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中外媒体感受汶川巨变 见证这里新生的蓬勃活力

  • 2011年04月29日 00时0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播报
  •   核心提示

      “5·12”汶川特大地震给震中汶川县带来毁灭性打击,全县因灾死亡15941人,失踪 7595人,受伤34584人;交通中断;基础设施全部瘫痪……直接经济损失达643亿元。

      但汶川人坚强不屈,恢复重建进展迅速。截至目前,汶川纳入灾后恢复重建的项目已累计完工95.8%;累计完成投资97.8%,受灾群众全部搬入新居。经济强劲恢复,2010年全县GDP同比增长34.3%,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增长19%,地方财政收入同比增长103.3%。

      媒体聚焦

      一条条公路丝带飘舞;一座座新居拔地而起;一间间校舍书声琅琅;一座座工厂马达轰鸣;一群群游客纷至沓来……震后3年,巨变如花朵般在汶川大地铺开。中外媒体聚焦汶川,见证、记录重建足迹及巨变,也在探寻巨变背后的力量……

      感受汶川:

      沧桑巨变 处处新貌

      今年3月24日至26日,全国52名网络媒体负责人、省市外宣办(网宣办)负责人来川考察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情况。在汶川县水磨镇,凤凰网副总裁、总编辑邹明表示,早听说灾区恢复重建面貌惊人,亲见更觉超出想象。

      3月31日,当新华社记者侯大伟、孙阳深入汶川采访,当走进水磨镇,有一种身处“世外桃源”的感觉:地震之前破败不堪的老房子经过重建,已经再现数百年前的模样;昔日臭水横流的寿溪河,已建成一个碧波荡漾的湖泊。那些黑烟弥漫的工厂,如今关的关,搬的搬,留下来的5家环评排放全部达标。他们认为,这是一个神奇的现代版涅槃故事:一个被地震摧毁的山区工业区,在短短不到3年时间里,变成一座风景如画的现代“桃花源”。

      4月12日,深入汶川灾区调研的河北日报总编辑张志欣深有感触地说:2008年那个5月,在新闻报道中看到山河破碎、同胞们流离失所,已为之流过不少泪水,人类在自然面前的脆弱深深撼动心灵。如今站在废墟前,背后全新的小镇拔地而起,一幅充满勃勃生机的画卷书写着今日映秀人的新生活。强烈的对比让人真切感受到,四川创造了“科学救灾、科学重建、科学发展”三个奇迹。

      4月18日至21日,曾在抗震救灾期间到川采访的30多家外国媒体、港澳台媒体、中央外宣媒体记者重返灾区,探寻灾区巨变。

      映秀新城,一幢幢民族特色鲜明的三层小“别墅”,锁住了中外媒体记者的眼球。“这么漂亮的新房,你们得花不少钱吧?”香港有线电视记者吴子敏问映秀居民。得知每户负担最高不超过5万元,她很吃惊。举国对口援建的模式给媒体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日本共同社记者渡边靖仁、台湾中视记者王清昱、台湾经济日报记者林茂仁表示,他们深刻感受到了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情暖汶川:

      凝聚大爱 感恩奋进

      今年2月,光明日报记者周迅、郭俊锋深入灾区采访,在汶川县水磨镇看到,他们看到家家悬挂五星红旗。老百姓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感谢党,感谢政府。周迅说,我们深深感到,在党的坚强领导下,灾区的恢复重建成效巨大,当地人民群众精神振奋,当地干部信心十足,灾区的未来充满希望。

      唱感恩歌曲,讲感恩故事,树感恩典型,做感恩实事……去年以来,汶川县全面开展感恩教育深化发展活动。如今,汶川大地充盈着感恩的浓浓真情,感恩已成为一种群众文化,是新的思想声音,是发展起跳的力量源泉。

      4月12日,在川参加全国省市区党报总编辑新闻出版工作研讨会的新疆日报副总编辑依拉木·维力,在汶川灾区调研时发现一个感人的细节,那就是映秀镇、三江乡、水磨新镇的每家每户门口都插着国旗:“这让我很感动,四川人民真的是心怀感恩心!”

      中午时分,阳光洒进水磨新镇,让小镇更显惬意和舒适。“他们的新生活很美好,我们很欣慰!”依拉木·维力表示,正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让震后的四川依然美丽,“这个由我们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一起创造的奇迹,让我感觉祖国大家庭的亲情如此深厚,牢不可破!”

