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6

脱贫攻坚简报2018年第168期

  • 2018年12月31日 16时19分
  • 来源: 省扶贫开发局
  • 【字体:
  • 四川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8年12月27日

    脱贫攻坚奠基乡村振兴起步

    ——峨眉山市探索现代农业助力脱贫攻坚、打底乡村振兴实践

    乐山峨眉山市红山村是一个以传统种植业为主的平坝村,全村941户、3100余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5户89人。2014年以来,红山村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助力脱贫攻坚”主题,按照“全域规划引领、社会资本撬动、文明生态一体”发展思路,积极探索试行土地经营权流转模式,积极探索发展农旅融合路径,探索构建合作社、村集体、企业与农户“四方”利益联结机制,在成功实现贫困户全覆盖脱贫的同时,探索走出一条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的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协调发展之路。

    一、经营主体“三次变”,探索现代农业之路。一是从“农户”到“集体”,实现全域规划。四年前的红山村,泥泞小路蜿蜒乡间,四处都是撂荒田地,村民对于农业的观念仍停留在“种瓜卖瓜、种豆卖豆”的“老农业”思想上,农产品长期处于初级生产范畴,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2014年,为摆脱产业发展困境,新任村支部书记带领全村探索试行整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即将全村近4000亩土地全部集中由村集体统一规划管理,历时4个月,提议获得全体村民签字同意,全村土地资源全面盘活,迎来重大发展机遇。二是从“集体”到“企业”,实现筑巢引凤。将全村土地“收”上来,争取上级项目资金进行改造,建成高标准农田,引入“社会资本”经营,百利而无一害,但“啃得动”、有实力的下家却不好找,规范丈量标准后的4000多亩土地反倒成了“烫手山芋”。2015年3月,经多方考查和主动对接,村集体将土地流转给禾天下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流转期从2015年至2028年,议定价格800元/亩·年,每三年按5%递增。禾天下公司接手后,紧跟市场需求,投入2000万元,对土地进行再次提升改造,淘汰巨桉林400亩,翻新平整山丘地400亩,计划于2016年发展高端现代生态农业。三是从“企业”到“合作社”,实现多赢共享。2016年,禾天下公司因资金链问题,面临经营风险。对企业是推出去还是拉一把?是解套自保还是共渡难关?村集体在与禾天下公司协商后,决定从公司承包的4000余亩土地中分流出2200余亩,由村集体统筹管理,通过转包种养殖大户、合作社等方式,成功盘活土地资源,禾天下公司也成功渡过难关。与此同时,红山村改造提升后的土地备受农业产业投资者青睐,仅一年时间,5个合作社、2个企业经营户、6户种养大户纷纷“接招”,初步构建起了“村支部+合作社+农户”“村支部+贫困户”、企业独资经营的多赢共享发展格局。

    二、农旅融合“三步走”,趟出宜居宜业之路。一是提能基础设施“打底”。依托现代农业项目,投入省市财政资金1800万元,筑砌田地埂69.7公里,新修排灌渠24.2公里,新建生产路33.3公里。投入资金400万元,全面硬化、绿化、亮化村组道路,2条公交路线途经该村,形成外畅内通的绿色交通网络。同时将改造非耕地、集合边角余料、规范丈量标准后新增加的550亩耕地确定为集体土地,流转收益归集体,实现村集体经济每年稳定收入46.2万元,集体经济收入全部用于村内基础设施提升、扶贫产业发展、乡村旅游建设等。目前,红山村水、路、电、气、网五通,生产生活环境显著改善。二是布局产业园区“构图”。按照“科学规划、整村推进”思路,邀请四川省现代农业促进中心为红山村设计整村发展规划,结合“一河(长滩河)、两路(乐汉高速、成绵乐高铁)”空间布局,逐步形成“一带五园区”(长滩河生态旅游观光带、核心功能区、高效生态农业产业示范区、现代农业产业区、休闲观光体验园、养生养老示范园)发展格局。目前,红山村已建成高标准水果、中药材、蔬菜、藤椒、水产养殖基地近3300亩,其中1500余亩实行“稻田-中药材”粮经轮作,“一花盛艳、百花齐放”产业发展模式初步形成;建成休闲观光体验园4个、农家乐1个,购进11座乡村旅游观光车2台;每年按照时间节点,举办“采摘节”“摸鱼节”“丰收节”等系列活动,2015年至今,累计接待游客10余万人次,带动村民就地生财。三是改善公共服务“提色”。整合资金80万元,统筹推进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发展,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新建集村“两委”活动室、调解室、妇儿之家、会议室(农民夜校)、便民服务代办点为一体的“1+5”党群服务中心,有力增强了村级党组织建设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建成村文化室,收集科普读物、农技知识、历史图书等各类书籍1500余册,切实提升群众思想观念和科学文化素养。建成村卫生室,建立居民健康档案,长期为糖尿病、高血压患者提供常规性检查。村小和峨眉武术学校即将联合办学,农村教育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

