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多点多极支撑格局 重塑经济发展版图
一、形成“多极多点”是经济强省具有的共同特征
纵观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可以观察到在大的区域经济体中,总有多个城市群带动和多个经济实力强的中心城市支撑。尽管这些城市群和核心城市在规模、水平上有差别,但都在支撑所在区域经济发展上发挥了强大的辐射带动作用。
从发达国家看,美国率先在东部沿海形成纽约、费城、波士顿、匹兹堡等城市群,构成东部增长极;而后利用开发大西部建成旧金山、洛杉矶、西雅图等城市群,构成西部增长极。随着芝加哥等城市的崛起,构成中部增长极,最终形成多极发展全面振兴的格局。如果说美国的国土面积太大,与一般国家和地区没有可比性的话,日本、德国、英国等的国土面积比四川还小,可用于开发的国土面积也比四川大不了多少,同样是多个城市群和多个中心城市并存。如日本在3.5万平方公里范围内,形成了以东京、名古屋、大阪3个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德国在35.7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有莱茵—鲁尔区、柏林—勃兰登堡区、莱茵—美茵区、斯图加特区、慕尼黑区、大汉堡区、纽伦堡区、法兰克福区、不莱梅—奥登堡区、莱茵—内卡区、汉诺威—布伦瑞克—哥廷根—沃尔斯堡区和德国中部城市圈等11个城市圈。英国在4.5万平方公里范围内,有伦敦、利物浦等特大城市,曼彻斯特、利兹、伯明翰、谢菲尔德等大城市。
从我国发达地区的情况看,也是类似的情况。如广东除了在2.44万平方公里上形成了由广州、深圳、佛山、东莞四个地区生产总值过5000亿元的珠三角核心区外,还包括由珠三角外围片区、粤东沿海片区、粤西沿海片区构成的广东经济新的增长极,其中有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000亿元的茂名、湛江、汕头等城市。江苏省国土面积只有1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成都经济区和川南经济区面积之和。按江苏目前划分为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的情况看,苏南有苏州、无锡、南京三个地区生产总值超6000亿元的城市,苏中则有南通、扬州、泰州三个在3000-4000亿元的城市,苏北也有徐州、盐城两个过3000亿元的城市。山东集中打造的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鲁南经济带几大区域板块中,每个经济区都有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000亿元的城市。其中半岛蓝色经济区在30000-5000亿元的城市有3个,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在2500-3500亿元的城市有2个。东部的浙江、辽宁、福建、河北,以及中部的河南、湖南,都呈现出“全域有多极,极中有多点”的格局。不过,在上述许多省份中,各经济区的发展并不平衡,经济总量之间的差距很大,在多极中的最核心一极,经济总量一般还是要占全省的50%以上,高的甚至接近80%,广东的珠三角地区占全省经济总量的比重。
二、四川培育“多极”要从经济区和城市群着力
由“一极”变“多极”,关键是在推动成都经济区提升发展的同时,加快川南、川东北、攀西经济区的发展,逐步缓解“一级独秀”的矛盾,努力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四川省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促进五大经济区协调发展,将成都经济区建成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将川南地区打造全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将川东北经济区建设为联接我国西北、西南地区的新兴经济带,将攀西经济区建设为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和特色产业基地,将川西北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绿色生态的经济区,不仅明确了各区域的定位,而且指出了发展的主要任务。从当前加快培育我省经济增长极的条件看,成都经济区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的60%左右,已经成为中西部地区省域范围内最大的综合性经济区,是引领全省发展的龙头。川南经济区近年来发展速度很快,未来几年如果能持续保持这种势头,将对全省经济发展尤其是制造业的扩张起到更大支撑作用,将川南培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条件比较成熟,应以更大的力度推进。川东北经济区和攀西经济区也在竞相追赶,经济总量和产业水平开始呈现跃升之势,也需要加快培育提升其在全省经济发展中的影响力。
根据各经济区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双加速阶段的实际,目前应重点抓好支撑各经济区发展的四大城市群建设,加快形成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城镇化发展格局。国家早就明确指出要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标志着城市群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我省的城市群建设虽然比全国滞后一步,但部分城市群发展的条件已经成熟,顺应各城市群发展阶段特点推进城市群建设,有利于完善城镇等级体系,强化城镇之间的合理分工协作,支持区域性中心城市在区域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有力地推动经济区向更大规模和更高水平迈进。