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在频繁余震中创造出重建奇迹

  • 2011年05月10日 00时0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5月的青川,阳光明媚,生机盎然。

      一排排农房拔地而起,村民安居乐业;一所所学校美观漂亮,学生书声琅琅;一个个企业蓬勃兴起,人民齐心协力致富奔小康……

      震后3年,一个更加美丽的青川已呈现在世人面前。

      2008年5月12日,那场惊天动地的特大地震,几乎将青川摧毁:全县4821人遇难;1.5万人受伤,房屋垮塌130余万间,25万人居无定所,基础设施全面瘫痪,产业“全军覆没”,部分集镇夷为平地,整个灾害损失500亿元以上。

      频繁的余震、多发的自然灾害、分散的受灾点、有限的施工条件……使青川重建举步维艰。

      “再大的地震,都震不垮青川人不屈的脊梁;再大的困难,都无法阻挡青川人前行的脚步。”广元市委常委、青川县委书记向此德介绍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省、市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特别是5000万浙江人民的倾力援助下,青川人用勇敢和坚强、拼搏和进取,在废墟上大写青川,全县面貌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巨大变化,呈现出经济加快发展、人心稳定、社会和谐、安居乐业、感恩奋进的良好局面。

      重建任务基本完成 全县面貌脱胎换骨

      灾难,制造毁灭;灾难,也带来重生。

      重建美好家园,推动科学发展--这是青川人面临的历史责任,也是对灾难最有力的回答。全县人民众志成城,在困境中坚强挺立,在挑战中坚毅前行,书写了从悲壮走向豪迈的伟大篇章。

      自强自立,不胜不休,打赢了抗震救灾10大硬仗。打赢了抢险救人的硬仗,搜救生还者3269人,转移群众24.3万人;打赢了安置攻坚的硬仗,受灾群众得到妥善安置,实现“五有”目标;打赢了抢通保通的硬仗,震后22小时抢通了乔庄至金子山的唯一出境通道,30小时恢复通讯联络,50天抢通所有通乡公路;打赢了卫生防疫的硬仗,实现了卫生防疫全覆盖,确保了大灾之后无大疫;打赢了次生灾害防治的硬仗,全县未因次生灾害死亡一人;打赢了救灾款物监管发放的硬仗,规范工作流程,公开发放程序,实现了廉洁救灾、阳光救灾;打赢了生产恢复的硬仗,震后半年,全县生产服务行业基本恢复正常营业;打赢了维护稳定的硬仗,妥善处置涉灾、涉校等信访维稳问题,社会大局总体稳定;打赢了安全过冬的硬仗,震后3个月建成2.8万套活动板房,入冬前完成农村自建过渡房保暖改造,群众安全温暖过冬;打赢了精神发动的硬仗,青川受灾群众打出的 “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两幅标语受到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扬。

      规划先行、统筹兼顾,灾后恢复重建基本完成。科学编制重建规划,完成了“1+12”灾后恢复重建规划以及灾后恢复重建总体实施规划、城镇体系规划等55个规划。项目建设实现预期目标,截至目前,浙江援建项目已全部交付使用,全县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完工852个,完工率93%,完成总投资215亿元,占比90.7%。全县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灾后恢复重建成果受到了省、市领导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

      县城实现“两个基本”目标,初步展现新形象。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 “把青川县城建设得更加安全宜居”的精神,科学制定了县城建设“三步走”实施方案,深入开展县城重建 “百日攻坚大会战”,腾挪板房9000套,重新安置县城居民1.6万人;县城拆除拆迁88.49万平方米,占规划拆迁任务的95%。市政设施全面完善,入城干道、北井坝干道、滨河路、供水、供电、污水项目建成,学校、医院、广电、文化中心正常使用,行政中心加快推进,分类保障8804套居民住房有序建设,交钥匙入住率达80.9%,美化、绿化、亮化工程进度加快。县城框架基本形成,功能基本配套,提前实现第二步目标,得到了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

