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6

脱贫攻坚简报2018年第32期

  • 2018年03月11日 17时14分
  • 来源: 四川扶贫与移民网
  • 【字体:
  • 四川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8年3月9日

    打开“产业兴旺”之门

    畅通贫困群众脱贫之路

    ——什邡市积极探索产业扶贫开发新路

      德阳什邡市辖14镇、2街道、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总人口43万,属于典型的“插花式”贫困地区。近年来,什邡市着力开拓产业扶贫开发的新路子,结合各乡镇资源优势,因地制宜,确定农业主导产业,有效的促进了农民脱贫致富。全市累计整合资金4500万元,开展产业化扶贫工作,带动全市贫困农户3900余户,平均每户增收600余元。全市贫困人口由2013年的16301人减少到1121人。

      一、订规划谋布局,精细定位“产业发展”新方略

      一是深入调研分析摸底。按照“户调查、村统计、镇汇总、市分析”的原则,通过市镇村干部进村入户发放调查表、座谈交流等方式,对镇村产业、群众意愿、问题困难等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建立意见建议台账,经集体研判确定产业发展规划定位。二是精准制定发展规划。以贫困村、贫困户实际情况为依据,注重将个性化产业扶持纳入全面统筹,制订什邡市农业发展规划,以特色产业为引领,从促进产品精深化加工推进产业多元化发展、培育国家、省、市名优知名产品提升产业品牌效应、创新电商营销模式拓宽产业供销路径三个方面入手搭建全产业链开发集群,形成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新模式。三是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建立健全长效激励机制,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尽其力、各记其功”的原则,整合政府、社会资金资源,实施农业产业化项目,通过项目带动,促进优势产业的发展。2017全市扶贫特色优势产业向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快速发展,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人均收入大幅度增加。

      二、调结构优品质,加快建设“产业发展”新基地

      一是创新驱动走高端。依托乡村振兴战略,发挥自身资源优势,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发展引进皇菊、有机蔬菜等高端农业产业,建成特色种植基地12个,有效带动贫困户增收。2017年以马祖镇为主的皇菊种植基地,种植皇菊1000余亩,创新开展的“9+1”扶贫新模式不仅对马祖镇自身拥有的特色产业基地、专合社、地标产品、旅游等资源进行了充分整合,还借力保险、金融机构、科研院所等外部资源,形成了脱贫攻坚新合力。以马井、南泉、洛水等乡镇为代表的有机蔬菜种植基地,种植有机蔬菜3万余亩,创新开展的“电商+扶贫”模式,有力激发贫困户致富新动力。二是产业配套聚龙头。投入资金1500余万元,做好水利、基本农田、田间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成功打造叶烟、川芎、黄背木耳等种植基地4个,发展特色栽培面积达9万余亩,种植黄背木耳2.3亿袋。2017年,师古镇探索扶贫+订单模式,在充分协商的基础上,农户与烟草公司确定种植品种和种植面积,并与农户签订意向收购合同,根据市场行情去定意向收购价格,给农户吃了颗“定心丸”;隐峰镇与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成都中医药大学等院校合作,对川芎进行深加工,研发出“川芎茶”“川芎酒”“川芎糖片”“川芎宴”等系列产品,走上一条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发展道路。三是立足科学谋特色。根据地域环境,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现马祖、元石、回澜、皂角等乡镇集中发展车前子种植,种植面积达2.5万亩;蓥华、红白、冰川等乡镇集中发展中药材料种植,种植面积达3.5万余亩。全市的产业扶贫模式实现了产业发展与脱贫攻坚“双赢”。

