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德阳市畜牧业发展良好

  • 2011年06月13日 00时00分
  • 来源: 省统计局
  • 【字体:
  •   “十一五”时期,德阳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实施“现代畜牧业百亿工程”,切实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虽然“5.12”汶川特大地震给我市畜牧业带来的严重损失,但经过三年灾后恢复重建,使全市畜牧业生产设施和畜牧业生产能力比灾前有质的飞跃,加快了现代畜牧业建设步伐。同时,我市畜牧业还克服了金融危机的影响,使全市畜牧业在优质、高效、安全、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上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一、“十一五”畜牧业发展情况

      (一)畜牧业经济快速增长

      “十一五”期间,德阳市畜牧业发展迅速,畜牧业生产方式进一步转变。2010年畜牧业现价产值119亿元,比2005年增长92%;畜牧业产值占第一产业总产值的比重为47%,比2005年提高6个百分点(按调减2009年基数15.78%计算,2005年畜牧业现价产值为62亿元,畜牧业产值占第一产业总产值的比重为41%);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牧业收入达756元,比2005年增加349元,增长85.7%;牧业收入占第一产业纯收入的比重为31.55%,比2005年提高4.3个百分点。  

      (二)畜牧业生产稳定发展

      1、生猪出栏:2010年439万头,比“十五”末增长3.3%。(按调减2007年基数12.7%计算2005年生猪出栏数为425万头)

      2、家禽出栏:2010年9824万只,比“十五”末增长47.5%。(按调减2007年基数30%计算2005年家禽出栏数为6660万只)

      3、肉牛出栏:2010年13.3万头,比“十五”末增长25.47%。(按调减2007年基数11.66%计算2005年肉牛出栏数为10.6万头)

      4、肉羊出栏:2010年32.5万只,比“十五”末增长5.86%。(按调减2007年基数10.6%计算2005年肉羊出栏数为30.7万只)

      5、肉兔出栏:2010年1545万只,比“十五”末增长27.37%。

      6、肉类总产量:2010年50万吨,比“十五”末增长19.62%。(按调减2007年基数20.3%计算2005年肉类总产量为41.8万吨)

      7、禽蛋产量:2010年12万吨,比“十五”末增长41.18%。(按调减2007年基数26.7%计算2005年禽蛋产量为8.5万吨)

      (三)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

       1、畜禽规模养殖比重逐年增长。2010年全市适度规模畜禽养殖户达到16715户,畜禽规模养殖比重45%,其中:生猪规模养殖比重36%、家禽规模养殖比重60%。2010年与2005年对比,畜禽规模户增加5129户,增长44.3%、畜禽规模养殖比重增加14个百分点,年均增长8.86%、提高2.8个百分点。

      2、标准化养殖发展迅速。按照“人畜分离,圈舍标准,环境友好,管理规范”,全市畜禽标准化养殖场(小区)在“十一五”期间发展迅速。2010年畜禽标准化养殖场(小区)将达到200 个,其中:生猪96 个、家禽50 个、肉兔20 个、肉牛15个、 肉羊  15个、奶牛4个。

      3、产业化带动效益明显。目前,全市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37家,其固定资产45457万元,产值122923万元,分别比“十五”末增加龙头企业20家、固定资产增加29800万元、产值增加50000万元;全市现有省级重点龙头企业4家,较“十五”末增加3家,市级重点头龙头企业15家,较“十五”末增加5家。
       
      全市现有畜牧专业合作组织54个,入社会员7000人,其固定资产12000万元、年产值40000万元,较“十五”末增加畜牧专业合作组织28个、增加入社会员5000人。

      全市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带动农户35万户。德阳广东温氏家禽有限公司、中江温氏畜牧有限公司的“公司+基地+农户”肉鸡养殖模式,公司与农户利益联系紧密、增收效果明显,在省内得到推广。

      (四)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得到提高

      “十一五”期间,全市绿色畜产品达到3个、无公害畜产品及基地22个。无公害畜产品覆盖面达到50%,较“十五”末提高15个百分点。全市无畜产品质量安全重大事故发生。“十一五”期间,共抽检畜产品:猪肉500个样、鸡蛋200个样、禽肉150个样、牛奶100个样,合格率达100%,瘦肉精检出率为零。全市畜产品质量安全总体保持稳定,畜产品“安全、放心”。

