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得碧水利千秋 兴水惠民促发展——资阳市安岳县书房坝水库纳入河湖长制管理工作实践
摘要:书房坝水库作为安岳县的重要水利工程,曾面临基础设施老旧、管理能力不足、水环境恶化等多重挑战。推行河湖长制后,资阳市和安岳县更加重视饮用水水源地保护,设立市、县、乡、村四级河长,建立“一河一档”,编制“一河一策”,开展健康评价,推动“单向治理”向“系统治理”转变。水库管理单位与县级主管部门、镇村属地建立常态化协同联动机制,全面共享数据信息成果,多形式开展水法规宣传,规范了水库的日常管理,整改了一系列典型遗留问题,水生态环境持续好转,老百姓喝上了“放心水”,社会经济发展所需水资源得到有效保障。
关键词:系统治理、长效管护、绿色发展
引言:2016年--2017年,中办、国办先后印发《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关于全面推行湖长制的意见》,要求设立河流、湖泊、水库的河长,实行“一对一”管护。全面推行河湖长制,目的是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等为主要任务,构建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河湖管理保护机制。安岳县通过精准施策、系统治理,有效解决了书房坝水库的环境问题,实现了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的良性循环,为维护河湖健康生命、实现河湖功能永续利用提供制度保障。
背景情况
安岳县位于沱涪两江分水岭,多年人均水资源量不足500立方米,严重缺水。为解决当地的农业灌溉、生活供水等问题,安岳县于上世纪70年代中期,修建了书房坝水库,集雨面积135.74km²,为不完全多年调节水库,总库容6730万方,正常库容为5440万方,死库容为1550万方。
水库建成后,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最新要求,水库保护面临一些突出问题:一是保护区的禁止事项。水库建成时未作为饮用水水源地,未划定保护区,相关法律法规也不健全,在2020年划定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有12户住家人户,搬迁工作面临巨大的困难。二是违规养殖问题。上世纪90年代,库区群众在水库水域围垦造塘16处420亩、网箱养殖1448口52亩,水库滩涂、水域被侵占,库容减少,水环境、水生态受到严重破坏。三是治污设施不完善。推行河湖长制前,所涉镇村污水处理设施几乎为零,水域沿线垃圾全部入河,上游入境水质为劣Ⅴ类。四是渔业秩序混乱。2000年前,外出务工人员少,水库周边群众“靠水吃水”,违法捕鱼现象非常突出,镇村没人管,水库管理单位管理能力和水平不够。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布局,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推行河湖长制,发出了“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伟大号召。安岳县委、县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率先重点突破事关人民生命安全的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坚持依法治理系统治理,既治乱又治病治根,集中力量啃下了一批“硬骨头”,水库面貌得到改善,社会经济发展得到保障。
主要做法及成效
书房坝水库集雨面积大、覆盖安岳县和乐至县,历史变迁久,问题点位多,跨区域管理较为困难,安岳县依托河湖长制开展了问题排查梳理和系统治理,建立了水库良性管理机制,更好服务了经济社会发展,初步实现了水库安澜、生态、景美的发展目标。
(一)建成河湖长制下好“先手棋”。资阳市把迎接第一轮中央环保督察和落实河湖长制任务有机结合起来,设立书房坝水库各级河长并明确职责,从啃“硬骨头”开始压实河长责任,真正实现“有人管”“管得住”。建成高位组织体系。设立市级河长2名、县级河长3名、镇村河长20名,全面建立了“河长+部门+镇村+水库管理所”的责任体系。近3年,各级河长巡河497次,水质保护队巡河1100余次,发现解决问题88个,实现河湖长制从“有名有实”到“有能有效”的转变。建成严密推进体系。编制实施“一河一策”管护方案、年度“四张清单”,率先完成健康评价,全面做实河湖长制基础性工作。安岳县与乐至县签订联防联控协议,在交界处设置水质检测断面,每月检测每月通报;水库管理所与水域周边镇村签订联防联控协议,明确管护界限,共同守好“责任田”。建成重点攻坚体系。针对水库遗留问题,建立河长牵头、司法协助、镇村溯源、政府兜底的攻坚体系,县级河长现场办公、了解实情、分析症结、研究对策;镇级河长组织制定工作方案,多措并举,综合施策;村级河长用心用情做好村民思想工作。在保证“零上访、零投诉”情况下,取缔网箱养殖1448口,依法拆除围垦河道的塘堰16处,拆除一级保护区内房屋13处。