      三、抓统筹强带动,有效提升“产业发展”新水平

      一是吃透政策抓扶持。通过贷款贴息等政策扶持,龙头企业和专合社快速发展,生产规规模逐年扩大,能有效提升市场风险抵御能力,带动农户发展致富,2017年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专合社完成营销收入60亿元,实现利税2.3亿元左右。二是创新方式抓带动。全面推行“公司(专合社)+基地+金融机构+科研机构+地标+旅游+互联网+保险+贫困户”的利益共享机制,促进特色产品转化增值,有效解决有特色产品但没有品牌、附加值低的问题。现已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8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5家;农民专合社319家,其中省级专合社10家。三是弘扬正气抓回馈。创新启动龙头企业和专合社“联村帮户行动”“5个1+龙头企业”等活动,并通过农民夜校、支书讲堂等形式向龙头企业和专合社负责人弘扬正能量,使其通过“企业+”的扶贫模式,支持贫困农户发展生产。近年来,共带动农户10万余户,受益人口3万人次,户均增收500余元。

      四、创特色塑品牌,推动实现“产业发展”新共享

      一是迅速扩大规模。把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来培植,出台《深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意见》,通过以奖代补方式,大力发展独具地方特色的名、优、新、特农产品,形成一批有规模、上档次、出效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四川省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四川省扶贫重点龙头企业”四川道泉老坛酸菜股份有限公司就是该市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重点企业,公司年净利润达1.2亿元,每年可带动贫困农户100余户,户均增收2000元左右。二是倡导以工哺农。2017年,什邡市农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直接为社会创造了3000个就业岗位,同时通过优化农业种养结构,引导农民调优种养品种和品质,建立产供销完整产业链,使农民能从生产、加工等流通环节中分享到更多红利。三是打造特色品牌。什邡市把打造农业品牌作为农产品加工业经营的重要环节来抓,引导企业创建核心品牌,实现了以品牌促规模、以品牌拓市场、以品牌求效益的良好局面。同时,紧紧依托“党建”这个发动机,以“3+5”创立“V8”模式,建立“五个微课堂引、三走进讲”引领机制,通过农民夜校、远程教育站点加大对党员干部、贫困人口的培训力度。近三年,使用培训资金50余万元,开展了中药材、有机蔬菜、黄背木耳等种植业技术培训和生猪、肉羊、獭兔等养殖业技术培训,培训贫困劳动力6000余人次,通过培训贫困农户农业实用技术明显提升,也为产业化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人员基础。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脱贫攻坚简报2018年第32期

  • 2018年03月11日 17时14分
  • 来源: 四川扶贫与移民网
  • 四川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8年3月9日

    打开“产业兴旺”之门

    畅通贫困群众脱贫之路

    ——什邡市积极探索产业扶贫开发新路

      德阳什邡市辖14镇、2街道、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总人口43万,属于典型的“插花式”贫困地区。近年来,什邡市着力开拓产业扶贫开发的新路子,结合各乡镇资源优势,因地制宜,确定农业主导产业,有效的促进了农民脱贫致富。全市累计整合资金4500万元,开展产业化扶贫工作,带动全市贫困农户3900余户,平均每户增收600余元。全市贫困人口由2013年的16301人减少到1121人。

      一、订规划谋布局,精细定位“产业发展”新方略

      一是深入调研分析摸底。按照“户调查、村统计、镇汇总、市分析”的原则,通过市镇村干部进村入户发放调查表、座谈交流等方式,对镇村产业、群众意愿、问题困难等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建立意见建议台账,经集体研判确定产业发展规划定位。二是精准制定发展规划。以贫困村、贫困户实际情况为依据,注重将个性化产业扶持纳入全面统筹,制订什邡市农业发展规划,以特色产业为引领,从促进产品精深化加工推进产业多元化发展、培育国家、省、市名优知名产品提升产业品牌效应、创新电商营销模式拓宽产业供销路径三个方面入手搭建全产业链开发集群,形成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新模式。三是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建立健全长效激励机制,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尽其力、各记其功”的原则,整合政府、社会资金资源,实施农业产业化项目,通过项目带动,促进优势产业的发展。2017全市扶贫特色优势产业向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快速发展,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人均收入大幅度增加。

