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绵阳市2011年民生工程系列报道之八: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推动绵阳经济大发展

  • 2012年02月02日 00时00分
  • 来源: 绵阳市政务网
  • 【字体:
  •   基础设施建设是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一个地区综合实力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2011年,绵阳市从农村交通建设、农村电网改造工程、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农村通信、邮政局所建设、市政惠民工程建设等方面入手,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突出抓好重点骨干工程,统筹推进各领域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发展保障能力。

      截止2011年底,绵阳市共建成通乡油路(水泥路)608公里,通村公路1264公里,建设改造农村电网各类线路3206公里,除险加固病险水库22座,实现257个20户以上自然村通电话,解决138个行政村通宽带问题,建设空白乡(镇)邮政局所6个。

      农村交通建设成效大

      “以前都是泥路,一下雨就没法走,家里种的柚子很多卖不出去,都烂了。现在水泥路铺起了,我们在家门口就能乘车,还有很多外地人开着车来买柚子,一年能多挣个三四千块钱。”49岁的李光贵看着蜿蜒的水泥公路伸向远方,眼中是满满的幸福。

      李光贵的家在盐亭县林山乡林园村,十年前,这里自然条件差,经济落后,交通不便,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物资只能靠肩挑背扛,人力运输。“山高路又烂,村穷人心散,吃粮靠救济,用钱靠贷款,姑娘嫁的远,光棍一串串”,这是林园村十多年前流传的顺口溜,也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为了改变落后的交通条件,林园村“两委”多次召开村民大会、支部会、党员大会,研究村道路建设相关事宜,同时积极争取上级相关部门的支持和帮助,分阶段启动实施村、社和入户水泥路建设。2007年以来,该村采取专业施工单位承包和群众投工投劳集资等方式建成村内水泥路10.5公里,工程总投资280多万元,所有水泥路建设于2011年7月完工,实现了社社户户通水泥路。

      这项民生工程的实施,彻底改变了林园村的交通面貌,道路畅通后,该村种养殖业快速发展,形成了以柚子、核桃、土鸡等为主的经济产业,“山顶绿戴帽,山间果缠腰,林下鸡鸣羊叫,山下稻香鱼跃”的立体生态农业格局已初具规模。如今的林园村真可谓是“山青水秀路畅通,村富政通人心齐,一心一意搞建设,你追我赶奔小康。”

      林园村的交通建设只是整个绵阳市交通建设成就的一个缩影。记者从市交通局了解到,2011年绵阳市共建成通乡油路(水泥路)608公里,完成目标任务的152%,建成通村公路1264公里,完成目标任务的133%;通过加强国省干线公路的养护管理,国省干线公路路面使用性能指数达到83,完成目标任务的100%。

      农村交通建设的有效落实,为绵阳百姓带来了更为便捷的出行条件,而这一条条新建的公路,将成为一条条脱贫路、致富路、发展路,引领着绵阳老百姓走向幸福的终点。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兴水利、除水害,事关全省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是现代农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本保障,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2011年绵阳市举全局之力,多措并举,深入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建立健全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机制,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据悉,2011年绵阳市共除险加固病险水库22座,完成目标任务的220%。

      松林水库位于梓潼县仁和镇新民村境内,兴建于1973年11月,1975年建成投入运行,是一座以农业灌溉为主,兼具防洪、供水、水产养殖等综合利用的小型水库。由于水库修建时间过长,防洪能力已不能满足国家《防洪标准》要求,存在上游坝坡受风浪侵蚀严重,下游坝坡无排水系统,左、右坝肩渗漏,溢洪道边墙高度不够,河道不畅,放水卧管漏水严重等病害,经安全鉴定为“三类坝”。

      在松林水库,记者看到,工人们正在进行大坝坝坡整治。松林水库除险加固项目的项目经理黄建新告诉记者,“该工程于2011年7月开工建设,目前已完成大坝灌浆防渗,值班管理房等,预计2012年1月可主体完工,以确保明年春灌用水和安全度汛。”

      城区打造提升居民生活档次

      市政惠民工程是改善市民居住环境,方便居民生活,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举措。2011年绵阳市通过开工建设一批人行天桥,改造好主干道、治理好背街小巷,全面提升了城市承载能力。

      走进绵阳市御营新村,昔日乱堆乱放的生活垃圾不见了,违章搭建、占道经营的现象没有了,出现在眼前的是干净的水泥路面,规范的农贸市场和完善的环卫设施。“现在出门看到这么干净的路面,心里就觉得舒坦。”住在这里的李大姐对记者如是说。

      御营新村是上世纪80年代市政府改造、拆迁修建的开放性居民住宅小区,小区内有居民楼57栋,常住居民2万余人。该片区由于建成年代久远,建筑布局密度大,人口密集,街巷交错,道路狭窄,普遍存在违章搭建、以街为市、占道经营、生活垃圾乱堆乱放、雨污水支管系统淤堵、排水不畅等问题。

      2009年开始,绵阳市住建局对御营新村实施改造,对该区域人行道、车道、排水管网进行修补和整改,同时拆除了片区内违章建筑以及临时摊点,拓宽了机动车道,增设了停车位,规范了农贸市场、小商品市场和健身场地,增设了环卫设施,全面改造了片区雨污水管网,完成投资1800余万元,极大的改善了该片区居民生活环境,让御营新村焕然一新。

