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灾区人民笑迎新生活

  • 2011年05月09日 00时00分
  • 来源: 人民网
  • 【字体:
  •   4月26日,彭州市小鱼洞镇大楠社区村口,几位村民一边说笑一边清理着绿化带里的垃圾。在社区活动中心,村民围坐在健身器材旁摆龙门阵,笑声阵阵。文化室内,几名村妇面带微笑,正加紧排练舞蹈,准备参加彭州市“5·12”文艺会演,留守儿童乐呵呵地趴在桌子上翻阅图书。村服装厂里,十几名村妇在忙着加工布条,眼角挂着笑。

      “5·12”地震3周年之际,记者赴灾区采访,看到的是一派欣欣向荣、和谐发展的景象。印象最深的是灾区群众对新生活的信心和憧憬,脑海里久久挥之不去的是他们发自内心的笑容。

      住上新房子 生活提档次

      ——“王佑兴”们笑了


      走在安县晓坝异址重建的新场镇,白墙灰瓦建筑上勾勒着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剪纸画,屋檐上高挂着的串串大红灯笼随风摇曳……一幅川西北民居风景图移步展开。

      场镇居民王佑兴正忙着和装修工人一道给240平方米的新家进行第二次装修。门口的大红灯笼高高悬挂,按照当地习俗迁新居时挂起的红布仍旧鲜艳喜庆。

      “场镇异地重建,规划很合理。房子不仅比以前更宽敞漂亮了,房前屋后还可以种些蔬菜。”带着记者参观自己亲手建起来的新居,王佑兴的幸福溢于言表:“彩电、冰箱、洗衣机、衣柜、床、太阳能热水器全都添置齐了,都是新买的,每间屋里还放了一个电视机。”

      让“王佑兴”们笑的不仅是住上了新房子,还有规划者的以人为本、超前规划,通过重建提档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开启了新生活。

      利用靠近罗浮山温泉的优势,建设者正在将晓坝打造成为具有川西风格的旅游小集镇。晓坝镇党委委员陈利容说:“每户群众的新建房屋都包括1—2个商铺。随着旅游业发展,晓坝将迎来大量商机,群众可以在家门口创业,分享晓坝旅游发展的成果。”

      重建中,四川坚持以科学规划保障科学重建,注重整体谋划、科学统筹,强化规划引导,提高村庄布局水平和村落规划水平,突出尊重自然,体现山水田园风光,注重风貌打造,突出地域民族特色,确保了灾后重建有特色和高品位;同时,把灾后恢复重建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结合起来,实现了灾区城乡面貌的历史性改变。

      道路变畅通 设施有改善

      ——“王德生”们笑了


      在广元市利州区盘龙镇黄垭灾后农房重建集中安置点,水泥路通到家家户户门口。

      “这路巴适得很啰!不像以前,路面窄、坡度大、弯道多,进趟城来回都要花两三个小时,现在骑上车,来回也就个把小时。”正要进城卖菜的盘龙镇东升村8组村民王德生乐呵呵地说,“更安逸的是,我们山里的蔬菜也能卖个好价钱了!”

      “王德生”们笑的原因是灾区道路等基础设施重建后大为改善。

      放眼灾区,盘山公路似带飘舞,高速公路如网交错,通信基站高耸山巅,输电线路沿山蜿蜒……

      行走灾区,记者的一个强烈感受就是新修道路的高级、安全。在新修的公路上开车,就像在高速公路上驾驶一样,十分平稳,没有颠来晃去之感。“灾区公路已由灾前的低等级路面提高到了高等级路面,和高速公路的路面结构是一样的。”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厅长高烽表示,与灾前相比,灾区交通基础设施条件、建设质量和水平得到大幅提升,交通运输保障能力显著提高。

      四川坚持恢复功能与发展提高相结合,抓住机遇相继建成了一批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重建项目,实现了灾区基础设施的进一步改善。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速,从“大动脉”到“毛细血管”,日益完备通畅的交通网络为灾区重建和发展创造了更加良好的条件。灾区骨干电网和农村电网重建加快,震损水库除险加固进展顺利,生态重建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大,防灾减灾能力明显增强。