      (五)畜牧业灾后恢复重建取得初步成效

      全市畜牧业灾后恢复重建项目119个,其中畜牧业生产设施项目107个、畜牧产业项目12个。截止2010年12月,开工项目119个,占项目总数100%,完工项目110个,占项目总数92%,在建项目9个,占项目总数7.5%。全市落实中央灾后重建基金15062万元,扩大内需资金2981万元。  

      畜牧业基础设施恢复重建快速推进,圈舍已恢复重建490万平方米,占受损圈舍面积100%、12个恢复重建种畜禽场已完工12个、11个恢复重建优质畜禽基地已完工11个;畜牧兽医服务体系恢复重建加快,7个市、县(市、区)畜牧局办公楼维修加固已完成7个,114个乡镇畜牧兽医站恢复重建已竣工110个。按照“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目标,2010年底,已完成96%的任务。

      二、“十一五”畜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畜产品价格大幅波动影响农民增收

      “十一五”期间,以生猪为的畜产品价格波动期缩短,2006-2007年上半年,生猪价格持续低迷,农户养殖积极性受大到一定影响;2007年下半年—2008年年底,生猪价格大幅度上涨,老百姓消费猪肉受到影响,猪肉价格成为CPI上升的主要因素;2008年年底—2010年5月生猪价格持续下滑,进入“红色预警区”。生猪价格的大跌大涨,给整个产业带来不稳定,对农民持续增收也造成一定影响,甚至影响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因素之一。

      (二)现代畜牧业建设基础设施薄弱

      现代畜牧业的总体要求是:规模化、标准化、设施化、环保化。而“十一五”期间,我市规模养殖比重在全省处于中等水平,与省内现代畜牧业试点三市还有一定差距;养殖标准化还处于起步阶段,在认识和投入上不够;设施化上仅靠业主投入不够,在政策补助、金融贷款的一些瓶颈制约问题还未得到解决;在畜禽面源污染问题越来越得到各级党政和社会关注,全市目前主要以沼气、粪污还田等初级方式处理,还未探索出有效、彻底的解决方法。

      (三)畜产品质量安全的不稳定因素增加

      主要受动物疫病(人畜共患病)及市外动物疫情威胁;一些养殖业主、投入品生产销售业主法律、法规意识淡薄,非法使用或添加、生产销售违禁药物或添加剂的危险存在。畜产品可追溯的基础工作还有待完善。

      三、加快畜牧业发展的建议和措施

      (一)加快现代畜牧业建设

      按照省政府《关于深化试点加快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意见》[川府发(2009)14号] 精神,市政府出台了《德阳市国家优质猪战略保障基地建设规划纲要》[德府发(2009)19号]、《关于加快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意见》[德府发(2009)20号]。德阳市将发展现代畜牧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突破口,率先实现现代畜牧业推进我市现代农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加大政策引导扶持力度

      近年来,通过国家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补助、生猪养殖大县补助、良种补助、灾后重建等政策引导扶持,广大农民和养殖业主投入养殖的积极性高,畜牧养殖基础设施得到大幅度提升。“十二五”期间,我市畜牧业应继续用好、落实好国家的优惠政策,圆满完成灾后恢复重建的产业重建任务。

      (三)加强畜牧兽医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经过“5.12”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市、县、乡三级畜牧兽医服务体系的硬件设施得到了提升和完善。“十二五”期间,着重加强全市畜牧兽医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对全市乡镇畜牧兽医站的管理力度,提高乡镇畜牧兽医站的人员素质,加强对他们的在职学历教育和技术培训。

      (四)强化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继续加大对畜禽疫病的控制和防治,提高畜禽免疫密度,降低畜禽发病率和死亡率。实施对种畜禽场和规模养殖场的动物疫病检测和记录记载档案管理。加大对饲料、兽药、牧草种子等投入品的整治力度,打击假、冒、伪、劣饲料、兽药、牧草种子。监管养殖环节对兽药、添加剂的使用,规范合理使用治疗用药。

      “十一五”期间,在克服地震灾害和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德阳市畜牧业稳步发展,加快了现代畜牧业建设。“十二五”时期,德阳市将全力推进现代畜牧业提质增效,着力提高畜牧业良种化、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水平。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生产方式,创新发展方式。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产业增值。确保动物卫生安全和畜产品质量安全,推动畜牧业率先在农业中实现现代化,实现畜牧业大市向现代畜牧经济强市跨越。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十一五”德阳市畜牧业发展良好

