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与行动-内江旅游经济发展浅析

  • 2011年10月10日 00时00分
  • 来源: 省统计局
  • 【字体:
  •   旅游业是战略性产业,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积极发展的产业政策推动和居民消费增长的拉动下,我国旅游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体系日趋完善,对经济发展的拉动和作用日益明显。当前,日益增长的大众化、多样化消费需求为旅游业大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但是,由于内江传统旅游资源不足或建设严重滞后,对新兴的现代大众旅游认识不够,打造不力,使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虽有所显现,但作用还不明显,在发展旅游业方面,更多体现为认识不够,投入不够,创新不够。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使旅游日益成为现代人类社会主要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经济活动,旅游业以其强劲的势头成为经济产业中最具活力的“朝阳产业”。   

      本文拟从涉及旅游业的“食、住、行、游、购、娱”等各要素对经济社会发展、结构优化的贡献研究,对内江旅游业的现状、发展进行分析,以期望提高对发展旅游业的认识,促进现代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旅游业的概念及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业已成为经济中发展中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日益凸显它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旅游业的发展以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为基础并受其制约,同时又直接或间接地促进国民经济有关部门的发展。

      (一)旅游业简介    

      1、旅游业的概念。旅游业是以旅游资源为凭借、以旅游设施为条件,向旅游者提供旅行游览服务的行业。它是综合性的经济事业,其构成涉及社会许多部门。它的基础经济活动由旅行社、旅游饭店和旅游交通三大部门组成。此外,还有为旅游者服务的经营旅游商品的零售企业、园林设施、文化娱乐事业和公用事业等。狭义的旅游业,在中国主要指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车船公司以及专门从事旅游商品买卖的旅游商业等行业。广义的旅游业,除专门从事旅游业务的部门以外,还包括与旅游相关的各行各业。旅游业主要通过劳动服务的劳务形式,向社会提供无形效用,以满足旅游者进行旅行游览的消费需要,其行业基本特征是非生产性的,又称“无烟工业”。旅游业从整体上看,不是实现商品流通的经济部门,而是凭借旅游资源,利用旅游设施,提供吃、住、行、游、购、娱等劳务活动去满足旅游者旅行游览消费的需要,故也称为无形贸易。    

      2、旅游业的要素。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服务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三大要素。旅游资源包括自然风光、历史古迹、革命遗址、建设成就、民族习俗等,是经营旅游业的吸引能力;旅游设施包括交通、住宿、餐饮及游乐设施等;旅游服务包括各种劳务和管理行为;旅游设施和旅游服务相结合是经营旅游业的接待能力。    

      (二)旅游业在内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为社会提供大量就业机会。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经济产业,涉及到社会许多相关行业,包括交通、住宿、餐饮、贸易、文化娱乐等行业。旅游业也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门槛低,就业范围广,就业层次多,吸纳了大量富余劳动力。旅游的发展可以增加区域内的人流、物流、资金和信息流的流动,因此发展旅游业能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根据加拿大学者的系统模型理论,旅游业收入每增加3万美元,就将增加1个直接就业机会和2.5个间接就业机会。世界旅游组织研究报告也指出,旅游业每增加一个从业人员,相关行业就增加5个就业机会。2010年,内江旅游业年末从业人员近4.9万人,是2005年的3.2倍,以此推算,相关行业增加了近16.7万个就业机会。 

      2、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十二五”期间及今后经济工作的主线。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产业,具有十分突出的关联带动作用,发挥着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核心作用,不仅直接给交通、饭店、餐饮服务、商业网点、景区、景点等带来了客源和市场,而且间接地带动和影响了农村和城市建设、加工制造、文化体育等行业的发展。旅游业发展将增加旅游业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有利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同时还增加了第三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加快一、二、三产业之间结构的调整,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2010年,内江旅游业增加值占GDP和第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4.0%和17.3%,比2005年分别扩大2.3个和9.1个百分点。    

      3、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由于大量本地居民从事旅游业或相关行业,个人和家庭的收入大大增加;另一方面,旅游业发展促进了设施建设和环境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生活环境不断改善。大量旅游者的来访和城市市民的大量出游,开拓了眼界,丰富了地理、文史和风俗民情等知识,提高了对生活的要求,旅游业的发展带来城市居民素质和文化素养的提高。旅游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其发展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对弘扬民族文化、提高文明素质都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4、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国家旅游局2006年的旅游宣传主题为“2006中国乡村游”,并且提出了“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的鲜明口号。这为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乡村旅游点所聘用的服务人员主要来自家庭成员和当地居民,在经营旅游服务的同时积极推销花卉、花果农作物产品,既降低了经营风险,又增加了农作物附加效益。在开发乡村旅游的同时,将会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积极进行“村村通”道路建设和旅游区内道路建设,以及村社环境整治活动。以农家乐为主的乡村旅游对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和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农民向非农领域转化,加快了传统的农村种植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变,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2010年,内江坚持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以乡村景点和农家乐建设为载体,大力扶持和发展乡村旅游,全年乡村旅游总收入6.97亿元,占内江市旅游总收入的13.2%。    

