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集体、企业”三位一体 用心用情共护美丽河湖
——眉山市彭山区团结村乡村产业发展与基层水环境治理融合共赢
——眉山市彭山区团结村乡村产业发展与基层水环境治理融合共赢
摘要:眉山市彭山区团结村是彭山区柑橘种植示范村,柑橘相关产值过亿元,多次被中央、省、市主流媒体报道,在贯彻乡村振兴方面取得不俗成绩。团结村境内水系纵横,横跨3个区县,市级考核河流王店河穿村而过,随着柑橘产业的蓬勃发展,带来的水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本着产业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基本要求,团结村不断总结经验,开拓创新,以基层河湖管理保护工作为抓手,构建了一套“政府、集体、企业”三位一体的河湖管护工作模式,走出了一条率先发展与绿色发展双赢的新路子。实践证明,水环境治理提升离不开基层河湖管护力量,而基层河湖管护又需要基层政府、集体、企业多方参与,只有基层各单位切实重视并参与到水环境治理工作中来,才能达到长治久安的治理效果,才能不断满足基层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态环境需求,才能不断提升基层群众的幸福感。
关键词:基层管护、产业发展、三位一体、 幸福感
引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推动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彭山区团结村在发展的同时也注重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特别是把河流治理作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载体,融入到产业发展大局中,与美丽乡村创建、乡村产业振兴等紧密结合。
背景情况
团结村位于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黄丰镇,地处岷江以东,距城区15公里,属浅丘山坡,面积6.3平方公里,人口2300人,辖区内有果蔬类企业27家。辖区内水网渠网密布,市级河流王店河穿村而过,境内长度5公里;有大小斗渠、支渠20余条,塘堰、坝坎60余处,其中红光支渠承担着彭山区饮用水水源地龚家堰水库水源补给的重任。主要产业为柑橘种植业,现有柑橘园11640亩,年产量1625万余公斤,产值近亿元,是有名的柑橘之乡。近年来,团结村先后获得了“四川省首批乡村治理示范村镇”、“第三批全国文明村镇”、眉山市“解放模式”示范村等荣誉称号。团结村在注重产业兴旺的同时,也高度注重生态宜居建设,在全区率先走出一条“业兴、水美、人和”的乡村振兴新路子。
第二批水利部标准化管理工程龚家堰水库
二、主要做法与取得成效
彭山区团结村作为彭山区柑橘种植示范村,凭借着丰富的种植经验和优质的柑橘产品,人均年收入达到了43000元。产业发展与基层水环境之间应该相辅相成、交相辉映、互相带动。但是,在基层水环境治理中,政府不投入、企业不用情、集体不用心等原因常常让基层水环境治理陷入困境,有力无处使。团结村主动作为,因村施策,积极探索构建“政府、集体、企业”三位一体的基层河湖管护“团结”模式,推动实现“政府企业共搭台、集体村民共唱戏”的基层河湖管护新局面,共同奏响“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幸福河湖新乐章。
(一)坚持政府引领,推动基层自主管护
彭山区、黄丰镇两级政府精准定位,高位谋划,整合资源,引领基层党组织、村集体组织、村级企业和村民主动投入基层河湖管护中,让基层河湖自治成为新常态。
1.健全制度,提升管护意识。充分学习借鉴“解放模式”,团结村成立了村党支部书记担任村级河长的村级河长工作室,下设党员志愿巡护队、河库保洁队、志愿宣传队三支管护队伍共18人,每月开展巡河活动不低于6次;设有固定专职的垃圾转运员和河道保洁员,负责村域内河道沿岸生活垃圾清理转运和河道保洁任务,河道保洁实现常态化;在政府带动作用下,团结村乡村水环境自我管护治理意识逐渐形成。
2.当好中枢,形成整治合力。政府牵头将基层水环境治理与区级其他部门活动相结合,开展了村“星级文明户”、“最美庭院”评选活动等,与城乡环境治理服务中心合作,将人居环境积分超市与解放模式积分超市相结合,每季度开展2次评比,张贴“红黑榜”,共同推进基层环境改善。
3.资金投入,推动生态修复。政府通过整合农业、水利、环保等多方资金对河渠进行生态打造,投入800余万元,建成亲水公园2座、广场1个、游步道8公里。原来脏乱差的河渠变成了老百姓茶余饭后休闲散步的好去处,让群众充分感受到水环境改善带来的舒适感,更加理解并积极参与到水环境治理中来。
(二)坚持集体带动,夯实河湖治理底色
