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抢抓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机遇川企怎么做

  • 2013年04月02日 00时0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播报
  •   ——“创新驱动财富力量”三人谈

      3月20日启幕的第十二届(2012)四川十大财经风云人物评选活动,吸引了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在群众、专家、行业、企业家等的推荐中,“责任”、“发展”、“创新”等成为热词。

      当前,我省正抓紧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企业的责任、发展、创新都蕴含在其中。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到底将给川企带来怎样的机遇?身在其中的川企应怎样做才能搭上这趟“顺风车”?本报特邀三位嘉宾就此畅谈。

      【谈定位】

      企业是重要的执行者

      记者:如何理解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与企业的关系?

      张国斌: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既是一个地域发展概念,也是一个产业发展概念。战略落实到点位就是企业主体。

      不可否认,单极化模式在经济发展初期,能够带给企业发展所需的高速集中,比如市场、信息和资金。但随着单极化繁荣进程深入,生产要素获取困难,交通运输拥挤不堪、人力资源竞争激烈、土地价格上升等,都可能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能在区域范围内带给企业新一轮的生产要素集中,为企业发展提供新空间。

      为了实现多点多极支撑,我们列出奋斗目标:到2017年末,全省100强大企业大集团中10户企业营业收入跨过千亿元大关;500亿元—1000亿元区间企业达到15户;100亿元—500亿元区间企业达到50户;力争总体营业收入从2010年的1万亿元增加到3.5万亿元。

      盛毅:毫无疑问,企业是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的主要执行者。在这一战略下,原本被忽略的地区将出现新的资源、生产要素和市场,这将成为企业竞相发力的新区块,也考验着企业的战略眼光和执行能力。我认为,政府创造了政策条件,搭建起崭新的发展舞台和空间,是否能达到最初设计目标,需要通过企业的实践来检验、实现。同时,企业是否行动、如何行动,应成为调整战略中具体政策的重要标尺。

      【话形势】

      企业将面对更大“市场蛋糕”

      记者: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将给企业带来怎样的机遇?

      盛毅:最直接的机遇来自市场需求的扩大。区域开发从重点地区向一般地区扩展,“一极”到“多极”的变化过程中,川南、川东北、攀西等地区的市场必然经历快速增长过程。事实上,在未来较长时间内,该战略都是推动我省市场需求保持活跃的重要因素,会有更大的“市场蛋糕”可供企业切分。

      另一方面,投资机遇也在增长。原本不具备投资条件的部分地区,随着这一战略的推进,其投资环境也有望改善。由此,可逐步消除“一极”的虹吸效应,为更多区域、更多企业带来发展机会。

      万福江: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让我们对成都以外的地区有了更多期待。目前,我们在成都、乐山、西昌都开了分公司,到去年末,公司融资担保量为58亿余元,其中成都就占了近八成。随着这一战略的推进,我们打算在绵阳、宜宾等地开设新公司,布局四大城市群,到“十二五”末,公司融资担保额将破百亿元,但成都的比例将下降至60%至65%,其他地区的业务量相应提高。

      记者:机遇之外,会给企业带来什么发展新课题?

      张国斌:去年,我省有10家企业入选中国500强,居西部第一,但世界500强至今榜上无名。差距在哪?关键是核心竞争力,这包括技术、管理、营销、品牌等因素,要明确“大”并不等于“强”,只有把企业做得更强,才能走得更远。

      有机遇就有挑战。挑战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企业自身,一批产业结构“不对路”、发展速度跟不上、内部管理不完善的企业必然被淘汰。二是市场,一定时期内产业链部分环节会出现饱和甚至过剩,这对新投入的企业来说,挑战极大。如何在机遇来临时借势向前,而不是被淘汰,是我们和企业家都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

      【提建议】

      既要提前布局又要瞄准方向

      记者:企业应如何借势而上?

      张国斌:“风物长宜放眼量”,企业应结合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提前规划发展方向,不计眼前得失,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到适合自身发展的区域、产业领域开疆拓土。同时也要稳健投资、稳步发展,不能“一拥而上”、大搞重复建设,最后造成产能过剩,效益低下。

      具体来说,大企业大集团底子厚、资金足,在新形势下更要瞄准新兴产业领域和新兴发展区域,最好的捷径就是兼并重组,借力打造,既获取技术、资源,又承接经验和市场。对中小企业来说,资金、技术、资源有限,但优势在于灵活多变,要集中力量在细分市场上做文章,在单一技术上下功夫,与大企业配套协作,尽量避免单打独斗,把“顺风车”坐到底。

      万福江:据我了解,湖北武汉、襄阳、宜昌等地都布局了不少有分量的企业,这些城市的建设也不错。四川企业也应该这样,从一地发展迈向多地发展,各地百花齐放,共同为做大四川的经济总量做贡献。

      在发展过程中,我们希望各地政府注重产业发展规划,错位优先发展当地具有优势和特色的产业,比如成都就发展以金融业为代表的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生物医药等。对人才的引导也应注重,让更多优秀的人才前往成都以外的地区。(本报记者 董世梅 万瑶熊 筱伟)
    责任编辑: 张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抢抓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机遇川企怎么做

  • 2013年04月02日 00时0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创新驱动财富力量”三人谈

      3月20日启幕的第十二届(2012)四川十大财经风云人物评选活动,吸引了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在群众、专家、行业、企业家等的推荐中,“责任”、“发展”、“创新”等成为热词。

      当前,我省正抓紧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企业的责任、发展、创新都蕴含在其中。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到底将给川企带来怎样的机遇?身在其中的川企应怎样做才能搭上这趟“顺风车”?本报特邀三位嘉宾就此畅谈。

      【谈定位】

      企业是重要的执行者

      记者:如何理解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与企业的关系?