      基础设施完善提升,城乡面貌发生深刻变化。农村集镇设施全面配套。全县集镇居民全面入住,集镇功能更加完善,环境更加优美,特色更加鲜明;交通建设加快推进,全县公路已完成1831公里,总投资5.77亿元;水利设施有效恢复。大力实施“3311”饮水工程,全县20多万人安全饮水得到较好保障;电网、供气改造和生态建设全面加速。清江河流域开发全面启动,城网、农网改造加快进程,城区供气项目加快推进。建成农村沼气1.2万口,完成造林24万亩。

      经济持续向好发展 新的生机活力焕发

      面对灾难,青川人民坚强奋起,经济发展捷报频传。

      全县呈现出经济发展高速度、财政收入高增长的良好势头。2010年GDP增长17.3%,财政一般预算同比增长142.4%,农民人均纯收入新增507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新增1506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5.1%,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0.8%。

      强力推进工业发展,新型工业化步伐加快。灾后恢复重建中,青川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实现经济发展振兴的突破口,强力推进工业发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部复产达产,超过了震前水平。

      强力推进特色产业发展,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全县在震后快速建成了三锅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白龙湖水产示范园区、蒿溪茶叶产业示范园区等5大产业园区。全县新增市级龙头企业8家、县级以上龙头企业34家,新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9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了资源充分利用和环境有效保护。

      强力推进景区建设,旅游产业取得突破性发展。东河口地震公园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唐家河风景区恢复重建基本完成,青溪古城改造加快推进,地震博物馆布展工作进展顺利,金唐乡村旅游线路全面开放。

      坚持以人为本 民生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地震后,灾区的民生问题一直备受各界关注,青川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解决民生问题,力度可谓史无前例。

      切实解决群众生产生活问题。把解决困难弱势群体的生产生活问题作为重点,对农村 “三孤”、“五保”人员实行集中供养,城乡低保对象进一步扩面,1.6万城市低保对象、2.5万农村低保对象全部实现应保尽保、分类施保。筹集各类教育基金575万元,资助和救助2920名困难教师和学生。着力解决低收入群体住房困难,公租房、安居房、廉租房全部交付使用,保证了居民基本生活稳定。建立了贫困救助等8大救助制度。社会事业持续向前推进,扶贫攻坚工作有效开展,城乡面貌发生深刻变化。

      “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青川县县长陈正永表示,青川将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努力实现“生态产品基地县、生态旅游强县、生态文明示范县”目标。侯静 徐凯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在频繁余震中创造出重建奇迹

  • 2011年05月10日 00时0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5月的青川,阳光明媚,生机盎然。

      一排排农房拔地而起,村民安居乐业;一所所学校美观漂亮,学生书声琅琅;一个个企业蓬勃兴起,人民齐心协力致富奔小康……

      震后3年,一个更加美丽的青川已呈现在世人面前。

      2008年5月12日,那场惊天动地的特大地震,几乎将青川摧毁:全县4821人遇难;1.5万人受伤,房屋垮塌130余万间,25万人居无定所,基础设施全面瘫痪,产业“全军覆没”,部分集镇夷为平地,整个灾害损失500亿元以上。

      频繁的余震、多发的自然灾害、分散的受灾点、有限的施工条件……使青川重建举步维艰。

      “再大的地震,都震不垮青川人不屈的脊梁;再大的困难,都无法阻挡青川人前行的脚步。”广元市委常委、青川县委书记向此德介绍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省、市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特别是5000万浙江人民的倾力援助下,青川人用勇敢和坚强、拼搏和进取,在废墟上大写青川,全县面貌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巨大变化,呈现出经济加快发展、人心稳定、社会和谐、安居乐业、感恩奋进的良好局面。

      重建任务基本完成 全县面貌脱胎换骨

      灾难,制造毁灭;灾难,也带来重生。

      重建美好家园,推动科学发展--这是青川人面临的历史责任,也是对灾难最有力的回答。全县人民众志成城,在困境中坚强挺立,在挑战中坚毅前行,书写了从悲壮走向豪迈的伟大篇章。