      灾区基础设施的加快重建和提升发展,为四川打造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打下了基础。

      生计有盼头 产业得发展

      ——“李华容”们笑了


      在风景如画的九龙山下,45岁的绵竹九龙镇清泉村村民李华容正背着一个箩筐,在江苏援建的绵竹高效农业示范园的草莓大棚里锄草,身旁的草莓架已经挂上了果子。“以前只会种玉米、稻谷和梨子,现在草莓、葡萄和桃也都会种了,在示范园学会了很多新技术。”李华容笑着说,地震前,她家里有3亩地,种着玉米和稻谷。去年在示范园的帮助下承包了10多亩地,投资15万元种上了示范园免费送的葡萄种子和葡萄苗。

      目前,示范园在绵竹全市已经发展种植示范户1200余户,示范面积达1500亩,草莓、蔬菜等项目已见成效,亩均收入在1万元以上,发展发酵床生态示范户55户,饲养畜禽1.5万余头(只),培训农民近2000人。

      “李华容”们的笑容不仅来自灾后生计有了盼头,还有灾区产业发展迅速崛起。

      灾后重建,既是一场“脱胎换骨”的重生历程,更是一场“强筋健骨”的发展洗礼。四川把产业恢复发展与优化经济布局、转变发展方式结合起来,培育壮大优势产业,增强灾区自身发展能力。因灾受损企业全面恢复生产, 6个重灾市州工业得到恢复性增长。按照“一园一主业、园区有特色”的要求,深化对口援建产业合作园区建设,大力承接产业转移,努力构建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和优势产业专业生产基地。18个对口援建省与6个灾区市州合作共建了24个特色产业园区和农业示范园区,协议产业援助项目698个,落实了产业合作项目483个、资金178亿元。从灾区实际出发,培育发展了具有地域特色的绿色生态农业,建设农产品深加工基地。旅游业快速恢复振兴,成了灾区重建的先导产业,培育了一批具有灾区地域特色的旅游品牌,地震遗址旅游、乡村旅游在灾区蓬勃发展。灾区产业发展实现了原地起跳,摸高发展。

      服务体系完善 文化生活丰富

      ——“李华贵”们笑了


      蜿蜒流淌的安昌河畔,异址重建的北川新县城里,鲜花绿树随处可见,设施先进的北川体育中心和青少年活动中心充满现代气息,极具羌族特色的住宅小区和商业街展示着北川重建后的独特文化魅力。

      在绿树簇拥的廊道内,几位老人正围坐在一起,兴致勃勃地下象棋。李华贵老人自豪地介绍说,完善的设施和人文的设计已让这里成为了北川群众的休闲胜地——朝有晨练、午有文化、夜有娱乐,丰富的群众文化生活让我们看到了这是一个坚强自信、乐观向上、充满生机的新北川。

      让“李华贵”们高兴的是重建后灾区文化设施更齐全,文化生活更丰富。

      到目前为止,全省有1053个公共文化设施重建项目开工,占项目规划数的97%,完成投资20亿元,占规划总投资的76%。通过灾后恢复重建,灾区公共文化设施的硬件建设一举跨越20年。有了村、乡、县、市四级文化站(室),百姓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四川省文化厅厅长郑晓幸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恢复重建有力地改善了灾区的文化条件,有效地保障了群众的文化权益。”

      灾后恢复重建既是基础设施重建的过程,也是精神文化重建的过程,不仅使灾区城乡面貌、基础设施、产业结构、社会建设实现了历史性跨越,而且带来了人们思想观念、精神面貌的提升。

      两年多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和全国各地大力支持下,四川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灾区广大干部群众,顽强拼搏、艰苦奋斗,发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科学有效地实施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灾后重建任务取得全面胜利。截至目前,纳入国家规划的29692个重建项目完工和完成概算投资都已达到93%左右,今年9月底有望全面完成灾后恢复重建规划任务。
      
