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科学精神的伟力 以人为本的华章

  • 2012年05月14日 00时0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播报
  •   --四川省2012年“5·12”防灾救灾综合实战演练启示录

      时光走过四年,再度定格于一个刻骨铭心的日子: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四周年纪念日、全国防灾减灾日。

      夺取了抗震救灾的伟大胜利、灾后恢复重建决定性胜利,从悲壮走向豪迈的四川,该以什么特别的方式纪念这个日子,更好地护佑全川百姓?穿越灾难的人们,该以何种心态直面灾难,更好地防灾避险?

      告慰逝者,尊重生命,更加图强!

      2012年5月11日14时,以“龙门山断裂带再次发生8级特大地震”为假想背景的四川省2012年“5·12”防灾救灾综合实战演练成功举行。持续一个多月的全省一盘棋联动,上千万人参与的宏大场景,此刻达到最高潮,如一阙壮阔豪迈的史诗,再次传递出穿越巨灾的四川“尊重科学、以人为本”的强音。

      有力、有序、有效,冷静、从容、自信--这是一次难忘的纪念,也是一次实战检阅,更是一次为应对巨灾提供实践范本的成功创新。

      正如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家减灾委员会主任回良玉在视察演练情况时所言,四川此举“对全国防灾减灾工作具有很好的示范和推动作用”。

      回望这场实战味十足的演练,从被动经受考验到主动角力灾难,在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的引领下,四川省委、省政府从灾难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更加尊重自然、尊重科学,视人民安危高于一切,又一次浓墨重彩地张扬了对生命的尊重、对人民的责任。

      经历了巨大灾难的四川,更加懂得尊重自然、尊重科学、尊重规律,更加懂得个体生命的脆弱宝贵和重建成果、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

      只有正视灾难,方能主动作为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从未有过的防灾救灾大规模实战演练。

      大规模--4月下旬以来,省、市、县三级共组织开展200多次综合演练,学校、企业、社区、乡村等基层单位组织队伍集结拉动、群众逃生避险等演练2万余次,党、政、军、警、民等各类应急队伍44万余人次、群众1200万余人次参与其中,基本实现全域联动和学校全覆盖。

      实战--5月11日、12日,崇州、江油、绵竹,青川、北川、汶川和电力系统同步展开应急通信和抢通生命通道、废墟救人、空中救人、水上救人、危化品爆炸火灾处置、电力通信抢修、疏散转移安置受灾群众、堰塞湖除险、地质灾害避险等以救人为主的全过程全要素实战演练。

      一个个异常熟悉的地名,一幕幕似曾相识的场景,勾起人们对特大地震的记忆。

      2008年5月12日,一场特大地震震痛整个中国。四年间,山川的伤痕渐渐抚平,新的生活昂首前行,然而四川始终警钟长鸣。

      这是因为,四川是全国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自然灾害种类多、分布广、频率高、影响大。特别是“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以来,特大暴雨、特大山洪泥石流、特大干旱等接连发生,世所罕见。

      这是因为,经历了“5·12”汶川特大地震的四川更加懂得尊重科学、尊重自然、尊重规律;经历了巨灾的四川人民,更加懂得个体生命的脆弱宝贵和重建成果的来之不易。严峻的形势告诉我们,任何时候都必须绷紧防灾应急这根弦,都不能放松防灾应急工作。

      正视灾难,进而主动作为--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奇葆多次强调,“灾后恢复重建,必须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从‘敬’中发现规律,得到宝贵智慧;从‘畏’中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着力加强防灾减灾工作,显著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省委副书记、省长蒋巨峰多次要求,“立体防御,做到保险保险再保险”,“总结和提升汶川抗震救灾经验,为巨灾应对提供基本模式”。

      正视灾难,进而主动作为--

      把防灾救灾与恢复重建相结合,震后4年来,我省更加重视地震次生灾害防治,更加注重科学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从政府主导到全民参与,从临危避险到预防避让,避免发生重大人员伤亡。

      抗击特大地震灾害的实践和大量国际经验告诉我们,有效应对突如其来的各种自然巨灾,常态下政府主导的全域全民防范非常关键,灾害来临时政府应急处置能力、公共救助能力、公众自救互救能力至关重要。

      作为“5·12”汶川特大地震的主灾区,四川如何率先总结和发扬抗震救灾的经验和方法,将其作为最生动、最直接的防灾救灾培训全面推行,进一步增强广大群众防灾避灾意识、提高全社会应对巨灾能力?

      去年3月,省重建委第十次全体会议作出重要决策部署:汶川特大地震四周年和全国防灾减灾日来临之际,以地震重灾区为重点,开展贴近实战的全省全民大演练。

      这一高起点、大气魄、前瞻性的决策,意在对我省防灾救灾体系重建成果进行一次集中检阅,对群众性防灾减灾教育和培训的一次集中开展,既不失缅怀之意,更透出四川人崛起危难战天斗地的豪气。

      历时一年多,把准“演练”的度,更贴近实战,更贴近群众、依靠群众--

      筹备过程就是科学、高效、以人为本的过程

      大规模的防灾救灾综合实战演练,没有现成规律可循,没有现成模式可搬。

      从决策到执行,一年多来,四川摸着石头过河。相关省领导、省级部门负责人多次奔赴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组、部队、高校和科研院所,邀请知名专家为大演练的科学规范开展提供指导。

      演练是一个由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党、政、军、警、民跨界合作,学校、企业、社区、乡村等各基层单位全面参与构成的庞大体系,如何让它高效运转?

