堰工智水 让绿水流淌成金银河
——都江堰市以河长制为抓手 推进灌区幸福河湖建设
——都江堰市以河长制为抓手 推进灌区幸福河湖建设
摘要:都江堰市以河长制为基石,统筹水生态、水资源、水经济服务社会发展,实现河湖水岸面貌持续改善,为“三遗之城”注入新鲜“水活力”。护好水生态,各级各类河长守河有责,联动上下游、左右岸、河长+生态司法筑牢河湖安澜屏障,控源截污和生态扩容两手发力,提质改善水生态环境;管好水资源,统筹打造城乡供水体系涵养水源、联通精华灌区渠系促好水与好田产好粮;盘活水经济,推动天府水文化建设国际人文会客厅实现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打造天府好水品牌发展绿色产业。都江堰市各级河长不断强化河湖长制,赋能“乡村振兴”提质增效,让绿水流淌成金银河。
关键词:河长制、水生态、水资源、水经济、幸福河湖
引言: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发出的建设“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伟大号召,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都江堰市委、市政府以河长制为抓手,统筹水生态、水资源、水环境治理,加快幸福河湖建设,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背景情况
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成都平原最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天府之源的都江堰市横跨岷江、沱江、锦江三大流域,是全世界为数不多拥有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三遗之城”,一直以来,都江堰市厚植“江河情怀”,这也让这座城市的发展,始终与“水”交织在一起。
古堰今朝的风采,体现着当代河长们“智水”的万千气象。如何守护好水生态,打造生态水美宜居家园,筑牢都江堰灌区安全屏障;如何守护好水资源,向下游输出优质足量的优质生态水源,为灌区核心示范区提供强力的水利保障;如何打造先进水文化,向世界更好弘扬都江堰,推动都江堰水利风景区和天府好水品牌高质量发展,皆是当下都江堰各级河长破题之要。
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护好水环境,共绘守护河湖生态蓝图
1.履职尽责担当作为,守牢水生态安全防线
都江堰市河长守河有责、护河担责、治河尽责,切实当好河湖“守护神”,全力守护水生态安全防线。遵循“县级河长主治、镇村级河长主巡主管”原则,动态优化设置县、镇、村三级河长481名,2023年巡河4.62万次,发现并解决问题292个。构建“巡河员+护河员+民间河长+网格员”协同管护机制,整合民间资源,发挥民间力量,4万余名社区干部、网格员、志愿者、群众、商户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汇聚起河长制工作的强大合力,共同守护都江堰源头好水。
2.“邻里”联动形成合力,筑牢水环境安全屏障
持续深化河长制改革,建立完善联动协调机制,上下游联动、左右岸共治,筑牢水环境安全屏障。开展重点河流“一河一策一图”桌面推演,联合阿坝州开展紫坪铺水库突发生态环境事件应急演练;深化跨区域河湖生态环境保护联防联控,联合灌区水管单位、上下游区县签订联防联控联治推进流域生态治理保护合作协议,开展跨区域联合巡河,共同推动流域水生态治理保护和河长制管理有效落地落实。2023年开展专项巡查3000余次、禁捕联合执法5次、完成177个河湖遥感疑似问题图斑核查并整改销号14个问题,完成6处河湖“四乱”问题整改。全市主要河流出境断面、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城市水质综合指数排名长期位列成都市第一。
3.联动生态司法力量,擦亮水环境安全底色
深化跨区域生态保护司法联动,打破体制壁垒约束,建立“河湖长+警长+检察长+法官”河湖管理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率先在全省建立与行政区划适度分离的环境资源案件管辖制度,与灌区河长、上游检察机关在成都市建立首个跨区域灌区保护协作机制及成都公园城市示范区都江堰精华灌区蓝网工程生态司法保护基地,打造“堰水清清”生态环境保护宣传警示教育基地。检察院以“定点派驻+巡回检察”模式开展生态旅游检察,并通过联席会议、联合调查、联合督办、信息共享等机制,推进“长江流域岷江水源”生态环境保护,已办理生态环境资源领域案件73件,审查逮捕34件98人,审查起诉39件105人,共同推动流域水生态治理和保护河长制管理落地落实,为都江堰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贡献司法力量。
4.控源截污生态扩容,提质改善水生态环境
都江堰市抓源头、严末端,实施污水处理厂扩容、出水水质提升、市政排水管网新改建、下河排污口整治等各项措施,全力提升水生态质量,守护美丽健康河湖。加快供排水系统PPP提升工程、水务一体化项目、城乡饮用水安全提升工程等项目建设,完成市政排水管网普查467公里,管网检测171公里,病害治理128公里,构建“七横二十七纵”覆盖城乡的供水排水一体化管网体系。完成38.393公里排水管网新改建、6.607公里排水管网修复,全市生活污水处理规模由9.89万吨/日提高至18.19万吨/日,县城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4.05%。推进农集区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管护,实现235个20户以上农集区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市域92.94%的行政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还人民群众清水绿岸、鱼翔浅底好风光。
(二)管好水资源,高效利用惠泽万千百姓