      5、改善投资环境,促进招商引资。许多投资者都是通过旅游来认识、了解投资环境以及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潜在的旅游市场。旅游的宣传效应率为1比8,即一个旅游者对当地的印象可影响8个人。发展旅游业可带来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大量的企业家、专家和学者通过旅游带来了最新的技术、信息和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有利于我们低成本地学习和借鉴别人有用的东西,加快观念更新,促进本地区扩大对外开放。近年来,内江的旅游项目招商引资效果较好,最为突出的是投资100亿元的乐贤半岛生态旅游及甜城湖旅游综合开发项目、大千文化旅游产业园项目等。

      6、促进城市环境建设。城市环境建设与旅游发展密不可分,一座城市的形象直接影响到游客的印象和旅游的心情。随着内江“六创联动”工作的深入推进,内江城区在市容市貌方面有了明显改观,城市旅游功能逐步得到提升。以入城线为代表的城市道路改造、城市街道绿化、沿江两岸的景观带打造和亮化工程效果显著。城市各类公共信息图形符号逐步完善,旅游道路标志标牌一期工程顺利完工,共设置旅游标志标牌和导视牌30余块,渝昆、厦蓉高速公路内江辖区段旅游标志标牌设置全面启动。城区主要街道果皮箱的喷漆维护和保养进一步加强,新增果皮箱207个,改造升级城市公共厕所20余座。车站、星级饭店、旅游景区、交通干道等公共信息标牌按照《标志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GB10001)要求进行了整改。内江公交集团10辆仿古观光巴士、20辆纽曼一级踏步公交车已投入运营。    

      二、内江旅游业的现状与制约因素分析    

      (一)内江旅游业的现状    

      内江秀居天府之国,沱江之滨,因有孔子之师长弘、世界第一国画大师张大千、新闻巨子范长江等而历史悠久且文化底蕴厚重,独特的人文景观同优美的自然风光交相辉映,构成了川东南独特的旅游胜景。随着内江经济稳步发展、产业结构逐步调整及居民消费升级步伐的加快,内江旅游业积极稳步发展。    

      1、高度重视旅游发展,旅游发展环境改善。 “十一五”期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产业发展,自2003年召开内江市第一届旅游发展大会以来,内江市旅游产业正式纳入地方国民经济发展计划,进入政府单项目标考核体系;为了更有效解决旅游产业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困扰,2007年市委、市政府又根据旅游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及时调整和增加了市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加强了对内江市旅游产业发展的综合协调和指导,初步形成发展大旅游、大产业的合力。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硬件接待能力。“十一五”期间,内江旅游接待能力整体提升。截止2010年,内江市涉外饭店或宾馆14家,比2005年增加5家,其中,星级饭店或宾馆12家,增加3家;星级饭店及宾馆的房间数由2005年的807间增加到1150间,增加了343间,年均增加7.3%。2010年隆昌东方宾馆投资6000万元完成四星级饭店升级改造,金鹅宾馆进行三星级宾馆改造;市中区运亨酒店投资1000余万元,对客房、洗浴中心等硬件设施进行升级改造;威远县鑫宏大酒店投资1000万元成功创建为三星级旅游饭店,投资5200万元的银桦半岛高星级饭店正在建设当中。  

      3、打造旅游景区景点,突出旅游精品效应。“十一五”期间,内江加大旅游产业发展投入,2010年末内江市旅游产业总投入2.41亿元,比2005年增加1.07亿元,年均增长12.4%。2010年内江市各类旅游景区30余处,旅游景点180余处,其中,A级景区景点4处。据统计2005年张大千纪念馆、重龙山风景名胜区及古宇湖风景名胜区等主要旅游景点9处,接待游客42.86万人次,门票收入94.2万元(7个景点的收门票)。2010年张大千纪念馆、范长江纪念馆及南关石牌坊古镇等主要旅游景点15处,接待游客401万人次,门票收入132.5万元(4个景点的收门票),比2005年7个景点的门票收入增加38.3万元,旅游景区精品效应明显。    

      4、加强旅游线路改造,改善旅游交通条件。2010年,内江成功申报成为全省旅游线路统筹试点城市,内江市的旅游交通条件正逐步完善,321国道、207省道改造加快;资中旅游南环线基本贯通;隆昌“三古之旅”环线公路全线贯通,古宇湖环湖公路完成路面黑化、硬化。

