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科技创新能力现状分析

  • 2011年05月10日 00时00分
  • 来源: 省统计局
  • 【字体:
  •   研究与试验发展(R&D)指为增加知识总量,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去创造新的应用而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的工作。R&D活动是整个科技活动的基础和核心,国际上通常以R&D活动开展情况特别是R&D投入水平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2009年德阳市第二次全国R&D资源清查结果显示:经过“十五”、“十一五”时期的不懈努力,德阳科技创新队伍逐渐发展壮大,并取得了一定科技成果,科技创新实力明显增强,极大地促进了地区综合实力,强化了德阳在全省的地位。但德阳科技创新人才、投入等方面与全省水平、与成都、绵阳的差距还比较大。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国家将“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写入“十二五”规划,面对新形势,我们尚需奋力追赶,不断增强创新能力,才能为德阳经济结构调整、增长方式转变、建设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一、德阳科技发展与创新进入新阶段

      (一)R&D队伍发展壮大

      2009年,德阳从事R&D活动人员8182人,按实际工作时间计算的R&D人员全时当量6473人年,其中研究人员3645人年,占56.31%。R&D人员全时当量是2000年德阳第一次全国R&D资源清查时的2.78倍,年均增长12.02%。有R&D活动的单位60个,比2000年增加18个。

      (二)R&D投入创新高

      2009年,德阳R&D经费支出22.20亿元,与2000年比年均增长40.90%,比全省高21.9个百分点,比全国高17.9个百分点。R&D经费支出与当年生产总值(GDP)之比为2.85%,比2000年提高2.42个百分点,比全国高1.15个百分点,比全省高1.33个百分点。R&D活动人员人均R&D经费支出27.14万元,比全省高9.98万元,比全国高1.82万元。R&D经费支出及其与GDP之比均为德阳历史最高水平。

      (三)试验发展是R&D活动重点领域

      从R&D活动类型看,2009年德阳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分别为0.60亿元、4.20亿元、17.40亿元,占R&D之比为2.70:18.92:78.38。从投入的人员看,2009年德阳试验发展人员折合全时当量5238人年,占R&D活动人员的80.92%,比应用研究人员高66.49个百分点,比基础研究人员高76.27个百分点。试验发展活动是德阳R&D活动的重点领域。

      (四)促进工商业发展是R&D项目(课题)重点

      项目(课题)是企事业单位开展研发活动的载体。2009年德阳各类单位共开展R&D项目674项,参加项目人员全时当量5402人年,项目经费13.30亿元。开展限额以上科技项目(课题)637项,其中R&D项目(课题)457项,占全部R&D项目的67.80%。在限额以上R&D项目中,用于工商业发展项目经费6.65亿元,占53.37%;促进能源的生产、分配和合理利用项目0.39亿元,占3.15%;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及污染防治项目0.27亿元,占2.18%;其他项目5.14亿元,占41.30%。

      (五)中央属单位科技资源丰富

      从隶属关系看,中央属企事业单位具有丰富的研发资源,是德阳科技创新活动的主力。2009年,在60户有R&D活动的单位中,中央属企事业单位只有13户,但其投入的人力和财力都在70%以上,其中中央属企事业单位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为4695人,占德阳的72.53%,比地方属企事业单位高45.06个百分点;R&D经费投入17.90亿元,占德阳的80.12%,比地方高60.24个百分点。中央属企事业单位在人力、物力资源方面的强势投入,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六)国有经济研发实力名利前茅

      从登记注册类型看,德阳有R&D活动的单位主要分布在国有、有限责任公司、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等经济类型中。从R&D人员全时当量和经费支出看,国有单位分别占52.23%和49.55%,在各种经济类型中占据半壁江山,是德阳R&D活动的主力;其次为有限责任公司,分别占30.96%和38.72%,以上两种经济类型合计分别占83.19%和88.27%。

      2009年德阳R&D人员与经费按登记注册类型分组
      
      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人年) R&D经费内部支出合计

      (亿元)
    数量 比重% 金额 比重%
    合  计 6473 100 22.20 100
    国有企业 3381 52.23 11.00 49.55
    集体企业 142 2.19 0.16 0.75
    有限责任公司 2004 30.96 8.60 38.72
    股份有限公司 291 4.50 0.68 3.07
    私营企业 193 2.98 0.57 2.55
    其他企业 2 0.03 …… ……
    港、澳、台商投资企业 414 6.40 1.06 4.76
    外商投资企业 46 0.71 0.13 0.59

      注:“……”表示不足收舍。

      (七)工业是科技发展与创新的领头羊

      德阳因工业建市,因此德阳工业尤其是制造业科技创新走在国民经济各行各业之前是理所当然。在国民经济20个门类中,德阳开展R&D活动的主要分布在农林牧渔业、制造业、建筑业、教育、卫生和科研等6大门类之中。其中制造业有48个单位开展R&D活动,占德阳R&D活动单位的80%,R&D人员2912人,占德阳的70.95%;其中具有博士、硕士毕业的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481人,占德阳的76.88%;用于R&D项目经费支出62.44%。从R&D活动执行主体看。德阳开展R&D活动主要集中在科研机构、企业、高等学校和事业单位,其中工业企业优势明显高于科研机构、高等学校等执行主体。因此无论是单位数、高级人才还是R&D活动投入,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是德阳科技发展与创新的绝对主力。

