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提质增效显著 三农发展步伐加快——“十二五”四川农村经济发展成果简述

  • 2015年12月01日 11时13分
  • 来源: 省统计局
  • 【字体:
  •   “十二五”期间,四川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三化同步”和“两个加快”的要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基本方略,紧紧围绕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核心目标,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总揽,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农村体制机制创新和农业科技创新为动力,不断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加大“三农”投入力度,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迈上新台阶,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进入新阶段,农村社会事业开创新局面,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实现新突破,促进了四川省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跨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为四川成功应对各种困难和风险,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一)农村经济总量不断扩大


      四年间,四川农村经济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经济总量进一步扩大。

      2014年四川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5888.1亿元,比2010年增加1806.3亿元,年均增加451.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下同)年均递增4.2%。其中,农业3078.6亿元,年均递增4.5%;林业196.0亿元,年均递增8.0%;畜牧业2318.8亿元,年均递增3.2%;渔业192.4亿元,年均递增6.3%;农林牧渔服务业102.3亿元,年均递增9.4%。

      2014年四川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594.2亿元,比2010年增加1111.3亿元,年均增长4.1%(见图一)。


      图一:第一产业总产值变化情况图



      (二)主要农作物产品产量稳定增长

      “十二五”以来,四川不断推进实施“米袋子”和“菜篮子”工程建设,进一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建设,依靠科技、主攻单产、提高品质,提高粮油作物单产和品质,增强市场供给水平和保障生产能力。加快发展蔬菜(食用菌)、水果、茶叶等优势产业,积极发展中草药材、烟叶、花卉等特色产业。

      1.粮食生产能力不断提高。预计2015年全年粮食产量3463.3万吨(693亿斤),比2010年增产239.8万吨(48亿斤),增长7.5%,年均增长1.5%。“十二五”四川粮食生产因良种良法的进一步推广应用,推动了粮食单产水平提高。预计2015年四川粮食亩产358公斤,比2010年提高22公斤,增长6.6%,年均增长1.3%(见图二)。因单产水平提高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到89.5%。

      图二:“十二五”期间粮食单产变化情况图

      


      2.优势、特色经济作物生产加快发展。预计2015年四川省油料总产量307.4万吨,比2010年增产38.9万吨,增长14.5%,年均增长2.7%;水果总产量927.0万吨,增长9.5%,年均增长1.8%;茶叶总产量24.8万吨,比2010年增长46.6%,年均增长8.0%;蔬菜及食用菌总产量4227.3万吨,比2010年增长25.9%,年均增长4.7%(见表一)。

      表一:“十二五”期间主要经济作物生产情况对比表

      


      (三)畜牧业生产稳定发展,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

      2010年以来,四川以现代畜牧业提质扩面为重点,继续实施“新增出栏2000万头优质商品猪生产能力建设”工程,推进畜牧业标准化适度规模养殖,加快建设国家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各地大力发展节粮型草食牲畜、特色小家禽等资源节约型畜牧业,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

      1.畜牧业生产稳步发展。据统计,2014年四川省肉猪出栏7445.0万头,比2010年增加269.8万头,年均增长0.9%;出栏肉牛278.7万头,年均增长2.5%,增速比肉猪出栏1.6个百分点;出栏羊1632.7万只,年均增长0.4%,出栏活家禽64667.6万只,年均增长3.5%,增速比肉猪出栏增速快2.4个百分点,出栏肉兔20528.7万只,年均增长3.1%,比肉猪出栏增速快2.2个百分点(见表二)。


      表二:主要畜产品出栏增长情况表



      2.养殖效率进一步提高。据测算,2014年,四川省肉猪出栏率148.9%,肉牛出栏率28.3%,肉禽出栏率174.6%,肉兔出栏率270.9%,分别比2010年提高了9.9个、2.3个、32.0个、25.5个百分点。

      二、农民增收渠道拓宽,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十二五”时期,四川加大“三农”投入,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转变劳务经济发展方式,创新农村体制机制,着力构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