1.依托集体经济保护河道,实现农资销售与农业废弃物回收统一管理。团结村村集体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坚持日常收集与集中行动相结合,对村内水果套袋、农药瓶、农膜等农资废物实行统一管理和回收,引导农药使用者及时收集农药包装废弃物并交回到集中存放点,不得随意丢弃。各农药经营单位和企业按照“谁销售,谁回收”的原则,切实承担起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义务。对不履行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或回收不彻底的,坚决依法从严处罚。同时,建立以各企业为主体的每月1次集中清理行动机制,对企业周边农资废弃物、河道沟渠废弃物进行集中清理,保障农资废物不入河,河渠岸线干净整洁,确保水生态安全。
2.依托集体收益养护河道,推动群众积极参与农村水环境保护。团结村召开村民大会,全民表决同意将河湖治理纳入村集体事项,村集体收入用于河湖治理与保洁,村集体收益部分用于基层管护积分激励兑现。团结村坚持爱河护河受奖励、污染河渠受惩罚原则,鼓励村民通过APP积分、农户卫生保洁与集体分红挂钩和《团结村乡风文明积分卡》等方式参与水环境治理与保护,积分可兑换商品农资等物资,推动形成了全民爱河护河氛围。同时,强化宣传氛围营造,将河湖治理元素纳入村集体活动中来,乡村大舞台、民间艺术表演等文艺活动融入了河湖保护工作素材,有力引导群众参与爱河护河治河行动,主动参与河湖管护的群众数量逐年递增。
3.依托集体力量监护河道,共守治污三道关口。团结村牢牢抓住河道“表象在水中、问题在岸上”的关键,结合本村实际,以守好企业排污口、河渠入河口、村民生活污水口三道关口为抓手,控源截污治水,尽最大努力削减入河污染物总量。一方面,依村规民约建立“红黄牌”处罚制度,依托“三支队伍”加强日常巡查监督,对首次排污行为按“黄牌”警告,要求自行整改,情节较重的按村规民约进行罚款;对再次排污行为按“红牌”警告,按村规民约最高罚款额罚款,情节严重的报环保部门进行处罚,全力防范辖区三道关口出现污水直排漏排问题。另一方面,按照“岸上与岸下齐抓、上游与下游共管、治标与治本同步”的治水新思路,聘请第三方水质监测单位对周边镇(村)开展环境监测合作,对三道关口进行延展,不仅巡查入河的污染问题,同时对外来输入、岸上1公里范围污染源也进行巡查,发挥上下游生态环境联防联控作用,进一步建立完善多方参与的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形成河湖管理保护合力。
(三)坚持企业协同,形成河湖管护合力
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是当前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表现,在农村水环境治理中,企业既要履行好自身的治污义务,也要勇于承担社会治理的企业责任。团结村有各类企业27家,其中:农膜回收企业1家,养殖企业2家,果蔬企业24家。为调动企业参与基层河湖管护积极性,团结村实行企业包保责任制,村集体与27户企业签订环境保护承诺书,明确企业权责:1.企业对自家企业周边沟渠和排口履行自我监管责任,积极配合相关部门的日常监督和检查,严格建立环境问题整改台账;2.自发组建企业巡河队,参与周边的巡河工作,相互监督偷排废水等行为,坚决杜绝发生沟渠堵塞和废水偷排现象;3.坚决扛起企业社会责任,在种植上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积极推广绿色防控技术,降低农药化肥对周边水体的污染。村集体对排污企业实行污染行为公示,对被多次污染公示企业在相关惠企政策上不予优先考虑。
团结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实行农资销售与废物回收统一管理
王店河生态修复治理前
王店河生态修复治理后
经验启示
(一)找准靶心。在基层河湖治理中,企业污染是重中之重,无疑是打靶的靶心,只有企业参与到治理工作中来,杜绝污染物排放入河,减小河湖生态压力,河湖治理才能取得成效。如果一边治理,一边污染,水环境治理工作将陷入屡禁不止、整而不改的恶性循环。团结村正是通过将企业生产与河湖管护成效成效挂钩,严格落实奖与罚,让企业有效参与到河湖管理中来,将企业污染作为重点来抓,切断了水污染源头,使治水不再做无用功。
(二)赢得民心。群众作为基层河湖管护的直接推动者和参与者,河湖治理只有得到群众支持,才能取得长治久安的治理效果。实施基层河湖治理,团结村水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环境变好了,间接助推了乡村旅游,带动产业振兴。柑橘产业也蓬勃发展,人均收入不断攀升。群众通过环境改善取得了实惠,同时也自然参与到治理中来,形成良性循环。
(三)恪守初心。河湖治理工作,政府是“领头羊”,只有“治河人”恪守初心,具有“守水有责、管水担责、护水尽责”的思想认识,才能带领治水事业蒸蒸日上。团结村由村党支部书记担任村级河长,坚持河长引领、压实责任的工作方针,对全体治河责任者推行“巡、治、考”三字诀,实行巡河要治河、实绩要考核的模式,评优评干与河湖治理成效相结合。
彭山区团结村通过创建“政府、集体、企业”三位一体基层管护模式,解决了产业发展与河湖管护之间的矛盾,使河长制助力乡村振兴不再是口号,努力实现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河湖长制治理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