      2009年德阳R&D人员与经费按执行部门分组  

      有R&D活动

      单位数(个)
    R&D人员 R&D支出
    数量(人) 比重% 金额

      (亿元)
    比重%
    合  计 60 8182 100 22.20 100
    科研机构 1 1719 21.01 8.11 36.53
    高等学校 3 373 4.56 0.094 0.42
    工业企业 48 5805 70.95 13.86 62.44
    非工业企业 4 114 1.39 0.085 0.38
    事业单位 4 171 2.09 0.05 0.23

      二、技术创新成果丰硕

      (一)取得了大量的科技成果

      2009年,德阳全部清查单位专利申请数为365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数160件,分别比2000年增长8.86倍和22.33倍,发明专利申请数占专利申请数的43.84%,比2000年提高27.62个百分点。拥有发明专利323件,比2000年增长12.46倍。德阳发明专利申请量主要分布于通用、专用设备和电器机械及器材等制造业等技术领域,与德阳产业结构相呼应。2009年德阳共发表科技论文1616篇、出版科技著作41种,比2000年分别增长6.12倍和7.20倍。形成国家或行业标准81项。从执行部门看,企业的专利申请数、发明专利申请数和拥有发明专利数分别占到全部清查单位的89.59%、90.00%和84.52%,成为“专利大户”。高等学校共发表科技论文679篇,占42.02%,成为“论文大户”。专利成果的较快发展,反映了德阳创新能力和科技水平的提高。

      2009年德阳科技成果按执行部门分组表 
      
      专利申请数(件) 发明专利 拥有发明专利数(件) 发表科技论文(篇)
    总   计 365 160 323 1616
    科研机构 21 14 34 210
    高等学校 7 0 16 679
    工业企业 327 144 273 439
    非工业企业 5 1 0 42
    事业单位 5 1 0 246

      (二)促进了企业新产品开发

      技术创新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加快了企业高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和商品化的形成。2009年,德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投入新产品开发经费13.61亿元、开展新产品开发项目研究525项,分别比2000年增长9.35倍和2.52倍,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29.65%和15.02%;工业企业完成新产品产值359.53亿元,是2000年的41.16倍,年均增长51.55%。2009年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288.56亿元,是2000年的34.01倍,年均增长47.89%;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24.87%,比2000年提高18.51个百分点。出口新产品销售收入达21.03亿元,占新产品销售收入的7.29%。随着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强度的不断提高,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新产品出口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呈现不断提高的态势。

      分行业看,新产品开发主要集中在通用设备、专用设备、电气机械及器材3个制造业行业,这些行业的新产品开发经费都接近或超过了3亿元,其合计占德阳新产品开发经费的78.40%。这3个行业的新产品销售收入占德阳的74.07%,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61.53%,比德阳平均水平高出36.66个百分点。其中通用设备制造业新产品销售收入96.97亿元,占其主营业务收入的80.96%,比德阳平均高出56.09个百分点。

      (三)聚集了创新的优势区域

      旌阳区科技活动投入水平和科技活动质量在德阳市内具有明显优势,成为科技创新高地和聚集区域,对周边地区、产业、企业都有一定的辐射作用。2009年,旌阳区开展R&D活动的单位数、R&D人员全时当量和R&D经费支出分别为35个、4518人年和14.89亿元,分别占德阳的58.33%、69.80%和67.06%,R&D经费占GDP的比重为6.78%,比德阳高3.93个百分点。平均每一单位R&D人员全时当量为129.08人年,平均每一单位R&D经费支出4225万元,分别比德阳高19.66%和14.97%。

      2009年德阳县(市、区)R&D活动人员与经费表
      
      R&D活动的单位数 R&D人员全时当量 R&D经费支出
    数量(个) 比重% 数量

      (人年)
    比重% 金额

      (亿元)
    比重%
    合  计 60 100 6473 100 22.2 100
    旌阳区 35 58.33 4518 69.80 14.89 67.06
    广汉市 13 21.67 720 11.12 1.45 6.53
    什邡市 6 10.00 390 6.03 0.58 2.62
    绵竹市 5 8.33 837 12.93 5.27 23.74
    中江县 1 1.67 8 0.12 0.01 0.04
    罗江县 0 0 0 0 0 0

      三、科技创新能力尚待提高

      近年来,德阳科技创新能力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德阳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新时期我国各项事业发展的新任务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和挑战,由于资源禀赋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历史等因素影响,德阳科技创新能力还不能很好适应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会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一)科技资源相对匮乏