      4月中旬,中新社记者刘贤走进在水磨镇一家名为羌乡绣的店铺,与老板周远义拉起家常。刘贤说,从灾区群众的感恩、乐观向上中,看到了灾区发展振兴的信心。

      祝福汶川:

      科学发展 豪迈跨越

      地震后,汶川县紧紧抓住灾后恢复重建的契机,沿漩口、水磨、三江建设新漩三环线公路,把22个村连起来,并依托交通优势在沿线发展猕猴桃、茶叶、花卉、小家畜等休闲农业和农家旅游,形成“漩三特色经济环线”。多次到灾区采访的四川日报记者曾实说,在科学重建的思路引领下,汶川加快建设川西北高原交通枢纽和旅游大通道,以通道建设引领产业结构加快调整,为众多汶川人创造了更多创业致富的机会。

      4月,在三江水乡藏寨、在水磨古镇,解放日报副总编辑陈振平被迷人的景观、勤劳的灾区群众、充满特色的民族风情建筑所吸引。他说,这些建筑在充分考虑本地特色、历史、文化以及实用功能的基础上,不仅使灾区群众的生活比原来过得更舒适,更重要的是,还解决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就业等问题。“很多城市的建设大同小异,但这里让人耳目一新。”陈振平说,通过大力发展旅游,当地群众走出地震阴影,开始过上新生活,人们脸上洋溢真诚的笑意,让人感觉一切都充满希望,生机勃勃。

      陕西日报副总编辑张若愚说,汶川种植了大片猕猴桃、大樱桃、高山茶叶以及各种花卉,选择了一条科学的发展路径。重建使灾区拥有了跨越发展的硬件基础,汶川县灾后建成4个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就是例证,随着各种生产要素的流通,灾区旅游站上了阔步向前的起点,作为旅游资源大省的四川,旅游的内涵将因此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行走在映秀、三江、水磨,甘肃日报副总编辑张建伟捕捉到很多兴奋点:医院、学校九度设防,设计科学到位,考虑到了灾区人民今后的生活;汶川发展“两桃一花一牧”特色种植业,并以旅游带动全县经济发展……张建伟说,灾后恢复重建考虑到了方方面面,不仅提升了百姓的生活水平,还拉动了产业经济发展。这样的考虑是长远的,老百姓的生活是幸福的,也会惠及当地群众的子孙后代,相信灾区群众的生活会越来越好。

      声音

      人民日报总编室刘磊:灾后恢复重建,是产业的重构、文化的重振。汶川县水磨镇由原先高耗能企业聚集的小镇变身为一个有着浓郁西羌文化特色的风情小镇,受灾群众不仅住上了新房,蓬勃兴起的旅游业还为解决他们的长远生计打下了基础。

      新华社记者刘大江:汶川大地震中,倒下去的是一个充斥粉尘、黑烟和污水的山区工业镇,2009年底从废墟上昂然屹立起来的,却是一座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化新城。水磨模式以生动事实带给人们启示:灾后重建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因地制宜,追求可持续发展。

      北京日报副总编辑邵镇军:

      在映秀看到的是大爱、在三江看到的是美景、在水磨看到的是文化重建,这是灾区人民创造的奇迹,也是全国人民共同创造的奇迹。灾区脱胎换骨的变化速度之快、质量之高,这不仅展现了灾区干部群众的实干精神,也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

      新华网记者翟子赫:时隔3年,当我重返映秀,发现那个曾经满目疮痍的小城已经焕发了蓬勃的朝气。在广东的对口援建下,一排排新居拔地而起,一条条街道纵横贯通;葱翠的绿色爬上了山坡,幸福的微笑荡漾在脸上。

      现代快报副总编辑梁波:汶川,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地名,而是见证整个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生命力的地方。

      楚天都市报副总编辑张仕武:

      3年时间,新的映秀拔地而起,那面五星红旗就是映秀不倒的精神象征。

      四川日报记者张守帅:这片曾经满目疮痍的土地,已经旧貌换新颜,处处生机盎然。如今走进水磨古镇,仿佛来到了丽江。一路走,一路看,一幅水墨画卷在面前缓缓铺开。

      数字

      ●501个 2217719万元

      501个和2217719万元,两项数字分别代表汶川县灾后恢复重建项目总数和规划投资额。

      重建中,汶川加快推进住房重建和产业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把住房重建与产业转型相结合。对国道213、317沿线和新老漩三环线实施分段打造,注重一户一图、一街一景的个性特色;加快建设藏羌生态文化走廊,为发展文化旅游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寻求“一三互动”:“一”,即着力建设“高产、高质、高效”观光农业;“三”,即着力打造“精品景观、精美村寨、精致农庄”休闲旅游,培育六大休闲度假旅游区域:威州、绵虒、三江、水磨、映秀、龙溪分别打造各具特色的“三精”旅游景区。