      大胆创新组织指挥体系,打破行业隶属关系限制。一个以省应急办为枢纽,由省委常委、副省长魏宏任组长,20多个相关部门、单位共同参与的省防灾救灾大演练筹备工作小组成立,各市、县成立相应机构。在此基础上,成立省级防灾救灾综合实战演练指挥部,下设7个工作组,做到条块结合、科学运行。

      省委、省政府对演练高度重视。从去年8月到今年3月,省委常委会议两次研究演练方案,省政府两次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安排部署。今年4月23日、5月3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奇葆两次亲临演练预演现场指导,对进一步做好演练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为全要素全过程模拟应对处置特大地震及其引发的堰塞湖、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大演练活动总体上分两个层面推进:

      一方面,省、市(州)、县(市、区)分别组织开展一次综合性演练或应对本区域易发频发灾害的集中演练,着重检验政府的组织救灾能力和应急管理水平,着力提高公共救助能力。另一方面,组织开展直接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的避灾避险疏散和集结逃生演练,着力提高群众自救互救能力,尤其是学校,应实现防灾避灾演练的全覆盖。

      演练场地的选择殊为不易。两个多月里,筹备工作小组几乎踏遍成都所有区(市、县),经过反复比较,最终选定位于龙门山断裂带、地势开阔并紧邻河流的崇州市街子镇作为主演练场。

      演练脚本的出台殊为不易。每一个精彩瞬间、每一次无缝衔接的背后,都是无数次的修改和磨合。仅省级防灾救灾综合实战演练方案就修改了数十稿,直到正式演练前还在调整。

      “演练不是表演,演练目的在于提高防灾救灾实战能力,要进一步突出实战性!”

      “演练要以小集结、单位集结为主,不事先规定时间,训练临时集结,增强演练的突发性和实战性。”

      “指挥车队应当为救援车队让行,防止堵塞生命通道!”

      ……

      一次次细致入微的修改,把准了“演”和“练”的度,让演练实战性更强,更贴近群众,也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除了组织结构、战略战术外,技术难度也不可小觑。

      省级防灾救灾综合实战演练中,仅应急队伍的集结演练,就需实时调动24支各类救援力量,涉及400台救灾车辆、11架飞机、4000余人。这些队伍散落在成都市内、郊区,甚至其他市州,传统的电话、电脑、对讲机已无法解决。

      集结拉动指挥组多方努力,引入了gota集群通讯系统。演练时,指挥人员只需一部手机,就能实现水陆空同步通话,还能监控集结人员的历史位置和实时位置,真正实现救灾一盘棋。

      “原来集结队伍很费时间,地震后每年都要举行数次演练,现在6000人的抢险救援队伍从集结到出发,不到一小时!”疾驰在抗震救灾生命线上,省电力公司安全总监郑卫东感触很深。

      尊重科学、以人为本,一年多来,演练准备工作正是沿着这一轨道快速推进,成为学、演、练结合,提高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的过程。

      针对四川农村、城镇常见的灾害特点,我省还专门组织专家编撰了《四川农村应急知识手册》和《四川城市应急知识手册》,免费发放给群众。同时充分发挥学校的作用,让防灾应急知识的教育培训进学校、进课堂;利用多种载体和形式,全方位深入开展应急防灾避险科普宣传,使防灾应急意识和知识深入人心。

      依托公园、广场、体育场馆、学校等,各地新建、改建了一批避难场所。20个受灾市州和39个重灾县(市、区)全部建立了大于2000平方米的避难场所,可满足该城市20%以上常住人口的应急避险需求,多数学校确定了避险逃生路线和方法。全省36754个地质灾害隐患点已公布防灾措施落实情况,包括防灾责任人、监测责任人和群测群防责任人等。

      筹备演练的过程也是我省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不断加强的过程。在自贡市,新建了6支共250名队员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省卫生厅建立了由242名医疗专业人员组成的卫生应急总队;省电力公司把应急救援队与预备役部队相结合,组建了106人的应急救援特种大队。各地各部门还积极探索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管理、使用和保障的长效机制。

      应急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省政府应急办分别与省军区、成都军区相关部门建立驻川部队和直升机紧急调用机制,军地协同联动能力进一步提高。全省建成了救灾物资储备网络,完善了突发事件信息接报机制,建立健全了从省到县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服务体系、军地应急联动机制、泛珠三角内地9省(市)跨省应急管理合作和周边应急联动机制。

      多种应急通信保障格局基本形成。通管部门已试点启动“应急优先接入”系统建设;省通管局、省军区将应急通信设施配发到重点乡镇;省人防办建成22个机动指挥所。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短短4个小时的演练,减灾、备灾和救灾并重,部门联动、协调配合--

      “大救灾”模式,折射四川快速发展之势

      从崇州街子镇,到绵竹清平乡,到汶川、青川、北川,各种高科技救援装备的集中亮相,成为演练现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无人遥感飞机来了。达州“9·18”洪灾时,正是它将拍摄的第一手影像资料回传。

      放线的飞艇来了。清平泥石流灾害发生后,正是它飞越洪流连起了电网,点燃了“孤岛”的第一盏灯。

      小型装甲车式的CATD9N和山推412来了。汶川特大地震时,正是它们在抢通进入汶川的生命线中立下赫赫战功。

      33米高的云梯高喷车来了。一旦化工厂爆炸,它不仅能压制危化品场地的毒气浓度,还可灭火、救人。

      从参加演练的各支救援力量来看,无论人才装备还是救援实力,都让人刮目相看--

      依托公安消防部队组建的省综合应急救援总队,共有203支应急救援队伍,配备了核生化侦检、世界最高云梯战车等高科技装备,综合应急救援水平全国一流。

      作为震后省委、省政府、省军区着力打造的省级自然灾害救援专业队伍,省军区某预备役工兵团、某预备役防化团配备了3000多件国际先进救援装备,成为出川千里驰援的拳头力量。

