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简报2019年第15期
四川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9年2月19日
成都市试点社会组织集成攻坚扶贫创新模式
近年来,成都市聚焦群众需求,坚持系统集成,狠抓改革落实,在全国首创社会组织集成攻坚扶贫模式,通过健全组织体系、强化协同联动、跟进督导评估,整合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企业、高等院校和公众多方力量,构建开放性脱贫攻坚工作体系,帮助前期试点的简阳市土地坳村等10个村发展土鸡养殖和苗木种植,帮助村在农副产品等产品销量同期比增长15%,推动当地900余户贫困群众实现了人均增收1200余元,试点取得良好的成效。
一、健全组织体系,实现工作系统匹配目标任务。一是成立协调机构。建立民政部门、扶贫部门、帮扶社会组织、企业、高等院校、乡镇政府、村民代表组成的脱贫攻坚协调机构,每月召开联席会议,制定脱贫攻坚工作规划,分解下达、协调推进贫困村产业发展、文化建设、生态保护、环境治理等领域的扶贫工作目标任务。二是组建专业团队。将参与帮扶的成都市家禽产业协会等13家社会组织根据机构专业优势组成技术支持、物资保障、产销对接、文化建设等4个脱贫攻坚专业团队,分专业协同推进扶贫工作。三是构建信息网络。在帮扶贫困村的每个社设立1名信息报送员,跟进报送贫困群众发展农业生产在技术、物资等方面需求信息,为社会组织开展脱贫攻坚工作提供信息支持。
二、强化协同联动,促进资源供给对接群众需求。一是项目支撑,夯实生产基础。成都市家禽产业协会等专业机构投入61万元,实施“送鸡苗教技术助增收”定点产业扶贫项目,向试点村400余户贫困户近1700余人发放鸡苗3万余只、饲料50余吨,跟进开展免费土鸡养殖技术培训贫困群众6000余人次,同步提供保价回购、代销代购等服务,实现销售收入130余万元。带动试点村群众种植脆红李苗300余亩,并依托成都市慈善总会为每个试点村建立3000元以上规模的社区慈善基金,推动当地建设标准化土鸡林下生态养殖示范园区,带动更多的群众通过发展种养产业改善生活。二是城乡结对,促进产销对接。成都市和谐社区发展促进会等社会组织建立城乡社区资源库,按照城乡社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发展互促的原则,组织成都市主城区10个经济条件较好的社区与10个试点村建立互助关系,在此基础上成立城乡社区互助联盟,每月组织开展城乡社区互助沙龙、产品供需“无缝”对接展会等活动,帮助试点村增加农副产品订单、拓展农副产品销路。目前已推动相关村土鸡、小龙虾、果品、核桃、花生等农产品销量同比增长15%左右。三是链接资源,深化文化扶贫。根据试点村文化建设需求,依托成都市社会组织联合会等6家社会组织整合巴蜀大地文化公司等5家爱心企业、100余个爱心家庭,投入款物共计90余万元,共为试点村捐建10个爱心文化图书室及一批文化用品等物资。
三、跟进督导评估,确保帮扶举措全面落实到位。一是全程督促指导。脱贫攻坚协调机构每月派出工作小组,对社会组织参与试点村脱贫攻坚工作情况进行督导,帮助社会组织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顺利完成承担的帮扶任务。帮助成都市家禽产业协会等社会组织适时获取扶贫对象需求信息,及时优化调整扶贫项目方案,确保相关项目顺利实施。二是动态综合评估。脱贫攻坚协调机构每月组织上海交通大学、四川大学、成都理工大学等高校和民政、扶贫等部门有关领域专家对社会组织集成攻坚扶贫工作绩效进行评估,同步组织对当地1300余名群众开展脱贫攻坚工作满意度测评,征求群众对社会组织工作的意见和建议,针对性补齐社会组织扶贫工作存在的短板。三是持续提升效能。根据推进扶贫工作的需要,实施社会组织脱贫攻坚能力提升计划,依托高等学校和成都社会组织学院,面向相关社会组织负责人、业务人员进行全面系统的政策解读、案例讲解和实务指导,先后组织开展集中培训9场次,培训有关人员500余人次,切实帮助社会组织提升队伍能力素质、弥补工作薄弱环节,为社会组织深入推进脱贫攻坚提供有力的保证。