      科技人才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与全省和其他城市比,德阳优秀拔尖人才明显匮乏。R&D资源清查表明,2009年底德阳有科技活动人员1.94万人,仅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0.75%。其中999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科技人员1.32万人,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人员的6.66%,比绵阳低2.48个百分点。在科技活动人员中,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人员德阳占30.95%,比全省低7.91个百分点,比绵阳低4.75个百分点,比成都低11.89个百分点。《2008中国两院院士调查报告》表明,四川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61人,主要分布在成都和绵阳,德阳一个也没有。“两院院士”是我国最有科学技术成就和最具创造力的科学家群体,对科学技术和工程技术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引领作用。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德阳有67户科技机构,机构设置率仅6.71%,比全省高0.47个百分点,但比成都低0.12个百分点、比绵阳低2.82个百分点。在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中,德阳有3所研究机构,占研究机构数的4.05%。成都和绵阳分别有275所、41所,分别占科研机构数的42.90%和29.08%。德阳不仅科技人才缺乏,科研究机构也较少,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德阳科技创新能力。

      (二)科技创新投入相对不足

      从R&D活动单位投入的人员看,2009年德阳虽然创下历史新高,领先于全省水平,但仍然落后于绵阳。R&D资源清查表明,2009年德阳有R&D活动的60个单位,平均每一单位投入的人员折合全时当量为107.88人年,比绵阳少21.84人年。在德阳工业企业中,每一单位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为96.53人年,比绵阳平均水平低11.35人年;人均R&D经费23.88万元,比绵阳平均水平少3.26万元。从R&D活动经费来源看,政府财政资助力度较小。2009年德阳地方开展的59个R&D活动单位从政府获得的资金是0.79亿元,占R&D经费支出的5.64%,比全省低13.9个百分点,分别比成都和绵阳低21.45个百分点、4.49个百分点。而企业资金占R&D经费支出高达94.11%,全省为77.31%,成都和绵阳分别为68.95%和89.31%。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对R&D活动经费投入均显不足。

      2009年全省主要城市R&D活动单位投入人员与经费
      
      每单位投入人员

      (人年/个)
    人均R&D经费

      (万元/人)
    全  省 72.09 17.14
    成  都 81.63 16.11
    德  阳 107.88 27.14
    绵  阳 129.72 27.35

      (三)研究开发重视程度不够

      2009年德阳93户大中型企业中有49.46%的企业没有自己的科技机构,比绵阳高18.6个百分点。在有机构的企业中,大多数的企业研究开发机构职能还不健全。同时,德阳工业企业R&D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1.19%,虽然高于全省水平,但仍比绵阳低0.51个百分点。按照日本一位著名企业家的观点,R&D投入占销售收入的5%的企业才有竞争力,占2%仅能维持,不足1%的则难以生存。这说明德阳企业对R&D的投入尚需加大,这样才能使自己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从研究机构组成类型看,德阳只有政府部门和单位自办两种方式,成都、绵阳还包括与国内高校合办、与国内独立研究机构合办、与境内注册其他企业合办等研究机构。从政府部门办和单位自办研究机构比重看,德阳分别为1.37%、98.63%,全省分别为12.10%、85.13%,成都分别为15.14%、81.70%,绵阳分别为4.48%、93.28%。由此说明,德阳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部门对科研开发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

      (四)国家级科技项目落户少

      高水平、高科技项目尤其是国家科技项目对一个地区相关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具有十分重要作用。2009年德阳全部科技项目近80%为企业自选项目,国家科技项目不到一成,全省和成都均在20%以上,绵阳也在16.67%,因此积极争取国家的支持,德阳尚有较大潜力。

      2009年全省主要城市科技项目(课题)来源构成表

      (%)
      
      国家科技

      项目
    地方科技项目 企业委托科技项目 自选科技项目 来自国外的科技项目 其它

      科技项
    全  省 20.23 19.58 26.87 31.09 0.52 1.72
    成  都 22.68 17.15 35.54 22.33 0.65 1.64
    德  阳 8.95 8.32 4.08 76.77 0.63 1.26
    绵  阳 16.67 15.22 24.35 40.36 0.04 3.35
     
      (五)工业企业产学研结合不紧密 

      产、学、研是创新活动中最重要的主体,其结合的状况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一个地区创新体系的建立及运行绩效。而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以2009年工业企业限额以上R&D项目合作形式看,德阳近七成是独立完成的,虽然低于全市总体水平3.54个百分点,但高出70.71%的全省水平3.11个百分点,合作完成的占26.18%,比全省水平低3.11个百分点。其中德阳与高校合作项目低于全省、绵阳水平,与科研机构合作项目低于全省和成都水平。这说明德阳R&D项目(课题)在执行过程中产学研结合还不够紧密,高校和科研机构面向企业的合作意识尚待提高。

      2009年全省主要城市工业企业限额以上项目合作形式构成表

      (%)

      与境外

      机构合作
    与国内

      高校合作
    与国内独立研究机构合作 与境内注册外商独资企业合作 与境内注册其他企业合作 独立

      完成
    其他
    全  省 1.20 10.52 7.16 0.38 5.52 70.71 4.51
    成  都 1.76 9.33 7.57 0.15 5.89 71.71 3.59
    德  阳 1.72 9.44 6.01 0.00 8.15 73.82 0.86
    绵  阳 0.67 10.37 4.01 1.34 2.01 76.25 5.35