河湖长制的建立,为水库管理保护充实了力量,进一步明确了水库管理各方的任务和责任,组织体系不断健全、推进体系更加科学、攻坚体系依法可控,上游入境水质由劣Ⅴ类提升为Ⅲ类,水库管理保护突出问题得到全面清理,水环境面貌焕然一新。
(二)坚持系统治理下好“制胜棋”。实现了“有人管”,第二个难题是如何统筹各方力量,全面推动综合管护,实现来水有保障、水质有提升。安岳县站高谋远,用引、治、供“三招”彰显了管护成效及价值。实施引水工程保源水。提前谋划,精细布局,同步规划建设毗河供水一期工程配套渠系“蟠书补水渠”,投资约2700万元建成3.9公里渠道,实现毗河供水一期屯蓄水库蟠龙河水库向书房坝水库补水,设计年补水8040万方,2023年补水2560万方,有效保障生产生活用水。实施综合管护提水质。全面贯彻落实管护方案和“四张清单”明确的工作任务,集雨区内建制镇污水处理厂全覆盖,行政村污水治理率达到75%;建成一、二级保护区隔离设施5.2公里,设立界标40块,安装饮用水水源地标示标牌44块;调整产业结构取缔棉花、柠檬等,有效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水质提升为Ⅱ类。实施供水工程显效益。源水得到保障下,安岳县先后投入1.35亿元实施供水工程。实施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恢复灌面3.49万亩,改善灌面8.35万亩,为壮大“西部粮仓”提供了坚实后盾;实施水厂扩能,将日供水量2万方/d增加至4万方/d,推动安岳拟申报化工园区获得规划水资源论证批复。
通过系统治理、综合施策,水库源水补水渠道完成建设,偏枯年份水量也能得到有效保障,水库水质已由Ⅲ类提升到Ⅱ类,更能让百姓喝上“放心水”;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0.48提升到0.66,农业节水成效明显;乡级饮用水水源地调整为县城饮用水水源地,供水水厂制水能力翻番,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三)打造渔业样板下好“保障棋”。水治理好了,第三个难题是如何最大限度利用水资源发展水经济,保障水库管理单位良好运转。安岳县邀请专家充分论证,决定探索“以水养鱼,以鱼养库”模式,打造生态鱼品牌。争取支持控成本。积极向社会争取,获得捐赠渔政执法船1艘,有效管理渔业资源的同时提高渔政执法管理水平。每年协调农业农村部门投放滤食性鱼类,2023年投入约6万余斤,有效防治藻类和富营养化现象,节约成本20余万元。整合力量管秩序。水库管理单位会同周边乡镇加强对库区群众的宣传引导,设置禁捕、禁钓标语。水库落实专人,分组分班24小时巡查,村干部结合巡河作为管理单位的“探头”,做到水域陆域共同巡查。2023年共劝离钓鱼者1700余人,留置钓鱼工具300余件,收缴偷鱼网具60余张,形成了禁渔工作高压态势。打造品牌创收益。水库管理单位积极探索绿色生态养殖,充分利用优质水资源,结合水库地理环境,大力发展“四大家鱼”原生态养殖,深受市场消费好评,产品远销成都、重庆等大都市,打造出了书房坝生态鱼品牌,年产量10万余斤,年收入60余万元,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
渔业资源作为主要经济收入,水库管理单位坚持“小投入、大回报”思路,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充分发动周边村社干部,建立起一套成熟的生态养殖技术和合作机制,形成渔业资源发展管理合力,渔业资源每年创收60万元为水库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
