标准值。据此判断内江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阶段。
       
      表2:西蒙·库兹涅茨三次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阶段关系
      
    产业结构(%) 工业化时期 经济发展阶段
    一产 二产 三产
    >33.7 <28.6 <37.7 工业化准备期 初级产品生产阶段
    <33.7 >28.6 >37.7 工业化初期 工业化阶段
    <16.1 >39.4 >45.5 工业化中期
    <14 >50.9 >35.1 工业化成熟期
    <10 <50 >40 工业化准后期 经济稳定增长阶段

       3、从就业结构来判断   

       配第一克拉克定理认为,就业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配第一克拉克定理对工业化阶段的评价标准是(见表3):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分别高于63.3、低于17.0、低于19.7 时为工业化准备时期,基本符合46.1:26.8:27.1 比例时为工业化初期,基本符合31.4:36.0:32.6 比例时为工业化中期,基本符合24.2:40.8:35.0 比例时为工业化成熟期,低于17、高于45.6、高于37.4 时,则进入工业化后期。内江2010年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为42.0:28.6:29.4 ,因此,从这一指标衡量,内江处在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迈进阶段。  

      表3: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与经济发展阶段关系 
      
     阶段 经济发展阶段 三次产业就业结构(%)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工业化准备期 初级产品生产阶段 >63.3 <17.0 <19.7
    工业化初期 工业化阶段 <46.1 >26.8 >27.1
    工业化中期 <31.4 >36.0 >32.6
    工业化成熟期 <24.2 >40.8 >35.0
    工业化后期 经济稳定增长阶段 <17.0 >45.6 >37.4

      4、从城镇化水平来判断   

       工业化是城镇化发展的发动机和根本动力,工业发展带动了就业结构的变化,进而影响城乡居民的构成,城镇化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反过来,通过城市的外部经济效应和集聚经济效应,城镇化又将反作用于工业化,促进工业的大发展。钱纳里等经济学家曾如此概括工业化与城镇化之间的对比关系,当比例在20%以下时,被认为是非城镇化;城镇化率低于32%时为工业化准备期;超过32% 低于36% 为工业化初期阶段;超过36% 低于50% 为工业化中期阶段;超过50% 低于65% 为工业化成熟阶段;在工业化后期,即经济稳定增长阶段,城镇化率在65% 以上;当比例超过70%时,被称作高度城镇化,此时经济大体处于后工业化阶段。数据显示, 2010年内江城镇化率为39.4%,工业化进程处于中期阶段。    

       二、内江“两化”差距及协调程度    

       把内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放在全国、全省范围内来考量,内江市“两化”进程明显滞后,与全国和全省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总体来讲,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进程。    

       (一)工业化水平低,城乡二元结构较为突出    

       目前,内江工业化仍处在初始阶段的末期,而全省工业化已进入中期阶段;城镇和农村经济发展差距较大,城乡二元结构较为突出,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32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50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8.5%,还远不到一半。
      
       (二)城镇化进程缓慢,落后于全国、全省水平    

       据初步统计数据,2010年内江城镇化率为39.4%,比全省低0.8个百分点,比全国低10.3个百分点。从城镇化进程来看,内江的进程较缓慢。内江2010年的城镇化率比2005年提高了4.7个百分点,而全省、全国分别提高了7.2个和6.7个百分点,内江与之相比,分别慢了2.5个和2个百分点。   

       (三)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进程    

       非农就业比重即工业、建筑业和服务业等非农产业从业人员占社会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该指标在所有衡量工业化进程的指标中具有典型性,并被经济实践一再证明。对世界主要人口大国的实证分析表明,非农就业比重每提高1个百分点,城镇化率大约提高0.81个百分点。由于存在体制障碍,我国的城镇化进程普遍滞后于工业化进程5.4个百分点。2009年,内江城镇化进程落后于工业化进程9.8个百分点,在全省排最后一位。全省21个市州中,除了已进入工业化后期的成都、工业移民城市攀枝花,以及尚处于工业化初期的凉山和甘孜四个市州外,其余17个市州的城镇化进程均落后于工业化进程。    
      
