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更加规范高效诚信开放的政务环境和发展环境
四川省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深入推进机关行政效能建设电视电话会议发言摘登
建设规范高效政务服务平台 大力提升机关行政效能
省政府政务服务中心
省政务服务中心紧紧围绕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要求,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创新行政审批机制,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努力提升机关行政效能。从2008年省委、省政府召开行政效能建设电视电话会议至今年8月,省政务服务中心受理行政审批、公共服务事项749147件,办结747872件,现场办结率94.92%、按时办结率99.99%,实际办理提速81.15%,群众评议满意率99.97%。
全面实施“两集中、两到位”,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省级部门自2008年10月起全面实施以“两集中、两到位”为特征的相对集中行政审批权改革。目前26个省直部门将行政审批处人员集中到政务服务中心并设立窗口前台和后台,18个部门因审批事项较少而纳入综合窗口,9个中央在川部门将审批事项和公共服务事项纳入省政务服务中心集中办理。实施“两集中、两到位”后,省政务服务中心窗口工作人员从90余人增加到260余人,窗口现场办结率从27.2%上升到98.5%,提高3.6倍。
大力开展标准化建设,促进政务服务规范化。省级行政审批事项由1122项减少到478项,成为全国最少的省份之一;市(州)保留233项,县(市、区)保留171项,基本实现相同行政层级的行政审批项目名称和数量统一。开通全省政务服务热线“96196”。去年,我省在全国率先从服务质量、管理规范、基础设施建设三个方面发布政务服务中心建设省级地方标准,今年内将再发布政务服务中心考评、安全应急、并联审批管理、电子政务大厅建设四项地方标准。
切实加强体系建设,在全国率先建成五级政务服务体系。我省是全国首个成立省级政府政务服务中心的省份,21个市(州)、181个县(市、区)全部设立政务服务中心。截至今年8月,全省83.7%的乡镇(街道)、72.6%的村(社区)分别建成便民服务中心、便民服务室(代办点),在全国率先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覆盖全省”的五级政务服务体系。积极开展并联审批,审批时限压缩到72个工作日,审批效率提高4.3倍。截至今年8月,全省共有27806个项目进入并联审批办理,涉及投资额3.38万亿。
今年初,我省开通省本级电子政务大厅,省政务服务中心所有项目开通网上咨询和办件查询,829个事项可通过网上申报和预审,占项目总数的63.5%,占办件总量的90%以上,居全国领先水平。各市(州)全部开通电子政务大厅,各县(市、区)年底也将全部开通。
落实三项制度 强化效能监察 不断优化经济社会发展环境
阆中市人民政府
围绕三项制度,完善工作体系。一是围绕“首问负责”,细化要求“五个一”。根据职能职责制定一个落实首问负责制的实施细则;按照高效便民原则设立一个首问责任岗位,落实专职人员;窗口工作人员一律挂牌上岗;对群众办事申请实行一次性告知,承诺办结时限;建立一本首问接办件台账,逐环节登记办理情况。二是围绕“限时办结”,优化审批“三合一”。通过单位自行“减”、部门联合“砍”、各界代表“定”的“三合一”措施,对部分行政审批事项法定和承诺办结时限进行大幅压缩。今年来,全市共受理17.1万件行政审批事项全部限时办结,承诺的平均办结时限为3.5天,实际办结时限仅为1.1天,提速70%。三是围绕“责任追究”,强化奖惩“两统一”。细化了7大类、32种违反“三项制度”等效能纪律的责任追究具体行为,建立健全行政效能问责制度体系。
强化效能监察,促进规范运行。一是强化电子监察提高行政效率。充分运用电子监察系统,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监察,对违规、超时等行为进行自动预警,视情节发出催办和黄、红牌警告,及时进行预警和纠错,确保各项行政审批及服务事项限时办结。二是强化内部监察促进工作落实。针对灾后恢复重建、招商引资、环境治理等重点项目和民生工程,派遣120余名项目监察秘书,跟踪项目建设进度和质量,协调解决具体问题。三是强化社会监督营造良好氛围。坚持敞开大门抓效能,面向社会公开效能投诉电话、市长热线,持续开展“群众不满意单位(窗口)”评选活动,群众满意度保持在98%以上。
严格效能问责,确保监督实效。首先是服务承诺与定期报账相结合,公开亮相问效。坚持工作项目化、项目具体化、完成时效化,通过电视直播方式,让各项目的市级分管领导及牵头部门主要负责人公开工作进度,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评议。其次是集体问责与个人追责相结合,严肃组织处理。近3年,对81个单位、109名责任人实施效能问责,责令57个工作推进不力的单位向市委、市政府作出书面检讨,6个领导班子予以集体诫勉,同时免职10人、诫勉28人、纵向岗位交流8人、效能告诫16人。三是荣誉受损和经济处罚相结合,逗硬目标考核。把效能建设纳入年度目标综合考核重要内容,每年单独组织考核。凡综合目标任务未完成、“三项制度”落实差、便民服务走过场,在年度综合目标考核时予以降等,取消单位和相关责任人年终各项评优评先资格,扣除年绩效工资总额的20%。