      (六)发明专利数量少

      发明专利最能体现创新能力,业已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新驱动力。2009年德阳发明专利申请占专利申请总量的43.84%,而全国高达70%以上,德阳与全国水平差距大,同时也比全省水平低2.23个百分点,比成都低9.84个百分点。2009年德阳R&D活动单位平均每一单位申请发明专利2.67件,比绵阳高0.48件,比全省和成都分别少0.19件、4.08件。在专利授权数量中,德阳发明专利授权数量仅占30.77%,比全省、成都和绵阳分别低39.74、43.01、20.11个百分点。说明德阳创新能力还需下大力气增强,区位优势才能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四、增强科技发展与创新能力建设

      在“十一五”时期,德阳经济持续增长,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经济结构更加优化,社会事业大发展,对科技发展提出更多更大需求,也为科技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拥有较为丰富的人才资源,部分重要领域的研究开发能力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具备科学技术大发展的基础和能力。对外开放取得大突破,与国际、国内大公司、大集团的科技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提出了科技兴市战略,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中心环节,围绕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组织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掌握一批自主产权,加快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构建区域一体的自主创新体系。因此在“十二五”时期,德阳要深入实施科技兴市战略,大力增强科技发展与创新能力,为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增强综合竞争力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力。

      (一)加强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科技创新,人才为本。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加快培养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和国家前沿水平的高级专家。依托重大科研和建设项目等,加大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力度。对核心技术领域的高级专家要实行特殊政策。加强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鼓励科研院所与高等院校合作培养研究型人才。加强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与培训,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各类实用技术专业人才。积极支持企业培养和吸引科技人才,引导高等院校毕业生到企业就业,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培养技术人才,多方式、多渠道培养企业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加大吸引留学和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力度,制定和实施吸引优秀留学人才到德阳工作计划,加强留学人员创业基地建设,构建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文化环境。

      (二)加大研发投入  强化基础平台

      立足现有的科研机构,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作用,打造具有较强原始创新能力的科研平台;以德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广汉经济开发区、什邡经济开发区等八大重点工业园区为依托,加快园区建设,有效汇聚区域内各种创新要素,推进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企业设置科技机构,充分发挥其功能,打造企业的技术开发平台;依靠国防科研实力,加强军民高技术研究开发力量的集成,建立军民有效互动的协作机制,实现军用产品与民用产品研制生产的协调,促进军民科技各环节的有机结合。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形成以公共财政投入为引导的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科技创新投入体系。同时通过建立健全金融支持体系,发展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发挥多层次的市场融资功能,拓展金融创新产品的筹资渠道,加大信贷资金的支持力度,打造鼓励科技创新的多元化投融资平台。

      (三)强化企业主体地位  加强成果转化

      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高校院所为支撑、产业化为目标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打破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自我封闭的状态,强化“产学研”之间的合作机制,制定产学研合作计划,实现大的科技计划必须有企业的参与,企业大的技术改造和引进计划有科研单位参与。深化国际与区域科技交流与合作,加大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投入,将外来科技成果为我所用。促进创业服务、技术交易、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转化等高技术服务业发展,完善信息共享、成果展示、产权交易等平台,规范产权交易秩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将成果优势转为产业优势。

      (四)选择重点领域  促进结构优化

      结合德阳资源和经济发展的现状,以科技创新构建产业新优势。重点围绕德阳确定的着力培育的高端装备、医药产业、电子信息和汽车制造新兴战略性产业,集中各类创新资源,选择一批有基础、有条件、有特色,技术水平高,市场前景好的产品,组织实施一批科技重大专项和重点项目,突破一批关键技术瓶颈,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技术支撑,通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新的产业布局。加快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整体推进传统产业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创新驱动转变、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加强企业碳排放管理,推动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实现产品的低碳化、高端化。结合国家、省重点领域及其优先主题,进一步积极推进德阳具有战略意义的高新技术研究,抢占高新技术产业的制高点,有选择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通过做大做强高新技术产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同时,为占领未来城市间竞争的制高点,政府应对新兴产业加以刺激和培植,在机构、资金、政策上刺激和扶持,使之尽快形成规模经济,降低边际成本,积极创新出本地新兴产业竞争优势。要制定鼓励自主创新、限制盲目重复引进的政策,根据各县(市、区)资源禀赋和特点强化产业布局的顶层设计,避免招商引资过程中的“内秏”和产业布局上的“山寨”。

      (五)加快成果转化平台建设

      要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首先要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要充分发挥各类科技园区的重要作用,以培育形成特色产业集群为目标,坚持面向市场,有效集成科技、人才、资金等资源,采取产学研结合的方式,围绕重点行业和优势产业,在有条件的科技园区、科技型企业建立若干个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强化孵化器与自主创新源头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紧密结合。鼓励孵化器主动将孵化功能延伸到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形成科技成果转化的便捷通道,方便科技人员创业,源源不断地吸收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自主创新成果,促进以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创新成果为基础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组织设立各类产学研战略联盟,针对本行业的重大科技需求,联合开展科技攻关,不断扩大联盟内部及其与外部的交流协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进一步提升相关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强技术市场建设。建立服务功能齐全、交易有序的常设技术交易市场,大力发展各类科技中介机构,鼓励和引导科技中介机构积极开展与科技成果转化相关的技术交流、技术咨询、技术评估、技术代理、技术外包、技术培训等活动。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开展的技术开发与服务活动给予政策扶持。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德阳科技创新能力现状分析