      5、加强行业行风建设,提升旅游服务水平。近年来,随着旅游行为常态化,游客对旅游服务质量的要求逐步提高,为此相关部门加强了行业行风管理。一是日常管理规范化,2010年内江市对12家星级饭店和10家等级旅行社进行年度复核,对140余名在册导游进行了年审和培训,并成功举办了内江市旅游星级饭店服务技能大赛、导游(讲解员)大赛,树立行业服务质量标杆。二是行业培训增加,2010年内江市举办旅行社业务培训、乡村旅游实用人才培训等大中型培训班10余期,培训800余人。三是信息化建设加快,内江在3A级以上景区、三星级以上饭店和二级以上旅行社开展信息化采集试点,运亨酒店铺设了“信息港”终端50余个。

      6、宣传促销力度加大,“大千”品牌效应初显。2010年端午节,内江举办了“大千龙舟经贸文化节”,通过广泛宣传,各旅游景区、景点、各活动现场游客急剧增加,端午节期间内江旅游总收入2.29亿元,比2009年端午节增长123.0%,占全年旅游总收入的4.3%;接待游客69.58万人次,增长139.0%,占全年旅游接待总人数的7.1%。   

      (二)内江旅游业发展的差距    

      1、总体水平不高。“十一五”期间,内江旅游业取得长足发展,对内江市经济发展的贡献度加大。2010年内江市旅游接待人数974.41万人次,比2005年的406.23万人次,增加1.4倍,年均增长19.1%;实现旅游总收入52.90亿元,比2005年的14.54亿元,增加2.6倍,年均增长29.4%。但与旅游发达地区相比,与川南及周边城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内江旅游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2010年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长34.8%,比全省平均水平快6.7个百分点,排全省第6位。但总体水平较低,旅游总收入52.90亿元,相当于GDP的比重仅为7.7%,实现增加值27.40亿元,占GDP和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4.0%和17.3%,均处于全省中偏下水平,在川南及周边城市中居末位。    

      2、行业贡献有差距。根据旅游业涉及的七大行业旅游收入及增加值率,测算出各行业的旅游增加值。“十一五”期间,各行业旅游增加值发展趋势基本平稳,年均增速保持在30%以上。从行业结构看,餐饮、宾馆及客运业所占比重较大,景区、零售、娱乐及旅行社的比重较小,特别是旅行社,仅占1.9%。   

      (三)内江旅游业发展的“短板”    

      1.政府主导力度较弱,财政投入不足。当前,内江旅游业采取的是政府主导的发展模式,从税收优惠、财政补贴、修路建桥、景区升级改造、举办各类旅游推介活动等方式对旅游行业进行有效支持。但由于财政紧张,道路、环境等公共领域投入不足的问题依然严重,优惠政策无法落到实处。由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大,直接经济效益不明显,吸引商业性资金困难,目前旅游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干线公路与旅游区之间连接不畅,使一些有可能成为热点的旅游区无法得到开发和利用,三县两区主要优质旅游资源的通达性还较差,严重制约了景区景点的发展,如市中区打造的“十里休闲走廊”由于路面情况差,灰尘大,严重影响了沿途农家乐的客源,民间戏称为“十里灰尘走廊”。二是旅游区环保、卫生、电力等相关配套设施不够完善。  

      2、旅游资源的总体水平较低,开发特色不足。内江旅游产品整体水平不高,大部分规模小、较分散,尚无高品质、强吸引、大体量、能带动区域旅游发展的拳头产品,内江市目前尚无一家4A级景区,是全省A级景区数量最少的市州之一;旅游资源的加工水平不高,开发层次、开发品味较低,旅游产品以自然风光开发为主,人文旅游资源开发力度不够,“甜城文化”、“大千文化”、“书画之乡”等地域性特色文化尚未找到有效载体,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和科学内涵不够,特别是对国画大师张大千的宣传、利用率不够。总体看,内江缺乏旅游环境及旅游氛围,对外部的吸引力不够,以当地居民休闲游、一日游为主,资源优势与市场优势未能有机结合形成特色经济。 

      3、预期消费制约旅游消费需求,旅游花费不高。在传统的福利体制被打破,新的社会保障制度还有待完善的同时,个人支出不断增加,对居民消费预期产生了较大影响,限制了边际消费倾向的提高,多年来储蓄率居高不下。目前,大部分家庭因承担着赡养父母、养育子女、自身养老等重担,另外,近年来房地产价格居高不下,从而使得可自由支配的收入变得“不自由”了,因而旅游消费的增长空间依然有限。据城乡居民调查资料显示,2010年,内江城镇居民人均用于旅游的花费271元,占可支配收入的1.9%,占消费支出的2.4%;农村居民人均用于旅游和休闲娱乐的花费16元,占现金收入的0.2%,占现金支出的0.3%。    