    2009年四川省各市州“两化”进程现状比较        
                                                                                            单位:%
    地区 非农就业比重 城镇化率 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差距  
    全省 54.9 40.2 -4.3  
    成都 78.2 65.5 2.1  
    自贡 61.4 41.0 -8.7  
    攀枝花 66.3 60.1 6.4  
    泸州 50.8 38.8 -2.3  
    德阳 56.2 41.3 -4.2  
    绵阳 59.9 39.9 -8.6  
    广元 47.2 33.0 -5.2  
    遂宁 56.9 38.4 -7.7  
    内江 60.7 39.4 -9.8  
    乐山 50.0 39.5 -1.0  
    南充 47.1 35.9 -2.2  
    眉山 45.6 34.1 -2.8  
    宜宾 49.5 38.0 -2.1  
    广安 39.8 29.1 -3.1  
    达州 43.6 32.7 -2.6  
    雅安 51.9 34.6 -7.4  
    巴中 38.6 29.3 -2.0  
    资阳 49.3 32.7 -7.2  
    阿坝 38.2 30.1 -0.9  
    甘孜 23.4 20.5 1.6  
    凉山 28.0 27.5 4.8  
      
      综上所述,无论采用哪种口径,内江城镇化都明显滞后于工业化。工业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和枢纽,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里必然是内江发展的主要动力。加速工业化,攻坚城镇化,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以城镇化促进工业化,努力实现两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才会共同拉动内江经济驶入“十二五”时期的经济增长快车道。    

       三、对内江“两化”互动发展的建议    

       对于内江而言,受经济二元结构、地方可用财力、思想观念等因素的制约,“两化”互动发展需要破解多个方面的难题。内江在全面实施“十二五”规划中,应牢牢把握省委、省政府“把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工作的战略重点,作为调整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的新精神,从实际出发,抢抓机遇、顺势而为,做好“两化”联动文章,积极探索 “两化”互动发展新路。    

       (一)坚定不移加快工业化进程,强化工业经济支撑作用    

       1、全力培育优势产业,打造产业集群。当前,内江务必要按照奇葆书记讲的“三个像样”(即“建几个像样的产业,办几个像样的企业,培育几个像样的产品”)的要求去发展壮大工业。立足于内江发展阶段、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大力抓好规划实施,选准突破口,用好用活各种政策,做大做强冶金建材、食品饮料、机械制造、医药化工、电力能源等支柱产业,重点发展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现代物流等产业,扩大工业规模,增强内江综合经济实力。    

      2、大力推进项目建设,蓄足工业发展后劲。内江应紧紧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成渝经济区、川南中心城市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把推进工业化落实到产业上、落实到项目上、落实到企业的发展上。一方面,应立足于内江的自然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积极培育重大项目,加强重点项目储备,跟踪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完善重点建设工作和政策保障机制,促进工业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尽快形成新的工业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结合自身发展特点和优势,制定并实施好招商引资政策。在招商引资中,注重提高质量,着力引进中外有影响力的大公司大集团,形成产业的高度集聚,提高产业链配套能力。    

       3、加快工业园区建设,以园区化带动城镇化。着力构建以从隆昌到椑木、白马至城西工业园区的“工业经济走廊”,七大工业园区有3个列入了全省“1525”培育工程,钒钛工业园被评为“全国百佳科学发展示范园区”、“中国最佳综合实力园区”。到2015年,力争建成500亿园区2个,200亿园区3个,100亿园区2个。目前内江市工业园区承载能力近50平方公里,到2015年达到100平方公里,到2020年达到158平方公里。同时,应加速县域经济的一体化进程,促进各种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实现地理接近、交通便捷、资源丰富的县区之间的产业融合与城市发展对接,进而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    