      2009年被省政府确定为3支省级应急救援队伍之一的省矿山救援队,在2010年威远县八田煤矿“11·21”透水事故中成功救出29名被困矿工,创造了我国矿山救援“零死亡”奇迹。

      去年成立的省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是卫生部在四川组建、西南片区唯一一支紧急医学救援队,抢险救援领域覆盖四川及西藏、云南、贵州、重庆等地。

      作为“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第一支抢通汶川道路的部队,武警水电第三总队应急抢险救援队2009年7月纳入国家应急救援力量体系,成为一支快速反应、定点投送、具备专业抢通抢建能力的应急抢险救援队。

      邱光华机组所在的成都军区某英雄陆航旅,8架直升机被编为国家级应急救援力量,4架直升机被编为省级应急救援力量……

      看得见的,是救灾装备的高新科技和救灾队伍的出色表现;感受到的,是四川防灾救灾能力和应急管理建设的跨越发展。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短短4个小时的演练,折射了四川四年来的发展变化。

      四年中,面对历史罕见的各种灾难,全省救灾一盘棋,应对更加冷静;四年来,四川已经迈向减灾、备灾和救灾并重,部门联动、协调配合的“大救灾”。如果说,四年前那场波澜壮阔的抗震救灾战役充满悲壮,那么,四年后这场近乎实战的全省全民大演练则让人感到豪迈。

      这变化,来自对尊重科学、尊重自然、尊重规律的坚持,对生命的高度关爱,对人民群众的高度负责--

      艰苦卓绝的抗震救灾斗争中,我省把科技的力量与顽强的斗争紧密结合起来,无论抢险还是救人,都既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又注重发挥科技的重要作用。漫长艰辛的灾后恢复重建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我省认真总结抗震救灾的经验、做法,着力加强防灾救灾工作。面对特大山洪泥石流、特大干旱、特大洪涝灾害,我省防灾救灾工作在科学、高效、以人为本的轨道上高速运转。

      防灾救灾能力的提升,体现在各种设施的灾害设防水平上。8级抗震、9度设防,让灾害设防站上了更高起点。参与北川县擂鼓镇小学建设的技术人员杜加川说:“我们不仅要把学校建成孩子们安心读书的乐园,还要建成紧急情况下的避难所。”

      防灾救灾能力的提升,体现在各级政府的灾害应急准备上。灾后重建中,全省累计开工灾害隐患治理、应急指挥和救援救助、综合减灾避难场所等防灾减灾项目429个,累计完成投资158.24亿元,占规划投资的95.72%,灾区的防震减灾综合能力逐步恢复和提高。

      这变化,来自配套的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集中领导、统一指挥、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工作机制--

      2009年,省减灾委员会成立,省减灾中心成立。同年,省民政厅自然灾害应急救助工作规程出台。

      2011年,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工作得到强化完善。10月,“十二五”防灾减灾规划出台,提出未来5年重点加强多灾种综合、各部门协同、跨行业合作的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我省还出台自然灾害救灾应急预案,形成了从上到下、相互衔接的救灾应急体系。

      震后四年,我省扎实推进防灾减灾综合协调机制建设,进一步优化了应急预案,完善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军地协调、社会参与的防灾救灾决策部署和运行机制,基本形成了较为系统、综合的自然灾害防灾救灾体制和机制。目前,覆盖省市县乡四级的灾情信息网络和省市县三级综合减灾救灾应急管理指挥体系已初步建立。

      这变化,来自各种防灾救灾国际国内交流与合作的蓬勃开展,防灾避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教育的深入人心--

      震后四年,“将减轻灾害风险纳入灾后恢复重建国际研讨会”、“亚欧救灾能力建设合作研讨会”、“巨灾社会动员机制和应急法律制度建设国际研讨会”等国际减灾会议一次次在四川掀起头脑风暴。国家减灾中心、亚洲基金会、李嘉诚基金会、德国联邦政府技术减灾署等国际国内组织先后在灾区实施 “农村社区减灾模式”、“灾害管理公共合作”、“彭州市小鱼洞镇灾后社区重建”、“联合国城市搜索救援‘第一响应人’培训”等项目,防灾避灾意识的渗透与知识交流,使四川人民在面对灾难时逐渐处变不惊。

      目前,我省已设立灾害信息员4884名,其中256名通过职业鉴定。“自救互救是我们必须要掌握的,因为我们在救援的第一现场。”绵竹清平乡灾害信息员徐洪军认真学习警报、响应、救援各个环节,村民们也主动跟着学。

      这变化,还来自四年来四川经济规模与速度双高、总量与质量共增、当前与长远兼顾、富民与强省同步的跨越式发展--

      从2008年到2011年,全省经济总量4年翻一番,突破2万亿元;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持续上升,省委、省政府在加强应急救助保障能力建设上舍得投入,使防灾减灾的设备更足、更现代。

      与经济发展同步,我省救灾工作正由“依靠群众、依靠集体、生产自救、互助互济、辅之以国家必要的救济和扶持”向“政府主导、分级管理、社会互助、生产自救”加速转变。

      一个善于从自然灾害应对中总结和汲取经验教训的民族,将是日益坚强和不可战胜的--

      实战演练成为应对巨灾的一个实践范本

      演练正式举行前夕,主办单位由四川省委、省政府变为四川省委、省政府和国家减灾委办公室联合主办。这意味着,演练已从我省的一次集中检阅、一次集中教育、一次特殊纪念,上升为“国家级”的行动。