      实现“接二连三”:“二”,在60余家工业企业外迁同时,瞄准“三新”,即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工业。

      ●“四千万工程”

      到2015年在汶川建成猕猴桃产业基地5万亩、年产量超过1000万公斤,建成大樱桃产业基地3万亩、年产量1000万公斤,建成以鸡、鸭、猪、羊为主的现代畜牧养殖基地、年出栏1000万头(只),建成岷江干旱河谷延伸地带现代花卉基地1万亩,年产花卉1000万盆。

      大事记

      ●2008年

      8月7日,广东省对口支援汶川县恢复重建工作组进驻汶川开展对口支援工作。

      9月2日,汶川“生命线”—— 国道213线映秀至汶川段全线贯通并恢复通车。

      12月12日,汶川县境内的阿坝铝厂举行了灾后恢复生产启动仪式,全面复产后将具备11万吨电解铝的年产能。

      ●2009年

      5月11日,都江堰至汶川县映秀镇高速公路正式通车。

      6月3日,广州市对口援建汶川县威州镇重点项目汶川威州建材商城举行开业庆典,是对口援建项目中第一个竣工运营的项目。

      12月3日,广东省援建汶川县十大民生工程交付使用仪式隆重举行。

      12月,汶川县三江生态旅游景区通过国家旅游局专家组的评审,成为震区第一个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2010年

      5月22日,以 “新阿坝·新汶川·新印象”为主题的中国·阿坝州首届大樱桃节在汶川县隆重开幕。

      7月17日,首届大禹文化旅游节暨大禹祭坛落成典礼在汶川县绵虒镇隆重举行。

      9月20日,汶川县水磨古镇旅游景区顺利通过全国A评委专家会议,成为汶川县震后打造的第二个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10月10日,广东省对口支援汶川县灾后恢复重建任务全面完成庆祝大会在汶川县映秀镇举行,标志着广东援建任务全面完成。

      10月29日,全国共产党员代表一行到汶川县映秀镇、水磨镇考察“特殊党费”援建项目,并出席由“特殊党费”全额援建的汶川县七一映秀中学竣工典礼仪式。

      
    责任编辑: 陈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中外媒体感受汶川巨变 见证这里新生的蓬勃活力

  • 2011年04月29日 00时0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核心提示

      “5·12”汶川特大地震给震中汶川县带来毁灭性打击,全县因灾死亡15941人,失踪 7595人,受伤34584人;交通中断;基础设施全部瘫痪……直接经济损失达643亿元。

      但汶川人坚强不屈,恢复重建进展迅速。截至目前,汶川纳入灾后恢复重建的项目已累计完工95.8%;累计完成投资97.8%,受灾群众全部搬入新居。经济强劲恢复,2010年全县GDP同比增长34.3%,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增长19%,地方财政收入同比增长103.3%。

      媒体聚焦

      一条条公路丝带飘舞;一座座新居拔地而起;一间间校舍书声琅琅;一座座工厂马达轰鸣;一群群游客纷至沓来……震后3年,巨变如花朵般在汶川大地铺开。中外媒体聚焦汶川,见证、记录重建足迹及巨变,也在探寻巨变背后的力量……

      感受汶川:

      沧桑巨变 处处新貌

      今年3月24日至26日,全国52名网络媒体负责人、省市外宣办(网宣办)负责人来川考察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情况。在汶川县水磨镇,凤凰网副总裁、总编辑邹明表示,早听说灾区恢复重建面貌惊人,亲见更觉超出想象。

      3月31日,当新华社记者侯大伟、孙阳深入汶川采访,当走进水磨镇,有一种身处“世外桃源”的感觉:地震之前破败不堪的老房子经过重建,已经再现数百年前的模样;昔日臭水横流的寿溪河,已建成一个碧波荡漾的湖泊。那些黑烟弥漫的工厂,如今关的关,搬的搬,留下来的5家环评排放全部达标。他们认为,这是一个神奇的现代版涅槃故事:一个被地震摧毁的山区工业区,在短短不到3年时间里,变成一座风景如画的现代“桃花源”。

      4月12日,深入汶川灾区调研的河北日报总编辑张志欣深有感触地说:2008年那个5月,在新闻报道中看到山河破碎、同胞们流离失所,已为之流过不少泪水,人类在自然面前的脆弱深深撼动心灵。如今站在废墟前,背后全新的小镇拔地而起,一幅充满勃勃生机的画卷书写着今日映秀人的新生活。强烈的对比让人真切感受到,四川创造了“科学救灾、科学重建、科学发展”三个奇迹。

