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织好一张“网”延伸一条“链”

  • 2012年01月14日 00时0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播报
  •   代表委员热议文化强省建设和文化事业产业发展

      虽然已是寒冬,但在两会会场,丝毫感觉不到寒意。“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文化强省的分量非常重,文化的春天已经到来。”省人大代表、平武县白马风情园经理嘎尼早感慨。

      如何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现全省文化事业、产业繁荣发展,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一张网

      文化事业惠民为百姓织一张文化民生幸福网

      “四川地震灾区公共文化设施的‘硬件’建设跨越了20年!”九三学社四川省委提案《活跃地震灾区文化,点亮灾区群众生活》详列的一组数据,反映了四川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剖面。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省共建成了公共图书馆161个、文化馆20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4268个,数量居全国前茅。全省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96.2%和97.3%,乡镇综合文化站覆盖面达60%,城镇社区文化中心已建成70%,县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中心已建成65%,农家(社区)书屋年底将建到所有行政村。一个覆盖省、市、县、乡、村(社区)的五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正逐步形成。

      如何保障这张“网”的正常运转?“要不断加大对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资金投入,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不少与会代表、委员呼吁。

      民盟四川省委认为,许多地区对乡镇文化站建设的经费投入很难达到国家要求的“两个1%”(公共文化设施投入资金占财政总支出的1%,文化活动经费的投入占财政总支出的1%),进而导致建设资金和后期活动经费短缺,无法正常运转。因此,政府应建立健全同财政收入相匹配、同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相适应的公共文化投入保障机制。

      如何充实基层文化阵地的“钱袋子”?农工党四川省委的提案建议:通过政企合作、资源共享的方式,联合举办文化活动;鼓励企业或个人投资建设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资助公益性的文化活动;吸引和利用社会力量组织公共文化产品生产。

      省政协委员、凉山州政协主席周文安提出,乡镇和社区设综合文化站(室)常常面临无专人管理的情况,建议给每个乡镇和社区核定1至2名文化馆(室)管理人员编制。

      省人大代表、甘孜州文化体育和广播影视局局长龚建忠则提出,要编织一条人才链,不仅要保障有人管,还要保障有人演。“提供高质量的文化产品,老百姓才愿意‘买账’。”

      一条链

      文化产业发展利用特色文化资源延伸产业链

      “我省文化资源丰富,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既要胆大又要心细。”省人大代表、攀枝花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沈钧认为,文化产业的经营属性决定了它在市场中才能完成发展,“政府要全局谋划,让文化企业唱主角。”

      嘎尼早认为,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需要政府的引导、包装、宣传、推广,如白马藏族,人口比较少、知名度比较低,可以在政府倡导下建立“中国白马文化基地”,挖掘、传承、发扬白马文化,同时需要企业的积极参与营销,形成良性的文化市场环境。

      文化看起来很“软”,开发文化市场却需要有“硬”功。

      “各地的文化资源都有自己的特色,要瞄准自身优势,打出特色牌。”省政协委员、四川大自然景观有限公司总经理戴雯说,文化的“硬”功,首先就是要有清晰的发展思路,找准自身特点,切忌盲目跟风。

      “依托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规划建设若干文化产业园区,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可享受省级经济开发区待遇。”省政协委员、眉山市政协副主席吴爱玲提出实施一城市、一镇乡、一村落“一主题文化”的建议。

      “文化产业的内核是创意,人才是关键。”省人大代表、绵阳市委副书记张锦明建议,要加大文化型经营性人才的培养,重视人才引进。要在财政、税收、金融等配套措施上跟进,有针对性地提供政策扶持,对改革中的文化体制创新 “扶上马、送一程”。

      数字点击

      521亿元

      “十一五”期间,我省文化产业增加值从116亿元增长到521亿元,翻了两番多。

      50192个

      “十一五”期间,全省新改扩建县级文化馆、图书馆84个,新建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4268个、城市社区文化中心(活动室)750个,新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181个,新建乡镇、村级文化共享工程基层站点50192个。

      1.78万场

      “十一五”期间,全省累计送戏下基层1.78万场,观众1688万人次;全省博物馆、纪念馆累计接待观众8200余万人次;全省各级图书馆、文化馆,乡镇和社区文化站(中心)、村文化室累计服务群众8100万人次。

      118个

      2011年6月11日,国务院公布191项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164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四川13个项目榜上有名。至此,我省国家级非遗项目达118个,省级非遗项目达460个。
    责任编辑: 张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织好一张“网”延伸一条“链”