成都城市群当前发展的主攻方向是提升水平,强化综合辐射带动能力,继续保持中西部领先地位,要通过强力推动成德绵乐同城化发展,形成整体融合;川南城市群当前发展的主攻方向是壮大现代制造业规模,扩大经济总量,通过强力推动自泸内宜一体化发展,形成你中有我;川东北城市群和攀西城市群发育程度略低一些,当前的主攻方向是在增强各城市实力的同时,明确各自的分工,加强彼此间的协作,形成密切联系。围绕城市群建设,当前应加快编制各城市群规划,对条件比较成熟的成都和川南城市,要率先编制和实施一体化规划,同时细化和落实相关的专项规划。对川东北和攀西城市群,则根据各自的情况和当前的主要任务,推进交通、信息、产业、城镇发展规划的衔接和统一,以指导城市间基础设施一体化和网络化建设。要在促进成绵乐城际铁路尽快投入运行的同时,推进沿线城市的各种交通设施与其衔接。要加快推进成都第二绕城、乐山至雅安等高速公路的建设进度,谋划成都第三绕城高速的建设,形成成都经济区环线。在川南经济区要积极推动“内自宜”城际铁路项目的前期工作,加快拟开工和已开工的城市间高速公路和快速路建设,尽快形成经济区快速畅通的路网体系。当然,顺应城市群发展规律强化省级政府对城市群建设的领导和具体指导,在总结前阶段推进区域合作经验,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好的办法基础上,构建各区域之间、各城市之间的利益协调机制,强化区域协调发展的共识,在相关城市之间形成更大力度的共推共建,是加快城市群建设的关键。
三、在培育“多极”中要力促“多点”的崛起
四川省能否通过一段时间努力形成多个带动能力更强的经济增长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批有实力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崛起。尽管目前四川省除成都以外,虽然已经有10余个市(州)的地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呈现出了群雄并起、群雁竞飞、多点发力、共推发展的良好局面,但在这些市(州)中,行政管辖区范围差异较大,有的市(州)所辖的县(市、区)数量多,其中心城区人口数量一般在100万以下,集聚的经济总量并不大,难以产生很强的辐射带动能力。因此,选择一批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城区做大总量、做高水平,在省内再培育2-3个集聚200-300万人,地区生产总值能够达到成都市的25-30%的城区,将会明显改变四川省首位城市城区与第二位大城市城区规模落差太大的格局,促进城市结构的进一步合理化。
四川省的城镇发展规划,已经对在区域中具有支撑作用的城市规模和数量,作过几次大的调整。2003年出台的《四川省城镇体系规划》中,提出了到2020年,要形成1个特大城市,12个大城市。2011年,我省又对大城市建设的规模和时间进行了大调整,并在《四川省“十二五”城镇化发展规划》中,提出在“十二五”期间,就要将成都市建成中西部地区最具竞争力的特大中心城市,并力争将自贡、绵阳、泸州、南充、攀枝花、内江、德阳、宜宾和达州成为百万人口以上特大城市,将一批拟建为小城市的建成大城市。这次调整,使特大城市数量由1个增加到9个,建成的时间也大大提前。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四川省再次提出积极将八个城市培育为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将一批地级城市培育为50-100万人口的大城市。目前,各地在贯彻落实四川省委两化工作会议精神中,又纷纷提出新的城市建设目标,并且对原有规划进行了修改。目前,四川提出建设百万人口的城市已经超过10个,有的城市则将建成百万人口城市的时间进一步提前。之所以出现如此大的变化,既与国内外环境急剧变化有关,也与四川省在全国的地位提升有关,还与工业化城镇化出现深刻变化有关。针对城镇化尤其是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步伐加快的情况,四川省要高度重视有可能成为“增长极”的城市建设,结合形成“多极多点”的要求,进一步明确其最终的人口规模,深化对这些城市的功能定位,使规划更加符合四川省未来城镇发展实际。
四、促进“多点”崛起要考虑多管齐下的措施
根据四川省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的现状、阶段特点和内在动力,结合正在实施的“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战略,可以考虑通过以下方面来加快推进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城区发展。
首先要高度重视城市新区的建设,按照“产城融合”的理念和“宜业、宜商、宜居”的要求,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形成新城区框架,配置好能够更好支撑现代产业运行、更好满足人们居住的现代功能。要将支撑大型商业、物流和金融,高端产业、总部办公和科教文化等运行的功能作为重点,高起点建设新区,使其成为城区新的增长点。
其次,要把承接现代产业作为重中之重,借助部分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产业园区通过调区和扩区后,功能得到显著提升的基础,借助城市新区开始形成的现代服务能力,以更长远的眼光谋划产业发展,摆脱现有产业发展局限,力争成建制地引进一批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形成新的产业集群,培育一批能够引领发展的新兴产业,重塑城市的产业结构。
第三,借鉴一些城市在优化城区布局,建设组合型城市方面的成功经验,不仅在新区建设中充分考虑城区的组团式布局,尽可能防止出现城市病,也可以考虑通过调整行政区划,将一些与主城区密切相联的县城作为城市的直辖区建设,使其成为中心城区的组成部分。从一些地方的实践效果看,这种调整将直接扩大中心城区的功能空间,使得有限的土地和资金能够集中在重点建设,也有利于克服重复和低水平建设。(作者: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盛毅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李后强)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