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大球”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和《四川省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相关部署,全力振兴四川“三大球”,加快体育强省建设,我局牵头草拟了《四川省“三大球”振兴计划(2023—2035年)(征求意见稿)》,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欢迎社会各界人士就有关内容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因编制时间紧张,公开征求意见时间截止到2023年6月13日,可通过以下途径和方式提出意见建议:
联系单位:四川省体育局(成都市青羊区大石西路6号)
邮政编码:610071
联系电话:028—87025875
电子传真:028—86623761
电子邮箱:scstyjtycyc@126.com
附件:《四川省“三大球”振兴计划(2023—2035年)(征求意见稿)》
四川省“三大球”振兴计划(2023—2035年)
(征求意见稿)
足球、篮球、排球(以下简称“三大球”),是全球化开展的运动项目,竞技水平高,参与普及面广,社会和市场影响力大,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一国体育发展综合实力。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三大球’要搞上去,这是一个体育强国的标志”。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和《四川省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相关部署,全力振兴四川“三大球”,加快体育强省建设,特制定本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相关决策部署,以建设体育强省和健康四川、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扩大“三大球”人口规模和提高竞技实力为核心,深入实施四川体育“123456”发展战略,坚持创新驱动、改革引领,增强政策支持,深化体教融合,提升综合竞技实力,加强青训体系建设,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打造四川特色品牌赛事,提升职业联赛社会价值,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构建“政府引导、多元参与、市场运作”体制,整合全省资源,形成具有四川特色的“三大球”振兴发展模式,为建成体育强国、体育强省作出积极贡献。
(二)总体目标
到2025年,“三大球”振兴走在全国前列。巴黎奥运会中国队均有四川运动员,粤港澳全运会实现新突破。“三大球”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健全,全社会积极投身“三大球”发展良好氛围基本形成。青少年参与人数大幅增加,建成一批基础扎实的高水平梯队。竞赛品牌影响力显著,创建3至5个本土IP品牌赛事。职业俱乐部建设不断壮大,管理水平和竞技实力达到国内一流水平。“三大球”协会管理体系日趋完善。四川特色“三大球”文化日益彰显。“三大球”产业初具规模,年产值突破5亿元。
到2035年,实现“三大球”振兴。竞技实力显著提升,获得全运会冠军,有多名四川运动员参加奥运会并获得优异成绩。青训体系健全完善。“三大球”群众运动广泛开展。拥有一批国际知名、国内一流本土IP品牌赛事。形成多个国际国内影响力较大的职业联赛。“三大球”协会管理体系健全完善。“三大球”文化氛围健康浓厚。“三大球”产业蓬勃发展,产业发展体系健全,年产值达15亿元以上。
二、主要任务
(一)创新体制机制
1.建立政府引导机制。加强全省“三大球”工作机制,统筹协调推进全省“三大球”振兴工作。
2.建立部门、市(州)协同机制。省体育局全面推动“三大球”振兴;市(州)党委、政府担起振兴当地“三大球”主体责任,统筹相关部门、企业推动振兴工作,安全稳定组织好各级各类赛事。成都市发挥好省会城市引领作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每年应组织2次联席会议,解决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困难。
3.建立社会参与机制。采取有力举措,出台扶持政策,支持鼓励和有序引导社会力量投身“三大球”事业和产业发展,加大对“三大球”基地建设、赛事运营和制造业发展支持力度。参照国家做法,省、市(州)各级建立体育俱乐部有限公司等专门运营机构,负责“三大球”组织运营和市场开发,建立健全利益分配机制,着重引导盈利反哺体育事业发展。
4.健全行业监管机制。加快推进省、市(州)、县(市、区)“三大球”项目社会实体化建设,服务项目推广与发展。建立科学规范、有序有效的“三大球”治理体系,完善面向全社会、不同年龄段、不同等级水平的运动技术标准,健全监督、行业执法和仲裁机制,加强行业执法、执裁人才队伍建设,从严从实整顿行业作风,建立行业参与人员职业情况评价记录制度,创新开展体育信用建设,完善诚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严厉打击违规违纪违法犯罪行为,扎实推进“三大球”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提高竞技水平
