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简报2018年第84期
四川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8年7月4日
昭化区创新人才引进机制
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广元市昭化区针对脱贫攻坚人才匮乏和引进周期长、难度大等突出问题,着力构建脱贫攻坚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创新推出“一站式”高校引才机制,将报名、测试、签约等环节搬到高校,将传统招引流程压缩为3天,一次性引进急需紧缺人才58名,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一、突出“三个精准”,深度谋划
一是精准发动强组织。区委始终将人才招引作为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来抓,成立了以书记、区长为“双组长”的专项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综合协调、宣传推介、考务监督等7个小组,专题研究招引方案、合作交流等工作,与高校商议校地合作等事宜,初步与四川大学等5所高校达成校地合作意向。二是精准设岗定标准。紧扣昭化人才队伍结构优化和领导班子专业化建设等实际,设立人才专项编制40个、医学类专项编制18个,面向四川大学等国家“双一流”高校,引进经济学、 工学、医学等7个学科门类33个专业类别急需紧缺人才。设置建设、交通、经信等区级部门及产业发展重点乡镇10个副科级岗位,着力引进储备一批专业化高素质执政人才,引领转型发展。三是精准对接广宣传。选派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一把手”组建招才小分队5个,分别到13所高校,开展宣传推介、校地对接等工作。推行“线上+线下”推介模式,在网站、微信、QQ等媒体发布引才公告,在图书馆、食堂等设立“引才服务站”,重点推介人才需求和政策待遇等情况,现场发放宣传资料5000余份,接受咨询2300余人次。
二、严把“四个关口”,高效引才
一是严把报名审核关。推行现场与网络报名“即报即审”机制,简化报名流程,从严审核考生年龄、学校类别、学历专业等资格条件,招才小分队负责13所高校现场报名和资格初审,区人社局负责终审并即时告知考生审核结果,先后报名410人,资格审核通过308人。二是严把测试选拔关。优化测评流程,将能力测试时间压缩至1天,抽调35名行业专家骨干对本科生笔试进行阅卷,本科生按照不超过1:5的比例进入面试环节。同一岗位的研究生和本科生在同一套试题、同一组考官的条件下进行面试,考官组根据岗位人员总体情况综合评定面试成绩,从严考准考实。三是严把考察签约关。整合招才小分队力量,由组织、人社和用人单位选派骨干力量组建考察组7个,采取现场查阅档案、座谈了解等方式,集中2天时间对引进人才进行全覆盖考察,考察结束后就地研究决定拟引进对象, 随即与引进人才签订引进协议,给人才吃一颗“定心丸”。四是严把人才分配关。坚持“人岗相适、人尽其才”原则,充分考虑人才专业、特长、性格等因素,结合领导班子结构模型和人才队伍等实际,科学制定人才分配方案,并经区委常委会审定,10名优秀人才挂职担任副科级领导,48名急需紧缺人才充实到产业发展、项目投资、脱贫攻坚等一线淬炼。
三、强化“三大保障”,广纳英才
一是强化政治保障。对国家985、211工程高校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及以上优秀人才,综合个人专业和考核等情况,直接调整到副科级领导岗位挂职锻炼,第二年按规定可通过特设岗位提拔担任事业单位副科级领导。对国家985、211工程高校全日制大学本科生,工作满一年且考核优秀的可调整到副科级领导岗位挂职锻炼。二是强化经济保障。逗硬执行昭化人才十条,对引进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及以上的,给予每人8-300万元安家补助和500一600元/月生活补助。对国家985、211工程高校和急需紧缺医学专业全日制大学本科生,给予每人3万元安家补助和300元/月工作补助。急需紧缺医学类全日制大学本科规培生,给予每人8万元安家补助和500元/月工作补助。三是强化机制保障。推行高层次人才“无障碍”流动机制和专业技术人才“低职高聘”,畅通人才晋升渠道。建立领导干部“1+1”帮带机制,县级领导带头联系帮带优秀人才1名以上,在家属调动、住房保障等方面实行“保姆式”服务。强化人才退出机制,引进人员试用期1年,考核不合格者解除聘用合同;未满5年服务期而离开的,按比例退还未服务年度的安家补助。
