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008283113202400006
公文种类:通知
发文机关:四川省体育局、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四川省自然资源厅、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四川省商务厅、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四川省应急管理厅、四川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四川省统计局、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四川省邮政管理局、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
成文日期:2024-07-18
发布日期:卫生健康、体育 其他
特色分类: 产业升级 民生保障
各市(州)相关部门:
为贯彻落实国家体育总局等8部委印发的《户外运动产业发展规划(2022—2025年)》及省委、省政府《加快推进体育强省建设行动方案》等有关要求,我们研究制定了《四川省户外运动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7年)》。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落实。
四川省体育局
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
四川省自然资源厅
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四川省农业农村厅
四川省商务厅
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
四川省应急管理厅
四川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四川省统计局
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
四川省邮政管理局
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
024年7月18日
四川省户外运动产业发展行动计划
(2024—2027年)
为深入贯彻落实《户外运动产业发展规划(2022—2025年)》《加快推进体育强省建设行动方案》,充分挖掘全省自然地域资源,大力发展户外运动项目,积极探索绿色、创新的户外运动发展模式,构建户外运动产业发展新格局,进一步激发体育市场活力,释放体育消费潜力,特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聚焦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建设战略部署,坚持创新发展理念,拓宽“两山”转化路径,统筹协调全民健身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化户外运动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户外运动需求。
二、主要目标
到2027年,将四川打造成为具有较大国际影响力的户外运动目的地,力争培育国家级体育旅游示范基地1—2个、中国体育旅游精品项目30个,户外运动产业总规模超过1500亿元。户外运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成效逐步显现,基本形成供给与需求有效对接,产业与生态协调发展,产品与服务特色鲜明,业态与模式持续创新的产业体系。通过打造一批优质户外营地,举办一系列高水平户外运动赛事,加大户外运动场地设施和服务供给,广泛带动群众参与。
三、行动计划
(一)优化户外运动产业发展环境
1.开展户外运动资源普查。2024年启动全省户外运动产业调查统计,摸清省内青藏高原、横断山脉、秦巴山地、四川盆地、长江黄河支流等适宜开展户外运动的自然地域资源分布情况,重点梳理登山、骑行、徒步、冰雪、水上等户外运动场地开发利用和项目运营现状,2027年建立户外运动资源开放目录,推出四川户外运动地图。
2.推动自然资源有序开放。坚持依法依规、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结合本土民族文化风俗,推动自然资源有序开放,丰富户外运动设施建设与服务供给,支持在有条件的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和自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内开展户外运动项目,夯实活动阵地,保障户外运动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3.优化户外运动产业布局。聚焦龙门山、龙泉山环成都平原户外游憩带,加快形成“一环四区”户外运动区域布局,以高原观光为特色的川西高海拔山地运动区,探洞地热为特色的川南轻户外运动区,米仓山大巴山为代表山系的川东北中低山运动区,以及四川盆地丘陵地形为代表的盆中休闲运动区为载体,支持各地开展山地、冰雪、水域等户外运动赛事活动,培育户外运动企业,将户外运动产业纳入四川体育发展规划统筹布局,促进全省户外运动产业布局特色化、均衡化发展。
