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德阳基本单位发展状况及特点分析

  • 2011年05月17日 00时00分
  • 来源: 省统计局
  • 【字体:
  •   “十一五”时期的五年,是德阳经济社会发展波澜壮阔、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德阳市一手抓灾后重建,一手抓经济发展,灾后重建取得决定性胜利,灾区发展能力全面提升;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对外开放实现新突破,经济活动单位蓬勃发展。

      一、基本单位总体情况及其分布

      (一)基本单位总体规模

      1、2010年末,全市共有法人单位18985个,在法人单位中,第一产业单位467个,第二产业单位6394个,第三产业单位12124个;其中:单产业法人单位18138个,多产业法人单位847个。全市产业活动单位22775个。

      2、在全部法人单位中,其中,企业法人单位13728个,占全部法人单位的72.31%;机关法人单位629个,占3.31%;事业法人单位1745个,占9.19%;社会团体法人单位667个,占3.51%;其他法人单位2216个,占11.67%,其中,村(居)委会法人单位2251个,占其它法人单位的88.03%。

      3、按登记注册类型分组看,内资法人企业18886个,港澳台商投资法人企业33个,外商投资法人企业66个。在内资法人企业中,国有企业2515个,占全部法人单位的13.25%;集体企业537个,占2.83%;有限责任公司1281个,占6.75%;私营企业10999个,占57.94%;股份合作企业、联营企业和股份有限公司合计402个,占2.11%;其他内资企业3152个,占16.6%。

      (二)地区分布情况

      从单位分布区域来看,德阳全部法人单位依次分布在:旌阳区拥有各类法人单位6906个,占全市法人单位的36.38%;广汉市法人单位3800个,占20.02%;中江县法人单位3108个,占16.37%;什邡市法人单位2400个,占12.64%;绵竹市法人单位1891个,占9.96%;罗江县法人单位880个,占4.64%。

      (三)行业分布情况

      从基本单位的行业分布来看,各类法人单位主要集中分布在国民经济三大行业,制造业法人单位5399个,占全部法人单位的28.44%;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法人单位3743个,占19.72%;批发和零售业法人单位3612个,占19.03%。 

      (四)从业人员分布情况

      从从业人员分布情况看,2010年未,德阳全部法人单位从业人员71.41万人。按机构类型分组看,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59.85万人,占全部法人单位从业人员的83.81%,事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6.38万人,占8.92%,机关法人单位从业人员2.15万人,占3.01%。按国民经济行业门类分组看,从业人员主要分布在制造业、建筑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批发和零售业、教育业等五大行业,从业人员分别为31.86万人、14.21万人、5.09万人、4.06万人,3.80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比重分别为44.62%、19.90%、7.12%、5.68%,5.32%。

      二、基本单位发展现状的总体特征

      (一)单位总量增加,企业法人成为基本单位主体

      2010年末,全市共有法人单位18985个。与2005年相比,法人单位增加5889个,增长44.97%,其中企业法人增加5954个,增长76.59%,事业法人增加120个,增长7.38%,机关法人增加47个,增长8.08%,社团法人增加109个,增长19.53%,其他法人减少341个,减少13.34%。企业法人成为基本单位的主体。2010年企业法人占全部法人单位的比重达72.31%,比重比2005年提高12.95个百分点。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竞争主体地位确立,作为微观经济活动的载体,企业在劳动、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配置和社会财富的创造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二)县市区单位总量全面增加

      “十一五”时期,全市各县市区基本单位总量全面增加。2010年,旌阳区的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个数分别比2005年增加2751个、2963个;中江县的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个数分别比2005年增加522个、650个;广汉市的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个数分别比2005年增加1734个、1770个,什邡市增加679个,713个,绵竹市增加192个,51个。增幅最快的分别是广汉市、旌阳区、什邡市,法人单位分别增长83.93%、66.21%、39.45%;产业活动单位分别增长75.48%、53.37%、34.99%。

      (三)私营经济活跃,国有与集体经济比重减少

      作为民营经济的主体,我市私营企业近年来不断发展壮大。2010年末,全市私营企业10999个,占全部法人单位的57.94%,与2005年相比,单位个数增加了5758个,增长了2倍多,所占比重提高了17.92个百分点,就数量上看,私营企业已牢牢占据全市法人单位半壁以上江山,比重提高,呈现持续活跃态势。