       (二)全力以赴推进城镇化进程,大力提升城乡发展的融合度    

        1、坚持“三宜”的新型城镇化定位。宜居、宜业、宜游成为城镇化新定位。宜居是居住环境的舒适,宜业是经济发展条件的适宜,宜游是两者的和谐共赢。    

      全面提升打造内江的城市品位档次,利用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搞好科学人性的设计规划,在内江市掀起激情洋溢的建设热潮,让古老的甜城焕发出新的活力。    
      2、着力推进特大城市建设。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坚持“一江两翼,北移西拓”的城市空间总体发展方向,加快内江北部新城、高铁新城、城西片区以及大冲山、临江小区二期等新区建设,全力推进“四方块”、滨江东路、壕子口、新江等旧城改造,实现新区开发与旧区改造协调发展;完善提升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城市园林绿化、供水、供电、供气、污水及垃圾处理等城市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市级行政中心、文化中心、体育中心、商业中心、商务中心等城市主体功能型公共服务设施,基本建成支撑内江特大城市建设的市政基础设施系统和公共服务设施系统;加快完成城市湿地公园、谢家河生态游园等滨河绿地工程,精心打造以“甜城湖九曲十一湾”沿岸景观带为主题的城市特色景观风貌。    

       (三)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服务业发展水平    

       服务业发展与工业化、城镇化相互依赖、相互促进,服务业发展拉动非农就业增长而带动城镇化率的上升,并且城镇化的加快也能够促进工业、服务业的较快扩张。要依托城镇化、工业化加速推进的有利条件,充分发挥内江区位交通优势,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着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发展旅游产业,积极培育文化创意产业,将内江打造成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和中国优秀旅游目的地。力争到2015年,内江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5个百分点左右。 

      (四)优化发展环境,着力破解制约“两化”发展的瓶颈    

       1、在思想上,摒弃落后观念,增强开放发展意识。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增强发展意识,增强合作开发意识。克服思想僵化,观念滞后的弊端,破除一切阻碍发展的思想,树立机遇意识、责任意识、开放意识,扎扎实实地改善软环境,从而为内江经济跨越发展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2、在政策上,淘汰滞后政策,创新政策机制。一是要制定突出内江比较优势的政策。所出台的优惠政策要多体现内江的特色,发挥出内江的优势。二是政策要有系统性。避免出台的软环境优化政策缺乏系统性,不要仅仅为解决个案问题而采取“零碎措施”,实际中形成不了整体的竞争力。三是政策要有延续性。避免政策的随意性,在实际中操作性差,产生很大的负效应。     

      3、在人才上,优化环境,强化人才保障。必须要看到,同成都及周边城市相比,由于经济基础不牢、创业环境不够好、福利待遇不算高等原因,内江要留住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还需研究出台相关激励保障措施。要重视企业家队伍建设,加快培养职业经理人等企业管理人才;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培育储备一批经营管理人才和生产技术工人;积极引进工业发展、城镇建设急需的技术领军人才和高层次管理人才,努力建设一支与“两化互动”发展相适应的人才队伍。     

      综上所述,内江传统产业有着巨大发展潜力,新兴产业有着广阔前景,工业化进程的拉动作用和城镇化的集聚效应日益增强,因此,只要我们遵循发展规律,发挥自身优势,不断开拓创新,就一定能实现“两化”互动协调发展宏伟目标。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对内江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的思考

  • 2011年11月21日 00时00分
  • 来源: 省统计局
  •   2011年7月23日,全省召开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以下简称“两化”)推进工作会,明确提出了要把联动推进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作为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工作的战略重点。为此,我们依据统计资料和国内外通用的测算方法,对内江“两化”的现状、差距与优势进行定量定性分析评价,探索提出内江“两化”良性互动发展道路的途径与对策。   

       一、内江“两化”现状、主要特征及基本判断    

      近年来,内江紧紧围绕“实现新跨越,建设新内江”的总体要求全面把握“全面开放、解放思想、跳起摸高”的工作基调,强力推进两个加快建设,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工业化水平大幅提高,城镇化进程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2010年,内江工业化率(全部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6.0%,在全省居第2位,比2005年提高17.8个百分点,年均提高3.56个百分点;城镇化率39.4%,在全省居第7位,比2005年提高4.7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94个百分点。内江工业化、城镇化主要呈现以下特征:    

       (一)工业迈出新步伐,为加快工业化进程打下坚实基础    

       近年来,内江坚持“谋划千亿产业、培育百亿企业、打造百亿园区、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思路,继续实施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战略,努力构建成渝通道发展轴上的工业强市。加大招商引资、技术改造和管理体制创新等力度,并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使工业经济总量快速增长,优势产业的地位更加突出,效益水平大幅提高,工业成为推动内江经济社会发展的增长极和动力源,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为进一步加速推进工业化进程打下了坚实基础。    

