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2011年民生工程系列报道之六: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 提升百姓健康指数
“医生上门服务”是绵阳市卫生部门为方便群众就医所实施的“家庭医生和健康顾问活动”试点,而这仅仅是2011年绵阳市卫生系统所实施的一系列惠民政策之一。 2011年,绵阳市举全市之力、汇全民之智,着力推进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努力扩大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覆盖面,大力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和医疗队伍建设,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
据统计,2011年绵阳市新农合制度覆盖涉农县市区继续保持在100%,农村居民参合率达到99%,在全市3408个村卫生室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平台建设;为1309例贫困白内障患者减免复明手术费用;建设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13000户;建设地震灾区县乡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45个;实施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政策,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99.5%。
家庭医生上门服务
走进绵阳市高新区黄家祠社区,记者看到家家户户大门口的墙上都贴着一块“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公示牌”,上面写着家庭医生及护士的姓名和电话;乘坐着医生和护士的社区卫生服务车正在社区内进行巡视。
“‘家庭医生进社区‘活动是2011年3月份开始实施的,我们社区共有800多户家庭,社区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和每家每户都签订了服务协议,大家有什么病都可以找我们。我们每天会在社区内进行巡视,除此之外,还会定期免费上门服务。”高新区黄家祠社区家庭医生服务团队的刘显诗医生告诉记者。
2011年,“家庭医生和健康顾问活动”在绵阳市涪城区、游仙区、江油市、三台县和各园区先行试点。活动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组建的家庭医生服务团队为主体,以二级以上医院和市、县市区公共卫生专业机构组建的健康顾问团队为支撑,采取属地化、网格化管理和分片包干负责模式,以居民家庭为单位,通过健康服务团队主动服务、上门服务、延伸服务、承诺服务和限时服务的形式,根据居民个性化健康服务需求,免费为居民提供十大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据悉,截止2011年底,绵阳市已组建136个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和32个健康顾问服务团队,建立家庭医生和健康顾问服务关系149905户,覆盖近43万人。
积极完善新农合制度
“我住院3天,因为买了新农合,自己只花了50多元钱,太划算了。”躺在高新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病床上的郑克荣对记者说。郑克荣家住高新区菩提寺社区5组,半年前参加新农合,回想当初签订参合协议书时还将信将疑的状态,郑克荣表示感激万分。“多亏了新农合,现在住院吃药才这么便宜,真的给了我们老百姓很大的实惠。”
2011年,绵阳市积极完善新农合制度,继续加大补偿力度,切实提高参合农民受益水平;制度方面,积极推进门诊统筹和支付方式改革工作,门诊统筹已实现全市覆盖;补偿方面,将农村儿童白血病、先心病等重大疾病纳入补偿范围,调整增加了新农合药品报销目录。
截止2011年底,全市392.13万人参合,参合率99.32%,位居省内各市州第二位;全年共补偿504.4万人次,共计82487.43万元,住院实际补偿比52.43%,统筹区内政策范围住院补偿比75.29%,当年基金使用率92.35%,历年基金结余率(不含风险基金)21.66%。
“土茅房”变成了“新厕所”
“以前是‘去茅房’,现在是‘上厕所’了,我们现在也跟城里人一样了。”绵阳市安县黄土镇柴育村四组的李浩说起自家的卫生厕所,笑得合不拢嘴。走进李浩家新建好的卫生厕所,沐浴间、洗漱台、便池合理布局,干净整洁,下水道与沼气池相连,将废物转变为沼气,以作燃料使用,彻底改变了农村茅房又脏又臭的形象,农民们自然高兴。
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绵阳市委、市政府将农村改厕工作作为民生工程纳入了目标管理,强力推进农村卫生厕所建设。市、县、乡、村都成立了改厕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市卫生局协调财政、农业等部门共同加强改厕的指导、监管,建立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管理体系。将农村卫生厕所建设与灾后重建、新农村建设、农能沼气、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紧紧结合起来,与改房、改路、改水、改圈、改厨统筹实施,采取市每月、县每半月、乡每周督查,保证卫生厕所建设质量。同时采取完工一户、验收一户,兑现一户,确保资金全部用于农户改厕。
据悉,2011年,绵阳市共建无害化卫生厕所13000户,争取农村改厕资金690万元,卫生厕所建设任务2011年10月底已全部完成。
通过改厕,农村基础配套设施得到了完善,环境卫生水平得到了提升,群众文明卫生素质得了提高,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改善,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