  • 2011年05月10日 00时00分
  • 来源: 省统计局
  •   研究与试验发展(R&D)指为增加知识总量,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去创造新的应用而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的工作。R&D活动是整个科技活动的基础和核心,国际上通常以R&D活动开展情况特别是R&D投入水平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2009年德阳市第二次全国R&D资源清查结果显示:经过“十五”、“十一五”时期的不懈努力,德阳科技创新队伍逐渐发展壮大,并取得了一定科技成果,科技创新实力明显增强,极大地促进了地区综合实力,强化了德阳在全省的地位。但德阳科技创新人才、投入等方面与全省水平、与成都、绵阳的差距还比较大。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国家将“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写入“十二五”规划,面对新形势,我们尚需奋力追赶,不断增强创新能力,才能为德阳经济结构调整、增长方式转变、建设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一、德阳科技发展与创新进入新阶段

      (一)R&D队伍发展壮大

      2009年,德阳从事R&D活动人员8182人,按实际工作时间计算的R&D人员全时当量6473人年,其中研究人员3645人年,占56.31%。R&D人员全时当量是2000年德阳第一次全国R&D资源清查时的2.78倍,年均增长12.02%。有R&D活动的单位60个,比2000年增加18个。

      (二)R&D投入创新高

      2009年,德阳R&D经费支出22.20亿元,与2000年比年均增长40.90%,比全省高21.9个百分点,比全国高17.9个百分点。R&D经费支出与当年生产总值(GDP)之比为2.85%,比2000年提高2.42个百分点,比全国高1.15个百分点,比全省高1.33个百分点。R&D活动人员人均R&D经费支出27.14万元,比全省高9.98万元,比全国高1.82万元。R&D经费支出及其与GDP之比均为德阳历史最高水平。

      (三)试验发展是R&D活动重点领域

      从R&D活动类型看,2009年德阳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分别为0.60亿元、4.20亿元、17.40亿元,占R&D之比为2.70:18.92:78.38。从投入的人员看,2009年德阳试验发展人员折合全时当量5238人年,占R&D活动人员的80.92%,比应用研究人员高66.49个百分点,比基础研究人员高76.27个百分点。试验发展活动是德阳R&D活动的重点领域。

      (四)促进工商业发展是R&D项目(课题)重点

      项目(课题)是企事业单位开展研发活动的载体。2009年德阳各类单位共开展R&D项目674项,参加项目人员全时当量5402人年,项目经费13.30亿元。开展限额以上科技项目(课题)637项,其中R&D项目(课题)457项,占全部R&D项目的67.80%。在限额以上R&D项目中,用于工商业发展项目经费6.65亿元,占53.37%;促进能源的生产、分配和合理利用项目0.39亿元,占3.15%;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及污染防治项目0.27亿元,占2.18%;其他项目5.14亿元,占41.30%。

      (五)中央属单位科技资源丰富

      从隶属关系看,中央属企事业单位具有丰富的研发资源,是德阳科技创新活动的主力。2009年,在60户有R&D活动的单位中,中央属企事业单位只有13户,但其投入的人力和财力都在70%以上,其中中央属企事业单位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为4695人,占德阳的72.53%,比地方属企事业单位高45.06个百分点;R&D经费投入17.90亿元,占德阳的80.12%,比地方高60.24个百分点。中央属企事业单位在人力、物力资源方面的强势投入,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六)国有经济研发实力名利前茅

      从登记注册类型看,德阳有R&D活动的单位主要分布在国有、有限责任公司、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等经济类型中。从R&D人员全时当量和经费支出看,国有单位分别占52.23%和49.55%,在各种经济类型中占据半壁江山,是德阳R&D活动的主力;其次为有限责任公司,分别占30.96%和38.72%,以上两种经济类型合计分别占83.19%和88.27%。

      2009年德阳R&D人员与经费按登记注册类型分组
      
      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人年) R&D经费内部支出合计

      (亿元)
    数量 比重% 金额 比重%
    合  计 6473 100 22.20 100
    国有企业 3381 52.23 11.00 49.55
    集体企业 142 2.19 0.16 0.75
    有限责任公司 2004 30.96 8.60 38.72
    股份有限公司 291 4.50 0.68 3.07
    私营企业 193 2.98 0.57 2.55
    其他企业 2 0.03 …… ……
    港、澳、台商投资企业 414 6.40 1.06 4.76
    外商投资企业 46 0.71 0.13 0.59

      注:“……”表示不足收舍。

      (七)工业是科技发展与创新的领头羊

      德阳因工业建市,因此德阳工业尤其是制造业科技创新走在国民经济各行各业之前是理所当然。在国民经济20个门类中,德阳开展R&D活动的主要分布在农林牧渔业、制造业、建筑业、教育、卫生和科研等6大门类之中。其中制造业有48个单位开展R&D活动,占德阳R&D活动单位的80%,R&D人员2912人,占德阳的70.95%;其中具有博士、硕士毕业的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481人,占德阳的76.88%;用于R&D项目经费支出62.44%。从R&D活动执行主体看。德阳开展R&D活动主要集中在科研机构、企业、高等学校和事业单位,其中工业企业优势明显高于科研机构、高等学校等执行主体。因此无论是单位数、高级人才还是R&D活动投入,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是德阳科技发展与创新的绝对主力。