       1. 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十一五”时期,是内江工业经济发展又好又快的一个时期。2010年实现工业增加值386.60亿元,是2005年的3.97倍,年均增长24.2%,比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分别高出12.5和4.1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第9位。   

       2、五大支柱产业支撑作用明显。根据内江市情及产业发展特点,选择了一批有基础、有潜力的优势产业进行重点培育,冶金建材、食品饮料、机械制造、医药化工和电力能源五大产业迅速发展壮大,已成为内江工业发展的重要支撑。2010年,内江市冶金建材、食品饮料、机械制造、医药化工和电力能源五大支柱产业分别实现工业总产值390.00亿元、230.60亿元、207.93亿元、188.98亿元和100.88亿元,分别增长36.9%、37.4%、57.2%、32.1%和29.5%。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33.3个百分点。    
       3.工业园区发展迅速。2010年,内江共有七个工业园区,其中3个属于“1525”重点工业园区,内江市经济开发区五年来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9.30亿元,成功引进巨腾、迈士通、创新科技等一批知名企业,入驻企业60余户,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65.5亿元,入库税金1976.4万元;隆昌县经济开发区、内江钒钛工业园等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规模不断扩大。    

      4、经济效益不断提升。随着工业经济总量的迅速扩张,企业效益水平大幅提高。2010年内江规模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86.38亿元,是2005年的5.11倍,年均增长32.7%;实现利税总额140.94亿元,是2005年的11.3倍,年均增长62.4%。
      
       5.节能减排降耗成效显著。2010年内江单位GDP能耗1.971吨标煤/万元、同比下降4.72%。“十一五”期间,内江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20.85%,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39.63%,累计淘汰落后产能企业65户,有效地提升了产业层次。    
      (二)工业化促进城镇化发展,城乡建设发展迅速  

       从内江城镇化的推进历程来看,呈现稳定、较快增长态势。    

       1、城镇规模不断拓展。截止2010年末,内江辖3县2区,121个建制镇,城镇人口达到156.42万人,比“十五”末增加25.64万人,年均增加5.13万人。城镇建成区总面积达到88.95平方公里。    

       2、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建投资每年快速增长,2010年底内江拥有城市道路327.9公里、 道路面积622.5万平方米、人行道面积236万平方米、排水管道468公里、供水管道699.10公里、燃气普及率62.4%,用水普及率70.3%。

      3、人居环境不断改善。2010年,内江建成区绿化覆盖率20.4%;房地产开发面积达到41.01万平方米,比2005年增加2.18倍,年均增长26.0%,城镇人均住房面积达35.5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31平方米。    

       (三)内江工业化所处阶段的判断    

       工业化是一个国家由传统的、落后的农业国向现代的、先进的工业国转变的一系列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过程。研究 “两化”互动发展,离不开对内江工业化发展水平的科学定位。现从人均GDP、三次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城市化率等方面入手,对内江的工业化水平进行综合判断,结果表明内江工业化水平总体上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阶段。    

       1、从人均GDP来判断    

       人均GDP水平是用来衡量工业化水平的一个常用指标。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水平越高,工业化水平也就越高。著名经济学家钱纳里等人把经济增长理解为经济结构的全面转变,并借助多国模型提出了标准工业化模式,即根据人均GDP水平,将不发达经济到成熟的工业经济整个变化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六个时期,第一阶段是农业经济阶段(或称初级产品生产阶段);第二阶段是工业化阶段,此阶段又分为三个时期,即2、3、4分别为工业化阶段的初期、中期和后期;第三阶段为发达经济阶段(见表1)。
       
      表1:钱纳里人均GDP水平变动所反映的工业化阶段 
      
    时期 国际标准(以82年美元汇率为基数)
    发展阶段 发展时期 人均GDP(美元)
    1 农业经济 初级产品生产时期 364-728
    2 工业化 初期 728-1456
    3 中期 1456-2912
    4 后期 2912-5460
    5 工业现代化 5460-8736
    6 发达经济   8736-13104