      这场前所未有的演练,吸引了许多同样肩负防灾救灾重任的省(区、市)负责人前来观摩。嘉宾中意外出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俄罗斯紧急情况部观摩团团长、俄罗斯应对紧急情况和人道主义援助全民团体副主席、紧急情况部国际司副司长舒伊科夫·瓦列里·阿维尔基耶维奇,“没想短短4年间,四川的防灾救灾体系建设如此完善,群众在避险预警方面的进步如此神速”,演练给他的冲击实在是大。

      “规模大、范围广、难度高、实战性强,像这样高水平的综合演练,在全国前所未有。”国务院参事、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组组长、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副主任闪淳昌观摩演练后评价。

      好评如潮的演练,折射出四川人探索创造的人类抗击特大灾害、重建美好家园的鲜活经验和应对重大公共危机的有效模式,将成为人类应对巨灾的实践范本。

      站在纪念汶川特大地震四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上审视这次演练,让人感触良多。

      一个民族在灾难中失去的,必将在民族的进步中获得补偿。但巨大的灾难如何才能推动历史的进步?

      答案是:让灾难变成财富,把生命至上喊响,用科学引领救灾,将民族精神发扬。

      这次实战演练,就是四川总结抗震救灾的经验教训,让灾难变成财富的一个有效途径。

      汶川特大地震告诉我们,灾难发生后,如果没有应急通讯、电力、交通的有力保障,决策指挥就会成为“瞎子”、“聋子”、“哑巴”和“瘸子”。

      演练中,我省以应对处置特大地震和地震引发的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为重点,并以本区域、本行业可能出现或客观存在的灾害隐患为基础,延伸到可能由此引发的交通、通讯、电力、油气中断、火灾和卫生防疫等突发事件。通过军地应急联动、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多部门协同配合,检验应急指挥和联动机制。

      历次灾害应急救援的实践证明,各种救援力量特别是专业救援队伍能否快速集结,是影响应急救援成效的关键,也是考验政府应急管理水平的关键。

      演练中,我省在关键环节上加强了救援队伍集结训练,采取“突然袭击”的方式进行,既有按规定科目、按计划实施的训练,也有临时通知的实战集结拉练,按实战要求检验队伍的快速反应能力,确保其关键时刻拉得出、用得上,发挥骨干作用。

      群众始终处在防灾救灾的第一现场,在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往往既是受灾者,又是自救互救者,群众的防灾避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至关重要。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的1分36秒内,桑枣中学2300名师生按既定路线全部转移至安全地带,无一伤亡。汶川特大地震中,废墟里抢救出的人有80%以上是党员干部群众组织抢救和自救互救的。来自四川本地的救援队则用40%的救援力量救出了60%的幸存者,我省近年的地质灾害防治,成功避免了5万多人的因灾伤亡,大多也是群众提前避让和自救互救实现的。

      演练中,省委、省政府面向基层、面向群众重点开展原地就近紧急避险疏散演练,比如要求学校实现防灾避灾演练的全覆盖,把救人贯穿于演练全过程,鲜明凸显了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防灾救灾理念。

      从政府主导到全民参与、从临危避险到预防避让的理念之变,目的就是要把桑枣中学的“传奇”变为平常。

      汶川特大地震后,在研判灾情时,我们凭借的还是一张普通地图,四年后的今天,无人遥感飞机已成为应急指挥部的眼睛;实施救援任务的直升机,可以带给指挥部一张精确的航拍地图,让我们看得更清、更实。

      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尊重科学,运用科学,才能在科学精神的引领下,与死神赛跑,才有“将损失降到最低”的底气,才能转危为安、化险为夷。

      新时期,防灾救灾体系建设也呼唤专业人才、先进装备和科学方法。省军区党委给了某预备役工兵团一个特殊政策:每年新兵分配,首先由他们挑。省委、省政府也给出特殊政策:每年退伍或转业回川的官兵,首先由他们预编。四年来,包括“全国十大杰出志愿者”尹春龙在内的400余名优秀人员先后加入到这支队伍中。

      装备上,省公安消防总队制定出台消防装备建设三年规划,对每个支队每个年度的装备建设任务进行具体的量化,纳入年终检查目标,以强责增压促发展。三年来,全省累计投入各类装备购置经费9.6亿元,消防坦克、涡喷消防车、101米举高消防车等一批先进装备充实进部队。

      为锻造一流的救援能力,省应急救援大队先后聘请国家、省、市地震部门专家和高校教授来团讲课;将官兵分批派员到国家地震局应急搜救中心、国家救援队、云南省地震救援队学习;先后与北京浩天无人机公司、雅马哈公司等6家生产制造单位和省洞穴联盟、登山协会、动力翼飞行协会专业等组织建立互学联训机制,定期开展技能交流。

      近年来,我省部队每年都要与驻地公安、消防、防汛等部门举行联合演练,军地协作能力不断提高。玉树地震、舟曲特大泥石流等灾害发生后,我省各类救援力量跨省驰援,在实战中得到锤炼。

      演练现场,面对爆炸、浓烟、坍塌等残酷场景,参演人员神色坚毅,万众一心。

      5月11日当天,在主、分演练点参演的上万人,98%以上都参加过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多次救援行动。大灾大难的洗礼、感恩奋进的情愫,将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深深融入他们的心里。

      四年为证,那些在特大地震中凝聚起来的中华民族的意志和情感,那些心手相连的情谊和震撼心灵的感动,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推移而消失。在这场令人热血沸腾的实战演练中,无论是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不屈与豪迈,还是党委政府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和科学有效指挥,都给四川人民无比的信心和勇气,在人民群众的心中激荡起强烈的自豪感。

      演练落幕,迎接未来,坚定从容的四川人民,在推动四川由西部经济大省向全国经济强省迈进的征程中,步伐必将更加坚定、强劲!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科学精神的伟力 以人为本的华章

  • 2012年05月14日 00时0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四川省2012年“5·12”防灾救灾综合实战演练启示录

      时光走过四年,再度定格于一个刻骨铭心的日子: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四周年纪念日、全国防灾减灾日。

      夺取了抗震救灾的伟大胜利、灾后恢复重建决定性胜利,从悲壮走向豪迈的四川,该以什么特别的方式纪念这个日子,更好地护佑全川百姓?穿越灾难的人们,该以何种心态直面灾难,更好地防灾避险?