      4、旅游信息化建设难度大,推行力度不够。目前,内江旅游信息化建设仍存在三方面的问题,一是重视程度不够高,旅游信息化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二是资金短缺,用于旅游信息化建设与项目运行维护的经费不足,旅游信息化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落后;三是旅游信息化机构不健全,旅游“软建设”滞后。   

      三、认清内江旅游业的优势,找准发展定位    

      1、“成渝经济区旅游新高地”。内江旅游业发展要融入建设“成渝经济区新高地”的宏伟蓝图,彰显区位优势、用好资源条件、开拓潜在市场。在成渝经济区中,内江东连重庆,西接成都、资阳,南扼自贡、宜宾、泸州,区位优势,彰显了内江在川南城市群中的重要位,内江准确定位,要建设“成渝经济区旅游新高地”。    

      2、“大千故里,文化内江”。发展旅游业,内江历史悠久,才俊辈出,素有“书画之乡”、“文化之乡”的美誉,是孔子之师苌弘、国画大师张大千、杰出新闻工作者范长江、民主主义革命先驱“大将军喻培伦”的故里,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内江旅游资源更是丰厚,“中川第一禅林”圣水寺、“中国石牌坊之乡”隆昌立体史书古牌坊群、成渝线上唯一历史文化名城资中等盛名远扬。2008年,随着内江市“六创联动”的启动,提升“大千文化品牌”,进一步拓展内江文化产业,被摆在了重要位置。根据初步方案,打造“张大千文化品牌”的总体目标是:到2011年,以“大风堂”艺术为代表的大千文化得到大力弘扬,以文化产业、旅游产业为重点的文化内江建设取得实质进展,城市内涵、城市品位得到明显提升,创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成功;到2015年,“大千故里,文化内江”成为响亮的城市名片,内江成为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文化旅游城市。    

      四、摸清旅游市场新动向,促进内江旅游业持续稳定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带薪假期的普遍实行,旅游条件的改观,国际旅游业的深入开展对国内旅游业的影响,人民的旅游热情将进一步焕发,对旅游产业及旅游市场的发展带来新的影响力和拉动力。   

      1、旅游消费结构呈现多元化状态,“游购娱”消费将增多。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旅游设施供给水平的提高,人们出门旅游由基本满足型向舒适型、享受型过渡。当前我国国内旅游消费的结构中食住行的比重较大,达75%-85%,游购娱占25%-15%,内江食住行的比重为63.9%,游购娱占36.1%。旅游业发达国家和地区如新加坡和香港,旅游消费中游览购物娱乐支出占60%。我国旅游消费资料中,物质消费资料多,精神消费资料少,随着旅游产品生产开发的多样化系列化和旅游配套设施投资结构的进一步改观,今后国内旅游消费结构中游购娱的比重将进一步上升,精神消费资料的比重也将上升。内江游购娱占比要达60%,就要进一步加强打造精品景区景点、开发特色旅游商品及创新旅游娱乐业。    

      2、旅游人数稳步增长,旅行路线由短途到长途发展,旅行社的发展前景较好。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旅游人数将继续增长,并将不满足家门口的短距离启蒙式旅游,而是向中长途涉足。旅游的区域扩大,热点仍热,温点和冷点将随着国内旅游的发展而逐步升温。长途自主旅游和自驾旅游,对游客都有较大的局限性,而随着旅行社的发展及服务质量的改观,提供食住行游购娱一条龙服务,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旅行社旅游,旅行社的发展前景较好。内江旅行社总体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小,2010年内江市共15家旅行社,其中上等级的11家,实现旅游收入2.98亿元,旅游增加值0.50亿元,为各行业的最低水平。    

      3、旅游方式上单一化向多样化发展,旅游向文化、民俗、科学延伸。目前人们的旅游方式一般为观光旅游型,活动内容贫乏单一,有人概括为“白天看庙,夜晚睡觉,白天疲劳,夜晚无聊”。随着人们生活内容的多样化,同样要求旅游内容的多样化,人们要体验更多的美好经历。初级的游山玩水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专题和特种形式的旅游日益增加,享受性和游乐性的旅游内容大大增强。今后人们的旅游方式由观光型为主,发展到度假旅游,探险旅游,科学考察旅游,民俗旅游,生态旅游,体育旅游,保健康复旅游,文学旅游,美食家旅游等等百花齐放的局面。内江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保存有大量的人文景观,素有“文化之乡”的美称,进一步开发利用孔子之师苌弘、国画大师张大千、新闻巨子范长江以及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罗泉镇的历史文化影响,打造“文化内江”。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认知与行动-内江旅游经济发展浅析