      对照钱纳里标准模式,可以判断人均收入水平层面内江工业化的水平或阶段。为了进行比较,需将以人民币计算的人均GDP折算为以美元计算的人均GDP。折算方法一般有汇率法和购买力平价法两种,但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均有不足。以汇率法折算,对人均GDP低估;而用购买力平价法折算,则高估。此外,还需考虑价格变化因素。为此,采用2010年人民币对美元平均汇率为6.7695计算,2010年内江人均GDP为18022元(人民币),折算美元约2662美元,表明内江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    

       2、从三次产业结构来判断 

       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等人的研究成果表明,工业化往往是产业结构变动最为迅速的时期,其演进阶段也通过产业结构的变动过程表现出来,即随着工业化的推进,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不断提高并超过第一产业。在工业化初期和中期阶段,产业结构变化的核心是农业和工业之间“二元结构”的转化。当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降低到30%以下,第二产业比重上升到高于第三产业时,工业化进入初期阶段;当一产比重再降到20%左右时,第二产业比重上升到高于第三产业时,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当一产比重再降到10%左右时,二产比重快速上升到最高水平,工业化进入后期阶段,此后二产的比重转为相对稳定或有所下降,其中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将经历一个由上升到下降的“∩”型变化(见表2)。2010年内江的三次产业结构为16.3:60.8:22.9,对照表2看,内江第一产业比重虽已降到20%以下,但高于16.1的标准值,且三产比重低于45.5的标准值。据此判断内江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阶段。
       
      表2:西蒙·库兹涅茨三次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阶段关系
      
    产业结构(%) 工业化时期 经济发展阶段
    一产 二产 三产
    >33.7 <28.6 <37.7 工业化准备期 初级产品生产阶段
    <33.7 >28.6 >37.7 工业化初期 工业化阶段
    <16.1 >39.4 >45.5 工业化中期
    <14 >50.9 >35.1 工业化成熟期
    <10 <50 >40 工业化准后期 经济稳定增长阶段

       3、从就业结构来判断   

       配第一克拉克定理认为,就业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配第一克拉克定理对工业化阶段的评价标准是(见表3):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分别高于63.3、低于17.0、低于19.7 时为工业化准备时期,基本符合46.1:26.8:27.1 比例时为工业化初期,基本符合31.4:36.0:32.6 比例时为工业化中期,基本符合24.2:40.8:35.0 比例时为工业化成熟期,低于17、高于45.6、高于37.4 时,则进入工业化后期。内江2010年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为42.0:28.6:29.4 ,因此,从这一指标衡量,内江处在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迈进阶段。  

      表3: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与经济发展阶段关系 
      
     阶段 经济发展阶段 三次产业就业结构(%)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工业化准备期 初级产品生产阶段 >63.3 <17.0 <19.7
    工业化初期 工业化阶段 <46.1 >26.8 >27.1
    工业化中期 <31.4 >36.0 >32.6
    工业化成熟期 <24.2 >40.8 >35.0
    工业化后期 经济稳定增长阶段 <17.0 >45.6 >37.4

      4、从城镇化水平来判断   

       工业化是城镇化发展的发动机和根本动力,工业发展带动了就业结构的变化,进而影响城乡居民的构成,城镇化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反过来,通过城市的外部经济效应和集聚经济效应,城镇化又将反作用于工业化,促进工业的大发展。钱纳里等经济学家曾如此概括工业化与城镇化之间的对比关系,当比例在20%以下时,被认为是非城镇化;城镇化率低于32%时为工业化准备期;超过32% 低于36% 为工业化初期阶段;超过36% 低于50% 为工业化中期阶段;超过50% 低于65% 为工业化成熟阶段;在工业化后期,即经济稳定增长阶段,城镇化率在65% 以上;当比例超过70%时,被称作高度城镇化,此时经济大体处于后工业化阶段。数据显示, 2010年内江城镇化率为39.4%,工业化进程处于中期阶段。    

       二、内江“两化”差距及协调程度    

       把内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放在全国、全省范围内来考量,内江市“两化”进程明显滞后,与全国和全省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总体来讲,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进程。    

       (一)工业化水平低,城乡二元结构较为突出    

       目前,内江工业化仍处在初始阶段的末期,而全省工业化已进入中期阶段;城镇和农村经济发展差距较大,城乡二元结构较为突出,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32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50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8.5%,还远不到一半。
      