      全市法人单位中,国有、集体企业分别为2515个和537个,所占比重分别为13.25%和2.83%,与2005年相比,国有企业个数增加126个,集体企业个数少641个,占全部法人单位的比重分别减少4.99和6.17个百分点;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减少的态势(详见表1)。

    表1  各经济类型的法人单位变化情况
      2010年  2005年 
    单位数(个) 比重(%) 单位数(个) 比重(%)
    合计 18985 100.00 13096 100.00
    国有企业 2515 13.25 2389 18.24
    集体企业 537 2.83 1178 9.00
    股份合作企业 86 0.45 78 0.60
    联营企业 21 0.11 25 0.19
    有限责任公司 1281 6.75 865 6.61
    股份有限公司 295 1.55 148 1.13
    私营企业 10999 57.94 5241 40.02
    其他内资企业 3152 16.60 3062 23.38
    港、澳、台商投资企业 33 0.17 33 0.25
    外商投资企业 66 0.35 77 0.59

      (四)基本单位的从业人员主要分布在制造业,第三产业成为扩大劳动力就业另一主要渠道

      2010年末,全市法人单位的从业人员数(不包括个体)为71.41万人,比2005年增加17.89万人,增长33.42%。按法人单位机构类型分类,企业法人的从业人员59.85万人,比2005年增加16.15万人,增长36.96;机关事业从业人员8.53万人,比2005年增加0.46万人,增长18.76%;社会团体的从业人员0.93万人,2005年增加0.63万人,增长212.63%。从行业上看,制造业的从业人员最多,为31.86万人,比2005年增加6.48万人,增长25.51%;占全部从业人员的53.8%。

      与2005年相比,新增的从业人员中,制造业占6.48万人,第三产业占5.42万人,建筑业占5.12万人。不论从就业人员比重或新增从业人员数看,制造业无疑都是我市的第一就业大户,提供了全市四成以上的就业岗位(44.62%),并且占新增就业岗位的近三成(36.20%)。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及其比重的不断上升,数量众多的第三产业也为我市提供越来越多的就业岗位,2010年末,我市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所占比重已达31.55%,提供的新增就业岗位占全部新增从业人员的30.30%,成为我市扩大劳动力就业的另一主要渠道。(详见表2)。
      
    表2  法人单位从业人员行业分布
      2010年末从业人员(人) 2005年从业人员(人) 2010年平均与2005年相比增减的从业人员数(人)
    合计 714126 535237 178889
    农、林、牧、渔业 10214 151 10063
    采矿业 11794 15292 -3498
    制造业 318630 253873 64757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6066 3858 2208
    建筑业 142109 90942 51167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14993 13095 1898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4568 3530 1038
    批发和零售业 40562 22665 17897
    住宿和餐饮业 12560 7318 5242
    金融业 9871 10032 -161
    房地产业 11305 7824 3481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10989 5397 5592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7606 5651 1955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3757 1817 1940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3001 1323 1678
    教育 37971 39194 -1223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14964 13022 1942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2298 2071 227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50868 38182 12686

      (五)基本单位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行业配置进一步合理

      近年来我市强化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做大做强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经过不断的扶优汰劣、整合兼并,卓显成效。调查资料表明,2010年末,我市产业活动单位的三次产业比例为2.46:33.68:63.86,与2005年相比,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在新增的6166个产业活动单位中,第三产业增加最多,为3761个,占全部新增单位的近六成。

      从产业活动单位的行业分布看,行业分布相对集中,主要分布于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三个行业汇集了全市64.12%的单位。在第三产业中,批发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发展得到进一步加强,两者合计的比重较2005年提高了12.93百分点,占到第三产业单位的38.48%。

      三、存在的问题

      1、单位规模总体偏小,缺乏竞争力。近年,全市各类企业得到长足发展,企业个数明显增多,但企业规模结构总体偏小。2010年末,全市13728个企业法人单位,“三上”企业1712个,仅占全部法人单位的9.02%,占企业法人单位的12.47%。

      2、产业结构相对单一,行业分布趋于集中。近年来,德阳市不断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从总体上看仍不尽人意,多数企业集中在竞争激烈的传统行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成为德阳经济的主要支撑。2010年末,全市制造业法人单位5399个,占第二产业法人单位总数的84.44%,占全部法人单位数的28.44%,所占份额居各行业之首。

      3、企业对外开放度不够。在全市13728个登记企业法人中,外商投资企业只有66个,占全部企业单位数的0.48%,港澳台企业入驻德阳的也仅有33个,占全部企业单位数的0.24%。这表明我市企业对外开放度不高,吸引力不强。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十一五”德阳基本单位发展状况及特点分析