  • 2011年10月10日 00时00分
  • 来源: 省统计局
  •   旅游业是战略性产业,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积极发展的产业政策推动和居民消费增长的拉动下,我国旅游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体系日趋完善,对经济发展的拉动和作用日益明显。当前,日益增长的大众化、多样化消费需求为旅游业大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但是,由于内江传统旅游资源不足或建设严重滞后,对新兴的现代大众旅游认识不够,打造不力,使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虽有所显现,但作用还不明显,在发展旅游业方面,更多体现为认识不够,投入不够,创新不够。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使旅游日益成为现代人类社会主要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经济活动,旅游业以其强劲的势头成为经济产业中最具活力的“朝阳产业”。   

      本文拟从涉及旅游业的“食、住、行、游、购、娱”等各要素对经济社会发展、结构优化的贡献研究,对内江旅游业的现状、发展进行分析,以期望提高对发展旅游业的认识,促进现代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旅游业的概念及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业已成为经济中发展中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日益凸显它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旅游业的发展以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为基础并受其制约,同时又直接或间接地促进国民经济有关部门的发展。

      (一)旅游业简介    

      1、旅游业的概念。旅游业是以旅游资源为凭借、以旅游设施为条件,向旅游者提供旅行游览服务的行业。它是综合性的经济事业,其构成涉及社会许多部门。它的基础经济活动由旅行社、旅游饭店和旅游交通三大部门组成。此外,还有为旅游者服务的经营旅游商品的零售企业、园林设施、文化娱乐事业和公用事业等。狭义的旅游业,在中国主要指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车船公司以及专门从事旅游商品买卖的旅游商业等行业。广义的旅游业,除专门从事旅游业务的部门以外,还包括与旅游相关的各行各业。旅游业主要通过劳动服务的劳务形式,向社会提供无形效用,以满足旅游者进行旅行游览的消费需要,其行业基本特征是非生产性的,又称“无烟工业”。旅游业从整体上看,不是实现商品流通的经济部门,而是凭借旅游资源,利用旅游设施,提供吃、住、行、游、购、娱等劳务活动去满足旅游者旅行游览消费的需要,故也称为无形贸易。    

      2、旅游业的要素。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服务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三大要素。旅游资源包括自然风光、历史古迹、革命遗址、建设成就、民族习俗等,是经营旅游业的吸引能力;旅游设施包括交通、住宿、餐饮及游乐设施等;旅游服务包括各种劳务和管理行为;旅游设施和旅游服务相结合是经营旅游业的接待能力。    

      (二)旅游业在内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为社会提供大量就业机会。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经济产业,涉及到社会许多相关行业,包括交通、住宿、餐饮、贸易、文化娱乐等行业。旅游业也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门槛低,就业范围广,就业层次多,吸纳了大量富余劳动力。旅游的发展可以增加区域内的人流、物流、资金和信息流的流动,因此发展旅游业能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根据加拿大学者的系统模型理论,旅游业收入每增加3万美元,就将增加1个直接就业机会和2.5个间接就业机会。世界旅游组织研究报告也指出,旅游业每增加一个从业人员,相关行业就增加5个就业机会。2010年,内江旅游业年末从业人员近4.9万人,是2005年的3.2倍,以此推算,相关行业增加了近16.7万个就业机会。 

      2、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十二五”期间及今后经济工作的主线。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产业,具有十分突出的关联带动作用,发挥着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核心作用,不仅直接给交通、饭店、餐饮服务、商业网点、景区、景点等带来了客源和市场,而且间接地带动和影响了农村和城市建设、加工制造、文化体育等行业的发展。旅游业发展将增加旅游业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有利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同时还增加了第三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加快一、二、三产业之间结构的调整,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2010年,内江旅游业增加值占GDP和第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4.0%和17.3%,比2005年分别扩大2.3个和9.1个百分点。    

      3、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由于大量本地居民从事旅游业或相关行业,个人和家庭的收入大大增加;另一方面,旅游业发展促进了设施建设和环境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生活环境不断改善。大量旅游者的来访和城市市民的大量出游,开拓了眼界,丰富了地理、文史和风俗民情等知识,提高了对生活的要求,旅游业的发展带来城市居民素质和文化素养的提高。旅游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其发展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对弘扬民族文化、提高文明素质都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4、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国家旅游局2006年的旅游宣传主题为“2006中国乡村游”,并且提出了“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的鲜明口号。这为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乡村旅游点所聘用的服务人员主要来自家庭成员和当地居民,在经营旅游服务的同时积极推销花卉、花果农作物产品,既降低了经营风险,又增加了农作物附加效益。在开发乡村旅游的同时,将会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积极进行“村村通”道路建设和旅游区内道路建设,以及村社环境整治活动。以农家乐为主的乡村旅游对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和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农民向非农领域转化,加快了传统的农村种植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变,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2010年,内江坚持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以乡村景点和农家乐建设为载体,大力扶持和发展乡村旅游,全年乡村旅游总收入6.97亿元,占内江市旅游总收入的13.2%。    