    三、倡树新风“三个好”,走上乡风文明之路。一是选好“先进典型”。常态化组织开展传播良好家风、传承家庭美德行动,弘扬勤俭持家、孝老爱亲、诚信友善等传统美德。高频举办“情暖童心”“欢度重阳”“庆祝丰收”等群众性文艺活动,村民生活质量和文明品味不断提升;组建党员义工服务队、党员突击队等4支队伍,有效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常态开展示范户评选活动,今年以来,全村共评选“好公公、好婆婆、好媳妇、好女婿”75人,表扬“优秀党员”8名,评选“科技示范户”3户、脱贫攻坚“和谐之心”“励志之心”1户,群众荣誉感不断增强。二是用好“村规民约”。在传统村规民约基础上,结合村情实际,通过集体研究讨论、广泛征求意见,制定出台包括综合治理、环境卫生、道路管护、文明守规等内容在内的31条村规民约,实现从“治民”到“民治”的转变。源自公众认可的村规民约,为后期执行提供了强大约束力,自村规民约实施以来,全村先后按规处理了16起乱排禽粪、焚烧秸秆等违规行为,群众心服口服,村风民风和干部作风不断向好。三是办好“农民夜校”。制定《红山村农民夜校学习积分管理实施细则》,把学习积分作为评先评优的主要依据和党员发展、村级后备干部培养的重要参考。依托“益农信息社”,创新开办“农民夜校”积分超市,建立积分兑换台账,个人学习积分可按照分值等次兑换洗衣粉、肥皂、牙膏、食用油、大米等奖品,有力有效激发了村民学习热情。截至目前,全村已累计举办“农民夜校”48期,培训干部群众1440人次。

    四、提质增收“三结合”,走出共同富裕之路。一是产业助增收。坚持“村支部+合作社+农户”“村支部+贫困户”产业发展模式,由村支部牵头,培育“家园农业合作社”“果蔬种植合作社”“金顶柑橘合作社”,农户入股1200万元,发展火龙果、龙虾等特色种养殖900亩,为当地100余名劳动力提供了长期务工机会,年发放务工工资300余万元;以村支部为主导,成立“乡源中药材合作社”,整合资金100万元,经营土地1000亩,参与农户100余户,其中13户贫困户以小额信贷资金入股合作社抱团发展,在获取务工收入的同时,入股贫困户每年户均可获股金分红1700余元。同时,合作社还将中药材销售纯利润的49%作为全村35户贫困户分红资金,户均可获得保底分红1000元。2018年,预计可收获中药材180吨,实现产值520万元、利润20万元,贫困户户均收益2800元以上。二是培训促增收。坚持外引“农专家”和内育“土秀才”并重,组织开展种养殖技能培训,不断强化贫困群众造血能力。由村集体出资,聘请成都龙泉等地的农技专家5人,定期到村开展果树嫁接、扦插技术培训,实现贫困劳动力培训全覆盖;从贫困群众中聘请8名“田秀才”,对粮油产业基地定期开展技术指导,并签订劳务合同,实现人均月增收2000-4000元不等。三是扶志稳增收。坚持“村民自愿、贫困优先”原则,探索建立“租金+薪金+股金”“三金”利益联结机制,依托现代农业发展、合作社带动,成功构建贫困群众流转土地挣租金、就地务工挣薪金、小额信贷入股挣股金的多元增收模式,依靠“三金”,村内贫困群众实现了年兜底保障收入不低于4000元,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信心有效提振。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脱贫攻坚简报2018年第168期