(二)丰富户外运动产品供给
4.加强户外运动场地设施建设。按照“点—线—面”立体、多元的户外场地设施建设体系,推动建设一批山地户外营地、登山健身步道、徒步道、骑行道、滑雪场等户外运动场地。加大对体育公园户外运动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充分利用绿道、步道、风景廊道等线性资源,串联各类户外运动项目,打造户外运动主题集聚区域和体育旅游目的地。推进“体育+旅游+N”的发展模式,加快拟开放的户外运动型景区、景点、线路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优化户外运动场地设施供给,做到完善一个开放一个。
5.打造户外运动精品线路。支持各地结合本土特色文化、旅游资源,体旅融合打造户外运动精品线路,规范做优并积极推介“长坪沟穿越毕棚沟徒步线路、丹巴雅拉—党岭徒步线路、环贡嘎山地旅游环线、大蜀道朝天—昭化古城—剑门关徒步线路”等一批特色精品线路,培育申报IMTA国际山地徒步旅游示范线路。
6.建立户外运动赛事活动体系。着力打造“跑遍四川”“骑遍四川”“登遍四川”“和美乡村健康跑(村跑)”等系列赛事品牌,常态化开展冰雪季活动。鼓励318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环茶马古道雅安公路自行车赛、环四姑娘山超级越野跑、中国成都绿道国际自行车赛等自主户外赛事发展,提升国际国内知名度。探索在现有核心自主赛事品牌的基础上,通过设立积分赛、分站赛等方式,丰富竞赛内容,打造多元赛事矩阵。积极引进国际户外运动高水平赛事,带动户外赛事上下游产业发展。
7.创新户外运动消费新场景。推进户外运动消费场景融合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发展,转化绿水青山生态价值,支持有条件的商业区开设户外运动特色街区,推动科技赋能户外运动产业,开发智能监测、模拟运动等创新产品和服务。探索为儿童、老人等重点人群培育更多友好型的户外运动消费新业态。
8.激发户外运动消费潜力。引导和支持各地开展融合文体旅多业态的消费季、消费月活动,营造户外运动消费氛围。通过发放消费券、投放促销广告、进行消费补贴等方式,激发群众户外运动消费热情。增加户外运动服务产品和衍生产品供给,拓展户外运动产业领域,带动文化、旅游、商业等综合消费。
(三)推动户外运动产业结构优化
9.培育户外运动产业市场主体。围绕户外运动产品设计、场地建设、运营管理、装备制造等产业门类,培育具有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的户外运动企业20家以上。建立户外运动产业链图谱,引进国际国内知名户外运动相关企业,壮大户外运动产业市场主体。充分发挥各级各类户外运动协会、俱乐部行业管理作用,引导中小微户外运动企业有序发展,鼓励户外运动企业升规入统并给予一次性奖补。
10.加快户外运动用品制造业增产扩能。发挥四川先进材料产业优势,推广钒钛合金、玄武岩纤维等在户外运动用品生产中的应用。引导企业积极研发制造户外运动装备器材,支持户外运动用品、装备制造类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升级户外运动产品。推动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专业化运动装备器材的研发与制造,落实六大优势产业提质倍增行动计划,对符合条件的体育制造业项目或企业予以支持。
11.加强户外运动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推动户外运动产业与旅游、教育、康养、文化行业深度融合,以徒步、骑行、漂流等项目串联景区景点,培育户外运动体旅场景。加大户外运动教育培训服务,宣传普及户外项目安全意识和专业技能。开展户外运动健康干预、康复疗养,丰富运动康养业态。推进户外运动文创产品开发,打造地区户外运动文化主题。持续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发展,建设100个乡村户外运动基地(营地、体验点),打造100个乡村体育旅游案例。
(四)强化户外运动服务支持
12.推进户外运动专业化服务提质增效。完善以户外竞赛表演和健身休闲为核心,多种业态共同发展、量质齐升的户外运动服务业体系。推进各级户外运动协会组织、俱乐部、村级户外服务合作社建设,充分发挥各级协会组织、俱乐部在人才队伍建设、活动组织、品牌营造等方面的作用。
13.加强户外运动技能培训。支持龙门山登山户外运动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四姑娘山户外运动学校发展,鼓励和支持各级户外运动协会、俱乐部开展户外运动技能培训与指导,推广社会体育指导员与户外项目领队资格认证。发挥户外运动达人、户外运动明星等名人效应,利用各类新媒体平台,如户外传媒、品牌建设、新媒体运动等,创新户外运动技能普及推广手段,不断提高户外运动爱好者技能水平。
14.推进户外运动人才培养技术研究。鼓励成都体育学院、四川旅游学院、四川体育职业学院等普通高等学校、职业学校联合相关体育行业协会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设户外运动产业相关课程。鼓励各级政府、企业与普通高等学校、职业学校、科研院所共建户外运动教学、科研和培训基地。鼓励和支持退役运动员从事户外运动工作,扩大专业人才队伍。
