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抚今追昔 北川笑迎世界目光

  • 2011年05月09日 00时0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刚刚过去的这个春节,北川新老县城接待参观者超过50万人。伴随北川地震纪念馆的加快建设和绵阳“三基地一窗口”的成型,北川新老县城正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前往。

      从老县城的残垣断壁,到新县城新楼林立,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的感受巨变正转变为北川新老县城无可比拟的吸引力。在绵阳市的旅游规划和“三基地一窗口”建设规划中,无一例外地将北川新老县城作为重中之重。北川新老县城,正以绵阳旅游引擎的姿态带动北川的复兴。

      北川新县城——中国羌城 大爱之都

      北川新县城的生长速度惊人。一年多时间,一座现代化的新县城便矗立在安昌河边。伴随学校开学、城市开城、群众入住、商业街开街……安昌河畔的这片涅槃重生的土地,正展现一派万象更新的勃勃生机。

      作为全国最大的羌族聚居区,这里的羌族民俗文化吸引了人们的目光。去年春节期间,丰富多彩的系列民俗文化活动,吸引数十万游客流连忘返,实现旅游收入650万元。

      北川新县城,成为全国第一个拥有智能电网的县城,通过先进的技术、设备和控制方法,确保电网的可靠、安全、经济、高效、环境友好和使用安全;作为全国首批 “三网融合”试点城市,实现了有线电视网、电信网和计算机网络整合,住宅小区和办公区实现了光纤入户……

      有专家表示:“一旦基础设施和服务跟上以后,北川新县城旅游业的增长将会是爆炸式的。”新县城的拔地而起不仅代表了灾区人民坚强挺立,更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从某种程度上说,北川新县城是用“爱”筑起的。北川已经借此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城市人文风格,是一座包含人间大爱的中国羌城。

      在上海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规划部副主任司马志看来,以羌风羌貌为整体吸引力的现代中国新羌城,其具有唯一性、特色性、文化性的特征,本身就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地震后,北川旅游业从一个区域性品牌,一跃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司马志说。

      北川地震纪念馆——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

      在任家坪的北川地震纪念馆工地,大型工程车辆来回穿梭,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不久的将来,这里将建成一个集地震纪念、体验、防灾教育和科学研究为一体的基地,正式向公众开放。

      2008年10月,北川地震纪念馆建设准备工作开始。当时,同济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院长吴长福接到了上海市支援北川地震纪念馆规划策划项目任务,他立即带着同济大学15个学科的专家踏上北川老县城土地。2010年初,项目组向同济大学各设计机构发出北川地震纪念馆方案征集活动,形成了36个概念方案。此后,通过3次专家评审,6次专题会议审议,近20万人次参与的网上投票,“裂缝”方案从36套概念方案中脱颖而出。

      “裂缝”设计方案由纪念步行道、纪念广场和纪念馆组成,占地14.23万平方米,通过一条下沉步行道,分割串起馆区中各个重要元素,形成一条比较完整的参观和缅怀路线。北川地震纪念馆由三部分组成:永恒的家园——北川老县城遗址、永恒的记忆——地震纪念馆及综合服务区、永恒的自然——次生灾害展示与自然恢复区。以“永恒的自然”为主题,以次生灾害展示和生态恢复功能为主,北川纪念馆希望展现人与自然生生不息的关系。

      老县城地震遗址——震撼灵魂 感悟自然

      自从去年5月接待中心投入使用以后,虽然条件简陋,但是仍挡不住人们前往北川老县城的脚步。亲眼目睹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见证者将认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对自然产生敬畏,从而尊重自然,尊重规律,尊重生命。老县城将以特殊的方式承担其防震减灾的教育重任。

      地震后形成的各种次生灾害严重地威胁着老县城遗址的安全。面对遗址保护全新难题,相关单位遵循 “整体性保护、最小干预”原则,对遗址进行原真性、分级、分期保护。同济大学的设计团队对各种不同建筑遗址进行分类梳理,对不同的建筑采用不同保护措施,用钢架支撑起摇摇欲坠的建筑物。为防止对老县城地震遗址的破坏,北川老县城周围安装了防护网、安全围栏,修建了拦沙坝,对进出老县城遗址的行人严格控制,对周边山体进行排危治理等。

      在离老县城地震遗址约两公里的任家坪,已自发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旅游小商品市场,成为容纳当地人就业的新场所。西南民族大学教授贾银忠认为,地震遗址旅游将直接产生上万个就业岗位,间接产生数万个就业岗位。

      在上海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主任王大悟教授看来,北川旅游资源品位高,尤其是地震遗址具有独特性,而且,鉴于大禹和羌文化对华夏人文的影响力,申报世界遗产的可能性是完全存在的。旅游将成为未来北川产业的支柱和群众就业的主力。

      仔细梳理北川地震遗址背后的价值,唐家山堰塞湖、老县城地震遗址、北川中学地震遗址及正在修建的地震纪念馆将构成一个完整的地震遗址旅游线路。发展地震遗址旅游已成为北川县的重点工作之一。北川“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提出“两城一湖一人一族”的发展模式,即紧紧围绕老县城地震遗址、新县城城市特色、唐家山堰塞湖、大禹故里和羌族文化这些主要元素,把北川旅游打造成富民产业,先导产业。 (邹俊川 王官伦 本报记者 李晓东)
    责任编辑: 白婉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抚今追昔 北川笑迎世界目光

