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管理 助力河湖长制工作减负增效
——雅安市河长制湖长制信息化平台建设实践
——雅安市河长制湖长制信息化平台建设实践
摘要:河湖长制是加强河湖管理保护的重大制度创新,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工作以来,雅安市坚持从实际出发,创新构建村级河湖管护“解放模式”,并通过信息化技术应用探索河湖管护长效机制,在河长巡河管理、河湖长制考核、“解放模式”运转等方面通过“河长制+信息化”工作新模式实现“整治”向“长治”转变。
关键词:河湖长制、信息化、减负增效
引言:自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工作以来,雅安市河湖环境得到持续改善,河湖管护治理水平显著提升,2020年获国务院督查激励,2020年—2022年连续三年获得省级激励,雅安市村级河湖管护“解放模式”在省内外推广。在河湖长制实践过程中,雅安市“数智”河湖长制建设功不可没,进一步助推村级河湖管护“解放模式”做细做实,实现河湖管护数字化、高效化、精细化。
背景情况
雅安市位于四川盆地西缘,是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和重要水源涵养地,被誉为“天府之肺”“动植物基因库”。全市河流密布,水系发达,境内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99条,水资源总量163亿立方米。河湖长制工作推行以来,雅安市认真落实河湖长制决策部署,迅速组建由市委书记、市长任总河长、市委副书记任副总河长的河湖长制领导体系,将379条河流、33座水库、42处渠道纳入河湖长制实施范围,在全省率先建立村级河长制,落实市、县、乡、村四级河湖长1398名,实现水域河湖长无缝衔接、网格化管理。
在河湖长制工作实践中发现,常规的监管手段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工作需求,亟需开展信息化平台建设。一是河湖信息庞杂,涉及河长、河流、水库、渠道、排污口、堤防、水电站等基础数据。二是河湖长制涉及多部门、多行业,仅市本级就涉及总河长办公室成员单位18家、联络员单位16家,还涉及生态环境、水利、农业农村、住建等部门工作,考核繁琐、工作量大。三是河湖长人数众多,雅安共1398名河长,河长变更快,纸质的巡河记录无法实现巡河次数、巡河问题的精准统计和实时统计。四是村级河湖管护“解放模式”作为雅安市创新经验,传统管理方式效率低下、村级工作负担较重。五是在日常工作中积累了一河一策、一河一档、考核佐证材料、文件等大量图文资料,档案种类多、数量大,查找不便。
在此背景下,雅安市积极谋划建设雅安市河长制湖长制信息化平台(以下简称平台)。平台于2021年12月17日开工建设,2022年12月10日前完成项目建设。2023年1月1日项目正式投入使用,为河湖日常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有效提升河湖管理信息化水平。
主要做法
(一)“三个覆盖”搭建平台总体架构
雅安市系统谋划,落实200万元市财政资金用于平台建设,编制平台工作方案、建设方案,明确建设需求、建设目标和建设任务,提出了平台系统架构,实现“三个全覆盖”。一是以村为最小管控单元的河湖信息全覆盖,对市本级、8个县(区)、96个乡(镇)、659个行政村(社区)的行政区划进行划分和采集,将最小管控单元落实到村级;二是市、县、乡、村四级河长全覆盖,对河长信息与河流进行实体关联,实现四级河长巡河全过程管理;三是河长制工作全覆盖,涵盖生态环境、水利、农业农村、住建等部门工作,录入了河流、水库、渠道、河长、堤防、水电站、河长公示牌等基础数据,供市级、县(区)、乡(镇)、村四级河长办工作人员使用,并加入社会公众用户类型。
雅安市河长制湖长制信息管理平台系统架构
(二)“三个规范”统一平台标准体系
为实现雅安市河湖长制资源科学管理、长效发展,省、市、县各级资源共享、互联互通,避免重复建设、信息浪费,雅安市研究谋划编制河湖长制管理相关规范性导则、建立符合系统建设和共享要求的标准体系,编制了“三个规范”,一是《雅安市河长制湖长制综合管理平台用户权限管理规范》,保障系统安全、数据完整,规范用户操作;二是《雅安市河长制湖长制数据表结构和标识符标准规范》,规范基础数据库设计,服务于“一张图”建设;三是《雅安市河长制湖长制综合管理平台共享服务规范》,明确数据访问与共享标准,促进数据互联互通。
(三)“三项成果”服务雅安河湖管护