三级联动显活力 政务服务暖民心
射洪县人民政府
2008年,全省开展机关行政效能建设以来,我县围绕扛旗探路、高位争先的工作定位,立足打造“四个最优”发展环境(最优的政务环境、最优的城乡环境、最优的要素环境、最优的创业环境),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
做强服务平台,实现网络全覆盖。一是建好县中心,审批服务全进入。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改革全面彻底,实现项目入驻、窗口授权“两个百分之百”。二是建好乡平台,政务服务向下延伸。30个乡镇全部建成便民服务中心,凡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审批、服务事项全部纳入中心集中办理,通过委托、授权等方式下放部分审批权限,将政务服务向乡镇延伸,并保持县中心、乡镇平台上下联通。三是建好村站点,代理服务到家门。实行“一村一点”,健全代办机制,落实代办人员448人,村村建成便民服务站,实现全覆盖、零距离、真运行、低成本,深受群众欢迎。
做实基础工作,推进服务标准化。首先是推进平台建设标准化。先后投入2300万元,改建县政务服务中心,达到二级政务服务中心建设标准。建成30个乡镇便民服务中心,村村建成代办站点。其次是推进服务流程标准化。精简审批项目,审批项目由300项减少至188项;再造审批流程,优化办理程序,审批(许可)项目平均办理时间由19.68天减少到5.93天,服务项目平均办理时间由15.55天减少到3.48天。三是推进监督管理标准化。建立企业“宁静日”、上门为企业服务、投资企业车辆绿色通行、效能监察专员、县级部门重要岗位效能监察等制度;健全效能评价和监督机制,强化日常监管,查处反面典型。今年以来,县政务服务中心已办理行政审批和服务事项87494件,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已办理30530件,实现按时办结率、群众满意率“两个百分之百”。
做活服务机制,促进功能再拓展。一是全面实行“一站式”收费,实现阳光运行。全面清理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经营服务性收费项目,自今年3月运行以来,已完成77个建设项目的费用征收,涉及金额5061万元。二是全面推进并联审批,促进审批提速。针对重点骨干企业、高新技术投资项目、县级重点建设项目,适时开通绿色通道。今年已完成并联审批项目33个,平均办理时间不超过7天。三是全面优化前置性服务,规范中介业务。围绕行政审批主线,积极培育发展、规范引导中介机构进驻,现已引进7家中介机构入驻政务服务中心。
推行招投标电子化 着力提升行政效能
绵阳市监察局
近年来,我们按照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和要求,全面深入推进机关行政效能建设,尤其是在创新招投标方式、以推进招投标电子化为突破口、解决制约效率和发展的不利因素等方面作出了积极探索,着力从源头上预防腐败、从技术上提速增效,公共服务能力、公共管理能力、机关办事效率不断提高,发展环境不断改善,取得较好成效。
2009年以来,面对繁重的重建任务,我们在借鉴外地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绵阳科技城的科技优势,按照 “制度+科技”的思路,注重“三个创新”,全面推进招投标电子化建设。
一是注重科技创新,大胆探索稳妥推进。从2009年10月起,全市所有国家投资工程建设项目均实行网上招标,直接通过互联网向社会公开招标;从2010年5月起,分步采用光盘标书投标、开标、评标,今年3月试点网上投标,4月正式通过互联网上传经CA数字证书认证的标书,进行远程解密,投标开标。2010年5月起先在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实行电子评标试点,今年5月起稳步推进,拓展到水利工程、交通工程。二是注重平台创新,全程监管信息透明。坚持高起点、高标准规划改造市招投标交易服务中心,设公开开标区、封闭评标区、独立监控区、综合办公区等四个功能区,基本实现“信息全公开、评标全封闭、过程全监督”。三是注重体制创新,理顺关系强化监管。将招投标交易中心划归市政务服务管理局,增设招投标监督管理科,在市发改委行政审批科增挂绵阳市招投标管理办公室牌子,在市纪委监察局增设招投标监察室,增强监督合力。
取得的主要成效有:一是科技防腐,监管有效。通过网上招投标,有效解决了传统方式下领导干部插手工程招投标和投标人收买业主或招标代理机构控制招标文件发售数量和单位名称串标围标问题。二是阳光行政,公开透明。通过互联网向社会公开发售标书,营造“公开、公平、公正、诚信”的招投标环境,向社会公开涉及工程建设项目关键环节的九项内容,接受监督。三是提升效能,便捷公正。投标人范围扩大,企业参与投标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平均每个项目投标人增加40%-60%,投标成本显著下降。评审结果公正。全市电子招标方式共完成913个项目,控制价达100亿元,中标价平均下浮率为14%左右,投诉大大减少。四是评审效率提高。不仅评审时间节约一半以上,且争议大大减少,促进了灾后恢复重建项目顺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