      2014年四川省农民人均纯收入8803.0元,比2010年增长73.1%,年均增长14.7%。其中:工资性收入增加4016.0元,增长78.6%,年均增长15.6%;家庭经营性收入3571.0元,增长57.8%,年均增长12.1%;财产性收入252.0元,增长75.0%,年均增长15.0%;转移性收入964.0元,增长123.5%,年均增长23.6%(见图三)。随着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加,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由2010年的46.2%下降至2014年的43.2%,下降3.0个百分点。

      图三:2010-201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构成情况表

      
      
      计量单位:元/人

      随着收入的增加,农民生活消费水平、消费档次也不断提高,大家电、耐用消费品、现代信息产品已经大面积走入寻常百姓家。2014年末,每百户农民拥有洗衣机、冰箱、电话机、彩电等分别为78.0台、78.0台、227.0部、109.0台,分别比2010年末增长16.1%,62.2%,75.6%,7.2%。

      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快

      “十二五”期间,四川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水、电、路”三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不断提高,农村电网建设不断完善,基本形成了布局合理的农村公路网。农村信息网络覆盖率不断提升,通宽带的行政村逐年增加,自然村和交通沿线通信信号基本覆盖。

      2014年末在四川省46934个行政村中,通自来水的村25202个,占全部行政村的53.7%,比2010年末提高9.2个百分点;通有线电视的村35753个,占全部行政村76.2%,提高4.2个百分点;通公共交通的村19878个,占42.4%;通宽带的村25176个,占53.6%。

      四川省积极实施重点镇建设工程,因地制宜高标准发展资源开发、旅游度假、加工制造和商贸流通等各具特色的小城镇,引导农村居民进入小城镇就业和创业。2014年末,四川省4661个乡镇中有全国重点镇1646个,占全部乡镇的35.3%,占全部建制镇比重达到86.0%。

      “十二五”期间,四川继续实施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工程,通过一系列措施的实行,越来越多的行政村实现垃圾入池,统一收集,集中处理,生活污水得到了净化,村容村貌发生了根本变化,农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2014年末,四川省有垃圾集中处理的村17581个,占37.5%;有污水集中处理的村2758个,占5.9%。

      四、农村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保障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十二五”以来,四川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度加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四川省全面施行,农村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不断提高,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措施得到落实和完善。

      截至2014年末,四川省4661个乡(镇、街道办事处)中,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401.4万人;实现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并轨,2014年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795.4万人;有3209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建立了社会福利收养性机构,收养人员达到18.3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人数6161.8万人,参合率达99.3%。

      五、“十二五”四川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

      (一)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为农业增产提供了保障


      “十二五”期间,四川不断加大对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四川省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推进,农业机械化水平稳步提升,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

      2010年至2014年,四川省累计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13.2千公顷。2014年末四川省有效灌溉面积2666.3千公顷,占2014年年末耕地面积的比重达到66.8%,比2010年提高3.1个百分点。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4160.1万千瓦,农村用电量169.6亿千瓦时,农用柴油使用量46.6万吨,分别比2010年增长7.2%、4.6%和2.6%。

      (二)农业产业化强力推进,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

      四年来,四川以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和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强县培育为重点,成片推进产业基地建设,逐步培育特色鲜明的现代农业产业集中发展区和新兴产业带。支持龙头企业做强做大,培育了一批产业带动能力强、在行业领先的企业。建成了一批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大力推行“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家庭适度规模经营”和“园区(基地)+专合组织+家庭适度规模经营”等经营模式,进一步完善利益分享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带动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2014年末,四川省经工商登记的农民合作社47329家,比2013年同期增加11726家,增长32.9%。其中,种植业21809家、畜牧业15232家、林业3669家、渔业2028家、服务业2593家、其他1998家。

      (三)设施农业发展方兴未艾,助推农业单产提高

      设施农业是现代农业的显著标志,也是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的有力保证。“十二五”期间,四川省从各方面加大了对设施农业发展的重视力度,使四川的设施农业从小到大,设施农业的发展为农业增产做出了较大贡献。

      2014年四川省设施蔬菜面积84.7千公顷,设施蔬菜产量323.0万吨,分别占四川省蔬菜面积和产量的6.4%和7.9%,比2010年分别提高0.3和0.5个百分点,设施蔬菜单产达到了每公顷38147公斤,比四川省蔬菜平均单产高23.3%。设施瓜果面积13.5千公顷、设施瓜果产量39.3万吨,分别占27.9%和31.4%;设施瓜果单产水平比四川省平均水平高12.7%。设施花卉面积和设施食用菌产量分别占了四川省的13.3%及78.1%。