    责任编辑: 白婉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灾区人民笑迎新生活

  • 2011年05月09日 00时00分
  • 来源: 人民网
  •   4月26日,彭州市小鱼洞镇大楠社区村口,几位村民一边说笑一边清理着绿化带里的垃圾。在社区活动中心,村民围坐在健身器材旁摆龙门阵,笑声阵阵。文化室内,几名村妇面带微笑,正加紧排练舞蹈,准备参加彭州市“5·12”文艺会演,留守儿童乐呵呵地趴在桌子上翻阅图书。村服装厂里,十几名村妇在忙着加工布条,眼角挂着笑。

      “5·12”地震3周年之际,记者赴灾区采访,看到的是一派欣欣向荣、和谐发展的景象。印象最深的是灾区群众对新生活的信心和憧憬,脑海里久久挥之不去的是他们发自内心的笑容。

      住上新房子 生活提档次

      ——“王佑兴”们笑了


      走在安县晓坝异址重建的新场镇,白墙灰瓦建筑上勾勒着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剪纸画,屋檐上高挂着的串串大红灯笼随风摇曳……一幅川西北民居风景图移步展开。

      场镇居民王佑兴正忙着和装修工人一道给240平方米的新家进行第二次装修。门口的大红灯笼高高悬挂,按照当地习俗迁新居时挂起的红布仍旧鲜艳喜庆。

      “场镇异地重建,规划很合理。房子不仅比以前更宽敞漂亮了,房前屋后还可以种些蔬菜。”带着记者参观自己亲手建起来的新居,王佑兴的幸福溢于言表:“彩电、冰箱、洗衣机、衣柜、床、太阳能热水器全都添置齐了,都是新买的,每间屋里还放了一个电视机。”

      让“王佑兴”们笑的不仅是住上了新房子,还有规划者的以人为本、超前规划,通过重建提档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开启了新生活。

      利用靠近罗浮山温泉的优势,建设者正在将晓坝打造成为具有川西风格的旅游小集镇。晓坝镇党委委员陈利容说:“每户群众的新建房屋都包括1—2个商铺。随着旅游业发展,晓坝将迎来大量商机,群众可以在家门口创业,分享晓坝旅游发展的成果。”

      重建中,四川坚持以科学规划保障科学重建,注重整体谋划、科学统筹,强化规划引导,提高村庄布局水平和村落规划水平,突出尊重自然,体现山水田园风光,注重风貌打造,突出地域民族特色,确保了灾后重建有特色和高品位;同时,把灾后恢复重建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结合起来,实现了灾区城乡面貌的历史性改变。

      道路变畅通 设施有改善

      ——“王德生”们笑了


      在广元市利州区盘龙镇黄垭灾后农房重建集中安置点,水泥路通到家家户户门口。

      “这路巴适得很啰!不像以前,路面窄、坡度大、弯道多,进趟城来回都要花两三个小时,现在骑上车,来回也就个把小时。”正要进城卖菜的盘龙镇东升村8组村民王德生乐呵呵地说,“更安逸的是,我们山里的蔬菜也能卖个好价钱了!”

      “王德生”们笑的原因是灾区道路等基础设施重建后大为改善。

      放眼灾区,盘山公路似带飘舞,高速公路如网交错,通信基站高耸山巅,输电线路沿山蜿蜒……

      行走灾区,记者的一个强烈感受就是新修道路的高级、安全。在新修的公路上开车,就像在高速公路上驾驶一样,十分平稳,没有颠来晃去之感。“灾区公路已由灾前的低等级路面提高到了高等级路面,和高速公路的路面结构是一样的。”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厅长高烽表示,与灾前相比,灾区交通基础设施条件、建设质量和水平得到大幅提升,交通运输保障能力显著提高。

      四川坚持恢复功能与发展提高相结合,抓住机遇相继建成了一批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重建项目,实现了灾区基础设施的进一步改善。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速,从“大动脉”到“毛细血管”,日益完备通畅的交通网络为灾区重建和发展创造了更加良好的条件。灾区骨干电网和农村电网重建加快,震损水库除险加固进展顺利,生态重建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大,防灾减灾能力明显增强。