  • 2011年05月17日 00时00分
  • 来源: 省统计局
  •   “十一五”时期的五年,是德阳经济社会发展波澜壮阔、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德阳市一手抓灾后重建,一手抓经济发展,灾后重建取得决定性胜利,灾区发展能力全面提升;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对外开放实现新突破,经济活动单位蓬勃发展。

      一、基本单位总体情况及其分布

      (一)基本单位总体规模

      1、2010年末,全市共有法人单位18985个,在法人单位中,第一产业单位467个,第二产业单位6394个,第三产业单位12124个;其中:单产业法人单位18138个,多产业法人单位847个。全市产业活动单位22775个。

      2、在全部法人单位中,其中,企业法人单位13728个,占全部法人单位的72.31%;机关法人单位629个,占3.31%;事业法人单位1745个,占9.19%;社会团体法人单位667个,占3.51%;其他法人单位2216个,占11.67%,其中,村(居)委会法人单位2251个,占其它法人单位的88.03%。

      3、按登记注册类型分组看,内资法人企业18886个,港澳台商投资法人企业33个,外商投资法人企业66个。在内资法人企业中,国有企业2515个,占全部法人单位的13.25%;集体企业537个,占2.83%;有限责任公司1281个,占6.75%;私营企业10999个,占57.94%;股份合作企业、联营企业和股份有限公司合计402个,占2.11%;其他内资企业3152个,占16.6%。

      (二)地区分布情况

      从单位分布区域来看,德阳全部法人单位依次分布在:旌阳区拥有各类法人单位6906个,占全市法人单位的36.38%;广汉市法人单位3800个,占20.02%;中江县法人单位3108个,占16.37%;什邡市法人单位2400个,占12.64%;绵竹市法人单位1891个,占9.96%;罗江县法人单位880个,占4.64%。

      (三)行业分布情况

      从基本单位的行业分布来看,各类法人单位主要集中分布在国民经济三大行业,制造业法人单位5399个,占全部法人单位的28.44%;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法人单位3743个,占19.72%;批发和零售业法人单位3612个,占19.03%。 

      (四)从业人员分布情况

      从从业人员分布情况看,2010年未,德阳全部法人单位从业人员71.41万人。按机构类型分组看,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59.85万人,占全部法人单位从业人员的83.81%,事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6.38万人,占8.92%,机关法人单位从业人员2.15万人,占3.01%。按国民经济行业门类分组看,从业人员主要分布在制造业、建筑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批发和零售业、教育业等五大行业,从业人员分别为31.86万人、14.21万人、5.09万人、4.06万人,3.80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比重分别为44.62%、19.90%、7.12%、5.68%,5.32%。

      二、基本单位发展现状的总体特征

      (一)单位总量增加,企业法人成为基本单位主体

      2010年末,全市共有法人单位18985个。与2005年相比,法人单位增加5889个,增长44.97%,其中企业法人增加5954个,增长76.59%,事业法人增加120个,增长7.38%,机关法人增加47个,增长8.08%,社团法人增加109个,增长19.53%,其他法人减少341个,减少13.34%。企业法人成为基本单位的主体。2010年企业法人占全部法人单位的比重达72.31%,比重比2005年提高12.95个百分点。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竞争主体地位确立,作为微观经济活动的载体,企业在劳动、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配置和社会财富的创造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二)县市区单位总量全面增加

      “十一五”时期,全市各县市区基本单位总量全面增加。2010年,旌阳区的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个数分别比2005年增加2751个、2963个;中江县的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个数分别比2005年增加522个、650个;广汉市的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个数分别比2005年增加1734个、1770个,什邡市增加679个,713个,绵竹市增加192个,51个。增幅最快的分别是广汉市、旌阳区、什邡市,法人单位分别增长83.93%、66.21%、39.45%;产业活动单位分别增长75.48%、53.37%、34.99%。

      (三)私营经济活跃,国有与集体经济比重减少

      作为民营经济的主体,我市私营企业近年来不断发展壮大。2010年末,全市私营企业10999个,占全部法人单位的57.94%,与2005年相比,单位个数增加了5758个,增长了2倍多,所占比重提高了17.92个百分点,就数量上看,私营企业已牢牢占据全市法人单位半壁以上江山,比重提高,呈现持续活跃态势。