      张国斌: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既是一个地域发展概念,也是一个产业发展概念。战略落实到点位就是企业主体。

      不可否认,单极化模式在经济发展初期,能够带给企业发展所需的高速集中,比如市场、信息和资金。但随着单极化繁荣进程深入,生产要素获取困难,交通运输拥挤不堪、人力资源竞争激烈、土地价格上升等,都可能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能在区域范围内带给企业新一轮的生产要素集中,为企业发展提供新空间。

      为了实现多点多极支撑,我们列出奋斗目标:到2017年末,全省100强大企业大集团中10户企业营业收入跨过千亿元大关;500亿元—1000亿元区间企业达到15户;100亿元—500亿元区间企业达到50户;力争总体营业收入从2010年的1万亿元增加到3.5万亿元。

      盛毅:毫无疑问,企业是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的主要执行者。在这一战略下,原本被忽略的地区将出现新的资源、生产要素和市场,这将成为企业竞相发力的新区块,也考验着企业的战略眼光和执行能力。我认为,政府创造了政策条件,搭建起崭新的发展舞台和空间,是否能达到最初设计目标,需要通过企业的实践来检验、实现。同时,企业是否行动、如何行动,应成为调整战略中具体政策的重要标尺。

      【话形势】

      企业将面对更大“市场蛋糕”

      记者: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将给企业带来怎样的机遇?

      盛毅:最直接的机遇来自市场需求的扩大。区域开发从重点地区向一般地区扩展,“一极”到“多极”的变化过程中,川南、川东北、攀西等地区的市场必然经历快速增长过程。事实上,在未来较长时间内,该战略都是推动我省市场需求保持活跃的重要因素,会有更大的“市场蛋糕”可供企业切分。

      另一方面,投资机遇也在增长。原本不具备投资条件的部分地区,随着这一战略的推进,其投资环境也有望改善。由此,可逐步消除“一极”的虹吸效应,为更多区域、更多企业带来发展机会。

      万福江: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让我们对成都以外的地区有了更多期待。目前,我们在成都、乐山、西昌都开了分公司,到去年末,公司融资担保量为58亿余元,其中成都就占了近八成。随着这一战略的推进,我们打算在绵阳、宜宾等地开设新公司,布局四大城市群,到“十二五”末,公司融资担保额将破百亿元,但成都的比例将下降至60%至65%,其他地区的业务量相应提高。

      记者:机遇之外,会给企业带来什么发展新课题?

      张国斌:去年,我省有10家企业入选中国500强,居西部第一,但世界500强至今榜上无名。差距在哪?关键是核心竞争力,这包括技术、管理、营销、品牌等因素,要明确“大”并不等于“强”,只有把企业做得更强,才能走得更远。

      有机遇就有挑战。挑战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企业自身,一批产业结构“不对路”、发展速度跟不上、内部管理不完善的企业必然被淘汰。二是市场,一定时期内产业链部分环节会出现饱和甚至过剩,这对新投入的企业来说,挑战极大。如何在机遇来临时借势向前,而不是被淘汰,是我们和企业家都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

      【提建议】

      既要提前布局又要瞄准方向

      记者:企业应如何借势而上?

      张国斌:“风物长宜放眼量”,企业应结合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提前规划发展方向,不计眼前得失,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到适合自身发展的区域、产业领域开疆拓土。同时也要稳健投资、稳步发展,不能“一拥而上”、大搞重复建设,最后造成产能过剩,效益低下。

      具体来说,大企业大集团底子厚、资金足,在新形势下更要瞄准新兴产业领域和新兴发展区域,最好的捷径就是兼并重组,借力打造,既获取技术、资源,又承接经验和市场。对中小企业来说,资金、技术、资源有限,但优势在于灵活多变,要集中力量在细分市场上做文章,在单一技术上下功夫,与大企业配套协作,尽量避免单打独斗,把“顺风车”坐到底。

      万福江:据我了解,湖北武汉、襄阳、宜昌等地都布局了不少有分量的企业,这些城市的建设也不错。四川企业也应该这样,从一地发展迈向多地发展,各地百花齐放,共同为做大四川的经济总量做贡献。

      在发展过程中,我们希望各地政府注重产业发展规划,错位优先发展当地具有优势和特色的产业,比如成都就发展以金融业为代表的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生物医药等。对人才的引导也应注重,让更多优秀的人才前往成都以外的地区。(本报记者 董世梅 万瑶熊 筱伟)
    责任编辑: 张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