  • 2011年05月09日 00时0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刚刚过去的这个春节,北川新老县城接待参观者超过50万人。伴随北川地震纪念馆的加快建设和绵阳“三基地一窗口”的成型,北川新老县城正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前往。

      从老县城的残垣断壁,到新县城新楼林立,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的感受巨变正转变为北川新老县城无可比拟的吸引力。在绵阳市的旅游规划和“三基地一窗口”建设规划中,无一例外地将北川新老县城作为重中之重。北川新老县城,正以绵阳旅游引擎的姿态带动北川的复兴。

      北川新县城——中国羌城 大爱之都

      北川新县城的生长速度惊人。一年多时间,一座现代化的新县城便矗立在安昌河边。伴随学校开学、城市开城、群众入住、商业街开街……安昌河畔的这片涅槃重生的土地,正展现一派万象更新的勃勃生机。

      作为全国最大的羌族聚居区,这里的羌族民俗文化吸引了人们的目光。去年春节期间,丰富多彩的系列民俗文化活动,吸引数十万游客流连忘返,实现旅游收入650万元。

      北川新县城,成为全国第一个拥有智能电网的县城,通过先进的技术、设备和控制方法,确保电网的可靠、安全、经济、高效、环境友好和使用安全;作为全国首批 “三网融合”试点城市,实现了有线电视网、电信网和计算机网络整合,住宅小区和办公区实现了光纤入户……

      有专家表示:“一旦基础设施和服务跟上以后,北川新县城旅游业的增长将会是爆炸式的。”新县城的拔地而起不仅代表了灾区人民坚强挺立,更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从某种程度上说,北川新县城是用“爱”筑起的。北川已经借此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城市人文风格,是一座包含人间大爱的中国羌城。

      在上海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规划部副主任司马志看来,以羌风羌貌为整体吸引力的现代中国新羌城,其具有唯一性、特色性、文化性的特征,本身就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地震后,北川旅游业从一个区域性品牌,一跃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司马志说。

      北川地震纪念馆——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

      在任家坪的北川地震纪念馆工地,大型工程车辆来回穿梭,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不久的将来,这里将建成一个集地震纪念、体验、防灾教育和科学研究为一体的基地,正式向公众开放。

      2008年10月,北川地震纪念馆建设准备工作开始。当时,同济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院长吴长福接到了上海市支援北川地震纪念馆规划策划项目任务,他立即带着同济大学15个学科的专家踏上北川老县城土地。2010年初,项目组向同济大学各设计机构发出北川地震纪念馆方案征集活动,形成了36个概念方案。此后,通过3次专家评审,6次专题会议审议,近20万人次参与的网上投票,“裂缝”方案从36套概念方案中脱颖而出。

      “裂缝”设计方案由纪念步行道、纪念广场和纪念馆组成,占地14.23万平方米,通过一条下沉步行道,分割串起馆区中各个重要元素,形成一条比较完整的参观和缅怀路线。北川地震纪念馆由三部分组成:永恒的家园——北川老县城遗址、永恒的记忆——地震纪念馆及综合服务区、永恒的自然——次生灾害展示与自然恢复区。以“永恒的自然”为主题,以次生灾害展示和生态恢复功能为主,北川纪念馆希望展现人与自然生生不息的关系。

      老县城地震遗址——震撼灵魂 感悟自然

      自从去年5月接待中心投入使用以后,虽然条件简陋,但是仍挡不住人们前往北川老县城的脚步。亲眼目睹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见证者将认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对自然产生敬畏,从而尊重自然,尊重规律,尊重生命。老县城将以特殊的方式承担其防震减灾的教育重任。

      地震后形成的各种次生灾害严重地威胁着老县城遗址的安全。面对遗址保护全新难题,相关单位遵循 “整体性保护、最小干预”原则,对遗址进行原真性、分级、分期保护。同济大学的设计团队对各种不同建筑遗址进行分类梳理,对不同的建筑采用不同保护措施,用钢架支撑起摇摇欲坠的建筑物。为防止对老县城地震遗址的破坏,北川老县城周围安装了防护网、安全围栏,修建了拦沙坝,对进出老县城遗址的行人严格控制,对周边山体进行排危治理等。

      在离老县城地震遗址约两公里的任家坪,已自发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旅游小商品市场,成为容纳当地人就业的新场所。西南民族大学教授贾银忠认为,地震遗址旅游将直接产生上万个就业岗位,间接产生数万个就业岗位。

      在上海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主任王大悟教授看来,北川旅游资源品位高,尤其是地震遗址具有独特性,而且,鉴于大禹和羌文化对华夏人文的影响力,申报世界遗产的可能性是完全存在的。旅游将成为未来北川产业的支柱和群众就业的主力。

      仔细梳理北川地震遗址背后的价值,唐家山堰塞湖、老县城地震遗址、北川中学地震遗址及正在修建的地震纪念馆将构成一个完整的地震遗址旅游线路。发展地震遗址旅游已成为北川县的重点工作之一。北川“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提出“两城一湖一人一族”的发展模式,即紧紧围绕老县城地震遗址、新县城城市特色、唐家山堰塞湖、大禹故里和羌族文化这些主要元素,把北川旅游打造成富民产业,先导产业。 (邹俊川 王官伦 本报记者 李晓东)
    责任编辑: 白婉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