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资料\达州市达川区文体广新局
石桥烧火龙。火龙,是指产生在川东北部达川区石桥古镇一带的民间纸扎工艺;烧火龙,就是正月间晚上用烟花烧“龙”和耍龙的人。2009年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石桥烧火龙活动作为一种民间民俗文化在石桥古镇代代传承,并先后流传于通川区、渠县、营山、平昌等地。
石桥是达州的一个小镇,始建汉代,明末战毁。清顺治年间“湖广填川”移民重建。石桥“耍火龙”的习俗始于清顺治“湖广填川”时期,相传,“湖广填四川”的各地移民,每逢春节,都要表演各地传统的民间节目:抬亭子、抬娃娃班、耍车车灯、耍狮舞等,由此出现了大量的民间纸扎艺人。顺治末年,由于天旱,人们便利用纸扎艺术,制作火龙,乞求风调雨顺,消灾祛邪,定为元宵前的正月十一至十五的夜间玩耍,深受群众的喜爱。人们为了求得平安,祈求风调雨顺,防止火灾,减少瘟疫,渐渐形成了“耍火龙”的民俗,流传至今。石桥人还口口相传这样一个火龙的神话故事。相传古时石桥一带旱灾连年,有一年的元宵节,东方天空突然流光四溢,半空飞来一条金黄色的火龙,口吐祥云。顿时大雨滂沱,维持了数天,人们喜笑颜开、载歌载舞度过了旱灾后第一个欢乐的元宵节。人们感激火龙,所以每年都在元宵节舞动火龙,巡游村寨。
烧火龙由扎龙、请水、烧火龙、吃龙须饭、清宅、罢龙、分宝等七项组成。扎龙先要请有经验的老匠师用竹、篾、纸精心制作神龙。神龙共九节,有龙宝、龙头、龙身、龙尾四部分。龙头、龙身、龙尾由麻布相连,长十二尺,代表一年的十二个月。神龙制作好以后,要请当地有声望的老人前去主持一个“请龙”仪式。“请龙”仪式后,就为龙点睛。初十这天下午,人们举起“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的牌灯,敲锣打鼓,吹着唢呐把龙抬到挑水河边,点起香蜡,燃起爆竹,热热闹闹地为龙“请水”。从正月十一晚上开始,九名青壮汉子便举起火龙,穿梭在石桥的大街小巷。沿途,人们抱着用石头做成的花钵追逐着火龙,被点燃的花钵里喷射出红红的烟花,烧向火龙和舞龙的汉子。在石桥镇,家家户户的堂屋里都堆着石头花钵,多的七八个,少的两三个。家家户户都要买来硝、硫磺、柴炭、铁屑等原料配制成药,再填进石头花钵里。从正月十一开始的每个晚上,人们就抱着这样的花钵等在家门口,等着火龙的到来。沸腾的狂欢一直进行到元宵夜。正月十四,熬制龙稀饭请市民来吃。正月十六下午,人们再次来到挑水河畔,用火点燃神龙,满脸虔诚地举行“送龙”仪式。罢龙后,由锣鼓队、组织人将龙宝送至接宝人家(新婚夫妇)并送上吉利话语。几百年来,“烧火龙”以石桥镇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乡镇,都有烧火龙的习俗。全镇人对烧火龙情有独钟,对烧火龙的热情年甚一年,甚至认为没有烧火龙的表演就是一个不完整的春节。
如今,每年春节期间,石桥镇共有火龙队伍十余支,参与人数及观众达15余万人次,占辖区内常住人口95%以上。石桥镇烧火龙气势恢宏、热闹非凡。从正月十一至十五晚,石桥镇大街小巷,灯火辉煌,人声鼎沸,焰火飞溅。伴随着激越的鼓点,10余条金黄色的“火龙”,上下翻飞、左挪右腾,沿着古镇的大街小巷来回穿梭,居民家家用硝磺、柴碳等原料配制成石钵烟花,尽情地对火龙燃放,使之火花四溅,让人喝彩不已;游客们也兴致勃勃的买来纸质的烟花,对着火龙狂喷;街边的打铁水匠人打出的铁水流光溢彩,铁水溅在龙身上,火光中只穿着一条短裤的舞龙者表现得勇敢强悍,铁水溅得越多,他们跳得越高,火龙的舞蹈就更加欢腾狂放。
达川区石桥镇烧火龙这项民间体育艺术在省内外有广泛的影响,拥有何成才、王大明、余中仁、张兴五、徐德全、刘贵康等民间文化艺术活动的特色团队和代表人物,在当地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石桥镇烧火龙已成为蜚声中外的活动品牌,2008年石桥镇烧火龙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09年7月纳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0年6月中央电视台第四套节目﹙国际频道﹚走遍中国栏目播放了石桥镇烧火龙; 2012年1月6日中央电视台《中国新闻》播出 《四川达州 红红火火“烧火龙”》 ;2012年1月16日中央电视台《新闻直播间》播出《春节临近年味浓》时宣传了达州烧火龙; 2012年2月6日中央电视台《新闻直播间》播出《 四川达州 红红火火“烧火龙”》;2012年2月7日 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正月十五闹元宵 四川达州 红红火火“烧火龙”。 2012年年底,中央电视台第四套节目﹙国际频道﹚“北纬30度﹒中国行”第120期电视专题节目播放了达川区石桥烧火龙。
为进一步传承保护石桥烧火龙,镇党政高度重视,保障到位:一是镇党委、政府把烧火龙作为达川区民俗文化活动的重要活动品牌进行重点打造,将其作为本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纳入政府财政预算,每年拨付烧火龙活动专项资金15万以上;社会各界踊跃参与、积极捐赠,每年捐资经费达150 万以上,确保人才队伍培养和活动组织开展等有经费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