      灾区基础设施的加快重建和提升发展,为四川打造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打下了基础。

      生计有盼头 产业得发展

      ——“李华容”们笑了


      在风景如画的九龙山下,45岁的绵竹九龙镇清泉村村民李华容正背着一个箩筐,在江苏援建的绵竹高效农业示范园的草莓大棚里锄草,身旁的草莓架已经挂上了果子。“以前只会种玉米、稻谷和梨子,现在草莓、葡萄和桃也都会种了,在示范园学会了很多新技术。”李华容笑着说,地震前,她家里有3亩地,种着玉米和稻谷。去年在示范园的帮助下承包了10多亩地,投资15万元种上了示范园免费送的葡萄种子和葡萄苗。

      目前,示范园在绵竹全市已经发展种植示范户1200余户,示范面积达1500亩,草莓、蔬菜等项目已见成效,亩均收入在1万元以上,发展发酵床生态示范户55户,饲养畜禽1.5万余头(只),培训农民近2000人。

      “李华容”们的笑容不仅来自灾后生计有了盼头,还有灾区产业发展迅速崛起。

      灾后重建,既是一场“脱胎换骨”的重生历程,更是一场“强筋健骨”的发展洗礼。四川把产业恢复发展与优化经济布局、转变发展方式结合起来,培育壮大优势产业,增强灾区自身发展能力。因灾受损企业全面恢复生产, 6个重灾市州工业得到恢复性增长。按照“一园一主业、园区有特色”的要求,深化对口援建产业合作园区建设,大力承接产业转移,努力构建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和优势产业专业生产基地。18个对口援建省与6个灾区市州合作共建了24个特色产业园区和农业示范园区,协议产业援助项目698个,落实了产业合作项目483个、资金178亿元。从灾区实际出发,培育发展了具有地域特色的绿色生态农业,建设农产品深加工基地。旅游业快速恢复振兴,成了灾区重建的先导产业,培育了一批具有灾区地域特色的旅游品牌,地震遗址旅游、乡村旅游在灾区蓬勃发展。灾区产业发展实现了原地起跳,摸高发展。

      服务体系完善 文化生活丰富

      ——“李华贵”们笑了


      蜿蜒流淌的安昌河畔,异址重建的北川新县城里,鲜花绿树随处可见,设施先进的北川体育中心和青少年活动中心充满现代气息,极具羌族特色的住宅小区和商业街展示着北川重建后的独特文化魅力。

      在绿树簇拥的廊道内,几位老人正围坐在一起,兴致勃勃地下象棋。李华贵老人自豪地介绍说,完善的设施和人文的设计已让这里成为了北川群众的休闲胜地——朝有晨练、午有文化、夜有娱乐,丰富的群众文化生活让我们看到了这是一个坚强自信、乐观向上、充满生机的新北川。

      让“李华贵”们高兴的是重建后灾区文化设施更齐全,文化生活更丰富。

      到目前为止,全省有1053个公共文化设施重建项目开工,占项目规划数的97%,完成投资20亿元,占规划总投资的76%。通过灾后恢复重建,灾区公共文化设施的硬件建设一举跨越20年。有了村、乡、县、市四级文化站(室),百姓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四川省文化厅厅长郑晓幸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恢复重建有力地改善了灾区的文化条件,有效地保障了群众的文化权益。”

      灾后恢复重建既是基础设施重建的过程,也是精神文化重建的过程,不仅使灾区城乡面貌、基础设施、产业结构、社会建设实现了历史性跨越,而且带来了人们思想观念、精神面貌的提升。

      两年多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和全国各地大力支持下,四川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灾区广大干部群众,顽强拼搏、艰苦奋斗,发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科学有效地实施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灾后重建任务取得全面胜利。截至目前,纳入国家规划的29692个重建项目完工和完成概算投资都已达到93%左右,今年9月底有望全面完成灾后恢复重建规划任务。
      
    责任编辑: 白婉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