旌阳区实施“五改三建”
扎实推进贫困群众人居环境改善提升
德阳市旌阳区在全面完成贫困人口减贫任务基础上,以实施“五改三建”项目为载体,进行“改厕、改厨、改圈、改水、改路、建园、建家、建房”,扎实推进贫困群众人居环境改善提升。为全面补齐贫困户人居环境短板,旌阳区将再安排各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400余万元,对摸底核实的800余户有改造需求的贫困户全部纳入提升改造计划,分批、分阶段组织实施,为持续巩固脱贫成效,切实提高脱贫质量,实现全面小康,奠定坚实基础。
一、激发动力,由“要我改”向“我要改”转变
一是强化宣传动员。充分运用各类媒体、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努力营造美丽、文明、宜居的舆论氛围,增强贫困群众“讲文明、讲卫生,保护环境、爱我家园”的思想意识。组织帮扶干部通过入户走访,与贫困群众交流谈心,让贫困群众对实施“五改三建”入脑、入耳、入心;二是健全激励机制。组织贫困群众整理家务和打造院落培训、开展“十评一创”活动、提供清洁卫生公益性岗位、实行正面表彰激励和反面批评教育等方式,促进贫困群众不爱卫生、不重环境的旧观念转变,提高贫困群众文明程度,讲卫生、爱清洁等生活习惯也逐渐成为众多村民的自觉行动;三是尊重群众意愿。淡化“五改三建”项目计划安排作用,以充分尊重群众意愿为基础,注重激发贫困户提升改善人居环境积极性和主动性。由贫困群众以“户”为单位,按照自身需求主动申请人居环境改善提升。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方式,鼓励贫困户积极申报项目。据统计,全区需改厕616户,占10.3%、改厨798户,占13.4%、改圈427户,占7.2%、改水153户,占2.6%、改路420户,占7.0%、建园93户,占1.5%、建家869户,占15.6%、建房937户,占15.7%。2018年,共有996户申报项目,涉及改厕576户,改厨527户,改水83户,改圈33户,改路87户,建家531户,建园64户,建房121户。
二、长效联动,由“一家唱”向“大家建”转变
一是层层明确责任。严格落实脱贫攻坚区、镇、村一把手负责制和乡镇长直接分管制,全区各乡镇党委、政府分别成立专项工作小组,对“五改三建”项目做到亲自安排、统筹指挥、严格督查。区级相关部门和乡镇经过全面调查、讨论交流、反复修改,形成《旌阳区贫困户人居生活环境提升项目实施方案》,由区扶贫移民局作项目主管单位,进一步强化责任、细化措施、明确任务,区财政局、区委农工办、区财政局、区住建局等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共同推进项目实施。严格按照“责任制+清单制”定期督促检查,并通报进展情况,确保责任落实到位;二是带动群众参与。各村结合项目建设内容和当地贫困户实际,经贫困户同意并委托,发布“五改三建”项目信息,在村内公开选择施工队伍,按照建设标准和贫困户需求,统筹推进本村项目,贫困群众或当地群众根据自身劳动力和技能实际,通过“投工投劳”“村民自建”方式参与项目实施,充分带动群众自己动手建设家园;三是多方筹措资金。2017年—2018年,投入各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840余万元,各帮扶单位、辖区企业、爱心人士投入各类帮扶资金160余万元,对3000余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实施人居环境实施改造提升。并整合相关行业部门在农村危房改造、农村安全饮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环境综合治理、文化活动场所改扩建等方面投入资金约10100万元改善农村整体环境。
三、监督问效,由“单方监督”向“综合监督”转变
一是强化基层监督。在建设过程中,村监委会安排专人,实时对施工进度、质量进行监督把关,对不符合标准的及时通知整改,发放整改通知单,限时整改;乡镇纪委不定期对实施过程进行抽查监督,确保项目质量过关,贫困户满意;二是贫困户全程监督。由施工方提供项目质量验收凭证,贫困户作为项目的监督主体,对建设内容、标准、质量、验收、资金等进行全程跟踪监督,把贫困户是否满意作为项目建设的首要检验标准;三是注重结果导向。项目按照“三级”验收程序进行验收,首先由项目村组织第一书记、三委干部、村民代表组成验收组逐户验收,再由项目乡镇组织纪委、财务、脱贫办等人员参加抽查复验,最后区脱贫办以贫困户满意率为主要考核指标进行项目效果测评,确保惠民工程见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