15.搭建户外运动产业发展平台。支持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技术在户外运动领域的广泛应用,搭建户外运动宣传推广、交易及意见反馈平台,鼓励各地户外运动产业项目纳入天府体育资源交易平台。支持四川旅游学院共建山地户外运动装备与智能技术实验室,开展山地户外运动领域相关研究,致力于山地户外运动装备技术研发与制造,探索集学术理论与实践运用于一体的省内外户外运动发展模式。
16.优化户外运动目的地交通运输服务。支持地方加强与铁路、邮政等部门和物流快递企业的沟通合作,优化户外运动目的地载人载物条件。探索开设“山地户外旅游专列”“滑雪专列”及高铁托运服务,提高地区交通运输覆盖率,为游客参与户外运动和企业运输户外设备提供便利。
17.推动户外运动产业试点县先行先试。支持邛崃市、彭州市、绵竹市、朝天区和小金县5个户外运动产业试点县发展,打造地区特色户外运动产业生态,创新探索户外项目产业可持续发展机制和保障措施,形成可推广复制的模式。对市场认可度高,综合效益好的优秀项目(单位、营地)进行推广,培育一批优质户外运动典型项目,推动户外运动消费试点县建设,引领产业发展。
(五)加强户外运动安全及标准化建设
18.加强户外运动安全防控。建立完善户外运动安全分级管控体系,细化明确各类户外运动项目风险等级,实施分级管理。按照“三管三必须”要求,强化户外运动项目属地安全监管,提升各类风险和突发事件处理能力,制定包括医疗、救援、消防等在内的安全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置预案,设立活动“熔断”机制。推动相关主体依法购买体育意外伤害等保险,落实安全主体责任。
19.强化户外运动救援体系建设。构建专业救援网络,支持各地探索成立户外救援专业队伍,加强与安全救援管理部门和专业机构的协同合作,形成高效管理救援机制。培养专业救援人才,常态化开展应急救援培训,提升救援队伍专业水平和户外运动参与自救能力。优化安全救援流程,不断完善户外运动场景救援标识,加强预警控制和救援演练。强化科技支撑作用,利用北斗卫星导航技术和定位终端设备,实现户外运动场景内容参与人员和救援人员全时段联络,加大救援点位覆盖建设,不断提升救援指挥调度效率,优化救援策略。
20.建立户外运动产业统计制度与标准体系。建立户外运动产业统计调查工作机制,加强区域行业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研判,构建数据共享平台,为产业发展规划提供数据支撑,提升行业决策效率。加强户外运动标准化建设,结合户外运动发展实际需求,积极制定行业标准,力争2027年完成1—2项户外运动相关标准制定,引领户外运动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四、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强化体育与发展改革、经济和信息、自然资源、住房和城乡建设、文化和旅游、农业农村、应急管理、林草等部门统筹协调。鼓励各地制定户外运动产业规划,研究出台支持政策,将户外运动产业融入地方经济社会整体发展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加强对户外运动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发挥好规划引领、政策支持、资源对接、项目落地、信息公开等方面的作用。
(二)加大政策支持
切实落实国家支持体育产业发展的各类税费优惠政策,鼓励各地多渠道筹集资金,支持户外运动产业发展。在符合国土空间等相关规划、不破坏自然生态的前提下,鼓励利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荒山、荒地、荒滩及石漠化土地发展户外运动产业。鼓励利用城市空间培育户外运动项目孵化基地,开展户外运动技能培训和户外运动项目,将户外运动产业发展成效作为体育强省建设的重要评价指标。
(三)强化监督管理
落实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有关要求和标准,不逾越生态保护红线,不破坏自然生态系统,合法合规利用自然资源支持户外运动产业发展。支持各地根据实际发展需求,依法依规开展户外运动资源调查和风险评估,建立透明规范、平等竞争、运行有序的户外运动市场环境。加强对户外运动产品质量监测及日常监督,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
(四)加强宣传引导
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户外运动宣传活动,与旅游发展同部署、同宣传,传播户外运动理念,培育户外运动文化,提升户外运动知名度、传播率,彰显体育多元价值,倡导积极健康、低碳环保的户外运动生活方式,创造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参与、共同建设的良好氛围。
相关链接:
https://tyj.sc.gov.cn/sctyj/zcjd/2024/7/18/1583ad3fa1cc4293ab5b1053768c138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