      2009年德阳R&D人员与经费按执行部门分组  

      有R&D活动

      单位数(个)
    R&D人员 R&D支出
    数量(人) 比重% 金额

      (亿元)
    比重%
    合  计 60 8182 100 22.20 100
    科研机构 1 1719 21.01 8.11 36.53
    高等学校 3 373 4.56 0.094 0.42
    工业企业 48 5805 70.95 13.86 62.44
    非工业企业 4 114 1.39 0.085 0.38
    事业单位 4 171 2.09 0.05 0.23

      二、技术创新成果丰硕

      (一)取得了大量的科技成果

      2009年,德阳全部清查单位专利申请数为365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数160件,分别比2000年增长8.86倍和22.33倍,发明专利申请数占专利申请数的43.84%,比2000年提高27.62个百分点。拥有发明专利323件,比2000年增长12.46倍。德阳发明专利申请量主要分布于通用、专用设备和电器机械及器材等制造业等技术领域,与德阳产业结构相呼应。2009年德阳共发表科技论文1616篇、出版科技著作41种,比2000年分别增长6.12倍和7.20倍。形成国家或行业标准81项。从执行部门看,企业的专利申请数、发明专利申请数和拥有发明专利数分别占到全部清查单位的89.59%、90.00%和84.52%,成为“专利大户”。高等学校共发表科技论文679篇,占42.02%,成为“论文大户”。专利成果的较快发展,反映了德阳创新能力和科技水平的提高。

      2009年德阳科技成果按执行部门分组表 
      
      专利申请数(件) 发明专利 拥有发明专利数(件) 发表科技论文(篇)
    总   计 365 160 323 1616
    科研机构 21 14 34 210
    高等学校 7 0 16 679
    工业企业 327 144 273 439
    非工业企业 5 1 0 42
    事业单位 5 1 0 246

      (二)促进了企业新产品开发

      技术创新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加快了企业高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和商品化的形成。2009年,德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投入新产品开发经费13.61亿元、开展新产品开发项目研究525项,分别比2000年增长9.35倍和2.52倍,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29.65%和15.02%;工业企业完成新产品产值359.53亿元,是2000年的41.16倍,年均增长51.55%。2009年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288.56亿元,是2000年的34.01倍,年均增长47.89%;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24.87%,比2000年提高18.51个百分点。出口新产品销售收入达21.03亿元,占新产品销售收入的7.29%。随着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强度的不断提高,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新产品出口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呈现不断提高的态势。

      分行业看,新产品开发主要集中在通用设备、专用设备、电气机械及器材3个制造业行业,这些行业的新产品开发经费都接近或超过了3亿元,其合计占德阳新产品开发经费的78.40%。这3个行业的新产品销售收入占德阳的74.07%,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61.53%,比德阳平均水平高出36.66个百分点。其中通用设备制造业新产品销售收入96.97亿元,占其主营业务收入的80.96%,比德阳平均高出56.09个百分点。

      (三)聚集了创新的优势区域

      旌阳区科技活动投入水平和科技活动质量在德阳市内具有明显优势,成为科技创新高地和聚集区域,对周边地区、产业、企业都有一定的辐射作用。2009年,旌阳区开展R&D活动的单位数、R&D人员全时当量和R&D经费支出分别为35个、4518人年和14.89亿元,分别占德阳的58.33%、69.80%和67.06%,R&D经费占GDP的比重为6.78%,比德阳高3.93个百分点。平均每一单位R&D人员全时当量为129.08人年,平均每一单位R&D经费支出4225万元,分别比德阳高19.66%和14.97%。

      2009年德阳县(市、区)R&D活动人员与经费表
      
      R&D活动的单位数 R&D人员全时当量 R&D经费支出
    数量(个) 比重% 数量

      (人年)
    比重% 金额

      (亿元)
    比重%
    合  计 60 100 6473 100 22.2 100
    旌阳区 35 58.33 4518 69.80 14.89 67.06
    广汉市 13 21.67 720 11.12 1.45 6.53
    什邡市 6 10.00 390 6.03 0.58 2.62
    绵竹市 5 8.33 837 12.93 5.27 23.74
    中江县 1 1.67 8 0.12 0.01 0.04
    罗江县 0 0 0 0 0 0

      三、科技创新能力尚待提高

      近年来,德阳科技创新能力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德阳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新时期我国各项事业发展的新任务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和挑战,由于资源禀赋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历史等因素影响,德阳科技创新能力还不能很好适应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会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一)科技资源相对匮乏

