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解放模式”三周年:河湖焕新颜 乡村展新貌
“就是在河岸清理了些垃圾,发现问题就报告给村里,都是顺手的事,没想到还能收到礼品,太感谢了!”1月12日,四川省雅安市解放村村民刘大爷兴奋地说。当天,解放村举行“解放模式”三周年暨河湖长制宣传进乡村和乡风文明生态超市评比活动,刘大爷和许多村民收到了乡风文明生态超市发放的丰厚奖品,而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积极参与河湖保护与治理。
正是因为村民的集体参与,打通了基层河湖管护的“最后一公里”,辖区河湖的生态环境实现了历史性转变,基层河湖管护“解放模式”也由此诞生。
据了解,基层河湖管护“解放模式”,是以打通河湖管护“最后一公里”为目标,通过完善村级(社区)河长设置、健全工作机构、增强管护力量,发动和带领群众共同参与河湖管护,从而实现基层河湖共建、共管、共治、共享的独具四川特色的创新机制。
探索建立筑牢河湖管护根基
解放村河流、沟渠、水库分布密集,过去月亮湖由于河湖管护责任落实不到位,湖岸杂草丛生,湖水浑浊发臭,周边产业结构落后,相关污染问题屡禁不止,严重制约着当地社会经济发展。
“2017年全面实施河长制后,我和6名村级河长各司其职,经过一系列管控治理后,月亮湖水质逐渐变好。”解放村党委书记、村级河长彭启华说,“然而由于当时小沟小河、水库渠道还管不好,污水处理设施也没有,村民环保意识差,导致水质反反复复无法彻底‘根治’。”
改变源于2021年,水利部指导解放村建立河长工作室、组建河湖管护队伍、设立乡风文明生态超市,打造了“一室三队一超市”的基层河湖管护体系。
据介绍,“一室”指河长工作室,统筹负责村级河湖管护各项工作,实现基层阵地标准化规范化;“三队”指党员志愿巡护队、巾帼志愿宣传队、河湖保洁队三支队伍协同发力,开展巡查、宣传、保洁活动;“一超市”指乡风文明生态超市则通过积分兑换奖励,激发群众参与河湖管护的积极性。
四川省河长制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解放村通过机制有效运转、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解放村河湖生态环境发生了历史性转变,为四川农村河湖管护启发了新思路、探索了新路径。
2022年,四川进一步提炼解放村的治理做法,总结形成了“以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为核心、以健全的体制机制为关键、以完备的管护队伍为重点、群众广泛参与、持续实现生态价值”的“解放模式”。
全面推广 “解放模式”全省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为持续推动农村河湖面貌有效改善,有效助力全省河湖管护水平整体提升,2023年四川深入学习“千万工程”经验,在全省范围内持续推广“解放模式”。
2024年,四川再次印发指导意见,要求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工作机构、优化制度体系、带动全民参与,持续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在全省选取1054个村(社区)进行重点打造,形成了一批机构制度完善、管护力量充实、群众参与度高、河湖管护成效明显、生态价值转换较好的典型示范村,以点带面推动全省河湖管护水平整体提升。
蓝图已绘就,如何抓落实?四川以坚定的决心和有力的行动,打出一套“组合拳”,确保“解放模式”在基层河湖管护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健全机制,不断完善治理体系。颁布《四川省河湖长制条例》,厘清职责,提供法治保障;各地建立工作制度,明确管护标准和频次,形成常态长效机制,充分调动村级河湖长积极性;完善联防联控机制,提倡“多走1公里”,加强区域协同合作。
——共建共享,不断营造护水氛围。制定“三不四要”等村规民约、通过“乡风文明生态超市”“绿水币”等形式开展正向激励、开展河湖长制“进乡村”、村民“坝坝会”等活动,引导群众转变破坏河湖生态环境的陈规陋习,提升群众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营造浓厚护水氛围。
——绿色发展,不断显现生态价值。通过农村环境整治以及水美新村建设等项目手段,改善水环境、美化水景观,为地方特色产业发展奠定优质的资源基础,深入挖掘河湖治理与地方产业发展的契合点,打造乡村旅游、水文化小镇、康养休闲等特色产业,让农村河湖治理的生态红利切实惠及广大群众。
相关数据统计,截至目前,全省2.7万个村社完成推广、建立河长工作室2.4万个、组建河湖管护志愿队伍5.6万个、设立“乡风文明生态超市”1万个,更是涌现出绵阳市盐亭县龙泉村、眉山市仁寿县冲天村、遂宁市船山区白鹤社区等一批机构制度完善、管护力量充实、群众参与度高、管护成效明显、生态价值转换较好的典型示范村(社区)。
实践成效走向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
如今,解放村月亮湖水质从原本的劣Ⅴ类逐步改善,现已稳定在Ⅲ类,完成了从“臭水沟”到“美丽河”的蝶变,“生态水”和“发展水”正促进乡村全面振兴。这一变化,正是“解放模式”落地生根、村民共同参与、生态保护深入人心的直接体现。
随着河湖环境的改善,解放村顺势而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
如今的解放村,河畅水清、岸绿景美,月亮湖边已经陆续发展起来了15家特色民宿,吸引了大量的成都周边游客前来体验,遇到节假日,更是一房难求。
据介绍,解放村的乡村旅游业发展如火如荼,平均每年接待游客50万,带动全村就近务工100余人,每年增加群众务工收入300多万元,大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居住在明月湖畔的民宿高老板感慨道:“当年我跟我老公在深圳打工,对于开民宿,我心里是没有底的,但那时镇上和村上的领导亲自上门做工作,消除了我心里的顾虑,我也准备放手一搏,现在我就后悔房间弄少了,这周末的房间已经全部预定出去了,周末都又休息不成了。”
目前,基层河湖管护“解放模式”已在四川实施三周年,以其创新性、实效性和可推广性,形成了由“落地生根”到“开花结果”的新格局,为四川乃至全国基层河湖管护提供了宝贵经验,正引领着四川农村河湖走向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良性发展之路。
四川在新的起点上如何发力?四川省河长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以‘解放模式’为抓手,加强农村河湖管理保护,会同有关部门加力推进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河湖管护基础;强化宣传引领,持续激发群众治水热情,营造全社会共建共管的良好氛围,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深度挖掘“河湖+”融合发展产业和项目,打造以优美河湖环境为依托的绿色产业链、生态农业带、优质服务业体系,形成绿色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拓宽“绿山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助力乡村全面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