      绵阳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已成为绵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支撑着绵阳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向更高的目标前行。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绵阳市2011年民生工程系列报道之八: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推动绵阳经济大发展

  • 2012年02月02日 00时00分
  • 来源: 绵阳市政务网
  •   基础设施建设是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一个地区综合实力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2011年,绵阳市从农村交通建设、农村电网改造工程、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农村通信、邮政局所建设、市政惠民工程建设等方面入手,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突出抓好重点骨干工程,统筹推进各领域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发展保障能力。

      截止2011年底,绵阳市共建成通乡油路(水泥路)608公里,通村公路1264公里,建设改造农村电网各类线路3206公里,除险加固病险水库22座,实现257个20户以上自然村通电话,解决138个行政村通宽带问题,建设空白乡(镇)邮政局所6个。

      农村交通建设成效大

      “以前都是泥路,一下雨就没法走,家里种的柚子很多卖不出去,都烂了。现在水泥路铺起了,我们在家门口就能乘车,还有很多外地人开着车来买柚子,一年能多挣个三四千块钱。”49岁的李光贵看着蜿蜒的水泥公路伸向远方,眼中是满满的幸福。

      李光贵的家在盐亭县林山乡林园村,十年前,这里自然条件差,经济落后,交通不便,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物资只能靠肩挑背扛,人力运输。“山高路又烂,村穷人心散,吃粮靠救济,用钱靠贷款,姑娘嫁的远,光棍一串串”,这是林园村十多年前流传的顺口溜,也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为了改变落后的交通条件,林园村“两委”多次召开村民大会、支部会、党员大会,研究村道路建设相关事宜,同时积极争取上级相关部门的支持和帮助,分阶段启动实施村、社和入户水泥路建设。2007年以来,该村采取专业施工单位承包和群众投工投劳集资等方式建成村内水泥路10.5公里,工程总投资280多万元,所有水泥路建设于2011年7月完工,实现了社社户户通水泥路。

      这项民生工程的实施,彻底改变了林园村的交通面貌,道路畅通后,该村种养殖业快速发展,形成了以柚子、核桃、土鸡等为主的经济产业,“山顶绿戴帽,山间果缠腰,林下鸡鸣羊叫,山下稻香鱼跃”的立体生态农业格局已初具规模。如今的林园村真可谓是“山青水秀路畅通,村富政通人心齐,一心一意搞建设,你追我赶奔小康。”

      林园村的交通建设只是整个绵阳市交通建设成就的一个缩影。记者从市交通局了解到,2011年绵阳市共建成通乡油路(水泥路)608公里,完成目标任务的152%,建成通村公路1264公里,完成目标任务的133%;通过加强国省干线公路的养护管理,国省干线公路路面使用性能指数达到83,完成目标任务的100%。

      农村交通建设的有效落实,为绵阳百姓带来了更为便捷的出行条件,而这一条条新建的公路,将成为一条条脱贫路、致富路、发展路,引领着绵阳老百姓走向幸福的终点。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兴水利、除水害,事关全省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是现代农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本保障,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2011年绵阳市举全局之力,多措并举,深入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建立健全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机制,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据悉,2011年绵阳市共除险加固病险水库22座,完成目标任务的220%。

      松林水库位于梓潼县仁和镇新民村境内,兴建于1973年11月,1975年建成投入运行,是一座以农业灌溉为主,兼具防洪、供水、水产养殖等综合利用的小型水库。由于水库修建时间过长,防洪能力已不能满足国家《防洪标准》要求,存在上游坝坡受风浪侵蚀严重,下游坝坡无排水系统,左、右坝肩渗漏,溢洪道边墙高度不够,河道不畅,放水卧管漏水严重等病害,经安全鉴定为“三类坝”。

      在松林水库,记者看到,工人们正在进行大坝坝坡整治。松林水库除险加固项目的项目经理黄建新告诉记者,“该工程于2011年7月开工建设,目前已完成大坝灌浆防渗,值班管理房等,预计2012年1月可主体完工,以确保明年春灌用水和安全度汛。”

      城区打造提升居民生活档次

      市政惠民工程是改善市民居住环境,方便居民生活,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举措。2011年绵阳市通过开工建设一批人行天桥,改造好主干道、治理好背街小巷,全面提升了城市承载能力。

      走进绵阳市御营新村,昔日乱堆乱放的生活垃圾不见了,违章搭建、占道经营的现象没有了,出现在眼前的是干净的水泥路面,规范的农贸市场和完善的环卫设施。“现在出门看到这么干净的路面,心里就觉得舒坦。”住在这里的李大姐对记者如是说。

      御营新村是上世纪80年代市政府改造、拆迁修建的开放性居民住宅小区,小区内有居民楼57栋,常住居民2万余人。该片区由于建成年代久远,建筑布局密度大,人口密集,街巷交错,道路狭窄,普遍存在违章搭建、以街为市、占道经营、生活垃圾乱堆乱放、雨污水支管系统淤堵、排水不畅等问题。

      2009年开始,绵阳市住建局对御营新村实施改造,对该区域人行道、车道、排水管网进行修补和整改,同时拆除了片区内违章建筑以及临时摊点,拓宽了机动车道,增设了停车位,规范了农贸市场、小商品市场和健身场地,增设了环卫设施,全面改造了片区雨污水管网,完成投资1800余万元,极大的改善了该片区居民生活环境,让御营新村焕然一新。

      绵阳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已成为绵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支撑着绵阳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向更高的目标前行。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