1.锤炼“赢”的精神。巩固深化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汲取革命先烈的智慧和力量,增强为国争光、为蜀添彩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大力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发扬“爱祖国、雄川体、闯新路、争第一”的川体精神,打造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且能征善战、作风优良的运动队伍。
2.打造“赢”的队伍。全力做好“三大球”运动队建设,组织实施“猎鹰行动”,引进培育一批国际国内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深化“三个一批”人才计划,积极向国家队输送人才。建立面向社会选拔“三大球”人才机制,形成多层次多年龄段运动队体系。建立完善各级各类体校、青训中心、职业梯队、项目基地、社会培训机构、传统特色学校等人才培养特色青训体系。畅通学校优秀学生运动员、运动队进入省队输送渠道,打通退役运动员向教练员、裁判员、社会体育指导员、企事业单位和项目协会管理人员的转岗就业通道。
3.实施“赢”的备战。以竞技水平提高为主线,以奥运、全运备战为龙头,坚持“三从一大”科学训练原则,实施“半军事化”管理,建立金牌战略新时代科学备战体系(6.0版本),打造全国一流科研攻关和服务保障的复合型训练团队,奋力提升竞技综合实力。建设“三大球”科学竞训信息平台,打造队伍大数据管理系统,加强运动员各项指标数据等规范化采集管理、分析、运用。深化共建联办,充分调动省、市(州)、协会、俱乐部、企业、高校等各方力量,支持专业队建设,融入更高更大备战格局,引导建立“三大球”体育俱乐部,开展系统的常规训练备战,积极参加全国“体总杯”三大球联赛和四川“三大球”城市联赛,争创佳绩。
4.营造“赢”的环境。积极践行竞技体育全球化星火战略,搭建政策研究、信息互通、人才交流、技术交流、教育培训、赛事承办等多元化互动平台。省级项目中心、协会及俱乐部主动担当国际国内“三大球”发展责任义务,深度融入国际国内“三大球”发展大局,增强影响力和话语权,提升四川“三大球”国际化水平。
5.确保“赢”的纯洁。健全完善“纵横交叉、上下联动”全覆盖的反兴奋剂、赛风赛纪、行风行纪组织体系。积极推进全覆盖、全周期、常态化、制度化的思想教育和制度建设,培育运动项目文化,确保反兴奋剂“零出现”“零容忍”,确保“公正、公平”,杜绝“黑哨”“赌球”,着力打造“最干净”的联赛品牌。
(三)推动融合发展
1.队伍融合。各级教育、体育部门要大力支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高水平运动队招生高校适当提高“三大球”项目招生比例。实施“校地共建”工程,推动省级高校与省队、市(州)队伍共建联办。鼓励争创“三大球”国家共建合作项目,全面提升人才培养数量和质量。按照“抓一线、带二线、挂三线、看四线、布五线”梯队建设思路,以校园为重点建强青训体系。
2.设施融合。各级教育、体育部门要加大经费、人员、场地、技术等支持,持续扩大体育传统特色学校规模,提升体育传统特色学校质量。扩大校园“三大球”场地中小学覆盖范围,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兴建室内场地,推动全省幼儿园“小足球、小篮球、小排球”场地建设。提高学校“三大球”场地利用率,完善适时适度面向社会开放机制。
3.赛事融合。各级教育、体育部门积极开展“贡嘎杯”青少年校园体育联赛,与四川“三大球”城市联赛高度衔接,同时将“贡嘎杯”青少年校园体育联赛与省运会和年度锦标赛深度融合,畅通分级分类有序参赛通道,推动青少年竞赛体系和学校竞赛体系有机融合。
4.师资融合。各级教育、体育部门要统筹“三大球”师资队伍建设,研究制定“三大球”学校师资配置计划,加强体育教师培训,设置教练员岗位,积极推动“三大球”优秀退役运动员、教练员进校园任教,强化教练人才队伍建设。
(四)打造品牌赛事
1.承办国际国内大型赛事。各地要积极申办、共办国际国内高水平“三大球”大型赛事,充分发挥体育赛事在拉动经济发展、创造就业机会、打造城市名片等方面综合带动效应,面向世界充分展示城市风采,促进全面发展。
2.开展“三大球”城市联赛。各级体育部门要组织开展省、市(州)、县(市、区)“三大球”城市联赛,组建体育俱乐部有限公司组织运营联赛,相关体育单项协会积极参与支持。鼓励社会力量参赛、办赛,切实提高“三大球”发展市场化、社会化水平。深化省运会“三大球”改革,建立“三大球”城市联赛积分带入金牌制度。
3.广泛开展社会赛事。建立村(社区)比赛、县(市、区)比赛、城市联赛、全省总决赛的“三大球”业余竞赛体系。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常态化开展赛事活动。立足四川多民族地区实情,组织开展民族团结主题“三大球”赛事活动。
4.打造精品职业赛事。创新模式,不断提升职业联赛品牌价值和自身盈利能力,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职业联赛。
(五)建强场馆设施