平台包括PC端、“雅安巡河”微信小程序APP、微信公众号“雅安河长制”三项成果。其中:平台PC端分为八大板块,分别是:—张图、指挥调度、基础信息、业务管理、村级管理、砂石监管、公示公告及用户中心,在业务管理中录入了一河一策、一河一档、健康评价等基础资料,值得一提的是平台中还嵌入2014年—2023年历史影像数据,辅助排查非法占用河道、违法采砂等违法行为;“雅安巡河”微信小程序APP,供河长(联络员)、总河长(副总河长)、河长办、解放模式运行填报4类人员使用,针对不同用户开发相应功能,满足各类角色使用需求;微信公众号“雅安河长制”及时公开相关河湖信息,拓宽公众参与治水管水渠道。
雅安市河长制湖长制信息管理平台PC端
主要成效
(一)巡河管理数字化,助推河长“智慧护河”
平台建成前,河长巡河管理依赖于纸质记录、逐级汇报、人工统计等手段,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容易出现信息滞后、查找困难、巡河记录本遗失等问题。平台建成后,“雅安巡河”微信小程序实时记录巡河轨迹、巡查发现问题及整改情况,开启“掌上治水”新模式。2023年各级河长通过“雅安巡河”微信小程序开展巡河72257人次,发现并整改问题1612个,巡河相关数据同步推送至四川省河长制湖长制基础信息平台,实现信息互联互通。通过数智化平台,实现了巡河记录自动生成、问题处置实时跟踪、工作台账电子化管理等,可多维度分析研判巡河完成情况及潜在问题,通过一键群发提醒短信,及时督促河长完成巡河任务。值得一提的是,雅安市率先提出了“实际巡河次数”和“有效巡河次数”的概念,1天多次巡查同一条河流在统计时只计算1次,避免出现形式主义的“打卡式巡河”。另外,率先实现以单个河长计算巡河达标率,巡河统计精确到个人,实现“智慧护河”。
“雅安巡河”微信小程序使用页面
(二)考核监管高效化,助推基层“减负增效”
平台建成前,各县(区)、市级河长联络员单位每年需根据考核细则(100多项指标)一一梳理工作开展情况,提供佐证材料,装订成册上报市河长制办公室,工作任务繁重,基层意见很大。市河长制办公室要集中组织生态环境、住建等部门进行评查,对大量的纸质资料进行翻阅,工作量大、效率低下。平台建成后,工作人员在平台考核模块中将考核细则录入系统。各县(区)、市级河长联络员单位在平台上传佐证材料,并自评打分。各相关职能部门通过分配的账号对所负责的内容进行打分,平台自动汇总考核成绩并排名。通过“数智”管理,极大地简化了考核程序,减少了资料维护成本和专人长距离报送等尴尬,不仅提高了考核效率,而且考核过程透明可追溯,切实做到为基层减负增效。
(三)村级管理精细化,助推村民“治水护水”
2021年,成功在名山区百丈镇解放村探索构村级河湖管护“解放模式”,以村级河长工作室统领各项工作,成立党员志愿巡护队、巾帼志愿宣传队及河湖保洁队等群众管护队伍,设立乡风文明生态超市,激发村民参与巡河护水的积极性,已在全省2.6万个村及黄河流域的青海、甘肃、宁夏等8个省份全面推广。平台建成前,河长工作室、群众队伍等需要填报纸质台账表,不仅效率低下,而且信息查找困难、统计汇总不便。雅安市结合工作实际,在平台中创新设置“村级管理”模块,开发村级河湖长制管理系统,将村情、水系概况、“解放模式”等信息录入系统,各村利用小程序实时填报“解放模式”运转情况,平台自动统计河长工作室、群众管护队伍、乡风文明生态超市运转情况,在全省率先实现“解放模式”信息化,并将村级作为信息化系统的最小单元进行管控。通过“数智”管理,大大减少村级工作台账记录表和相关统计表填报量,为“解放模式”的全面推广和常态化运转奠定了坚实基础。
雅安市村级河湖长制管理系统
经验启示
(一)数智河湖建设是河湖管护的重要手段
河湖管理保护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上下游、左右岸、不同行政区域和行业,工作量大、信息内容多。雅安市河长制湖长制信息化平台初步实现了河湖长制及河湖管理信息化,提升了河长履职能力,强化了河湖空间管控,提高了河长办工作效率,减轻了基层工作负担,在加强河湖管理保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方案实用是搭建平台的工作基础
河湖管理是一个既有直接管理又有间接管理,既有横向多部门协同管理又有纵向多层级垂直监管,既有河湖长亲自督导又有社会公众参与监督的复杂管理体系。要充分发挥各级河长办的牵头和主导作用,针对不同的角色需求,进行充分的调研,做好总体设计,编制符合工作实际的需求分析和方案设计。同时,要出台信息化建设相关指导意见和技术指南,便于后续的改造和完善。
(三)技术运维是平台有效运转的关键环节
雅安市在建设平台时,要求建设单位在完成建设后,指派专业技术人员负责3年的后续运维。平台使用之初,运维人员针对各级河长、河长办及联络员单位开展了13场覆盖500余人次的培训、宣讲,提升了各级河长、河长办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在使用过程中,运维人员根据河湖管理的实际需求,多方听取用户的意见,优化完善223项基础数据和50项平台功能,确保平台正常、有效运转,得到了用户的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