      科技人才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与全省和其他城市比,德阳优秀拔尖人才明显匮乏。R&D资源清查表明,2009年底德阳有科技活动人员1.94万人,仅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0.75%。其中999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科技人员1.32万人,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人员的6.66%,比绵阳低2.48个百分点。在科技活动人员中,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人员德阳占30.95%,比全省低7.91个百分点,比绵阳低4.75个百分点,比成都低11.89个百分点。《2008中国两院院士调查报告》表明,四川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61人,主要分布在成都和绵阳,德阳一个也没有。“两院院士”是我国最有科学技术成就和最具创造力的科学家群体,对科学技术和工程技术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引领作用。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德阳有67户科技机构,机构设置率仅6.71%,比全省高0.47个百分点,但比成都低0.12个百分点、比绵阳低2.82个百分点。在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中,德阳有3所研究机构,占研究机构数的4.05%。成都和绵阳分别有275所、41所,分别占科研机构数的42.90%和29.08%。德阳不仅科技人才缺乏,科研究机构也较少,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德阳科技创新能力。

      (二)科技创新投入相对不足

      从R&D活动单位投入的人员看,2009年德阳虽然创下历史新高,领先于全省水平,但仍然落后于绵阳。R&D资源清查表明,2009年德阳有R&D活动的60个单位,平均每一单位投入的人员折合全时当量为107.88人年,比绵阳少21.84人年。在德阳工业企业中,每一单位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为96.53人年,比绵阳平均水平低11.35人年;人均R&D经费23.88万元,比绵阳平均水平少3.26万元。从R&D活动经费来源看,政府财政资助力度较小。2009年德阳地方开展的59个R&D活动单位从政府获得的资金是0.79亿元,占R&D经费支出的5.64%,比全省低13.9个百分点,分别比成都和绵阳低21.45个百分点、4.49个百分点。而企业资金占R&D经费支出高达94.11%,全省为77.31%,成都和绵阳分别为68.95%和89.31%。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对R&D活动经费投入均显不足。

      2009年全省主要城市R&D活动单位投入人员与经费
      
      每单位投入人员

      (人年/个)
    人均R&D经费

      (万元/人)
    全  省 72.09 17.14
    成  都 81.63 16.11
    德  阳 107.88 27.14
    绵  阳 129.72 27.35

      (三)研究开发重视程度不够

      2009年德阳93户大中型企业中有49.46%的企业没有自己的科技机构,比绵阳高18.6个百分点。在有机构的企业中,大多数的企业研究开发机构职能还不健全。同时,德阳工业企业R&D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1.19%,虽然高于全省水平,但仍比绵阳低0.51个百分点。按照日本一位著名企业家的观点,R&D投入占销售收入的5%的企业才有竞争力,占2%仅能维持,不足1%的则难以生存。这说明德阳企业对R&D的投入尚需加大,这样才能使自己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从研究机构组成类型看,德阳只有政府部门和单位自办两种方式,成都、绵阳还包括与国内高校合办、与国内独立研究机构合办、与境内注册其他企业合办等研究机构。从政府部门办和单位自办研究机构比重看,德阳分别为1.37%、98.63%,全省分别为12.10%、85.13%,成都分别为15.14%、81.70%,绵阳分别为4.48%、93.28%。由此说明,德阳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部门对科研开发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

      (四)国家级科技项目落户少

      高水平、高科技项目尤其是国家科技项目对一个地区相关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具有十分重要作用。2009年德阳全部科技项目近80%为企业自选项目,国家科技项目不到一成,全省和成都均在20%以上,绵阳也在16.67%,因此积极争取国家的支持,德阳尚有较大潜力。

      2009年全省主要城市科技项目(课题)来源构成表

      (%)
      
      国家科技

      项目
    地方科技项目 企业委托科技项目 自选科技项目 来自国外的科技项目 其它

      科技项
    全  省 20.23 19.58 26.87 31.09 0.52 1.72
    成  都 22.68 17.15 35.54 22.33 0.65 1.64
    德  阳 8.95 8.32 4.08 76.77 0.63 1.26
    绵  阳 16.67 15.22 24.35 40.36 0.04 3.35
     
      (五)工业企业产学研结合不紧密 

      产、学、研是创新活动中最重要的主体,其结合的状况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一个地区创新体系的建立及运行绩效。而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以2009年工业企业限额以上R&D项目合作形式看,德阳近七成是独立完成的,虽然低于全市总体水平3.54个百分点,但高出70.71%的全省水平3.11个百分点,合作完成的占26.18%,比全省水平低3.11个百分点。其中德阳与高校合作项目低于全省、绵阳水平,与科研机构合作项目低于全省和成都水平。这说明德阳R&D项目(课题)在执行过程中产学研结合还不够紧密,高校和科研机构面向企业的合作意识尚待提高。

      2009年全省主要城市工业企业限额以上项目合作形式构成表

      (%)

      与境外

      机构合作
    与国内

      高校合作
    与国内独立研究机构合作 与境内注册外商独资企业合作 与境内注册其他企业合作 独立

      完成
    其他
    全  省 1.20 10.52 7.16 0.38 5.52 70.71 4.51
    成  都 1.76 9.33 7.57 0.15 5.89 71.71 3.59
    德  阳 1.72 9.44 6.01 0.00 8.15 73.82 0.86
    绵  阳 0.67 10.37 4.01 1.34 2.01 76.25 5.35