  • 2011年06月13日 00时00分
  • 来源: 省统计局
  •   “十一五”时期,德阳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实施“现代畜牧业百亿工程”,切实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虽然“5.12”汶川特大地震给我市畜牧业带来的严重损失,但经过三年灾后恢复重建,使全市畜牧业生产设施和畜牧业生产能力比灾前有质的飞跃,加快了现代畜牧业建设步伐。同时,我市畜牧业还克服了金融危机的影响,使全市畜牧业在优质、高效、安全、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上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一、“十一五”畜牧业发展情况

      (一)畜牧业经济快速增长

      “十一五”期间,德阳市畜牧业发展迅速,畜牧业生产方式进一步转变。2010年畜牧业现价产值119亿元,比2005年增长92%;畜牧业产值占第一产业总产值的比重为47%,比2005年提高6个百分点(按调减2009年基数15.78%计算,2005年畜牧业现价产值为62亿元,畜牧业产值占第一产业总产值的比重为41%);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牧业收入达756元,比2005年增加349元,增长85.7%;牧业收入占第一产业纯收入的比重为31.55%,比2005年提高4.3个百分点。  

      (二)畜牧业生产稳定发展

      1、生猪出栏:2010年439万头,比“十五”末增长3.3%。(按调减2007年基数12.7%计算2005年生猪出栏数为425万头)

      2、家禽出栏:2010年9824万只,比“十五”末增长47.5%。(按调减2007年基数30%计算2005年家禽出栏数为6660万只)

      3、肉牛出栏:2010年13.3万头,比“十五”末增长25.47%。(按调减2007年基数11.66%计算2005年肉牛出栏数为10.6万头)

      4、肉羊出栏:2010年32.5万只,比“十五”末增长5.86%。(按调减2007年基数10.6%计算2005年肉羊出栏数为30.7万只)

      5、肉兔出栏:2010年1545万只,比“十五”末增长27.37%。

      6、肉类总产量:2010年50万吨,比“十五”末增长19.62%。(按调减2007年基数20.3%计算2005年肉类总产量为41.8万吨)

      7、禽蛋产量:2010年12万吨,比“十五”末增长41.18%。(按调减2007年基数26.7%计算2005年禽蛋产量为8.5万吨)

      (三)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

       1、畜禽规模养殖比重逐年增长。2010年全市适度规模畜禽养殖户达到16715户,畜禽规模养殖比重45%,其中:生猪规模养殖比重36%、家禽规模养殖比重60%。2010年与2005年对比,畜禽规模户增加5129户,增长44.3%、畜禽规模养殖比重增加14个百分点,年均增长8.86%、提高2.8个百分点。

      2、标准化养殖发展迅速。按照“人畜分离,圈舍标准,环境友好,管理规范”,全市畜禽标准化养殖场(小区)在“十一五”期间发展迅速。2010年畜禽标准化养殖场(小区)将达到200 个,其中:生猪96 个、家禽50 个、肉兔20 个、肉牛15个、 肉羊  15个、奶牛4个。

      3、产业化带动效益明显。目前,全市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37家,其固定资产45457万元,产值122923万元,分别比“十五”末增加龙头企业20家、固定资产增加29800万元、产值增加50000万元;全市现有省级重点龙头企业4家,较“十五”末增加3家,市级重点头龙头企业15家,较“十五”末增加5家。
       
      全市现有畜牧专业合作组织54个,入社会员7000人,其固定资产12000万元、年产值40000万元,较“十五”末增加畜牧专业合作组织28个、增加入社会员5000人。

      全市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带动农户35万户。德阳广东温氏家禽有限公司、中江温氏畜牧有限公司的“公司+基地+农户”肉鸡养殖模式,公司与农户利益联系紧密、增收效果明显,在省内得到推广。

      (四)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得到提高

      “十一五”期间,全市绿色畜产品达到3个、无公害畜产品及基地22个。无公害畜产品覆盖面达到50%,较“十五”末提高15个百分点。全市无畜产品质量安全重大事故发生。“十一五”期间,共抽检畜产品:猪肉500个样、鸡蛋200个样、禽肉150个样、牛奶100个样,合格率达100%,瘦肉精检出率为零。全市畜产品质量安全总体保持稳定,畜产品“安全、放心”。

