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件升级 广元市民“文化餐”营养又丰富
在陈光裕的身后,广元文化艺术中心正拔地而起。
抓住灾后重建的历史性机遇,加快构建覆盖全面、功能完善、营运高效、惠及群众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是市委、市政府在“5·12”汶川特大地震后明确提出的文化建设目标。
一系列有力措施随即实施:整合建设“广元文化艺术中心”等一批投资过亿元的标志性文化重点项目,加快实施县区“两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等一批面向基层的民生工程。
在旺苍县黄洋镇古天村,设在村委会里的农家书屋格外显眼。“每天晚饭过后都要到村里的农家书屋去看一会生产技术方面的书籍。”村民张成说,“有了科技知识‘垫底’,去年,我盖起了蔬菜大棚,单蔬菜销售收入就已超过万元。”
古天村的农家书屋只是旺苍县129个农家书屋中的一个。如今农家书屋成了基层群众的好去处。
截至2012年1月底,全市文化灾后重建项目开工总数为1355个,占项目总数的100%,竣工项目1353个,占项目总数的99.9%。
封闭打造3年1个月后,1月18日,我市“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后重建重点工程、沉淀了1500多年历史的千佛崖景区,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涓涓细流,曲径深幽,重建后的千佛崖更加美丽了,文化气息更浓了。”景区开园当日,市民魏鹏对如今的千佛崖赞叹不已。
与此同时,一项更为宏大的保护工程也将实施--千佛崖龛窟 “保护罩”,这种全崖覆盖的石窟寺保护方式,在国际上也尚无先例。
文化在这座城市一直被膜拜。广元人在文化设施建设中的创新之举数不胜数。
三年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始终坚持灾后物质家园重建与精神家园重建一起抓,始终把文化建设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和灵魂融于全市灾后重建和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一大批文化标志性工程投入使用或即将竣工,广元文化设施已面貌一新。
市委书记罗强说,“城市中最好的土地,既不能给老板,也不要给政府,要拿出来办文化,让广元的老百姓享用。”此话一出,在利州广场附近黄金地段的36.4亩土地上,广元文化艺术中心开工建设,这里成为了广元的地标性建筑,成为了广元人的文化高地。
利州区的科兴园、朝天区的大中坝、青川县的高家院、旺苍县的白马寺、剑阁县的修城坝……这些文化设施都史无例外地建在当地的黄金地段。
公路、铁路为文化让路。在千佛崖景区摩崖石刻造像背后,一条新隧道绕景区而过,而在此之前,无论是古蜀道还是国道都是穿景区而过。同样是灾后重建重点工程,同样沉淀了千年历史的剑门关景区外,“剑门关隧道”像一个保护层,紧紧包裹着三国蜀道文化。
“把保护、传承、发展文化遗产与经济社会发展更好地结合起来,广元将形成文化遗产保护与地方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市委副书记、市长马华说。
2011年12月28日晚,刚竣工不久的澳源体育中心内红歌悠扬,“颂歌献给党·感恩奋进”第二届广元百万群众歌咏活动汇报演出如约而至。铿锵有力的红歌,唱出了广元人民聚精会神谋发展的信心,更唱出了对党、对全国人民的感恩之情。
这是澳源体育中心的首秀,毫无疑问,在今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它都将成为广元群众体育文化活动的核心区域。
这些建在群众身边的文化设施为群众提供了良好的文化活动平台,更为建设川陕甘文化强市提供了坚实保障。
责任编辑:
蓁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