      (四)结构调整促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十二五”期间,为加快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促进农民收入的快速增加,四川各地依据各自优势,优化农业资源配置,整合各类资源要素,大力实施 “一村一品”工程,农业农村经济结构发生较大变化。

      1.农村经济内部结构变化明显。2014年,四川省农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10年的50.7%上升至52.3%,上升1.6个百分点;林业产值所占比重上升0.5个百分点;渔业产值所占比重上升0.1个百分点;农林牧渔服务业上升0.1个百分点;畜牧业所占比重则下降2.4个百分点(见图四)。


      图四:农业总产值构成情况图

      
      2.种植业中优势产业比重上升速度加快。“十一五”期间,粮食作物价格在国家最低收购保护价格的保护下,一直保持了稳步上升的趋势,油菜籽、蔬菜等价格受市场需求增加的推动大幅度上升,同时,由于农业科技发展对青饲料、绿肥需求下降,推动了四川“十二五”期间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成效显著。

      2015年四川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其他农作物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分别由2010年的67.6%、28.6%、3.9%调整为2010年的66.8%、30.3%、2.9%(见图五)。


      图五:“十五”至“十二五”农作物种植结构图

      
      计量单位:%

      3.畜牧业进一步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十二五”期间,各地猪肉价格波动较大,而牛羊及小家禽等价格则基本保持了稳中略增的良好态势,推动了草食牲畜和小家禽的较快发展。表现为猪肉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下降,牛、羊、家禽等肉产量比重上升。据测算,2014年四川省猪肉产量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为74.0%,比2010年下降1.0个百分点;而饲养周期短、见效快的禽、兔等肉产量占比则由2010年的16.7个百分点升至17.9%,上升1.2个百分点(见图六)。

      图六:2010年及2014年畜牧业内部结构变化图

      
    责任编辑: 白婉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提质增效显著 三农发展步伐加快——“十二五”四川农村经济发展成果简述

  • 2015年12月01日 11时13分
  • 来源: 省统计局
  •   “十二五”期间,四川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三化同步”和“两个加快”的要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基本方略,紧紧围绕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核心目标,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总揽,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农村体制机制创新和农业科技创新为动力,不断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加大“三农”投入力度,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迈上新台阶,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进入新阶段,农村社会事业开创新局面,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实现新突破,促进了四川省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跨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为四川成功应对各种困难和风险,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一)农村经济总量不断扩大


      四年间,四川农村经济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经济总量进一步扩大。

      2014年四川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5888.1亿元,比2010年增加1806.3亿元,年均增加451.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下同)年均递增4.2%。其中,农业3078.6亿元,年均递增4.5%;林业196.0亿元,年均递增8.0%;畜牧业2318.8亿元,年均递增3.2%;渔业192.4亿元,年均递增6.3%;农林牧渔服务业102.3亿元,年均递增9.4%。

      2014年四川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594.2亿元,比2010年增加1111.3亿元,年均增长4.1%(见图一)。


      图一:第一产业总产值变化情况图



      (二)主要农作物产品产量稳定增长

      “十二五”以来,四川不断推进实施“米袋子”和“菜篮子”工程建设,进一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建设,依靠科技、主攻单产、提高品质,提高粮油作物单产和品质,增强市场供给水平和保障生产能力。加快发展蔬菜(食用菌)、水果、茶叶等优势产业,积极发展中草药材、烟叶、花卉等特色产业。

      1.粮食生产能力不断提高。预计2015年全年粮食产量3463.3万吨(693亿斤),比2010年增产239.8万吨(48亿斤),增长7.5%,年均增长1.5%。“十二五”四川粮食生产因良种良法的进一步推广应用,推动了粮食单产水平提高。预计2015年四川粮食亩产358公斤,比2010年提高22公斤,增长6.6%,年均增长1.3%(见图二)。因单产水平提高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到89.5%。

      图二:“十二五”期间粮食单产变化情况图

      