      4月18日至21日,曾在抗震救灾期间到川采访的30多家外国媒体、港澳台媒体、中央外宣媒体记者重返灾区,探寻灾区巨变。

      映秀新城,一幢幢民族特色鲜明的三层小“别墅”,锁住了中外媒体记者的眼球。“这么漂亮的新房,你们得花不少钱吧?”香港有线电视记者吴子敏问映秀居民。得知每户负担最高不超过5万元,她很吃惊。举国对口援建的模式给媒体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日本共同社记者渡边靖仁、台湾中视记者王清昱、台湾经济日报记者林茂仁表示,他们深刻感受到了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情暖汶川:

      凝聚大爱 感恩奋进

      今年2月,光明日报记者周迅、郭俊锋深入灾区采访,在汶川县水磨镇看到,他们看到家家悬挂五星红旗。老百姓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感谢党,感谢政府。周迅说,我们深深感到,在党的坚强领导下,灾区的恢复重建成效巨大,当地人民群众精神振奋,当地干部信心十足,灾区的未来充满希望。

      唱感恩歌曲,讲感恩故事,树感恩典型,做感恩实事……去年以来,汶川县全面开展感恩教育深化发展活动。如今,汶川大地充盈着感恩的浓浓真情,感恩已成为一种群众文化,是新的思想声音,是发展起跳的力量源泉。

      4月12日,在川参加全国省市区党报总编辑新闻出版工作研讨会的新疆日报副总编辑依拉木·维力,在汶川灾区调研时发现一个感人的细节,那就是映秀镇、三江乡、水磨新镇的每家每户门口都插着国旗:“这让我很感动,四川人民真的是心怀感恩心!”

      中午时分,阳光洒进水磨新镇,让小镇更显惬意和舒适。“他们的新生活很美好,我们很欣慰!”依拉木·维力表示,正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让震后的四川依然美丽,“这个由我们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一起创造的奇迹,让我感觉祖国大家庭的亲情如此深厚,牢不可破!”

      4月中旬,中新社记者刘贤走进在水磨镇一家名为羌乡绣的店铺,与老板周远义拉起家常。刘贤说,从灾区群众的感恩、乐观向上中,看到了灾区发展振兴的信心。

      祝福汶川:

      科学发展 豪迈跨越

      地震后,汶川县紧紧抓住灾后恢复重建的契机,沿漩口、水磨、三江建设新漩三环线公路,把22个村连起来,并依托交通优势在沿线发展猕猴桃、茶叶、花卉、小家畜等休闲农业和农家旅游,形成“漩三特色经济环线”。多次到灾区采访的四川日报记者曾实说,在科学重建的思路引领下,汶川加快建设川西北高原交通枢纽和旅游大通道,以通道建设引领产业结构加快调整,为众多汶川人创造了更多创业致富的机会。

      4月,在三江水乡藏寨、在水磨古镇,解放日报副总编辑陈振平被迷人的景观、勤劳的灾区群众、充满特色的民族风情建筑所吸引。他说,这些建筑在充分考虑本地特色、历史、文化以及实用功能的基础上,不仅使灾区群众的生活比原来过得更舒适,更重要的是,还解决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就业等问题。“很多城市的建设大同小异,但这里让人耳目一新。”陈振平说,通过大力发展旅游,当地群众走出地震阴影,开始过上新生活,人们脸上洋溢真诚的笑意,让人感觉一切都充满希望,生机勃勃。

      陕西日报副总编辑张若愚说,汶川种植了大片猕猴桃、大樱桃、高山茶叶以及各种花卉,选择了一条科学的发展路径。重建使灾区拥有了跨越发展的硬件基础,汶川县灾后建成4个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就是例证,随着各种生产要素的流通,灾区旅游站上了阔步向前的起点,作为旅游资源大省的四川,旅游的内涵将因此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行走在映秀、三江、水磨,甘肃日报副总编辑张建伟捕捉到很多兴奋点:医院、学校九度设防,设计科学到位,考虑到了灾区人民今后的生活;汶川发展“两桃一花一牧”特色种植业,并以旅游带动全县经济发展……张建伟说,灾后恢复重建考虑到了方方面面,不仅提升了百姓的生活水平,还拉动了产业经济发展。这样的考虑是长远的,老百姓的生活是幸福的,也会惠及当地群众的子孙后代,相信灾区群众的生活会越来越好。