      全市法人单位中,国有、集体企业分别为2515个和537个,所占比重分别为13.25%和2.83%,与2005年相比,国有企业个数增加126个,集体企业个数少641个,占全部法人单位的比重分别减少4.99和6.17个百分点;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减少的态势(详见表1)。

    表1  各经济类型的法人单位变化情况
      2010年  2005年 
    单位数(个) 比重(%) 单位数(个) 比重(%)
    合计 18985 100.00 13096 100.00
    国有企业 2515 13.25 2389 18.24
    集体企业 537 2.83 1178 9.00
    股份合作企业 86 0.45 78 0.60
    联营企业 21 0.11 25 0.19
    有限责任公司 1281 6.75 865 6.61
    股份有限公司 295 1.55 148 1.13
    私营企业 10999 57.94 5241 40.02
    其他内资企业 3152 16.60 3062 23.38
    港、澳、台商投资企业 33 0.17 33 0.25
    外商投资企业 66 0.35 77 0.59

      (四)基本单位的从业人员主要分布在制造业,第三产业成为扩大劳动力就业另一主要渠道

      2010年末,全市法人单位的从业人员数(不包括个体)为71.41万人,比2005年增加17.89万人,增长33.42%。按法人单位机构类型分类,企业法人的从业人员59.85万人,比2005年增加16.15万人,增长36.96;机关事业从业人员8.53万人,比2005年增加0.46万人,增长18.76%;社会团体的从业人员0.93万人,2005年增加0.63万人,增长212.63%。从行业上看,制造业的从业人员最多,为31.86万人,比2005年增加6.48万人,增长25.51%;占全部从业人员的53.8%。

      与2005年相比,新增的从业人员中,制造业占6.48万人,第三产业占5.42万人,建筑业占5.12万人。不论从就业人员比重或新增从业人员数看,制造业无疑都是我市的第一就业大户,提供了全市四成以上的就业岗位(44.62%),并且占新增就业岗位的近三成(36.20%)。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及其比重的不断上升,数量众多的第三产业也为我市提供越来越多的就业岗位,2010年末,我市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所占比重已达31.55%,提供的新增就业岗位占全部新增从业人员的30.30%,成为我市扩大劳动力就业的另一主要渠道。(详见表2)。
      
    表2  法人单位从业人员行业分布
      2010年末从业人员(人) 2005年从业人员(人) 2010年平均与2005年相比增减的从业人员数(人)
    合计 714126 535237 178889
    农、林、牧、渔业 10214 151 10063
    采矿业 11794 15292 -3498
    制造业 318630 253873 64757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6066 3858 2208
    建筑业 142109 90942 51167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14993 13095 1898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4568 3530 1038
    批发和零售业 40562 22665 17897
    住宿和餐饮业 12560 7318 5242
    金融业 9871 10032 -161
    房地产业 11305 7824 3481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10989 5397 5592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7606 5651 1955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3757 1817 1940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3001 1323 1678
    教育 37971 39194 -1223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14964 13022 1942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2298 2071 227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50868 38182 12686

      (五)基本单位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行业配置进一步合理

      近年来我市强化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做大做强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经过不断的扶优汰劣、整合兼并,卓显成效。调查资料表明,2010年末,我市产业活动单位的三次产业比例为2.46:33.68:63.86,与2005年相比,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在新增的6166个产业活动单位中,第三产业增加最多,为3761个,占全部新增单位的近六成。

      从产业活动单位的行业分布看,行业分布相对集中,主要分布于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三个行业汇集了全市64.12%的单位。在第三产业中,批发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发展得到进一步加强,两者合计的比重较2005年提高了12.93百分点,占到第三产业单位的38.48%。

      三、存在的问题

      1、单位规模总体偏小,缺乏竞争力。近年,全市各类企业得到长足发展,企业个数明显增多,但企业规模结构总体偏小。2010年末,全市13728个企业法人单位,“三上”企业1712个,仅占全部法人单位的9.02%,占企业法人单位的12.47%。

      2、产业结构相对单一,行业分布趋于集中。近年来,德阳市不断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从总体上看仍不尽人意,多数企业集中在竞争激烈的传统行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成为德阳经济的主要支撑。2010年末,全市制造业法人单位5399个,占第二产业法人单位总数的84.44%,占全部法人单位数的28.44%,所占份额居各行业之首。

      3、企业对外开放度不够。在全市13728个登记企业法人中,外商投资企业只有66个,占全部企业单位数的0.48%,港澳台企业入驻德阳的也仅有33个,占全部企业单位数的0.24%。这表明我市企业对外开放度不高,吸引力不强。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