      2.优势、特色经济作物生产加快发展。预计2015年四川省油料总产量307.4万吨,比2010年增产38.9万吨,增长14.5%,年均增长2.7%;水果总产量927.0万吨,增长9.5%,年均增长1.8%;茶叶总产量24.8万吨,比2010年增长46.6%,年均增长8.0%;蔬菜及食用菌总产量4227.3万吨,比2010年增长25.9%,年均增长4.7%(见表一)。

      表一:“十二五”期间主要经济作物生产情况对比表

      


      (三)畜牧业生产稳定发展,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

      2010年以来,四川以现代畜牧业提质扩面为重点,继续实施“新增出栏2000万头优质商品猪生产能力建设”工程,推进畜牧业标准化适度规模养殖,加快建设国家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各地大力发展节粮型草食牲畜、特色小家禽等资源节约型畜牧业,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

      1.畜牧业生产稳步发展。据统计,2014年四川省肉猪出栏7445.0万头,比2010年增加269.8万头,年均增长0.9%;出栏肉牛278.7万头,年均增长2.5%,增速比肉猪出栏1.6个百分点;出栏羊1632.7万只,年均增长0.4%,出栏活家禽64667.6万只,年均增长3.5%,增速比肉猪出栏增速快2.4个百分点,出栏肉兔20528.7万只,年均增长3.1%,比肉猪出栏增速快2.2个百分点(见表二)。


      表二:主要畜产品出栏增长情况表



      2.养殖效率进一步提高。据测算,2014年,四川省肉猪出栏率148.9%,肉牛出栏率28.3%,肉禽出栏率174.6%,肉兔出栏率270.9%,分别比2010年提高了9.9个、2.3个、32.0个、25.5个百分点。

      二、农民增收渠道拓宽,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十二五”时期,四川加大“三农”投入,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转变劳务经济发展方式,创新农村体制机制,着力构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

      2014年四川省农民人均纯收入8803.0元,比2010年增长73.1%,年均增长14.7%。其中:工资性收入增加4016.0元,增长78.6%,年均增长15.6%;家庭经营性收入3571.0元,增长57.8%,年均增长12.1%;财产性收入252.0元,增长75.0%,年均增长15.0%;转移性收入964.0元,增长123.5%,年均增长23.6%(见图三)。随着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加,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由2010年的46.2%下降至2014年的43.2%,下降3.0个百分点。

      图三:2010-201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构成情况表

      
      
      计量单位:元/人

      随着收入的增加,农民生活消费水平、消费档次也不断提高,大家电、耐用消费品、现代信息产品已经大面积走入寻常百姓家。2014年末,每百户农民拥有洗衣机、冰箱、电话机、彩电等分别为78.0台、78.0台、227.0部、109.0台,分别比2010年末增长16.1%,62.2%,75.6%,7.2%。

      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快

      “十二五”期间,四川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水、电、路”三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不断提高,农村电网建设不断完善,基本形成了布局合理的农村公路网。农村信息网络覆盖率不断提升,通宽带的行政村逐年增加,自然村和交通沿线通信信号基本覆盖。

      2014年末在四川省46934个行政村中,通自来水的村25202个,占全部行政村的53.7%,比2010年末提高9.2个百分点;通有线电视的村35753个,占全部行政村76.2%,提高4.2个百分点;通公共交通的村19878个,占42.4%;通宽带的村25176个,占53.6%。

      四川省积极实施重点镇建设工程,因地制宜高标准发展资源开发、旅游度假、加工制造和商贸流通等各具特色的小城镇,引导农村居民进入小城镇就业和创业。2014年末,四川省4661个乡镇中有全国重点镇1646个,占全部乡镇的35.3%,占全部建制镇比重达到86.0%。

      “十二五”期间,四川继续实施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工程,通过一系列措施的实行,越来越多的行政村实现垃圾入池,统一收集,集中处理,生活污水得到了净化,村容村貌发生了根本变化,农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2014年末,四川省有垃圾集中处理的村17581个,占37.5%;有污水集中处理的村2758个,占5.9%。

      四、农村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保障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十二五”以来,四川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度加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四川省全面施行,农村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不断提高,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措施得到落实和完善。