       (二)城镇化进程缓慢,落后于全国、全省水平    

       据初步统计数据,2010年内江城镇化率为39.4%,比全省低0.8个百分点,比全国低10.3个百分点。从城镇化进程来看,内江的进程较缓慢。内江2010年的城镇化率比2005年提高了4.7个百分点,而全省、全国分别提高了7.2个和6.7个百分点,内江与之相比,分别慢了2.5个和2个百分点。   

       (三)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进程    

       非农就业比重即工业、建筑业和服务业等非农产业从业人员占社会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该指标在所有衡量工业化进程的指标中具有典型性,并被经济实践一再证明。对世界主要人口大国的实证分析表明,非农就业比重每提高1个百分点,城镇化率大约提高0.81个百分点。由于存在体制障碍,我国的城镇化进程普遍滞后于工业化进程5.4个百分点。2009年,内江城镇化进程落后于工业化进程9.8个百分点,在全省排最后一位。全省21个市州中,除了已进入工业化后期的成都、工业移民城市攀枝花,以及尚处于工业化初期的凉山和甘孜四个市州外,其余17个市州的城镇化进程均落后于工业化进程。    
      
    2009年四川省各市州“两化”进程现状比较        
                                                                                            单位:%
    地区 非农就业比重 城镇化率 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差距  
    全省 54.9 40.2 -4.3  
    成都 78.2 65.5 2.1  
    自贡 61.4 41.0 -8.7  
    攀枝花 66.3 60.1 6.4  
    泸州 50.8 38.8 -2.3  
    德阳 56.2 41.3 -4.2  
    绵阳 59.9 39.9 -8.6  
    广元 47.2 33.0 -5.2  
    遂宁 56.9 38.4 -7.7  
    内江 60.7 39.4 -9.8  
    乐山 50.0 39.5 -1.0  
    南充 47.1 35.9 -2.2  
    眉山 45.6 34.1 -2.8  
    宜宾 49.5 38.0 -2.1  
    广安 39.8 29.1 -3.1  
    达州 43.6 32.7 -2.6  
    雅安 51.9 34.6 -7.4  
    巴中 38.6 29.3 -2.0  
    资阳 49.3 32.7 -7.2  
    阿坝 38.2 30.1 -0.9  
    甘孜 23.4 20.5 1.6  
    凉山 28.0 27.5 4.8  
      
      综上所述,无论采用哪种口径,内江城镇化都明显滞后于工业化。工业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和枢纽,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里必然是内江发展的主要动力。加速工业化,攻坚城镇化,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以城镇化促进工业化,努力实现两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才会共同拉动内江经济驶入“十二五”时期的经济增长快车道。    

       三、对内江“两化”互动发展的建议    

       对于内江而言,受经济二元结构、地方可用财力、思想观念等因素的制约,“两化”互动发展需要破解多个方面的难题。内江在全面实施“十二五”规划中,应牢牢把握省委、省政府“把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工作的战略重点,作为调整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的新精神,从实际出发,抢抓机遇、顺势而为,做好“两化”联动文章,积极探索 “两化”互动发展新路。    

       (一)坚定不移加快工业化进程,强化工业经济支撑作用    

       1、全力培育优势产业,打造产业集群。当前,内江务必要按照奇葆书记讲的“三个像样”(即“建几个像样的产业,办几个像样的企业,培育几个像样的产品”)的要求去发展壮大工业。立足于内江发展阶段、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大力抓好规划实施,选准突破口,用好用活各种政策,做大做强冶金建材、食品饮料、机械制造、医药化工、电力能源等支柱产业,重点发展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现代物流等产业,扩大工业规模,增强内江综合经济实力。    

      2、大力推进项目建设,蓄足工业发展后劲。内江应紧紧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成渝经济区、川南中心城市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把推进工业化落实到产业上、落实到项目上、落实到企业的发展上。一方面,应立足于内江的自然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积极培育重大项目,加强重点项目储备,跟踪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完善重点建设工作和政策保障机制,促进工业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尽快形成新的工业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结合自身发展特点和优势,制定并实施好招商引资政策。在招商引资中,注重提高质量,着力引进中外有影响力的大公司大集团,形成产业的高度集聚,提高产业链配套能力。    