      告慰逝者,尊重生命,更加图强!

      2012年5月11日14时,以“龙门山断裂带再次发生8级特大地震”为假想背景的四川省2012年“5·12”防灾救灾综合实战演练成功举行。持续一个多月的全省一盘棋联动,上千万人参与的宏大场景,此刻达到最高潮,如一阙壮阔豪迈的史诗,再次传递出穿越巨灾的四川“尊重科学、以人为本”的强音。

      有力、有序、有效,冷静、从容、自信--这是一次难忘的纪念,也是一次实战检阅,更是一次为应对巨灾提供实践范本的成功创新。

      正如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家减灾委员会主任回良玉在视察演练情况时所言,四川此举“对全国防灾减灾工作具有很好的示范和推动作用”。

      回望这场实战味十足的演练,从被动经受考验到主动角力灾难,在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的引领下,四川省委、省政府从灾难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更加尊重自然、尊重科学,视人民安危高于一切,又一次浓墨重彩地张扬了对生命的尊重、对人民的责任。

      经历了巨大灾难的四川,更加懂得尊重自然、尊重科学、尊重规律,更加懂得个体生命的脆弱宝贵和重建成果、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

      只有正视灾难,方能主动作为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从未有过的防灾救灾大规模实战演练。

      大规模--4月下旬以来,省、市、县三级共组织开展200多次综合演练,学校、企业、社区、乡村等基层单位组织队伍集结拉动、群众逃生避险等演练2万余次,党、政、军、警、民等各类应急队伍44万余人次、群众1200万余人次参与其中,基本实现全域联动和学校全覆盖。

      实战--5月11日、12日,崇州、江油、绵竹,青川、北川、汶川和电力系统同步展开应急通信和抢通生命通道、废墟救人、空中救人、水上救人、危化品爆炸火灾处置、电力通信抢修、疏散转移安置受灾群众、堰塞湖除险、地质灾害避险等以救人为主的全过程全要素实战演练。

      一个个异常熟悉的地名,一幕幕似曾相识的场景,勾起人们对特大地震的记忆。

      2008年5月12日,一场特大地震震痛整个中国。四年间,山川的伤痕渐渐抚平,新的生活昂首前行,然而四川始终警钟长鸣。

      这是因为,四川是全国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自然灾害种类多、分布广、频率高、影响大。特别是“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以来,特大暴雨、特大山洪泥石流、特大干旱等接连发生,世所罕见。

      这是因为,经历了“5·12”汶川特大地震的四川更加懂得尊重科学、尊重自然、尊重规律;经历了巨灾的四川人民,更加懂得个体生命的脆弱宝贵和重建成果的来之不易。严峻的形势告诉我们,任何时候都必须绷紧防灾应急这根弦,都不能放松防灾应急工作。

      正视灾难,进而主动作为--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奇葆多次强调,“灾后恢复重建,必须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从‘敬’中发现规律,得到宝贵智慧;从‘畏’中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着力加强防灾减灾工作,显著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省委副书记、省长蒋巨峰多次要求,“立体防御,做到保险保险再保险”,“总结和提升汶川抗震救灾经验,为巨灾应对提供基本模式”。

      正视灾难,进而主动作为--

      把防灾救灾与恢复重建相结合,震后4年来,我省更加重视地震次生灾害防治,更加注重科学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从政府主导到全民参与,从临危避险到预防避让,避免发生重大人员伤亡。

      抗击特大地震灾害的实践和大量国际经验告诉我们,有效应对突如其来的各种自然巨灾,常态下政府主导的全域全民防范非常关键,灾害来临时政府应急处置能力、公共救助能力、公众自救互救能力至关重要。

      作为“5·12”汶川特大地震的主灾区,四川如何率先总结和发扬抗震救灾的经验和方法,将其作为最生动、最直接的防灾救灾培训全面推行,进一步增强广大群众防灾避灾意识、提高全社会应对巨灾能力?

      去年3月,省重建委第十次全体会议作出重要决策部署:汶川特大地震四周年和全国防灾减灾日来临之际,以地震重灾区为重点,开展贴近实战的全省全民大演练。

      这一高起点、大气魄、前瞻性的决策,意在对我省防灾救灾体系重建成果进行一次集中检阅,对群众性防灾减灾教育和培训的一次集中开展,既不失缅怀之意,更透出四川人崛起危难战天斗地的豪气。

      历时一年多,把准“演练”的度,更贴近实战,更贴近群众、依靠群众--

      筹备过程就是科学、高效、以人为本的过程

      大规模的防灾救灾综合实战演练,没有现成规律可循,没有现成模式可搬。

      从决策到执行,一年多来,四川摸着石头过河。相关省领导、省级部门负责人多次奔赴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组、部队、高校和科研院所,邀请知名专家为大演练的科学规范开展提供指导。

      演练是一个由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党、政、军、警、民跨界合作,学校、企业、社区、乡村等各基层单位全面参与构成的庞大体系,如何让它高效运转?