  • 2018年12月31日 16时19分
  • 来源: 省扶贫开发局
  • 四川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8年12月27日

    脱贫攻坚奠基乡村振兴起步

    ——峨眉山市探索现代农业助力脱贫攻坚、打底乡村振兴实践

    乐山峨眉山市红山村是一个以传统种植业为主的平坝村,全村941户、3100余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5户89人。2014年以来,红山村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助力脱贫攻坚”主题,按照“全域规划引领、社会资本撬动、文明生态一体”发展思路,积极探索试行土地经营权流转模式,积极探索发展农旅融合路径,探索构建合作社、村集体、企业与农户“四方”利益联结机制,在成功实现贫困户全覆盖脱贫的同时,探索走出一条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的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协调发展之路。

    一、经营主体“三次变”,探索现代农业之路。一是从“农户”到“集体”,实现全域规划。四年前的红山村,泥泞小路蜿蜒乡间,四处都是撂荒田地,村民对于农业的观念仍停留在“种瓜卖瓜、种豆卖豆”的“老农业”思想上,农产品长期处于初级生产范畴,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2014年,为摆脱产业发展困境,新任村支部书记带领全村探索试行整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即将全村近4000亩土地全部集中由村集体统一规划管理,历时4个月,提议获得全体村民签字同意,全村土地资源全面盘活,迎来重大发展机遇。二是从“集体”到“企业”,实现筑巢引凤。将全村土地“收”上来,争取上级项目资金进行改造,建成高标准农田,引入“社会资本”经营,百利而无一害,但“啃得动”、有实力的下家却不好找,规范丈量标准后的4000多亩土地反倒成了“烫手山芋”。2015年3月,经多方考查和主动对接,村集体将土地流转给禾天下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流转期从2015年至2028年,议定价格800元/亩·年,每三年按5%递增。禾天下公司接手后,紧跟市场需求,投入2000万元,对土地进行再次提升改造,淘汰巨桉林400亩,翻新平整山丘地400亩,计划于2016年发展高端现代生态农业。三是从“企业”到“合作社”,实现多赢共享。2016年,禾天下公司因资金链问题,面临经营风险。对企业是推出去还是拉一把?是解套自保还是共渡难关?村集体在与禾天下公司协商后,决定从公司承包的4000余亩土地中分流出2200余亩,由村集体统筹管理,通过转包种养殖大户、合作社等方式,成功盘活土地资源,禾天下公司也成功渡过难关。与此同时,红山村改造提升后的土地备受农业产业投资者青睐,仅一年时间,5个合作社、2个企业经营户、6户种养大户纷纷“接招”,初步构建起了“村支部+合作社+农户”“村支部+贫困户”、企业独资经营的多赢共享发展格局。

    二、农旅融合“三步走”,趟出宜居宜业之路。一是提能基础设施“打底”。依托现代农业项目,投入省市财政资金1800万元,筑砌田地埂69.7公里,新修排灌渠24.2公里,新建生产路33.3公里。投入资金400万元,全面硬化、绿化、亮化村组道路,2条公交路线途经该村,形成外畅内通的绿色交通网络。同时将改造非耕地、集合边角余料、规范丈量标准后新增加的550亩耕地确定为集体土地,流转收益归集体,实现村集体经济每年稳定收入46.2万元,集体经济收入全部用于村内基础设施提升、扶贫产业发展、乡村旅游建设等。目前,红山村水、路、电、气、网五通,生产生活环境显著改善。二是布局产业园区“构图”。按照“科学规划、整村推进”思路,邀请四川省现代农业促进中心为红山村设计整村发展规划,结合“一河(长滩河)、两路(乐汉高速、成绵乐高铁)”空间布局,逐步形成“一带五园区”(长滩河生态旅游观光带、核心功能区、高效生态农业产业示范区、现代农业产业区、休闲观光体验园、养生养老示范园)发展格局。目前,红山村已建成高标准水果、中药材、蔬菜、藤椒、水产养殖基地近3300亩,其中1500余亩实行“稻田-中药材”粮经轮作,“一花盛艳、百花齐放”产业发展模式初步形成;建成休闲观光体验园4个、农家乐1个,购进11座乡村旅游观光车2台;每年按照时间节点,举办“采摘节”“摸鱼节”“丰收节”等系列活动,2015年至今,累计接待游客10余万人次,带动村民就地生财。三是改善公共服务“提色”。整合资金80万元,统筹推进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发展,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新建集村“两委”活动室、调解室、妇儿之家、会议室(农民夜校)、便民服务代办点为一体的“1+5”党群服务中心,有力增强了村级党组织建设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建成村文化室,收集科普读物、农技知识、历史图书等各类书籍1500余册,切实提升群众思想观念和科学文化素养。建成村卫生室,建立居民健康档案,长期为糖尿病、高血压患者提供常规性检查。村小和峨眉武术学校即将联合办学,农村教育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

