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雅轩太极拳是传统杨氏太极拳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重要流派,发祥地为四川成都,国内外习练者众多,尤以川渝两地最甚,在国际武坛享有较高的声誉和广泛的影响。李雅轩太极拳2011年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李雅轩太极拳源于一代太极宗师李雅轩先生。抗战以前,四川尚无太极拳拳种。1938年,李雅轩入川将太极拳带进了成渝两地,川人惊识,这软绵绵的太极拳原来非同一般。李雅轩定居蜀地传播太极拳近40年, 从学者万余人。
李雅轩是杨氏太极拳第三代宗师杨澄甫先生的得意高足(注:杨澄甫为杨氏太极拳开山祖师为杨露禅之孙),追随杨师十余年,在太极拳、剑、刀、枪、推手、散手等方面,技艺全面,造诣甚深,达到了炉火纯青的上乘境界。他自始至终保持了杨式太极拳的纯正风格,武德高尚,治学严谨,桃李满天下,堪为后人楷模。
李椿年,字雅轩(1894—1976年),河北交河县人。李雅轩自幼习武,1914 年,通过邻居好友张彬如认识太极拳师傅海田,经傅引荐,拜太极拳宗师杨澄甫为师,专攻太极拳术。杨师对李雅轩的人品极为器重,希望最深,关系最密,亲如父子。在教拳方面,对李师要求极为严格,耳提面命,口传心授,李雅轩领悟最快,功夫日进,对于杨师示范的动作潜心琢磨,不仅学其形,更重学其神。1938年秋天, 李雅轩来到成都定居。李雅轩以其精纯的武技和高尚的武德,使太极拳在四川生根、发展,并在四川武林中占有重要地位。新中国成立后,李雅轩被聘为成都市政协委员,成都市体育运动委员会太极拳教练。1 953年,李雅轩代表西南地区参加在天津召开的新中国第一届民族形式表演大会,他的精湛太极功夫,被当时天津报纸誉为“气魄雄伟,舒展大方 ” ,获得大会优等奖,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李雅轩太极拳以其舒展大方、大松大软、刚柔相济、形神兼备”的特点备受太极爱好者推崇和喜爱。特别是李雅轩将“大松大软”的练法视为太极拳的宝贝,总结出“虚无的气势、神明的感应、莫测的变化”是太极拳的最高境界。李雅轩太极拳理论严密、训练得法,体系丰富。有拳架、推手、散手及刀枪剑等器械。
在李雅轩先生众多著名弟子学生当中,陈龙骧、李敏弟夫妇作为李雅轩先生的嫡系传人,这两位武林伉俪自幼追随雅轩宗师、较为系统、完整、全面掌握了原汁原味的李雅轩太极拳,不仅技艺精纯、且武德高尚。以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依然扛起了李雅轩太极拳这面大旗,可谓是第二代传人中的佼佼者与代表人物。第三代传人陈骊珠自幼秉承家学、深得父母衣钵之传,技艺全面。
为了挖掘、整理李雅轩老先生留下的遗稿。从1980年至今,陈龙骧老师主笔、李敏弟老师协助,将李雅轩先生留下的数百幅全照、数十万字的手稿(随笔、书信、遗嘱等等)精心整理并专辑出版;同时,陈龙骧老师还撰写了大量文章发表于各类武术刊物,广泛宣传介绍李雅轩宗师和李雅轩太极拳。至今,已先后出版了《杨氏太极拳法精解》、《杨氏太极剑法精解》、《李雅轩太极推手精粹》、《李雅轩杨氏太极拳精论》、《李雅轩杨氏太极刀枪诠真》、《李雅轩杨氏太极拳法》、《李雅轩太极拳学论》、《李雅轩太极拳修炼心法》、以及《三才武当对剑》等数十部专著及音像资料,为传承、推广李雅轩太极拳作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
多年来,李雅轩历代嫡系传人主要采取的是义务教学,通过传统的“师带徒”方式传承推广,致力于保持李雅轩太极拳的纯正风格。一方面,通过组织学员积极参加省内外及国际赛事,通过展示交流推广李雅轩太极拳。另一方面,为了加强李雅轩太极拳的传承发展,积极开展对学校的普及推广。
1996年,成都市李雅轩太极拳武术馆成立,时任国家体委主任伍绍祖同志亲自题写冠名;1999年,新加坡李雅轩太极拳学院成立;2010年,四川省武术协会李雅轩太极拳研究会成立。目前,李雅轩太极拳在国内外传播甚广、影响很大。除了川渝两地外,在山东、陕西、辽宁、安徽、北京、上海、广州、黑龙江及香港、台湾、新加坡、美国、韩国等地均有再传弟子传播开展。习练者达数十万之众。
李雅轩太极拳填补了四川的太极拳种空白,是中国传统太极拳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对中华武术的传承与发展及全民健身运动起到积极有利的促进作用。
资料提供:戚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