      大胆创新组织指挥体系,打破行业隶属关系限制。一个以省应急办为枢纽,由省委常委、副省长魏宏任组长,20多个相关部门、单位共同参与的省防灾救灾大演练筹备工作小组成立,各市、县成立相应机构。在此基础上,成立省级防灾救灾综合实战演练指挥部,下设7个工作组,做到条块结合、科学运行。

      省委、省政府对演练高度重视。从去年8月到今年3月,省委常委会议两次研究演练方案,省政府两次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安排部署。今年4月23日、5月3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奇葆两次亲临演练预演现场指导,对进一步做好演练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为全要素全过程模拟应对处置特大地震及其引发的堰塞湖、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大演练活动总体上分两个层面推进:

      一方面,省、市(州)、县(市、区)分别组织开展一次综合性演练或应对本区域易发频发灾害的集中演练,着重检验政府的组织救灾能力和应急管理水平,着力提高公共救助能力。另一方面,组织开展直接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的避灾避险疏散和集结逃生演练,着力提高群众自救互救能力,尤其是学校,应实现防灾避灾演练的全覆盖。

      演练场地的选择殊为不易。两个多月里,筹备工作小组几乎踏遍成都所有区(市、县),经过反复比较,最终选定位于龙门山断裂带、地势开阔并紧邻河流的崇州市街子镇作为主演练场。

      演练脚本的出台殊为不易。每一个精彩瞬间、每一次无缝衔接的背后,都是无数次的修改和磨合。仅省级防灾救灾综合实战演练方案就修改了数十稿,直到正式演练前还在调整。

      “演练不是表演,演练目的在于提高防灾救灾实战能力,要进一步突出实战性!”

      “演练要以小集结、单位集结为主,不事先规定时间,训练临时集结,增强演练的突发性和实战性。”

      “指挥车队应当为救援车队让行,防止堵塞生命通道!”

      ……

      一次次细致入微的修改,把准了“演”和“练”的度,让演练实战性更强,更贴近群众,也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除了组织结构、战略战术外,技术难度也不可小觑。

      省级防灾救灾综合实战演练中,仅应急队伍的集结演练,就需实时调动24支各类救援力量,涉及400台救灾车辆、11架飞机、4000余人。这些队伍散落在成都市内、郊区,甚至其他市州,传统的电话、电脑、对讲机已无法解决。

      集结拉动指挥组多方努力,引入了gota集群通讯系统。演练时,指挥人员只需一部手机,就能实现水陆空同步通话,还能监控集结人员的历史位置和实时位置,真正实现救灾一盘棋。

      “原来集结队伍很费时间,地震后每年都要举行数次演练,现在6000人的抢险救援队伍从集结到出发,不到一小时!”疾驰在抗震救灾生命线上,省电力公司安全总监郑卫东感触很深。

      尊重科学、以人为本,一年多来,演练准备工作正是沿着这一轨道快速推进,成为学、演、练结合,提高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的过程。

      针对四川农村、城镇常见的灾害特点,我省还专门组织专家编撰了《四川农村应急知识手册》和《四川城市应急知识手册》,免费发放给群众。同时充分发挥学校的作用,让防灾应急知识的教育培训进学校、进课堂;利用多种载体和形式,全方位深入开展应急防灾避险科普宣传,使防灾应急意识和知识深入人心。

      依托公园、广场、体育场馆、学校等,各地新建、改建了一批避难场所。20个受灾市州和39个重灾县(市、区)全部建立了大于2000平方米的避难场所,可满足该城市20%以上常住人口的应急避险需求,多数学校确定了避险逃生路线和方法。全省36754个地质灾害隐患点已公布防灾措施落实情况,包括防灾责任人、监测责任人和群测群防责任人等。

      筹备演练的过程也是我省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不断加强的过程。在自贡市,新建了6支共250名队员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省卫生厅建立了由242名医疗专业人员组成的卫生应急总队;省电力公司把应急救援队与预备役部队相结合,组建了106人的应急救援特种大队。各地各部门还积极探索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管理、使用和保障的长效机制。

      应急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省政府应急办分别与省军区、成都军区相关部门建立驻川部队和直升机紧急调用机制,军地协同联动能力进一步提高。全省建成了救灾物资储备网络,完善了突发事件信息接报机制,建立健全了从省到县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服务体系、军地应急联动机制、泛珠三角内地9省(市)跨省应急管理合作和周边应急联动机制。

      多种应急通信保障格局基本形成。通管部门已试点启动“应急优先接入”系统建设;省通管局、省军区将应急通信设施配发到重点乡镇;省人防办建成22个机动指挥所。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短短4个小时的演练,减灾、备灾和救灾并重,部门联动、协调配合--

      “大救灾”模式,折射四川快速发展之势

      从崇州街子镇,到绵竹清平乡,到汶川、青川、北川,各种高科技救援装备的集中亮相,成为演练现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无人遥感飞机来了。达州“9·18”洪灾时,正是它将拍摄的第一手影像资料回传。

      放线的飞艇来了。清平泥石流灾害发生后,正是它飞越洪流连起了电网,点燃了“孤岛”的第一盏灯。

      小型装甲车式的CATD9N和山推412来了。汶川特大地震时,正是它们在抢通进入汶川的生命线中立下赫赫战功。

      33米高的云梯高喷车来了。一旦化工厂爆炸,它不仅能压制危化品场地的毒气浓度,还可灭火、救人。

      从参加演练的各支救援力量来看,无论人才装备还是救援实力,都让人刮目相看--

      依托公安消防部队组建的省综合应急救援总队,共有203支应急救援队伍,配备了核生化侦检、世界最高云梯战车等高科技装备,综合应急救援水平全国一流。

      作为震后省委、省政府、省军区着力打造的省级自然灾害救援专业队伍,省军区某预备役工兵团、某预备役防化团配备了3000多件国际先进救援装备,成为出川千里驰援的拳头力量。

