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6

脱贫攻坚简报2018年第171期

  • 2018年12月31日 16时23分
  • 来源: 省扶贫开发局
  • 【字体:
  • 四川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8年12月29日

    华蓥市高质量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广安华蓥市于2017年实现消除绝对贫困目标后,坚持做到“脱贫力度不减、帮扶责任不变、兜底政策不退”,注重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创新共管协同、资源统筹、差异扶贫、成效巩固“四大模式”,深入开展“回头看”“回头帮”,查问题、找不足、补短板,统筹做好退出贫困人口和其他困难群众、退出贫困村和非贫困村帮扶提升工作,持续推动稳定脱贫、同步奔康。2018年,全市脱贫人口无一人返贫,其他困难群众无一人致贫。

    一、创新“共管协同”模式,扶贫力量从单兵作战向整体联动转变。一是压实帮扶责任。按照脱贫不脱责任、脱贫不脱帮扶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压紧压实市级领导、扶贫专项实施方案牵头单位、市级帮扶部门、乡镇(街道)、帮扶责任人、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组成员帮扶责任,并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确保责任不缺失、工作不断档。二是激发内生动力。坚持扶贫与扶志相结合,制定出台《华蓥市建档立卡贫困户到户产业发展补助办法》《华蓥市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促进实施方案》,引导贫困群众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和实现高质量就业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常态化开展脱贫致富先进典型选树活动,推行“励志家训”“双向约束机制”“积分换商品”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贫困对象转变“等靠要”思想,推动物质精神“双脱贫”。全市已成功创建省级“四好村”18个,市级“四好村”42个,县级“四好村”52个。三是聚集社会合力。充分利用中国社会扶贫网、华蓥市扶贫开发协会、华蓥市革命老区促进会三大载体,持续开展“百企帮百村、我为家乡脱贫攻坚出份力”两大活动,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工作。截至目前,全市贫困户在中国社会扶贫网注册率达97.3%,爱心人士注册人数达3600余人,需求对接成功率达64.8%。今年以来,全市共募集社会扶贫资金2374万元(含以物折资)。同时,鼓励工商资本进农村,引导1.8亿元社会资本投入脱贫攻坚,拓宽脱贫攻坚资金投入渠道。

    二、创新“资源统筹”模式,扶贫资金从多点分散向打捆整合转变。一是预算专项资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在脱贫攻坚中的引领作用,按照扶贫资金增长不低于财政收入增长的原则,预算安排安排财政资金4500万元专项用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二是整合项目资金。紧紧围绕脱贫攻坚规划,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应整尽整”的原则,共整合农业、林业、水务等财政涉农资金9278.5万元,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供资金保障。三是引导金融资本。进一步建立健全扶贫小额信贷机制,设立分险基金2100万元,落实财政贴息资金800余万元,引导金融资本助推脱贫攻坚。近三年全市累计发放扶贫小额信贷2.03亿元,贷款覆盖率达91.5%;发放项目贷款8.05亿元。

    三、创新“差异扶贫”模式,扶贫方式从“输血扶懒”向“造血扶智”转变。一是依托产业转型带动就业。抢抓华蓥列为全国第二批、四川首个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试点市契机,依托电子信息产业迅猛发展,大力实施实用性人才扶贫专项培训和产业人才技能提升培训工程,积极开展以就业扶贫为导向的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使学员结业一门课程,掌握一项技能,实现就业一人、脱贫一户。今年前三季度,全市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达135.6亿元,同比增长22.6%,吸纳当地人员就业12000余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600余人。同时,新开发治安协管、保洁护林等公益性岗位692个,兜底解决零就业贫困家庭就业,兑现补贴资金330余万元。二是制定扶持政策鼓励创业。规划建设脱贫创业园,制定入园企业扶持政策,鼓励返乡人员和贫困家庭高校毕业生创办或领办各类经济组织156个,带动就业8000余人,发放创业补贴资金278万元,有力支持贫困对象自主创业。三是创新链接机制促进增收。引导“输血造血”和“强筋健骨”型贫困户走“企业+基地+专合社(种养大户)+贫困户”的产业化发展路子,培育贫困村致富带头人75人,探索推广“反租倒包”“二次分红”“复三七”(村集体、参与群众按“七三”参股分红,村集体从收益70%中再拿出30%用于帮扶贫困群众)等利益链结模式,设立贫困村产业发展专项资金3000万元、非贫困村产业扶持基金300万元,破解产业发展资金难题。全市新发展蜜梨、葡萄、花卉等特色产业3.6万亩;发展特色小龙虾、中蜂等环保特色生态养殖户144户,助农人均增收1700元以上。

    四、创新“成效巩固”模式,扶贫成效从“个体保障”向全域覆盖转变。一是全覆盖监测预警。建立“年初一计划、每月一走访、季度一监测、年终一算账”工作机制,对照贫困人口脱贫标准,分别由帮扶责任对建档立卡贫困户、村干部对临界困难群众全覆盖开展动态监测,对存在返贫或致贫风险的农户以村为单位分类建立问题台账,综合采取发展产业、培训就业、危房改造、政策兜底帮扶举措,确保脱贫对象不返贫、临界困难群众不致贫。二是无缝隙政策兜底。对符合条件的贫困对象全覆盖实施“最低生活保障、教育扶持、医疗救助、养老保险代缴”等兜底政策,将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上调至400元/月,确保基本生活、教育医疗有保障。全额资助已脱贫户购买“扶贫保”,“扶贫保”覆盖率达100%,有效防止了因病因灾返贫。三是均等化公共服务。统筹做好贫困村和非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配套等工作,大力实施“磐石工程”,全年投入资金2100万元,对61个非贫困村党群活动服务中心实施新(改、扩)建和标准化建设,全域巩固脱贫成果。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脱贫攻坚简报2018年第171期

