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成都科学重建报告之成果展示

  • 2011年04月25日 00时0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截至今年3月底,全市3148个灾后重建项目完工2956个,完成投资831.8亿元,城乡住房、道路、水利、电力和通讯设施重建基本完成,学校重建全面完成,生态环境逐步恢复,灾区经济全面振兴。”4月23日,在成都举行的“‘5·12’三周年6重灾市州新闻发布会”上,成都报盘了三年重建的最新成果。

      三年重建,三年振兴。作为“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区唯一的特大中心城市,成都克服了特大地震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双重不利影响,在重建中实现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201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551.3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26.9亿元,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均排名第5;实际利用外资和进出口总额保持中西部城市第一位,并成功引进大众、德州仪器、戴尔、联想、富士康、仁宝等一批世界知名企业,被《福布斯》评为未来10年全球发展最快城市的第一名。

      按照 “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要求,用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和办法,全面推进灾后重建各项工作,实现了科学重建、科学发展。

      三年来,成都把城乡住房重建作为灾后重建首要任务,完成城乡住房重建4.3万套和13.7万套。重建后的230个农民集中居住区安全美观且配套完善、体现特色又富有现代气息,灾区群众居住条件实现了根本性提升。

      三年来,成都把公共设施重建摆在灾后重建优先位置,统筹规划设施布局,同步推进公共服务能力建设。2009年9月1日前,所有受损学校全部完成维修加固,169所中小学全部完成重建,18万中小学生全部搬进永久性校舍。

      三年来,成都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灾后重建的重要内容,坚持恢复功能与发展提高相结合。截至3月底,灾区水利、电力和通讯设施重建基本完成,所有受损道路和损毁桥梁全面恢复,灾区基础设施功能显著提高。

      三年来,成都把产业重建作为增强灾区自我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将产业恢复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有机集合,积极推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截至3月底,379个工业重建项目竣工投产,14个旅游重建项目完工。随着产业恢复发展,灾区正成为生态农业、绿色经济聚集区和示范区。

      都江堰——

      【成绩单】 全面完成61037户农房重建和260万平方米城市安居房、廉租房建设,完成18058套城镇安居房和698套廉租房、公租房分配。8300余户城镇居民自建住房陆续投入使用。到2010年9月底,总投资82.5亿元的117个援建项目全面完成。

      【亮点】 运用统筹城乡的思路和办法推进灾后重建,借助灾后重建的重大契机,确立了“1475”田园城市构架体系,显山亮水、秀城融绿的城市特色更加彰显,全市城乡发展环境得到全域优化,田园城市本底优势更加明显。打造灾后重建样板和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示范,现代农村与现代城市和谐相融、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新型城乡形态初具雏形,现代化中等城市架构初步形成。作为全省灾后重建参观示范点,超过九成以上群众评价生活质量已恢复甚至超过灾前水平,基本实现了“建设灾后重建样板”的目标。

      彭州——

      【成绩单】6.7万户的农房重建全面竣工,农房重建安置点配套基础设施同步全面完成。5115套居民住房均已完工且达到入住条件。940个灾后重建项目全面完成,累计投资263.99亿元。

      【亮点】 彭州农房重建量约占成都市的50%。以群众为主体,彭州农房重建破解了 “规划设计难、重建选址难、建材保障难、施工难、融资难、群众意愿和诉求统一难”等六大难题,建成了以太阳雨、五龙世家、鹿鸣荷畔等为代表的“彭州民居”,一大批灾后重建项目在成都市灾后农村住房重建优秀规划设计建设项目评选中获奖。

      创新集中安置小区管理模式,推进新市民建设工程,在小鱼洞镇大楠村、军乐镇华光社区、葛仙山杨柳小区等探索村民自治的农民集中居住社区管理模式,初步探索了多元化的灾后新型社区管理,促进了受灾群众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同步转变。