      (五)畜牧业灾后恢复重建取得初步成效

      全市畜牧业灾后恢复重建项目119个,其中畜牧业生产设施项目107个、畜牧产业项目12个。截止2010年12月,开工项目119个,占项目总数100%,完工项目110个,占项目总数92%,在建项目9个,占项目总数7.5%。全市落实中央灾后重建基金15062万元,扩大内需资金2981万元。  

      畜牧业基础设施恢复重建快速推进,圈舍已恢复重建490万平方米,占受损圈舍面积100%、12个恢复重建种畜禽场已完工12个、11个恢复重建优质畜禽基地已完工11个;畜牧兽医服务体系恢复重建加快,7个市、县(市、区)畜牧局办公楼维修加固已完成7个,114个乡镇畜牧兽医站恢复重建已竣工110个。按照“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目标,2010年底,已完成96%的任务。

      二、“十一五”畜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畜产品价格大幅波动影响农民增收

      “十一五”期间,以生猪为的畜产品价格波动期缩短,2006-2007年上半年,生猪价格持续低迷,农户养殖积极性受大到一定影响;2007年下半年—2008年年底,生猪价格大幅度上涨,老百姓消费猪肉受到影响,猪肉价格成为CPI上升的主要因素;2008年年底—2010年5月生猪价格持续下滑,进入“红色预警区”。生猪价格的大跌大涨,给整个产业带来不稳定,对农民持续增收也造成一定影响,甚至影响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因素之一。

      (二)现代畜牧业建设基础设施薄弱

      现代畜牧业的总体要求是:规模化、标准化、设施化、环保化。而“十一五”期间,我市规模养殖比重在全省处于中等水平,与省内现代畜牧业试点三市还有一定差距;养殖标准化还处于起步阶段,在认识和投入上不够;设施化上仅靠业主投入不够,在政策补助、金融贷款的一些瓶颈制约问题还未得到解决;在畜禽面源污染问题越来越得到各级党政和社会关注,全市目前主要以沼气、粪污还田等初级方式处理,还未探索出有效、彻底的解决方法。

      (三)畜产品质量安全的不稳定因素增加

      主要受动物疫病(人畜共患病)及市外动物疫情威胁;一些养殖业主、投入品生产销售业主法律、法规意识淡薄,非法使用或添加、生产销售违禁药物或添加剂的危险存在。畜产品可追溯的基础工作还有待完善。

      三、加快畜牧业发展的建议和措施

      (一)加快现代畜牧业建设

      按照省政府《关于深化试点加快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意见》[川府发(2009)14号] 精神,市政府出台了《德阳市国家优质猪战略保障基地建设规划纲要》[德府发(2009)19号]、《关于加快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意见》[德府发(2009)20号]。德阳市将发展现代畜牧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突破口,率先实现现代畜牧业推进我市现代农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加大政策引导扶持力度

      近年来,通过国家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补助、生猪养殖大县补助、良种补助、灾后重建等政策引导扶持,广大农民和养殖业主投入养殖的积极性高,畜牧养殖基础设施得到大幅度提升。“十二五”期间,我市畜牧业应继续用好、落实好国家的优惠政策,圆满完成灾后恢复重建的产业重建任务。

      (三)加强畜牧兽医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经过“5.12”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市、县、乡三级畜牧兽医服务体系的硬件设施得到了提升和完善。“十二五”期间,着重加强全市畜牧兽医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对全市乡镇畜牧兽医站的管理力度,提高乡镇畜牧兽医站的人员素质,加强对他们的在职学历教育和技术培训。

      (四)强化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继续加大对畜禽疫病的控制和防治,提高畜禽免疫密度,降低畜禽发病率和死亡率。实施对种畜禽场和规模养殖场的动物疫病检测和记录记载档案管理。加大对饲料、兽药、牧草种子等投入品的整治力度,打击假、冒、伪、劣饲料、兽药、牧草种子。监管养殖环节对兽药、添加剂的使用,规范合理使用治疗用药。

      “十一五”期间,在克服地震灾害和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德阳市畜牧业稳步发展,加快了现代畜牧业建设。“十二五”时期,德阳市将全力推进现代畜牧业提质增效,着力提高畜牧业良种化、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水平。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生产方式,创新发展方式。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产业增值。确保动物卫生安全和畜产品质量安全,推动畜牧业率先在农业中实现现代化,实现畜牧业大市向现代畜牧经济强市跨越。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