      2009年被省政府确定为3支省级应急救援队伍之一的省矿山救援队,在2010年威远县八田煤矿“11·21”透水事故中成功救出29名被困矿工,创造了我国矿山救援“零死亡”奇迹。

      去年成立的省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是卫生部在四川组建、西南片区唯一一支紧急医学救援队,抢险救援领域覆盖四川及西藏、云南、贵州、重庆等地。

      作为“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第一支抢通汶川道路的部队,武警水电第三总队应急抢险救援队2009年7月纳入国家应急救援力量体系,成为一支快速反应、定点投送、具备专业抢通抢建能力的应急抢险救援队。

      邱光华机组所在的成都军区某英雄陆航旅,8架直升机被编为国家级应急救援力量,4架直升机被编为省级应急救援力量……

      看得见的,是救灾装备的高新科技和救灾队伍的出色表现;感受到的,是四川防灾救灾能力和应急管理建设的跨越发展。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短短4个小时的演练,折射了四川四年来的发展变化。

      四年中,面对历史罕见的各种灾难,全省救灾一盘棋,应对更加冷静;四年来,四川已经迈向减灾、备灾和救灾并重,部门联动、协调配合的“大救灾”。如果说,四年前那场波澜壮阔的抗震救灾战役充满悲壮,那么,四年后这场近乎实战的全省全民大演练则让人感到豪迈。

      这变化,来自对尊重科学、尊重自然、尊重规律的坚持,对生命的高度关爱,对人民群众的高度负责--

      艰苦卓绝的抗震救灾斗争中,我省把科技的力量与顽强的斗争紧密结合起来,无论抢险还是救人,都既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又注重发挥科技的重要作用。漫长艰辛的灾后恢复重建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我省认真总结抗震救灾的经验、做法,着力加强防灾救灾工作。面对特大山洪泥石流、特大干旱、特大洪涝灾害,我省防灾救灾工作在科学、高效、以人为本的轨道上高速运转。

      防灾救灾能力的提升,体现在各种设施的灾害设防水平上。8级抗震、9度设防,让灾害设防站上了更高起点。参与北川县擂鼓镇小学建设的技术人员杜加川说:“我们不仅要把学校建成孩子们安心读书的乐园,还要建成紧急情况下的避难所。”

      防灾救灾能力的提升,体现在各级政府的灾害应急准备上。灾后重建中,全省累计开工灾害隐患治理、应急指挥和救援救助、综合减灾避难场所等防灾减灾项目429个,累计完成投资158.24亿元,占规划投资的95.72%,灾区的防震减灾综合能力逐步恢复和提高。

      这变化,来自配套的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集中领导、统一指挥、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工作机制--

      2009年,省减灾委员会成立,省减灾中心成立。同年,省民政厅自然灾害应急救助工作规程出台。

      2011年,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工作得到强化完善。10月,“十二五”防灾减灾规划出台,提出未来5年重点加强多灾种综合、各部门协同、跨行业合作的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我省还出台自然灾害救灾应急预案,形成了从上到下、相互衔接的救灾应急体系。

      震后四年,我省扎实推进防灾减灾综合协调机制建设,进一步优化了应急预案,完善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军地协调、社会参与的防灾救灾决策部署和运行机制,基本形成了较为系统、综合的自然灾害防灾救灾体制和机制。目前,覆盖省市县乡四级的灾情信息网络和省市县三级综合减灾救灾应急管理指挥体系已初步建立。

      这变化,来自各种防灾救灾国际国内交流与合作的蓬勃开展,防灾避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教育的深入人心--

      震后四年,“将减轻灾害风险纳入灾后恢复重建国际研讨会”、“亚欧救灾能力建设合作研讨会”、“巨灾社会动员机制和应急法律制度建设国际研讨会”等国际减灾会议一次次在四川掀起头脑风暴。国家减灾中心、亚洲基金会、李嘉诚基金会、德国联邦政府技术减灾署等国际国内组织先后在灾区实施 “农村社区减灾模式”、“灾害管理公共合作”、“彭州市小鱼洞镇灾后社区重建”、“联合国城市搜索救援‘第一响应人’培训”等项目,防灾避灾意识的渗透与知识交流,使四川人民在面对灾难时逐渐处变不惊。

      目前,我省已设立灾害信息员4884名,其中256名通过职业鉴定。“自救互救是我们必须要掌握的,因为我们在救援的第一现场。”绵竹清平乡灾害信息员徐洪军认真学习警报、响应、救援各个环节,村民们也主动跟着学。

      这变化,还来自四年来四川经济规模与速度双高、总量与质量共增、当前与长远兼顾、富民与强省同步的跨越式发展--

      从2008年到2011年,全省经济总量4年翻一番,突破2万亿元;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持续上升,省委、省政府在加强应急救助保障能力建设上舍得投入,使防灾减灾的设备更足、更现代。

      与经济发展同步,我省救灾工作正由“依靠群众、依靠集体、生产自救、互助互济、辅之以国家必要的救济和扶持”向“政府主导、分级管理、社会互助、生产自救”加速转变。

      一个善于从自然灾害应对中总结和汲取经验教训的民族,将是日益坚强和不可战胜的--

      实战演练成为应对巨灾的一个实践范本

      演练正式举行前夕,主办单位由四川省委、省政府变为四川省委、省政府和国家减灾委办公室联合主办。这意味着,演练已从我省的一次集中检阅、一次集中教育、一次特殊纪念,上升为“国家级”的行动。