      (六)发明专利数量少

      发明专利最能体现创新能力,业已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新驱动力。2009年德阳发明专利申请占专利申请总量的43.84%,而全国高达70%以上,德阳与全国水平差距大,同时也比全省水平低2.23个百分点,比成都低9.84个百分点。2009年德阳R&D活动单位平均每一单位申请发明专利2.67件,比绵阳高0.48件,比全省和成都分别少0.19件、4.08件。在专利授权数量中,德阳发明专利授权数量仅占30.77%,比全省、成都和绵阳分别低39.74、43.01、20.11个百分点。说明德阳创新能力还需下大力气增强,区位优势才能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四、增强科技发展与创新能力建设

      在“十一五”时期,德阳经济持续增长,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经济结构更加优化,社会事业大发展,对科技发展提出更多更大需求,也为科技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拥有较为丰富的人才资源,部分重要领域的研究开发能力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具备科学技术大发展的基础和能力。对外开放取得大突破,与国际、国内大公司、大集团的科技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提出了科技兴市战略,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中心环节,围绕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组织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掌握一批自主产权,加快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构建区域一体的自主创新体系。因此在“十二五”时期,德阳要深入实施科技兴市战略,大力增强科技发展与创新能力,为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增强综合竞争力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力。

      (一)加强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科技创新,人才为本。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加快培养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和国家前沿水平的高级专家。依托重大科研和建设项目等,加大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力度。对核心技术领域的高级专家要实行特殊政策。加强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鼓励科研院所与高等院校合作培养研究型人才。加强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与培训,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各类实用技术专业人才。积极支持企业培养和吸引科技人才,引导高等院校毕业生到企业就业,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培养技术人才,多方式、多渠道培养企业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加大吸引留学和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力度,制定和实施吸引优秀留学人才到德阳工作计划,加强留学人员创业基地建设,构建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文化环境。

      (二)加大研发投入  强化基础平台

      立足现有的科研机构,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作用,打造具有较强原始创新能力的科研平台;以德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广汉经济开发区、什邡经济开发区等八大重点工业园区为依托,加快园区建设,有效汇聚区域内各种创新要素,推进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企业设置科技机构,充分发挥其功能,打造企业的技术开发平台;依靠国防科研实力,加强军民高技术研究开发力量的集成,建立军民有效互动的协作机制,实现军用产品与民用产品研制生产的协调,促进军民科技各环节的有机结合。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形成以公共财政投入为引导的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科技创新投入体系。同时通过建立健全金融支持体系,发展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发挥多层次的市场融资功能,拓展金融创新产品的筹资渠道,加大信贷资金的支持力度,打造鼓励科技创新的多元化投融资平台。

      (三)强化企业主体地位  加强成果转化

      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高校院所为支撑、产业化为目标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打破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自我封闭的状态,强化“产学研”之间的合作机制,制定产学研合作计划,实现大的科技计划必须有企业的参与,企业大的技术改造和引进计划有科研单位参与。深化国际与区域科技交流与合作,加大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投入,将外来科技成果为我所用。促进创业服务、技术交易、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转化等高技术服务业发展,完善信息共享、成果展示、产权交易等平台,规范产权交易秩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将成果优势转为产业优势。

      (四)选择重点领域  促进结构优化

      结合德阳资源和经济发展的现状,以科技创新构建产业新优势。重点围绕德阳确定的着力培育的高端装备、医药产业、电子信息和汽车制造新兴战略性产业,集中各类创新资源,选择一批有基础、有条件、有特色,技术水平高,市场前景好的产品,组织实施一批科技重大专项和重点项目,突破一批关键技术瓶颈,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技术支撑,通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新的产业布局。加快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整体推进传统产业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创新驱动转变、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加强企业碳排放管理,推动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实现产品的低碳化、高端化。结合国家、省重点领域及其优先主题,进一步积极推进德阳具有战略意义的高新技术研究,抢占高新技术产业的制高点,有选择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通过做大做强高新技术产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同时,为占领未来城市间竞争的制高点,政府应对新兴产业加以刺激和培植,在机构、资金、政策上刺激和扶持,使之尽快形成规模经济,降低边际成本,积极创新出本地新兴产业竞争优势。要制定鼓励自主创新、限制盲目重复引进的政策,根据各县(市、区)资源禀赋和特点强化产业布局的顶层设计,避免招商引资过程中的“内秏”和产业布局上的“山寨”。

      (五)加快成果转化平台建设

      要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首先要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要充分发挥各类科技园区的重要作用,以培育形成特色产业集群为目标,坚持面向市场,有效集成科技、人才、资金等资源,采取产学研结合的方式,围绕重点行业和优势产业,在有条件的科技园区、科技型企业建立若干个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强化孵化器与自主创新源头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紧密结合。鼓励孵化器主动将孵化功能延伸到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形成科技成果转化的便捷通道,方便科技人员创业,源源不断地吸收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自主创新成果,促进以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创新成果为基础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组织设立各类产学研战略联盟,针对本行业的重大科技需求,联合开展科技攻关,不断扩大联盟内部及其与外部的交流协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进一步提升相关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强技术市场建设。建立服务功能齐全、交易有序的常设技术交易市场,大力发展各类科技中介机构,鼓励和引导科技中介机构积极开展与科技成果转化相关的技术交流、技术咨询、技术评估、技术代理、技术外包、技术培训等活动。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开展的技术开发与服务活动给予政策扶持。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