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生营养改善再引代表关注
本报记者将在基层采访到的两个案例带上全国人代会,邀请代表就农村学生营养改善提出建议。
课间加餐安全第一对出现问题的供应方要零容忍
[案例]3月13日上午10点,乐山市金口河区金河小学,热腾腾的鸡蛋、牛奶和一包大枣准时发送到孩子们手上。“再也不用饿着肚子上课了。”六·一班的学生王璐从家里步行到学校要1个多小时,天不亮就从家出发,到上午第三节课时,肚子会咕咕叫个不停。
[声音]“营养改善计划对四川贫困地区的农村学生尤其重要。”全国人大代表、广安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康永恒说,广安是劳动力输出大市,80万学生中有23万留守学生,“在远离父母的情况下,一盒牛奶不仅带来营养的改善,还有心灵的温暖。”
据了解,我省纳入营养改善计划的国家和地方试点县共123个,实施学校约1.4万所,400余万名学生从中受益。“总体看,实施情况良好。”全国人大代表、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涂文涛说,很多学校采取了“牛奶+N”的供应模式,确保“3元钱”用足用好。
不过,康永恒接触的一些校长反映有“如履薄冰”的感觉,“食品安全出不得一点闪失”。全国人大代表、通江县副县长郭红梅分管教育,她对此也深有体会,“对液态奶的需求量太大了,甚至出现了短暂的断供”。
康永恒建议,营养餐的招投标过程要“阳光公开”,杜绝“暗箱操作”,对中标企业加强监管,如果出现问题,“零容忍,拉入黑名单,终生禁入”。
在涂文涛看来,学校这个环节也不可忽视,“存放、操作要规范,安全教育也要跟上,农村学生节约,不能喝几口隔天再喝。”
课间加餐只是过渡最终走向食堂统一供餐
[案例]3月13日中午,古蔺县马蹄乡马蹄中学开饭铃声一响,学生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在标准化食堂打饭就餐。2012年,该县投入资金3460万元,建设规范化学生食堂66个,搭建伙房223个。
[声音]“国家在实施营养改善计划时,也在同步加强学校食堂建设。”涂文涛表示,“牛奶+N”的课间加餐模式,是一种过渡形态,最终还是要走向食堂统一供餐。从今年秋天起,凡具备食堂供餐条件的学校,实行学校食堂供餐。
不过涂文涛也有忧虑:对于众多西部贫困地区而言,中央财政投入与食堂改造、建设的需求,还有较大差距,应进一步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扶持力度。
“按照安排,国家试点县要在明年全部建成食堂,难度很大。”据郭红梅介绍,食堂建设主要由中央财政投入,但地方要配套部分资金,“建议加大中央转移支付力度,否则为了完成任务,容易降低食堂建设标准或缩小规模。”
按照教育部规定,学校食堂实行财务公开,由学校自主经营,不得对外承包。郭红梅说:“这样一来,还要增加一笔食堂管理方面的开支,地方压力较大。”康永恒对上述规定也有建议:“后勤服务的社会化已被证明行之有效,食堂‘公有化’后是不是又要增加相应编制,会不会挤占教育经费?”
康永恒在调研中发现,广安邻水实验中学食堂,被一家专业化的大型连锁企业承包,“做得有声有色”,“应该探索向社会购买服务的方式,通过加强监管确保有序运行,而非一收了之。”
此外,康永恒还建议,在师范院校开设与膳食营养有关的选修或者必修课程,让老师学会根据学生成长需求,搭配更加合理的饮食。(记者 张守帅 刘若辰 孔芒)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