      这场前所未有的演练,吸引了许多同样肩负防灾救灾重任的省(区、市)负责人前来观摩。嘉宾中意外出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俄罗斯紧急情况部观摩团团长、俄罗斯应对紧急情况和人道主义援助全民团体副主席、紧急情况部国际司副司长舒伊科夫·瓦列里·阿维尔基耶维奇,“没想短短4年间,四川的防灾救灾体系建设如此完善,群众在避险预警方面的进步如此神速”,演练给他的冲击实在是大。

      “规模大、范围广、难度高、实战性强,像这样高水平的综合演练,在全国前所未有。”国务院参事、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组组长、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副主任闪淳昌观摩演练后评价。

      好评如潮的演练,折射出四川人探索创造的人类抗击特大灾害、重建美好家园的鲜活经验和应对重大公共危机的有效模式,将成为人类应对巨灾的实践范本。

      站在纪念汶川特大地震四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上审视这次演练,让人感触良多。

      一个民族在灾难中失去的,必将在民族的进步中获得补偿。但巨大的灾难如何才能推动历史的进步?

      答案是:让灾难变成财富,把生命至上喊响,用科学引领救灾,将民族精神发扬。

      这次实战演练,就是四川总结抗震救灾的经验教训,让灾难变成财富的一个有效途径。

      汶川特大地震告诉我们,灾难发生后,如果没有应急通讯、电力、交通的有力保障,决策指挥就会成为“瞎子”、“聋子”、“哑巴”和“瘸子”。

      演练中,我省以应对处置特大地震和地震引发的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为重点,并以本区域、本行业可能出现或客观存在的灾害隐患为基础,延伸到可能由此引发的交通、通讯、电力、油气中断、火灾和卫生防疫等突发事件。通过军地应急联动、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多部门协同配合,检验应急指挥和联动机制。

      历次灾害应急救援的实践证明,各种救援力量特别是专业救援队伍能否快速集结,是影响应急救援成效的关键,也是考验政府应急管理水平的关键。

      演练中,我省在关键环节上加强了救援队伍集结训练,采取“突然袭击”的方式进行,既有按规定科目、按计划实施的训练,也有临时通知的实战集结拉练,按实战要求检验队伍的快速反应能力,确保其关键时刻拉得出、用得上,发挥骨干作用。

      群众始终处在防灾救灾的第一现场,在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往往既是受灾者,又是自救互救者,群众的防灾避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至关重要。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的1分36秒内,桑枣中学2300名师生按既定路线全部转移至安全地带,无一伤亡。汶川特大地震中,废墟里抢救出的人有80%以上是党员干部群众组织抢救和自救互救的。来自四川本地的救援队则用40%的救援力量救出了60%的幸存者,我省近年的地质灾害防治,成功避免了5万多人的因灾伤亡,大多也是群众提前避让和自救互救实现的。

      演练中,省委、省政府面向基层、面向群众重点开展原地就近紧急避险疏散演练,比如要求学校实现防灾避灾演练的全覆盖,把救人贯穿于演练全过程,鲜明凸显了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防灾救灾理念。

      从政府主导到全民参与、从临危避险到预防避让的理念之变,目的就是要把桑枣中学的“传奇”变为平常。

      汶川特大地震后,在研判灾情时,我们凭借的还是一张普通地图,四年后的今天,无人遥感飞机已成为应急指挥部的眼睛;实施救援任务的直升机,可以带给指挥部一张精确的航拍地图,让我们看得更清、更实。

      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尊重科学,运用科学,才能在科学精神的引领下,与死神赛跑,才有“将损失降到最低”的底气,才能转危为安、化险为夷。

      新时期,防灾救灾体系建设也呼唤专业人才、先进装备和科学方法。省军区党委给了某预备役工兵团一个特殊政策:每年新兵分配,首先由他们挑。省委、省政府也给出特殊政策:每年退伍或转业回川的官兵,首先由他们预编。四年来,包括“全国十大杰出志愿者”尹春龙在内的400余名优秀人员先后加入到这支队伍中。

      装备上,省公安消防总队制定出台消防装备建设三年规划,对每个支队每个年度的装备建设任务进行具体的量化,纳入年终检查目标,以强责增压促发展。三年来,全省累计投入各类装备购置经费9.6亿元,消防坦克、涡喷消防车、101米举高消防车等一批先进装备充实进部队。

      为锻造一流的救援能力,省应急救援大队先后聘请国家、省、市地震部门专家和高校教授来团讲课;将官兵分批派员到国家地震局应急搜救中心、国家救援队、云南省地震救援队学习;先后与北京浩天无人机公司、雅马哈公司等6家生产制造单位和省洞穴联盟、登山协会、动力翼飞行协会专业等组织建立互学联训机制,定期开展技能交流。

      近年来,我省部队每年都要与驻地公安、消防、防汛等部门举行联合演练,军地协作能力不断提高。玉树地震、舟曲特大泥石流等灾害发生后,我省各类救援力量跨省驰援,在实战中得到锤炼。

      演练现场,面对爆炸、浓烟、坍塌等残酷场景,参演人员神色坚毅,万众一心。

      5月11日当天,在主、分演练点参演的上万人,98%以上都参加过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多次救援行动。大灾大难的洗礼、感恩奋进的情愫,将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深深融入他们的心里。

      四年为证,那些在特大地震中凝聚起来的中华民族的意志和情感,那些心手相连的情谊和震撼心灵的感动,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推移而消失。在这场令人热血沸腾的实战演练中,无论是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不屈与豪迈,还是党委政府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和科学有效指挥,都给四川人民无比的信心和勇气,在人民群众的心中激荡起强烈的自豪感。

      演练落幕,迎接未来,坚定从容的四川人民,在推动四川由西部经济大省向全国经济强省迈进的征程中,步伐必将更加坚定、强劲!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