      声音

      人民日报总编室刘磊:灾后恢复重建,是产业的重构、文化的重振。汶川县水磨镇由原先高耗能企业聚集的小镇变身为一个有着浓郁西羌文化特色的风情小镇,受灾群众不仅住上了新房,蓬勃兴起的旅游业还为解决他们的长远生计打下了基础。

      新华社记者刘大江:汶川大地震中,倒下去的是一个充斥粉尘、黑烟和污水的山区工业镇,2009年底从废墟上昂然屹立起来的,却是一座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化新城。水磨模式以生动事实带给人们启示:灾后重建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因地制宜,追求可持续发展。

      北京日报副总编辑邵镇军:

      在映秀看到的是大爱、在三江看到的是美景、在水磨看到的是文化重建,这是灾区人民创造的奇迹,也是全国人民共同创造的奇迹。灾区脱胎换骨的变化速度之快、质量之高,这不仅展现了灾区干部群众的实干精神,也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

      新华网记者翟子赫:时隔3年,当我重返映秀,发现那个曾经满目疮痍的小城已经焕发了蓬勃的朝气。在广东的对口援建下,一排排新居拔地而起,一条条街道纵横贯通;葱翠的绿色爬上了山坡,幸福的微笑荡漾在脸上。

      现代快报副总编辑梁波:汶川,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地名,而是见证整个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生命力的地方。

      楚天都市报副总编辑张仕武:

      3年时间,新的映秀拔地而起,那面五星红旗就是映秀不倒的精神象征。

      四川日报记者张守帅:这片曾经满目疮痍的土地,已经旧貌换新颜,处处生机盎然。如今走进水磨古镇,仿佛来到了丽江。一路走,一路看,一幅水墨画卷在面前缓缓铺开。

      数字

      ●501个 2217719万元

      501个和2217719万元,两项数字分别代表汶川县灾后恢复重建项目总数和规划投资额。

      重建中,汶川加快推进住房重建和产业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把住房重建与产业转型相结合。对国道213、317沿线和新老漩三环线实施分段打造,注重一户一图、一街一景的个性特色;加快建设藏羌生态文化走廊,为发展文化旅游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寻求“一三互动”:“一”,即着力建设“高产、高质、高效”观光农业;“三”,即着力打造“精品景观、精美村寨、精致农庄”休闲旅游,培育六大休闲度假旅游区域:威州、绵虒、三江、水磨、映秀、龙溪分别打造各具特色的“三精”旅游景区。

      实现“接二连三”:“二”,在60余家工业企业外迁同时,瞄准“三新”,即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工业。

      ●“四千万工程”

      到2015年在汶川建成猕猴桃产业基地5万亩、年产量超过1000万公斤,建成大樱桃产业基地3万亩、年产量1000万公斤,建成以鸡、鸭、猪、羊为主的现代畜牧养殖基地、年出栏1000万头(只),建成岷江干旱河谷延伸地带现代花卉基地1万亩,年产花卉1000万盆。

      大事记

      ●2008年

      8月7日,广东省对口支援汶川县恢复重建工作组进驻汶川开展对口支援工作。

      9月2日,汶川“生命线”—— 国道213线映秀至汶川段全线贯通并恢复通车。

      12月12日,汶川县境内的阿坝铝厂举行了灾后恢复生产启动仪式,全面复产后将具备11万吨电解铝的年产能。

      ●2009年

      5月11日,都江堰至汶川县映秀镇高速公路正式通车。

      6月3日,广州市对口援建汶川县威州镇重点项目汶川威州建材商城举行开业庆典,是对口援建项目中第一个竣工运营的项目。

      12月3日,广东省援建汶川县十大民生工程交付使用仪式隆重举行。

      12月,汶川县三江生态旅游景区通过国家旅游局专家组的评审,成为震区第一个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2010年

      5月22日,以 “新阿坝·新汶川·新印象”为主题的中国·阿坝州首届大樱桃节在汶川县隆重开幕。

      7月17日,首届大禹文化旅游节暨大禹祭坛落成典礼在汶川县绵虒镇隆重举行。

      9月20日,汶川县水磨古镇旅游景区顺利通过全国A评委专家会议,成为汶川县震后打造的第二个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10月10日,广东省对口支援汶川县灾后恢复重建任务全面完成庆祝大会在汶川县映秀镇举行,标志着广东援建任务全面完成。

      10月29日,全国共产党员代表一行到汶川县映秀镇、水磨镇考察“特殊党费”援建项目,并出席由“特殊党费”全额援建的汶川县七一映秀中学竣工典礼仪式。

      
    责任编辑: 陈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