      5、改善投资环境,促进招商引资。许多投资者都是通过旅游来认识、了解投资环境以及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潜在的旅游市场。旅游的宣传效应率为1比8,即一个旅游者对当地的印象可影响8个人。发展旅游业可带来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大量的企业家、专家和学者通过旅游带来了最新的技术、信息和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有利于我们低成本地学习和借鉴别人有用的东西,加快观念更新,促进本地区扩大对外开放。近年来,内江的旅游项目招商引资效果较好,最为突出的是投资100亿元的乐贤半岛生态旅游及甜城湖旅游综合开发项目、大千文化旅游产业园项目等。

      6、促进城市环境建设。城市环境建设与旅游发展密不可分,一座城市的形象直接影响到游客的印象和旅游的心情。随着内江“六创联动”工作的深入推进,内江城区在市容市貌方面有了明显改观,城市旅游功能逐步得到提升。以入城线为代表的城市道路改造、城市街道绿化、沿江两岸的景观带打造和亮化工程效果显著。城市各类公共信息图形符号逐步完善,旅游道路标志标牌一期工程顺利完工,共设置旅游标志标牌和导视牌30余块,渝昆、厦蓉高速公路内江辖区段旅游标志标牌设置全面启动。城区主要街道果皮箱的喷漆维护和保养进一步加强,新增果皮箱207个,改造升级城市公共厕所20余座。车站、星级饭店、旅游景区、交通干道等公共信息标牌按照《标志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GB10001)要求进行了整改。内江公交集团10辆仿古观光巴士、20辆纽曼一级踏步公交车已投入运营。    

      二、内江旅游业的现状与制约因素分析    

      (一)内江旅游业的现状    

      内江秀居天府之国,沱江之滨,因有孔子之师长弘、世界第一国画大师张大千、新闻巨子范长江等而历史悠久且文化底蕴厚重,独特的人文景观同优美的自然风光交相辉映,构成了川东南独特的旅游胜景。随着内江经济稳步发展、产业结构逐步调整及居民消费升级步伐的加快,内江旅游业积极稳步发展。    

      1、高度重视旅游发展,旅游发展环境改善。 “十一五”期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产业发展,自2003年召开内江市第一届旅游发展大会以来,内江市旅游产业正式纳入地方国民经济发展计划,进入政府单项目标考核体系;为了更有效解决旅游产业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困扰,2007年市委、市政府又根据旅游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及时调整和增加了市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加强了对内江市旅游产业发展的综合协调和指导,初步形成发展大旅游、大产业的合力。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硬件接待能力。“十一五”期间,内江旅游接待能力整体提升。截止2010年,内江市涉外饭店或宾馆14家,比2005年增加5家,其中,星级饭店或宾馆12家,增加3家;星级饭店及宾馆的房间数由2005年的807间增加到1150间,增加了343间,年均增加7.3%。2010年隆昌东方宾馆投资6000万元完成四星级饭店升级改造,金鹅宾馆进行三星级宾馆改造;市中区运亨酒店投资1000余万元,对客房、洗浴中心等硬件设施进行升级改造;威远县鑫宏大酒店投资1000万元成功创建为三星级旅游饭店,投资5200万元的银桦半岛高星级饭店正在建设当中。  

      3、打造旅游景区景点,突出旅游精品效应。“十一五”期间,内江加大旅游产业发展投入,2010年末内江市旅游产业总投入2.41亿元,比2005年增加1.07亿元,年均增长12.4%。2010年内江市各类旅游景区30余处,旅游景点180余处,其中,A级景区景点4处。据统计2005年张大千纪念馆、重龙山风景名胜区及古宇湖风景名胜区等主要旅游景点9处,接待游客42.86万人次,门票收入94.2万元(7个景点的收门票)。2010年张大千纪念馆、范长江纪念馆及南关石牌坊古镇等主要旅游景点15处,接待游客401万人次,门票收入132.5万元(4个景点的收门票),比2005年7个景点的门票收入增加38.3万元,旅游景区精品效应明显。    

      4、加强旅游线路改造,改善旅游交通条件。2010年,内江成功申报成为全省旅游线路统筹试点城市,内江市的旅游交通条件正逐步完善,321国道、207省道改造加快;资中旅游南环线基本贯通;隆昌“三古之旅”环线公路全线贯通,古宇湖环湖公路完成路面黑化、硬化。

