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业内人士支招无人机管理:实行实名制 给无人机念好“紧箍咒”
引导用户自律 可采取实名制管理
对于无人机防控的难,民航西南航空管理局安全管理部门负责人谭显龙深有体会。“无人机体积小,多是由塑料或碳纤维制造,导致空管局很难在雷达画面上及时捕捉,往往要靠飞行员肉眼识别并报告。”
而且就算发现擅闯净空保护区者,追责也并不是一件易事。
“无人机是远程控制,就算无人机被挡获,也难以确定是谁的无人机。”对此,全国人大代表、西昌学院法学教授王明雯建议:“无人机采取实名制,一机一人确定操作主体,便于事后溯源,促进用户自律。”
王明雯表示,对于通用品牌无人机,用户可通过操作软件注册登记,并通过手机实名验证;对于自行组装生产的无人机,则应该向属地主管部门注册登记后方可飞行。
“每台无人机都应有一个单独的序列号,就像汽车的车牌号。”王明雯说,每次飞行也可通过GPS进行定位,并通过操作软件储存飞行记录,相关数据由厂商与主管部门共享,便于对违法违规的飞行活动进行追责。
一位从事法律工作的无人机爱好者对此表达了支持:“实名制是大势所趋。”不过他建议,根据飞行器的功能和风险分类管理,允许经实名登记的小型无人机在禁飞区域之外自由飞行。
防控“山寨机” 需规范无人机研发生产
“民用无人机防控的重点,应是飞友自行组装的‘山寨机’或专业领域应用的工业级无人机。”得知成都连续发生无人机干扰航班飞行事件,西部最大的无人机航拍爱好者聚落——四川在线航拍四川频道负责人喻茂分析,“目前,主流品牌的无人机,如大疆公司的产品,现在都安装了地理围栏系统,根据GPS定位,在净空保护区里根本飞不起来,就算在净空保护区外起飞,在靠近净空保护区时也会自动返航。”
喻茂表示,“山寨机”或工业级无人机,则大多没有地理围栏系统,就算没有主观意图,误入禁飞区的事件也时有发生。他建议,应完善行业标准,加强源头管理,杜绝危险系数较大但防控技术不成熟的产品。
王明雯表示,无人机管理相关法律法规严重滞后,带来管理上的真空地带,亟须完善民用无人机管理办法,规范研发、生产与使用。 (记者 吴忧)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