      二、调结构优品质,加快建设“产业发展”新基地

      一是创新驱动走高端。依托乡村振兴战略,发挥自身资源优势,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发展引进皇菊、有机蔬菜等高端农业产业,建成特色种植基地12个,有效带动贫困户增收。2017年以马祖镇为主的皇菊种植基地,种植皇菊1000余亩,创新开展的“9+1”扶贫新模式不仅对马祖镇自身拥有的特色产业基地、专合社、地标产品、旅游等资源进行了充分整合,还借力保险、金融机构、科研院所等外部资源,形成了脱贫攻坚新合力。以马井、南泉、洛水等乡镇为代表的有机蔬菜种植基地,种植有机蔬菜3万余亩,创新开展的“电商+扶贫”模式,有力激发贫困户致富新动力。二是产业配套聚龙头。投入资金1500余万元,做好水利、基本农田、田间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成功打造叶烟、川芎、黄背木耳等种植基地4个,发展特色栽培面积达9万余亩,种植黄背木耳2.3亿袋。2017年,师古镇探索扶贫+订单模式,在充分协商的基础上,农户与烟草公司确定种植品种和种植面积,并与农户签订意向收购合同,根据市场行情去定意向收购价格,给农户吃了颗“定心丸”;隐峰镇与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成都中医药大学等院校合作,对川芎进行深加工,研发出“川芎茶”“川芎酒”“川芎糖片”“川芎宴”等系列产品,走上一条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发展道路。三是立足科学谋特色。根据地域环境,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现马祖、元石、回澜、皂角等乡镇集中发展车前子种植,种植面积达2.5万亩;蓥华、红白、冰川等乡镇集中发展中药材料种植,种植面积达3.5万余亩。全市的产业扶贫模式实现了产业发展与脱贫攻坚“双赢”。

      三、抓统筹强带动,有效提升“产业发展”新水平

      一是吃透政策抓扶持。通过贷款贴息等政策扶持,龙头企业和专合社快速发展,生产规规模逐年扩大,能有效提升市场风险抵御能力,带动农户发展致富,2017年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专合社完成营销收入60亿元,实现利税2.3亿元左右。二是创新方式抓带动。全面推行“公司(专合社)+基地+金融机构+科研机构+地标+旅游+互联网+保险+贫困户”的利益共享机制,促进特色产品转化增值,有效解决有特色产品但没有品牌、附加值低的问题。现已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8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5家;农民专合社319家,其中省级专合社10家。三是弘扬正气抓回馈。创新启动龙头企业和专合社“联村帮户行动”“5个1+龙头企业”等活动,并通过农民夜校、支书讲堂等形式向龙头企业和专合社负责人弘扬正能量,使其通过“企业+”的扶贫模式,支持贫困农户发展生产。近年来,共带动农户10万余户,受益人口3万人次,户均增收500余元。

      四、创特色塑品牌,推动实现“产业发展”新共享

      一是迅速扩大规模。把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来培植,出台《深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意见》,通过以奖代补方式,大力发展独具地方特色的名、优、新、特农产品,形成一批有规模、上档次、出效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四川省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四川省扶贫重点龙头企业”四川道泉老坛酸菜股份有限公司就是该市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重点企业,公司年净利润达1.2亿元,每年可带动贫困农户100余户,户均增收2000元左右。二是倡导以工哺农。2017年,什邡市农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直接为社会创造了3000个就业岗位,同时通过优化农业种养结构,引导农民调优种养品种和品质,建立产供销完整产业链,使农民能从生产、加工等流通环节中分享到更多红利。三是打造特色品牌。什邡市把打造农业品牌作为农产品加工业经营的重要环节来抓,引导企业创建核心品牌,实现了以品牌促规模、以品牌拓市场、以品牌求效益的良好局面。同时,紧紧依托“党建”这个发动机,以“3+5”创立“V8”模式,建立“五个微课堂引、三走进讲”引领机制,通过农民夜校、远程教育站点加大对党员干部、贫困人口的培训力度。近三年,使用培训资金50余万元,开展了中药材、有机蔬菜、黄背木耳等种植业技术培训和生猪、肉羊、獭兔等养殖业技术培训,培训贫困劳动力6000余人次,通过培训贫困农户农业实用技术明显提升,也为产业化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人员基础。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