  • 2018年12月31日 16时23分
  • 来源: 省扶贫开发局
  • 四川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8年12月29日

    华蓥市高质量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广安华蓥市于2017年实现消除绝对贫困目标后,坚持做到“脱贫力度不减、帮扶责任不变、兜底政策不退”,注重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创新共管协同、资源统筹、差异扶贫、成效巩固“四大模式”,深入开展“回头看”“回头帮”,查问题、找不足、补短板,统筹做好退出贫困人口和其他困难群众、退出贫困村和非贫困村帮扶提升工作,持续推动稳定脱贫、同步奔康。2018年,全市脱贫人口无一人返贫,其他困难群众无一人致贫。

    一、创新“共管协同”模式,扶贫力量从单兵作战向整体联动转变。一是压实帮扶责任。按照脱贫不脱责任、脱贫不脱帮扶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压紧压实市级领导、扶贫专项实施方案牵头单位、市级帮扶部门、乡镇(街道)、帮扶责任人、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组成员帮扶责任,并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确保责任不缺失、工作不断档。二是激发内生动力。坚持扶贫与扶志相结合,制定出台《华蓥市建档立卡贫困户到户产业发展补助办法》《华蓥市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促进实施方案》,引导贫困群众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和实现高质量就业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常态化开展脱贫致富先进典型选树活动,推行“励志家训”“双向约束机制”“积分换商品”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贫困对象转变“等靠要”思想,推动物质精神“双脱贫”。全市已成功创建省级“四好村”18个,市级“四好村”42个,县级“四好村”52个。三是聚集社会合力。充分利用中国社会扶贫网、华蓥市扶贫开发协会、华蓥市革命老区促进会三大载体,持续开展“百企帮百村、我为家乡脱贫攻坚出份力”两大活动,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工作。截至目前,全市贫困户在中国社会扶贫网注册率达97.3%,爱心人士注册人数达3600余人,需求对接成功率达64.8%。今年以来,全市共募集社会扶贫资金2374万元(含以物折资)。同时,鼓励工商资本进农村,引导1.8亿元社会资本投入脱贫攻坚,拓宽脱贫攻坚资金投入渠道。

    二、创新“资源统筹”模式,扶贫资金从多点分散向打捆整合转变。一是预算专项资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在脱贫攻坚中的引领作用,按照扶贫资金增长不低于财政收入增长的原则,预算安排安排财政资金4500万元专项用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二是整合项目资金。紧紧围绕脱贫攻坚规划,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应整尽整”的原则,共整合农业、林业、水务等财政涉农资金9278.5万元,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供资金保障。三是引导金融资本。进一步建立健全扶贫小额信贷机制,设立分险基金2100万元,落实财政贴息资金800余万元,引导金融资本助推脱贫攻坚。近三年全市累计发放扶贫小额信贷2.03亿元,贷款覆盖率达91.5%;发放项目贷款8.05亿元。

    三、创新“差异扶贫”模式,扶贫方式从“输血扶懒”向“造血扶智”转变。一是依托产业转型带动就业。抢抓华蓥列为全国第二批、四川首个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试点市契机,依托电子信息产业迅猛发展,大力实施实用性人才扶贫专项培训和产业人才技能提升培训工程,积极开展以就业扶贫为导向的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使学员结业一门课程,掌握一项技能,实现就业一人、脱贫一户。今年前三季度,全市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达135.6亿元,同比增长22.6%,吸纳当地人员就业12000余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600余人。同时,新开发治安协管、保洁护林等公益性岗位692个,兜底解决零就业贫困家庭就业,兑现补贴资金330余万元。二是制定扶持政策鼓励创业。规划建设脱贫创业园,制定入园企业扶持政策,鼓励返乡人员和贫困家庭高校毕业生创办或领办各类经济组织156个,带动就业8000余人,发放创业补贴资金278万元,有力支持贫困对象自主创业。三是创新链接机制促进增收。引导“输血造血”和“强筋健骨”型贫困户走“企业+基地+专合社(种养大户)+贫困户”的产业化发展路子,培育贫困村致富带头人75人,探索推广“反租倒包”“二次分红”“复三七”(村集体、参与群众按“七三”参股分红,村集体从收益70%中再拿出30%用于帮扶贫困群众)等利益链结模式,设立贫困村产业发展专项资金3000万元、非贫困村产业扶持基金300万元,破解产业发展资金难题。全市新发展蜜梨、葡萄、花卉等特色产业3.6万亩;发展特色小龙虾、中蜂等环保特色生态养殖户144户,助农人均增收1700元以上。

    四、创新“成效巩固”模式,扶贫成效从“个体保障”向全域覆盖转变。一是全覆盖监测预警。建立“年初一计划、每月一走访、季度一监测、年终一算账”工作机制,对照贫困人口脱贫标准,分别由帮扶责任对建档立卡贫困户、村干部对临界困难群众全覆盖开展动态监测,对存在返贫或致贫风险的农户以村为单位分类建立问题台账,综合采取发展产业、培训就业、危房改造、政策兜底帮扶举措,确保脱贫对象不返贫、临界困难群众不致贫。二是无缝隙政策兜底。对符合条件的贫困对象全覆盖实施“最低生活保障、教育扶持、医疗救助、养老保险代缴”等兜底政策,将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上调至400元/月,确保基本生活、教育医疗有保障。全额资助已脱贫户购买“扶贫保”,“扶贫保”覆盖率达100%,有效防止了因病因灾返贫。三是均等化公共服务。统筹做好贫困村和非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配套等工作,大力实施“磐石工程”,全年投入资金2100万元,对61个非贫困村党群活动服务中心实施新(改、扩)建和标准化建设,全域巩固脱贫成果。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