      截至2014年末,四川省4661个乡(镇、街道办事处)中,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401.4万人;实现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并轨,2014年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795.4万人;有3209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建立了社会福利收养性机构,收养人员达到18.3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人数6161.8万人,参合率达99.3%。

      五、“十二五”四川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

      (一)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为农业增产提供了保障


      “十二五”期间,四川不断加大对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四川省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推进,农业机械化水平稳步提升,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

      2010年至2014年,四川省累计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13.2千公顷。2014年末四川省有效灌溉面积2666.3千公顷,占2014年年末耕地面积的比重达到66.8%,比2010年提高3.1个百分点。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4160.1万千瓦,农村用电量169.6亿千瓦时,农用柴油使用量46.6万吨,分别比2010年增长7.2%、4.6%和2.6%。

      (二)农业产业化强力推进,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

      四年来,四川以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和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强县培育为重点,成片推进产业基地建设,逐步培育特色鲜明的现代农业产业集中发展区和新兴产业带。支持龙头企业做强做大,培育了一批产业带动能力强、在行业领先的企业。建成了一批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大力推行“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家庭适度规模经营”和“园区(基地)+专合组织+家庭适度规模经营”等经营模式,进一步完善利益分享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带动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2014年末,四川省经工商登记的农民合作社47329家,比2013年同期增加11726家,增长32.9%。其中,种植业21809家、畜牧业15232家、林业3669家、渔业2028家、服务业2593家、其他1998家。

      (三)设施农业发展方兴未艾,助推农业单产提高

      设施农业是现代农业的显著标志,也是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的有力保证。“十二五”期间,四川省从各方面加大了对设施农业发展的重视力度,使四川的设施农业从小到大,设施农业的发展为农业增产做出了较大贡献。

      2014年四川省设施蔬菜面积84.7千公顷,设施蔬菜产量323.0万吨,分别占四川省蔬菜面积和产量的6.4%和7.9%,比2010年分别提高0.3和0.5个百分点,设施蔬菜单产达到了每公顷38147公斤,比四川省蔬菜平均单产高23.3%。设施瓜果面积13.5千公顷、设施瓜果产量39.3万吨,分别占27.9%和31.4%;设施瓜果单产水平比四川省平均水平高12.7%。设施花卉面积和设施食用菌产量分别占了四川省的13.3%及78.1%。

      (四)结构调整促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十二五”期间,为加快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促进农民收入的快速增加,四川各地依据各自优势,优化农业资源配置,整合各类资源要素,大力实施 “一村一品”工程,农业农村经济结构发生较大变化。

      1.农村经济内部结构变化明显。2014年,四川省农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10年的50.7%上升至52.3%,上升1.6个百分点;林业产值所占比重上升0.5个百分点;渔业产值所占比重上升0.1个百分点;农林牧渔服务业上升0.1个百分点;畜牧业所占比重则下降2.4个百分点(见图四)。


      图四:农业总产值构成情况图

      
      2.种植业中优势产业比重上升速度加快。“十一五”期间,粮食作物价格在国家最低收购保护价格的保护下,一直保持了稳步上升的趋势,油菜籽、蔬菜等价格受市场需求增加的推动大幅度上升,同时,由于农业科技发展对青饲料、绿肥需求下降,推动了四川“十二五”期间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成效显著。

      2015年四川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其他农作物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分别由2010年的67.6%、28.6%、3.9%调整为2010年的66.8%、30.3%、2.9%(见图五)。


      图五:“十五”至“十二五”农作物种植结构图

      
      计量单位:%

      3.畜牧业进一步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十二五”期间,各地猪肉价格波动较大,而牛羊及小家禽等价格则基本保持了稳中略增的良好态势,推动了草食牲畜和小家禽的较快发展。表现为猪肉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下降,牛、羊、家禽等肉产量比重上升。据测算,2014年四川省猪肉产量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为74.0%,比2010年下降1.0个百分点;而饲养周期短、见效快的禽、兔等肉产量占比则由2010年的16.7个百分点升至17.9%,上升1.2个百分点(见图六)。

      图六:2010年及2014年畜牧业内部结构变化图

      
    责任编辑: 白婉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