    三、倡树新风“三个好”,走上乡风文明之路。一是选好“先进典型”。常态化组织开展传播良好家风、传承家庭美德行动,弘扬勤俭持家、孝老爱亲、诚信友善等传统美德。高频举办“情暖童心”“欢度重阳”“庆祝丰收”等群众性文艺活动,村民生活质量和文明品味不断提升;组建党员义工服务队、党员突击队等4支队伍,有效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常态开展示范户评选活动,今年以来,全村共评选“好公公、好婆婆、好媳妇、好女婿”75人,表扬“优秀党员”8名,评选“科技示范户”3户、脱贫攻坚“和谐之心”“励志之心”1户,群众荣誉感不断增强。二是用好“村规民约”。在传统村规民约基础上,结合村情实际,通过集体研究讨论、广泛征求意见,制定出台包括综合治理、环境卫生、道路管护、文明守规等内容在内的31条村规民约,实现从“治民”到“民治”的转变。源自公众认可的村规民约,为后期执行提供了强大约束力,自村规民约实施以来,全村先后按规处理了16起乱排禽粪、焚烧秸秆等违规行为,群众心服口服,村风民风和干部作风不断向好。三是办好“农民夜校”。制定《红山村农民夜校学习积分管理实施细则》,把学习积分作为评先评优的主要依据和党员发展、村级后备干部培养的重要参考。依托“益农信息社”,创新开办“农民夜校”积分超市,建立积分兑换台账,个人学习积分可按照分值等次兑换洗衣粉、肥皂、牙膏、食用油、大米等奖品,有力有效激发了村民学习热情。截至目前,全村已累计举办“农民夜校”48期,培训干部群众1440人次。

    四、提质增收“三结合”,走出共同富裕之路。一是产业助增收。坚持“村支部+合作社+农户”“村支部+贫困户”产业发展模式,由村支部牵头,培育“家园农业合作社”“果蔬种植合作社”“金顶柑橘合作社”,农户入股1200万元,发展火龙果、龙虾等特色种养殖900亩,为当地100余名劳动力提供了长期务工机会,年发放务工工资300余万元;以村支部为主导,成立“乡源中药材合作社”,整合资金100万元,经营土地1000亩,参与农户100余户,其中13户贫困户以小额信贷资金入股合作社抱团发展,在获取务工收入的同时,入股贫困户每年户均可获股金分红1700余元。同时,合作社还将中药材销售纯利润的49%作为全村35户贫困户分红资金,户均可获得保底分红1000元。2018年,预计可收获中药材180吨,实现产值520万元、利润20万元,贫困户户均收益2800元以上。二是培训促增收。坚持外引“农专家”和内育“土秀才”并重,组织开展种养殖技能培训,不断强化贫困群众造血能力。由村集体出资,聘请成都龙泉等地的农技专家5人,定期到村开展果树嫁接、扦插技术培训,实现贫困劳动力培训全覆盖;从贫困群众中聘请8名“田秀才”,对粮油产业基地定期开展技术指导,并签订劳务合同,实现人均月增收2000-4000元不等。三是扶志稳增收。坚持“村民自愿、贫困优先”原则,探索建立“租金+薪金+股金”“三金”利益联结机制,依托现代农业发展、合作社带动,成功构建贫困群众流转土地挣租金、就地务工挣薪金、小额信贷入股挣股金的多元增收模式,依靠“三金”,村内贫困群众实现了年兜底保障收入不低于4000元,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信心有效提振。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