金川县“百千万”工程 助力脱贫攻坚“提档加速”
为打赢脱贫攻坚硬仗,确保全县如期实现整体摘帽,阿坝州金川县坚持“全党动员、全民参与”,广泛动员和引导全县各级力量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主战场,深入开展“联百村、帮千户、进万家”活动,形成强大的脱贫攻坚合力。
一、“两个整合”凝聚脱贫攻坚“合力”。一是整合领导机构强引领。建立健全“1+4+7”领导机构中枢力量,成立全县脱贫攻坚总指挥部,实行书记县长“双组长制”;将全县化为4个战区,“四套班子”主要负责人亲自挂帅蹲点指挥;按照“谁分管、谁负责”原则,成立7个专项工作指挥部,明确7名分管副县级领导负责22个脱贫攻坚专项工作。机构设置进一步健全,工作责任进一步压实,工作指令进一步畅通。二是整合多方力量聚合力。广泛动员全县各级干部职工力量按照“不掉一村、不漏一户、不落一人”的要求进一步向基层聚集,朝基层靠拢。36名县级领导联系全县22个乡镇及所辖行政村;78个县直部门(单位)采取“一对一”“一对多”方式联系帮扶109个行政村;非贫困村全覆盖成立以乡镇副职或联系部门(单位)科级干部为组长,县级联系部门(单位)干部职工和乡镇包村工作人员为成员的驻村工作组;全县2108名干部职工,帮联109个村、16396户农户(其中贫困户2533户),结对认亲、排忧解难、理顺情绪;各村社干部按照“分片联户”原则直接联系本村群众。确保乡乡有县级联系领导蹲点指导、村村有县级部门和工作组结对共建、户户有各级干部联系帮扶。
二、“三步同走”集聚脱贫攻坚“动力”。一是贫困村和非贫困村同步发展。在稳步推进全县52个贫困村脱贫工作的同时,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整合一批资金用于全县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实现贫困村和非贫困村同步发展。二是物质脱贫和精神脱贫同步推进。注重扶志气、扶正气,以开展“四好村”创建为抓手,促进贫困对象物质、精神双脱贫;深入开展“孝善和俭”示范县创建、“创先争优”等活动,让贫困对象学有榜样、行有示范。通过顺口溜、快板、坝坝舞、“农民夜校”等形式大力宣传脱贫攻坚政策和先进事迹,转变贫困户“等靠要”思想,提升贫困户内生脱贫动力。三是组织建设与脱贫攻坚同步统筹。以创建“藏区党建示范县”为抓手,着力从队伍建设、脱贫攻坚、基层治理等7个方面对基层组织进行提升打造,以示范促规范。充分发挥党员在脱贫攻坚中的示范引领作用,抓实党员精准示范项目,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基层党组织书记抓党建述职重要内容,压实党组织书记抓党建促脱贫职责。
三、“三方压责”汇聚脱贫攻坚“内力”。一是压实乡村两级主体责任。明确乡、村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主体地位,村“两委”对精准识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相关数据真实性、准确性、有效性承担直接责任。乡镇党委政府负责辖区内各村脱贫攻坚工作档案管理和监督检查,加强区域内各级下派人员日常管理,统筹安排到村各级帮扶力量。二是压实帮扶主体连带责任。研究制定各帮扶责任主体与所联系乡镇村连带责任追究机制,帮扶责任主体与所联系乡镇、村同考核。所联系乡镇村脱贫攻坚工作抓不好,帮扶责任主体一并问责。三是压实各级干部帮联责任。把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教育引导群众思想观念等任务落实到人头,对工作开展不力、效果不好、群众认可度不高的干部进行严肃问责,强化各级干部服务意识,畅通群众诉求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