1.打造安全惠民城乡供水体系,多措并举涵养水源
实施城乡饮用水安全提升惠民工程,系统开展生活排污整治,持续提升生活垃圾处置质效,在不同领域、不同行业分类施策、精准施策,让每滴水都发挥出最大效益。都江堰市作为成都平原水源涵养地,以全省1.6%的水资源支撑了28%的人口,并向下游7市40个区县输水,灌溉面积千余万亩,全方位为2800余万人的生活、生产及生态用水服务,岷江流域都江堰段水质持续保持Ⅱ类水质,优良水体达标率100%,2023年都江堰市农村地区自来水普及率已提升至94.11%,成功通过全国第六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建设验收并正式命名,都江堰“千年古堰”水源治理保障市民饮用水安全获成都市“2023人民阅卷·十大市民点赞项目”第一名。
2.联通精华灌区五级渠系,建设好高标准农田
都江堰市通过不断强化流域整体性统筹和系统性调配,对都江堰精华灌区核心区干、支、斗、农、毛五级渠系联通整治,实施精确的水资源调配,有效提高渠系灌溉保障率和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率,让农业生产“细水长流”。完成羊马河区域灌区现代化改造整治工程建设,开展双涧槽支渠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改善灌面1.89万亩,打造8个万亩现代粮经复合产业园区,完成1.5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1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建设,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构建“省市县乡村联动、干支斗农毛互通”的一体化调水管水机制,再现水旱从人、美田弥望、产业兴盛的灌区盛景。
(三)盘活水经济,注入水利发展新质动能
1.发展智慧水利,实现“智慧大脑”精准管控
先秦时期,蜀郡太守李冰组织当地岷江两岸民众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而今,都江堰大力发展智慧水利体系,用“智”慧赋能都江堰水利事业发展,为都江堰河湖安澜贡献科技力量。打造全流域智慧化监管系统,整合优化饮用水水源地监管系统、全流域监控系统、物联感知系统,联网建设视频监控设备289套、水质自动监测站点30座、移动式电子围栏19套,构建起全流域、多层级的水质监测网络体系,实现“一屏统揽、一键调度”的城市智慧污染源管理场景新应用,成为覆盖都江堰全流域的“智慧大脑”,有效保障成都超大城市2100万人民的饮用水安全。
2.传承古堰文明,打造水文化“天府国际会客厅”
以河长制为抓手,联动都江堰灌区河长,深入实施水文化传承攻坚行动,推动水文化博览馆建设,传承古堰文明引领现代水利。每年的放水节,灌区民众四方云集都江堰,也吸引了不少外国驻华使节、媒体记者等参访都江堰景区,都江堰市委书记、总河长便化身导游河长,向国际友人全方位多角度体验中国式现代化万千气象的都江堰图景。2023年千余名市民游客与来自17个国家驻蓉驻渝使团共同见证了都江堰放水节,都江堰已经拥有了引领水文化与文明国际会客厅名片,展现了跨国界、跨语言、跨文化的交流与共融。
3.挖掘旅游资源,建设都江堰高质量水利风景区
以河长制助力建设都江堰高质量水利风景区,依托都江堰水利工程风景资源,因地制宜抓好河湖景区生态文明的建设与发展,充分发挥河湖景区涵养水源、保护生态等方面的作用,推动河湖风景区健康可持续发展。在全国发起组建国家风景名胜区河湖专委会并当选首任主任单位,促进河湖景区建设规范化、标准化工作,与国际接轨。发展景区导游工作者成为都江堰水利风景区“导游河长”,向全世界旅游来客宣传世界遗产和都江堰水文化,拜水都江堰远播四方。2023年全市接待游客突破2864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达398亿元,天府旅游名县复核考评连续四年全省第一。
经验启示
(一)强化机制是发展水生态基石的首要前提
都江堰市坚持“以水兴城”的底层逻辑,打破机制壁垒约束,统筹联动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建立“灌区河长”与“河湖长+警长+检察长+法官”工作机制,联防联控联治推进流域生态治理;坚持生态优先,全力推进涉水问题整改,加强河湖岸线精细化管理,坚定不移扛起上游责任上游担当,为成都平原2800余万人贡献优质饮用水,打造水生态美丽宜居、水资源节约集约、水经济绿色健康的智水模式,以“河长制”促“河长治”,筑牢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水生态基石。
(二)多措并举是推动绿色发展的着力环节
在都江堰精华灌区核心示范区充分借助数字孪生水利推动智慧水利体系,围绕构建现代生态水网,以河长制为抓手,夯实水安全保障与水资源支撑助力天府粮仓高标准农田更高质量发展;擦亮都江堰水利风景区金字招牌,率先发起成立国家风景名胜区河湖专委会并发布碳中和实现声明,将为全国水利风景区规范化与标准化建设、实现碳中和提供案例参考;全域做深做实基层河湖管理“解放模式”,通过社区联动、产业协作、企业共治、文化融合等方式,切实打通河湖管护“最后一公里”,畅通农村河湖“神经末梢”。
(三)因水制宜是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
都江堰市以水为魂,在实施“智水”新质生产力的同时,依托山水生态,转化河湖优势为产业优势,发展水产业和田园康养综合体,助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依托独具的雪山泉水资源,塑造“天府好水”品牌,吸引大型项目落地,形成水产业经济增长极。各级河长焕发古堰新活力,依托水文化底蕴,打造水文化与文明国际会客厅,实现水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百川聚海,万水齐流,都江堰市积极凝聚河长力量,创新发展形成都江堰市具有地域特色水利新质生产力,千年古堰焕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