      崇州——

      【成绩单】截至2月,灾后重建项目644个全部开工,完成606个,累计完成投资1028013万元,占计划总投资的107.2%。全市22个农村灾后重建安置点和1个城镇安置点全面完成建设,联合配套设施建设累计共完成投资291782万元,在成都市率先完成建设并入住。自地震两年半后,全市受灾劳动力中已就业3.4万人,占总数的86.7%。

      【亮点】 灾后重建和统筹城乡同步推进。借鉴灾后重建中集体建设用地指标挂钩的办法,有效破解了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资金难题——将腾出的集体建设用地,在市域范围内的城镇挂钩使用,获得的级差地租收益,以城补乡筹措农村房屋资金。

      借鉴灾后重建中农村住房重建专项贷款的办法,建立了可持续投融资机制。积极开展农村产权抵押贷款担保工作试点,同时鼓励和吸引其他商业银行参与全市的金融创新,加快灾后农村市场化进程。

      借鉴灾后重建中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的办法,完善了农村基层治理机制。

      大邑——

      【成绩单】2009年9月底在全省率先完成农村住房加固、重建。全县农村住房维修加固7361户、重建1211户,75个灾后农民集中安置点建设全面完成。灾后重建项目共计498个,总投资80.73亿元。

      【亮点】 作为唯一一个未被纳入国务院对口援建的灾区,大邑县充分运用市场的办法 “开源”,用统筹的方法创新筹资,引入金融和社会资金60多亿元,多方争取无偿援建资金49亿多元,较好地解决了灾后重建的资金瓶颈问题。

      运用产权改革成果,引进开发性联建项目17个,吸引民间资金11.3亿元;通过“资源换资金”的方式,又引进社会资金逾100亿元参与大邑县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建设……通过以政策换资金、以项目换资金、以资源换资金的思路,包装并策划了三家村乡村酒店、锦府驿等19个项目。通过市场机制,引进社会资金10亿多元参与古镇开发建设,完成投资1.91亿元。(记者 陈碧红)
    责任编辑: 白婉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成都科学重建报告之成果展示

  • 2011年04月25日 00时0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截至今年3月底,全市3148个灾后重建项目完工2956个,完成投资831.8亿元,城乡住房、道路、水利、电力和通讯设施重建基本完成,学校重建全面完成,生态环境逐步恢复,灾区经济全面振兴。”4月23日,在成都举行的“‘5·12’三周年6重灾市州新闻发布会”上,成都报盘了三年重建的最新成果。

      三年重建,三年振兴。作为“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区唯一的特大中心城市,成都克服了特大地震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双重不利影响,在重建中实现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201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551.3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26.9亿元,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均排名第5;实际利用外资和进出口总额保持中西部城市第一位,并成功引进大众、德州仪器、戴尔、联想、富士康、仁宝等一批世界知名企业,被《福布斯》评为未来10年全球发展最快城市的第一名。

      按照 “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要求,用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和办法,全面推进灾后重建各项工作,实现了科学重建、科学发展。

      三年来,成都把城乡住房重建作为灾后重建首要任务,完成城乡住房重建4.3万套和13.7万套。重建后的230个农民集中居住区安全美观且配套完善、体现特色又富有现代气息,灾区群众居住条件实现了根本性提升。

      三年来,成都把公共设施重建摆在灾后重建优先位置,统筹规划设施布局,同步推进公共服务能力建设。2009年9月1日前,所有受损学校全部完成维修加固,169所中小学全部完成重建,18万中小学生全部搬进永久性校舍。

      三年来,成都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灾后重建的重要内容,坚持恢复功能与发展提高相结合。截至3月底,灾区水利、电力和通讯设施重建基本完成,所有受损道路和损毁桥梁全面恢复,灾区基础设施功能显著提高。

      三年来,成都把产业重建作为增强灾区自我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将产业恢复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有机集合,积极推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截至3月底,379个工业重建项目竣工投产,14个旅游重建项目完工。随着产业恢复发展,灾区正成为生态农业、绿色经济聚集区和示范区。