      5、加强行业行风建设,提升旅游服务水平。近年来,随着旅游行为常态化,游客对旅游服务质量的要求逐步提高,为此相关部门加强了行业行风管理。一是日常管理规范化,2010年内江市对12家星级饭店和10家等级旅行社进行年度复核,对140余名在册导游进行了年审和培训,并成功举办了内江市旅游星级饭店服务技能大赛、导游(讲解员)大赛,树立行业服务质量标杆。二是行业培训增加,2010年内江市举办旅行社业务培训、乡村旅游实用人才培训等大中型培训班10余期,培训800余人。三是信息化建设加快,内江在3A级以上景区、三星级以上饭店和二级以上旅行社开展信息化采集试点,运亨酒店铺设了“信息港”终端50余个。

      6、宣传促销力度加大,“大千”品牌效应初显。2010年端午节,内江举办了“大千龙舟经贸文化节”,通过广泛宣传,各旅游景区、景点、各活动现场游客急剧增加,端午节期间内江旅游总收入2.29亿元,比2009年端午节增长123.0%,占全年旅游总收入的4.3%;接待游客69.58万人次,增长139.0%,占全年旅游接待总人数的7.1%。   

      (二)内江旅游业发展的差距    

      1、总体水平不高。“十一五”期间,内江旅游业取得长足发展,对内江市经济发展的贡献度加大。2010年内江市旅游接待人数974.41万人次,比2005年的406.23万人次,增加1.4倍,年均增长19.1%;实现旅游总收入52.90亿元,比2005年的14.54亿元,增加2.6倍,年均增长29.4%。但与旅游发达地区相比,与川南及周边城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内江旅游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2010年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长34.8%,比全省平均水平快6.7个百分点,排全省第6位。但总体水平较低,旅游总收入52.90亿元,相当于GDP的比重仅为7.7%,实现增加值27.40亿元,占GDP和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4.0%和17.3%,均处于全省中偏下水平,在川南及周边城市中居末位。    

      2、行业贡献有差距。根据旅游业涉及的七大行业旅游收入及增加值率,测算出各行业的旅游增加值。“十一五”期间,各行业旅游增加值发展趋势基本平稳,年均增速保持在30%以上。从行业结构看,餐饮、宾馆及客运业所占比重较大,景区、零售、娱乐及旅行社的比重较小,特别是旅行社,仅占1.9%。   

      (三)内江旅游业发展的“短板”    

      1.政府主导力度较弱,财政投入不足。当前,内江旅游业采取的是政府主导的发展模式,从税收优惠、财政补贴、修路建桥、景区升级改造、举办各类旅游推介活动等方式对旅游行业进行有效支持。但由于财政紧张,道路、环境等公共领域投入不足的问题依然严重,优惠政策无法落到实处。由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大,直接经济效益不明显,吸引商业性资金困难,目前旅游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干线公路与旅游区之间连接不畅,使一些有可能成为热点的旅游区无法得到开发和利用,三县两区主要优质旅游资源的通达性还较差,严重制约了景区景点的发展,如市中区打造的“十里休闲走廊”由于路面情况差,灰尘大,严重影响了沿途农家乐的客源,民间戏称为“十里灰尘走廊”。二是旅游区环保、卫生、电力等相关配套设施不够完善。  

      2、旅游资源的总体水平较低,开发特色不足。内江旅游产品整体水平不高,大部分规模小、较分散,尚无高品质、强吸引、大体量、能带动区域旅游发展的拳头产品,内江市目前尚无一家4A级景区,是全省A级景区数量最少的市州之一;旅游资源的加工水平不高,开发层次、开发品味较低,旅游产品以自然风光开发为主,人文旅游资源开发力度不够,“甜城文化”、“大千文化”、“书画之乡”等地域性特色文化尚未找到有效载体,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和科学内涵不够,特别是对国画大师张大千的宣传、利用率不够。总体看,内江缺乏旅游环境及旅游氛围,对外部的吸引力不够,以当地居民休闲游、一日游为主,资源优势与市场优势未能有机结合形成特色经济。 

      3、预期消费制约旅游消费需求,旅游花费不高。在传统的福利体制被打破,新的社会保障制度还有待完善的同时,个人支出不断增加,对居民消费预期产生了较大影响,限制了边际消费倾向的提高,多年来储蓄率居高不下。目前,大部分家庭因承担着赡养父母、养育子女、自身养老等重担,另外,近年来房地产价格居高不下,从而使得可自由支配的收入变得“不自由”了,因而旅游消费的增长空间依然有限。据城乡居民调查资料显示,2010年,内江城镇居民人均用于旅游的花费271元,占可支配收入的1.9%,占消费支出的2.4%;农村居民人均用于旅游和休闲娱乐的花费16元,占现金收入的0.2%,占现金支出的0.3%。    