  • 2012年01月14日 00时0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代表委员热议文化强省建设和文化事业产业发展

      虽然已是寒冬,但在两会会场,丝毫感觉不到寒意。“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文化强省的分量非常重,文化的春天已经到来。”省人大代表、平武县白马风情园经理嘎尼早感慨。

      如何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现全省文化事业、产业繁荣发展,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一张网

      文化事业惠民为百姓织一张文化民生幸福网

      “四川地震灾区公共文化设施的‘硬件’建设跨越了20年!”九三学社四川省委提案《活跃地震灾区文化,点亮灾区群众生活》详列的一组数据,反映了四川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剖面。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省共建成了公共图书馆161个、文化馆20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4268个,数量居全国前茅。全省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96.2%和97.3%,乡镇综合文化站覆盖面达60%,城镇社区文化中心已建成70%,县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中心已建成65%,农家(社区)书屋年底将建到所有行政村。一个覆盖省、市、县、乡、村(社区)的五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正逐步形成。

      如何保障这张“网”的正常运转?“要不断加大对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资金投入,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不少与会代表、委员呼吁。

      民盟四川省委认为,许多地区对乡镇文化站建设的经费投入很难达到国家要求的“两个1%”(公共文化设施投入资金占财政总支出的1%,文化活动经费的投入占财政总支出的1%),进而导致建设资金和后期活动经费短缺,无法正常运转。因此,政府应建立健全同财政收入相匹配、同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相适应的公共文化投入保障机制。

      如何充实基层文化阵地的“钱袋子”?农工党四川省委的提案建议:通过政企合作、资源共享的方式,联合举办文化活动;鼓励企业或个人投资建设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资助公益性的文化活动;吸引和利用社会力量组织公共文化产品生产。

      省政协委员、凉山州政协主席周文安提出,乡镇和社区设综合文化站(室)常常面临无专人管理的情况,建议给每个乡镇和社区核定1至2名文化馆(室)管理人员编制。

      省人大代表、甘孜州文化体育和广播影视局局长龚建忠则提出,要编织一条人才链,不仅要保障有人管,还要保障有人演。“提供高质量的文化产品,老百姓才愿意‘买账’。”

      一条链

      文化产业发展利用特色文化资源延伸产业链

      “我省文化资源丰富,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既要胆大又要心细。”省人大代表、攀枝花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沈钧认为,文化产业的经营属性决定了它在市场中才能完成发展,“政府要全局谋划,让文化企业唱主角。”

      嘎尼早认为,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需要政府的引导、包装、宣传、推广,如白马藏族,人口比较少、知名度比较低,可以在政府倡导下建立“中国白马文化基地”,挖掘、传承、发扬白马文化,同时需要企业的积极参与营销,形成良性的文化市场环境。

      文化看起来很“软”,开发文化市场却需要有“硬”功。

      “各地的文化资源都有自己的特色,要瞄准自身优势,打出特色牌。”省政协委员、四川大自然景观有限公司总经理戴雯说,文化的“硬”功,首先就是要有清晰的发展思路,找准自身特点,切忌盲目跟风。

      “依托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规划建设若干文化产业园区,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可享受省级经济开发区待遇。”省政协委员、眉山市政协副主席吴爱玲提出实施一城市、一镇乡、一村落“一主题文化”的建议。

      “文化产业的内核是创意,人才是关键。”省人大代表、绵阳市委副书记张锦明建议,要加大文化型经营性人才的培养,重视人才引进。要在财政、税收、金融等配套措施上跟进,有针对性地提供政策扶持,对改革中的文化体制创新 “扶上马、送一程”。

      数字点击

      521亿元

      “十一五”期间,我省文化产业增加值从116亿元增长到521亿元,翻了两番多。

      50192个

      “十一五”期间,全省新改扩建县级文化馆、图书馆84个,新建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4268个、城市社区文化中心(活动室)750个,新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181个,新建乡镇、村级文化共享工程基层站点50192个。

      1.78万场

      “十一五”期间,全省累计送戏下基层1.78万场,观众1688万人次;全省博物馆、纪念馆累计接待观众8200余万人次;全省各级图书馆、文化馆,乡镇和社区文化站(中心)、村文化室累计服务群众8100万人次。

      118个

      2011年6月11日,国务院公布191项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164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四川13个项目榜上有名。至此,我省国家级非遗项目达118个,省级非遗项目达460个。
    责任编辑: 张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