      都江堰——

      【成绩单】 全面完成61037户农房重建和260万平方米城市安居房、廉租房建设,完成18058套城镇安居房和698套廉租房、公租房分配。8300余户城镇居民自建住房陆续投入使用。到2010年9月底,总投资82.5亿元的117个援建项目全面完成。

      【亮点】 运用统筹城乡的思路和办法推进灾后重建,借助灾后重建的重大契机,确立了“1475”田园城市构架体系,显山亮水、秀城融绿的城市特色更加彰显,全市城乡发展环境得到全域优化,田园城市本底优势更加明显。打造灾后重建样板和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示范,现代农村与现代城市和谐相融、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新型城乡形态初具雏形,现代化中等城市架构初步形成。作为全省灾后重建参观示范点,超过九成以上群众评价生活质量已恢复甚至超过灾前水平,基本实现了“建设灾后重建样板”的目标。

      彭州——

      【成绩单】6.7万户的农房重建全面竣工,农房重建安置点配套基础设施同步全面完成。5115套居民住房均已完工且达到入住条件。940个灾后重建项目全面完成,累计投资263.99亿元。

      【亮点】 彭州农房重建量约占成都市的50%。以群众为主体,彭州农房重建破解了 “规划设计难、重建选址难、建材保障难、施工难、融资难、群众意愿和诉求统一难”等六大难题,建成了以太阳雨、五龙世家、鹿鸣荷畔等为代表的“彭州民居”,一大批灾后重建项目在成都市灾后农村住房重建优秀规划设计建设项目评选中获奖。

      创新集中安置小区管理模式,推进新市民建设工程,在小鱼洞镇大楠村、军乐镇华光社区、葛仙山杨柳小区等探索村民自治的农民集中居住社区管理模式,初步探索了多元化的灾后新型社区管理,促进了受灾群众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同步转变。

      崇州——

      【成绩单】截至2月,灾后重建项目644个全部开工,完成606个,累计完成投资1028013万元,占计划总投资的107.2%。全市22个农村灾后重建安置点和1个城镇安置点全面完成建设,联合配套设施建设累计共完成投资291782万元,在成都市率先完成建设并入住。自地震两年半后,全市受灾劳动力中已就业3.4万人,占总数的86.7%。

      【亮点】 灾后重建和统筹城乡同步推进。借鉴灾后重建中集体建设用地指标挂钩的办法,有效破解了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资金难题——将腾出的集体建设用地,在市域范围内的城镇挂钩使用,获得的级差地租收益,以城补乡筹措农村房屋资金。

      借鉴灾后重建中农村住房重建专项贷款的办法,建立了可持续投融资机制。积极开展农村产权抵押贷款担保工作试点,同时鼓励和吸引其他商业银行参与全市的金融创新,加快灾后农村市场化进程。

      借鉴灾后重建中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的办法,完善了农村基层治理机制。

      大邑——

      【成绩单】2009年9月底在全省率先完成农村住房加固、重建。全县农村住房维修加固7361户、重建1211户,75个灾后农民集中安置点建设全面完成。灾后重建项目共计498个,总投资80.73亿元。

      【亮点】 作为唯一一个未被纳入国务院对口援建的灾区,大邑县充分运用市场的办法 “开源”,用统筹的方法创新筹资,引入金融和社会资金60多亿元,多方争取无偿援建资金49亿多元,较好地解决了灾后重建的资金瓶颈问题。

      运用产权改革成果,引进开发性联建项目17个,吸引民间资金11.3亿元;通过“资源换资金”的方式,又引进社会资金逾100亿元参与大邑县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建设……通过以政策换资金、以项目换资金、以资源换资金的思路,包装并策划了三家村乡村酒店、锦府驿等19个项目。通过市场机制,引进社会资金10亿多元参与古镇开发建设,完成投资1.91亿元。(记者 陈碧红)
    责任编辑: 白婉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