      4、旅游信息化建设难度大,推行力度不够。目前,内江旅游信息化建设仍存在三方面的问题,一是重视程度不够高,旅游信息化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二是资金短缺,用于旅游信息化建设与项目运行维护的经费不足,旅游信息化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落后;三是旅游信息化机构不健全,旅游“软建设”滞后。   

      三、认清内江旅游业的优势,找准发展定位    

      1、“成渝经济区旅游新高地”。内江旅游业发展要融入建设“成渝经济区新高地”的宏伟蓝图,彰显区位优势、用好资源条件、开拓潜在市场。在成渝经济区中,内江东连重庆,西接成都、资阳,南扼自贡、宜宾、泸州,区位优势,彰显了内江在川南城市群中的重要位,内江准确定位,要建设“成渝经济区旅游新高地”。    

      2、“大千故里,文化内江”。发展旅游业,内江历史悠久,才俊辈出,素有“书画之乡”、“文化之乡”的美誉,是孔子之师苌弘、国画大师张大千、杰出新闻工作者范长江、民主主义革命先驱“大将军喻培伦”的故里,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内江旅游资源更是丰厚,“中川第一禅林”圣水寺、“中国石牌坊之乡”隆昌立体史书古牌坊群、成渝线上唯一历史文化名城资中等盛名远扬。2008年,随着内江市“六创联动”的启动,提升“大千文化品牌”,进一步拓展内江文化产业,被摆在了重要位置。根据初步方案,打造“张大千文化品牌”的总体目标是:到2011年,以“大风堂”艺术为代表的大千文化得到大力弘扬,以文化产业、旅游产业为重点的文化内江建设取得实质进展,城市内涵、城市品位得到明显提升,创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成功;到2015年,“大千故里,文化内江”成为响亮的城市名片,内江成为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文化旅游城市。    

      四、摸清旅游市场新动向,促进内江旅游业持续稳定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带薪假期的普遍实行,旅游条件的改观,国际旅游业的深入开展对国内旅游业的影响,人民的旅游热情将进一步焕发,对旅游产业及旅游市场的发展带来新的影响力和拉动力。   

      1、旅游消费结构呈现多元化状态,“游购娱”消费将增多。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旅游设施供给水平的提高,人们出门旅游由基本满足型向舒适型、享受型过渡。当前我国国内旅游消费的结构中食住行的比重较大,达75%-85%,游购娱占25%-15%,内江食住行的比重为63.9%,游购娱占36.1%。旅游业发达国家和地区如新加坡和香港,旅游消费中游览购物娱乐支出占60%。我国旅游消费资料中,物质消费资料多,精神消费资料少,随着旅游产品生产开发的多样化系列化和旅游配套设施投资结构的进一步改观,今后国内旅游消费结构中游购娱的比重将进一步上升,精神消费资料的比重也将上升。内江游购娱占比要达60%,就要进一步加强打造精品景区景点、开发特色旅游商品及创新旅游娱乐业。    

      2、旅游人数稳步增长,旅行路线由短途到长途发展,旅行社的发展前景较好。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旅游人数将继续增长,并将不满足家门口的短距离启蒙式旅游,而是向中长途涉足。旅游的区域扩大,热点仍热,温点和冷点将随着国内旅游的发展而逐步升温。长途自主旅游和自驾旅游,对游客都有较大的局限性,而随着旅行社的发展及服务质量的改观,提供食住行游购娱一条龙服务,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旅行社旅游,旅行社的发展前景较好。内江旅行社总体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小,2010年内江市共15家旅行社,其中上等级的11家,实现旅游收入2.98亿元,旅游增加值0.50亿元,为各行业的最低水平。    

      3、旅游方式上单一化向多样化发展,旅游向文化、民俗、科学延伸。目前人们的旅游方式一般为观光旅游型,活动内容贫乏单一,有人概括为“白天看庙,夜晚睡觉,白天疲劳,夜晚无聊”。随着人们生活内容的多样化,同样要求旅游内容的多样化,人们要体验更多的美好经历。初级的游山玩水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专题和特种形式的旅游日益增加,享受性和游乐性的旅游内容大大增强。今后人们的旅游方式由观光型为主,发展到度假旅游,探险旅游,科学考察旅游,民俗旅游,生态旅游,体育旅游,保健康复旅游,文学旅游,美食家旅游等等百花齐放的局面。内江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保存有大量的人文景观,素有“文化之乡”的美称,进一步开发利用孔子之师苌弘、国画大师张大千、新闻巨子范长江以及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罗泉镇的历史文化影响,打造“文化内江”。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