1.加强专业场馆建设。贯彻落实“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战略,按照“东西南北中”“平原高原”“夏训冬训”布局,各市(州)结合项目资源建设“三大球”智能化综合性训练基地。力争建设2—3个国家级训练基地。支持成都、内江、自贡、凉山、绵阳、资阳、攀枝花等市(州)建设全国“三大球”发展重点城市。加快推进国家青训中心建设。
2.加大社会场馆建设。各地依托体育公园建设,规划建设一批小型多样、简易便民的“三大球”场地。将“三大球”场地设施纳入各级政府公共体育服务设施建设目录,根据人口规模、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配置完善场地设施。制定各类“三大球”场地建设指南。推动社会公共场地和校园足球场地向社会开放。
3.优化建管用机制。各地出台扶持奖补配套政策,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三大球”场馆设施建设。创新“三大球”场地设施建设、管理、使用方式,促进场地设施集约高效利用。
(六)推动职业发展
加大政策扶持,建立运动成绩和基地建设等奖补机制,鼓励社会力量组建“三大球”体育俱乐部,对代表四川参加国际国内重大体育比赛取得优异成绩的社会体育俱乐部给予奖励,推动“三大球”专业队走向职业化。畅通体制内教练员、运动员职业化发展通道,探索建立体育经纪人制度,建立健全俱乐部自治、行业自律、政府监管、社会监督相结合的职业体育综合监管体系。职业俱乐部要创新管理理念,提高运营水平,增强自我造血功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打造高水平俱乐部。
(七)推动社会普及
1.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培训机构。强化政策引导和扶持奖励,鼓励建立“三大球”社会培训机构。登记民办非企业单位性质的,严格执行双重管理登记规定,坚持公益属性,依法进行登记。各级“三大球”项目协会要加强对社会培训机构的服务和指导。组织省级社会培训机构年度评选,对优秀社会培训机构给予一定政策奖励。
2.普及引导广泛参与。健全基于社区的“三大球”公共服务体系,鼓励专业教练员、裁判员、体育院校学生服务城乡社区,加快推进“三大球”基层协会建设,建立“三大球”志愿服务队伍,发挥好社会体育指导员作用,引导推进“三大球”运动普及开展。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等组建“三大球”队伍,丰富开展联赛、达人赛、健身周等体育活动。
(八)推动产业繁荣
1.大力发展“三大球”装备制造业。以设施设备、运动器材、赛事周边相关产品研发生产为重点,培育形成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产品科技含量高、具备知名度的“三大球”用品制造企业。
2.拓展“三大球”发展业态。借鉴国内外体育赛事组织运作市场开发模式,积极承办“三大球”国际大赛,大力发展“三大球”竞赛表演业。积极培育“三大球”服务业,鼓励企业从事“三大球”赛事推广、人才交流、技术培训、信息咨询、品牌运营、市场开发等经营服务。
(九)打造特色文化
建设“三大球”文化促进机制,打造极具特色的“雄起”文化品牌,传承弘扬四川体育精神。挖掘“三大球”项目特色、组织文化和团队精神,培育能展现“三大球”项目特点的文化符号。讲好四川“三大球”故事,树立国际国内领军人物。强化文化宣传,提高大众的认知度和参与度,为加速“三大球”振兴发展营造良好文化氛围。
(十)深化国际交流
加强与“三大球”发达国家、地区合作,学习借鉴引入先进的青训、赛事、市场运作等经验,完善自身发展理念和运行模式,引进高水平教练员和资深讲师进行专业指导,提升教练团队执教能力。每年选派“三大球”青少年球员进行海外拉练和比赛。全面加强与日韩及“一带一路”沿线“三大球”强国的合作,常态化开展赛事交流合作。鼓励政府部门、社会力量举办国际“三大球”赛事、文化、人才交流活动。
三、工作保障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把加快“三大球”振兴发展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对三大球振兴发展工作的政策研究、统筹协调、资金保障和指导监督。各级体育部门要加大统筹力度,强化资金保障,细化工作举措,及时制定年度计划,建立任务清单,推动振兴工作落实落地。
(二)完善政策保障。各级各相关部门要加大“三大球”振兴发展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青少年人才培养和公益活动。制定完善“三大球”人才引进、培养、就业等倾斜政策。积极制定鼓励社会参与“三大球”振兴的扶持政策。
(三)广泛宣传引导。坚持集中式与常态化宣传并举,提升“三大球”宣传时度效。推动四川广播电视台开设“三大球”专栏。创新宣传方式,充分利用融媒体手段,制作推普短视频、微课、公益广告、文创产品等,用好各级广播电视台、“两微一端”、县级融媒体中心和交通要道、机场车站、公交地铁、街头等地的电子显示屏、宣传栏等公益宣传平台,大力宣传普及“三大球”知识,加强“三大球”各类赛事、名人榜样的宣传展示,对振兴经验成效突出地区、集体和个人进行宣传表扬,充分挖掘、提炼振兴工作中涌现出的典型经验、做法,大力营造“三大球”振兴的浓厚氛围,推动形成全省各界聚力加快“三大球”振兴发展的广泛共识和自觉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