(四)发展农旅融合下好“长远棋”。水库有人管、管得好,水源、水质、管理经费也得到了保障,第四个难题是如何带动周边发展产业,实施乡村振兴,真正实现人水和谐发展。安岳县整合资源,因地制宜创建水利风景区和农文旅融合示范区,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乡村升级变景点。依托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卧佛院独有的石刻文化资源,以卧佛院为核心,沿跑马滩水域沿线,辐射周边3.6平方公里,规划建设以鹿野谷、竹溪谷、静心谷、水月集商业街、卧佛院为主要内容的“三谷一街一院”,致力打造集旅游度假、会议酒店、考古研究、商业物流于一体的成渝中部康养旅游区。文化加持创品牌。单一的发展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下群众的出游需求,安岳县依托石窟·卧佛院景区存留的大批唐宋摩崖石刻与造像,与重庆大足区联合建设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共同打造“资足常乐”品牌,联合出品的纪录片《镌刻千年的巴蜀印记》《我们的故事》被国家图书馆永久馆藏,增强消费者的消费体验。产业发展添引擎。卧佛镇积极适应旅游市场新变化,积蓄新动能,将景区创建和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有机结合,让越来越多的群众搭上“旅游快车”。按照“以农为本、产业兴旺、群众富裕”的思路,极力推动新型农业产业“规模化、特色化、一体化”发展,推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
安岳县整合水利、农业、文旅的项目资金,成功创建了省级卧佛水利风景区,也在如火如荼推进农文旅融合示范区建设,同时建成21公里双向4车道的卧佛旅游大道(渝蓉高速安岳北出口直达卧佛镇),车程由原来的一个半小时缩短至半小时,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经验启示
(一)设立河长是推行河湖长制的基础,必须把责任压得实而又实。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实现河畅景美、水清岸绿,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水库管理保护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不同区域、不同部门,只有全覆盖设立河长,明确各级河长各级部门责任,才能提高管护质效。资阳市和安岳县以设立河长为管好书房坝水库的“先手棋”,抓住河长这个“关键少数”,发挥“头雁效应”,形成有效的压力传导机制。安岳县逐步完善总河长指挥、县级河长协调、镇村河长落实的工作机制,推动每片土地、每段河流有人管、管得好,攻坚拆除了沉积多年的“四乱”和网箱养殖等问题。
(二)系统治理是推行河湖长制的关键,必须把措施理得细而又细。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必须坚持区域共治、水岸同治,统筹好水资源保护与水环境治理,统筹好河湖生态空间管控与水污染防治。推行河湖长制之初,资阳市将书房坝水库纳入河湖长制管理,先后编制两轮“一河一策”管护方案,每年编制“四张清单”,2021年更是对其开展了健康评价,进一步找准问题分析原因。安岳县统筹上下游、左右岸,逐一摸排问题,围绕水资源保护、水域岸线管理等“六大任务”制定管护任务,近年来,投入6000余万元,实施了12个项目,推动水质从Ⅲ类提升到Ⅱ类。
(三)健康发展是推行河湖长制的核心,必须把效益算得准而又准。水库管理保护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只有充分发挥水库水资源的综合效益,才能持续维护河湖健康生命,实现河湖功能永续利用。安岳县提前谋划,提升水源保障能力,实现乡镇饮用水水源地调整为县城饮用水水源地,源水费年收入增加10万元,保障了拟申报化工园区用水需求,财政年收入将增加100亿元以上,进一步推动高质量发展;利用优质水资源养殖生态鱼,水库管理单位联合村社干部织密管理监管网,年均收入60万元保障水库管理运转,确保人民生产生活安全。
(四)联防联控是推行河湖长制的保障,必须把机制建得明而又明。水库管理保护涉及上下游、左右岸以及陆域、水域,必须建立清晰的联防联控机制,明确各方“责任田”才能形成工作合力,才能杜绝管护盲区。安岳县结合书房坝水库管护实际,与上游乐至县签订污染防治联防联控协议,明确污水处理厂建设时限,设置漂浮物拦截网,新增水质监测断面明确水质达标时限。水库管理单位与水库周边村社建立垃圾巡查清理联防联控机制,校核洪水位以下由管理单位负责,以上由村社负责,现场交底,推动水域垃圾得到有效管控,水面实现源清流洁、清洌可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