       3、加快工业园区建设,以园区化带动城镇化。着力构建以从隆昌到椑木、白马至城西工业园区的“工业经济走廊”,七大工业园区有3个列入了全省“1525”培育工程,钒钛工业园被评为“全国百佳科学发展示范园区”、“中国最佳综合实力园区”。到2015年,力争建成500亿园区2个,200亿园区3个,100亿园区2个。目前内江市工业园区承载能力近50平方公里,到2015年达到100平方公里,到2020年达到158平方公里。同时,应加速县域经济的一体化进程,促进各种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实现地理接近、交通便捷、资源丰富的县区之间的产业融合与城市发展对接,进而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    

       (二)全力以赴推进城镇化进程,大力提升城乡发展的融合度    

        1、坚持“三宜”的新型城镇化定位。宜居、宜业、宜游成为城镇化新定位。宜居是居住环境的舒适,宜业是经济发展条件的适宜,宜游是两者的和谐共赢。    

      全面提升打造内江的城市品位档次,利用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搞好科学人性的设计规划,在内江市掀起激情洋溢的建设热潮,让古老的甜城焕发出新的活力。    
      2、着力推进特大城市建设。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坚持“一江两翼,北移西拓”的城市空间总体发展方向,加快内江北部新城、高铁新城、城西片区以及大冲山、临江小区二期等新区建设,全力推进“四方块”、滨江东路、壕子口、新江等旧城改造,实现新区开发与旧区改造协调发展;完善提升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城市园林绿化、供水、供电、供气、污水及垃圾处理等城市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市级行政中心、文化中心、体育中心、商业中心、商务中心等城市主体功能型公共服务设施,基本建成支撑内江特大城市建设的市政基础设施系统和公共服务设施系统;加快完成城市湿地公园、谢家河生态游园等滨河绿地工程,精心打造以“甜城湖九曲十一湾”沿岸景观带为主题的城市特色景观风貌。    

       (三)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服务业发展水平    

       服务业发展与工业化、城镇化相互依赖、相互促进,服务业发展拉动非农就业增长而带动城镇化率的上升,并且城镇化的加快也能够促进工业、服务业的较快扩张。要依托城镇化、工业化加速推进的有利条件,充分发挥内江区位交通优势,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着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发展旅游产业,积极培育文化创意产业,将内江打造成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和中国优秀旅游目的地。力争到2015年,内江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5个百分点左右。 

      (四)优化发展环境,着力破解制约“两化”发展的瓶颈    

       1、在思想上,摒弃落后观念,增强开放发展意识。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增强发展意识,增强合作开发意识。克服思想僵化,观念滞后的弊端,破除一切阻碍发展的思想,树立机遇意识、责任意识、开放意识,扎扎实实地改善软环境,从而为内江经济跨越发展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2、在政策上,淘汰滞后政策,创新政策机制。一是要制定突出内江比较优势的政策。所出台的优惠政策要多体现内江的特色,发挥出内江的优势。二是政策要有系统性。避免出台的软环境优化政策缺乏系统性,不要仅仅为解决个案问题而采取“零碎措施”,实际中形成不了整体的竞争力。三是政策要有延续性。避免政策的随意性,在实际中操作性差,产生很大的负效应。     

      3、在人才上,优化环境,强化人才保障。必须要看到,同成都及周边城市相比,由于经济基础不牢、创业环境不够好、福利待遇不算高等原因,内江要留住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还需研究出台相关激励保障措施。要重视企业家队伍建设,加快培养职业经理人等企业管理人才;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培育储备一批经营管理人才和生产技术工人;积极引进工业发展、城镇建设急需的技术领军人才和高层次管理人才,努力建设一支与“两化互动”发展相适应的人才队伍。     

      综上所述,内江传统产业有着巨大发展潜力,新兴产业有着广阔前景,工业化进程的拉动作用和城镇化的集聚效应日益增强,因此,只要我们遵循发展规律,发挥自身优势,不断开拓创新,就一定能实现“两化”互动协调发展宏伟目标。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