      自强自立,不胜不休,打赢了抗震救灾10大硬仗。打赢了抢险救人的硬仗,搜救生还者3269人,转移群众24.3万人;打赢了安置攻坚的硬仗,受灾群众得到妥善安置,实现“五有”目标;打赢了抢通保通的硬仗,震后22小时抢通了乔庄至金子山的唯一出境通道,30小时恢复通讯联络,50天抢通所有通乡公路;打赢了卫生防疫的硬仗,实现了卫生防疫全覆盖,确保了大灾之后无大疫;打赢了次生灾害防治的硬仗,全县未因次生灾害死亡一人;打赢了救灾款物监管发放的硬仗,规范工作流程,公开发放程序,实现了廉洁救灾、阳光救灾;打赢了生产恢复的硬仗,震后半年,全县生产服务行业基本恢复正常营业;打赢了维护稳定的硬仗,妥善处置涉灾、涉校等信访维稳问题,社会大局总体稳定;打赢了安全过冬的硬仗,震后3个月建成2.8万套活动板房,入冬前完成农村自建过渡房保暖改造,群众安全温暖过冬;打赢了精神发动的硬仗,青川受灾群众打出的 “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两幅标语受到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扬。

      规划先行、统筹兼顾,灾后恢复重建基本完成。科学编制重建规划,完成了“1+12”灾后恢复重建规划以及灾后恢复重建总体实施规划、城镇体系规划等55个规划。项目建设实现预期目标,截至目前,浙江援建项目已全部交付使用,全县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完工852个,完工率93%,完成总投资215亿元,占比90.7%。全县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灾后恢复重建成果受到了省、市领导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

      县城实现“两个基本”目标,初步展现新形象。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 “把青川县城建设得更加安全宜居”的精神,科学制定了县城建设“三步走”实施方案,深入开展县城重建 “百日攻坚大会战”,腾挪板房9000套,重新安置县城居民1.6万人;县城拆除拆迁88.49万平方米,占规划拆迁任务的95%。市政设施全面完善,入城干道、北井坝干道、滨河路、供水、供电、污水项目建成,学校、医院、广电、文化中心正常使用,行政中心加快推进,分类保障8804套居民住房有序建设,交钥匙入住率达80.9%,美化、绿化、亮化工程进度加快。县城框架基本形成,功能基本配套,提前实现第二步目标,得到了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

      基础设施完善提升,城乡面貌发生深刻变化。农村集镇设施全面配套。全县集镇居民全面入住,集镇功能更加完善,环境更加优美,特色更加鲜明;交通建设加快推进,全县公路已完成1831公里,总投资5.77亿元;水利设施有效恢复。大力实施“3311”饮水工程,全县20多万人安全饮水得到较好保障;电网、供气改造和生态建设全面加速。清江河流域开发全面启动,城网、农网改造加快进程,城区供气项目加快推进。建成农村沼气1.2万口,完成造林24万亩。

      经济持续向好发展 新的生机活力焕发

      面对灾难,青川人民坚强奋起,经济发展捷报频传。

      全县呈现出经济发展高速度、财政收入高增长的良好势头。2010年GDP增长17.3%,财政一般预算同比增长142.4%,农民人均纯收入新增507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新增1506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5.1%,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0.8%。

      强力推进工业发展,新型工业化步伐加快。灾后恢复重建中,青川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实现经济发展振兴的突破口,强力推进工业发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部复产达产,超过了震前水平。

      强力推进特色产业发展,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全县在震后快速建成了三锅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白龙湖水产示范园区、蒿溪茶叶产业示范园区等5大产业园区。全县新增市级龙头企业8家、县级以上龙头企业34家,新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9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了资源充分利用和环境有效保护。

      强力推进景区建设,旅游产业取得突破性发展。东河口地震公园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唐家河风景区恢复重建基本完成,青溪古城改造加快推进,地震博物馆布展工作进展顺利,金唐乡村旅游线路全面开放。

      坚持以人为本 民生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地震后,灾区的民生问题一直备受各界关注,青川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解决民生问题,力度可谓史无前例。

      切实解决群众生产生活问题。把解决困难弱势群体的生产生活问题作为重点,对农村 “三孤”、“五保”人员实行集中供养,城乡低保对象进一步扩面,1.6万城市低保对象、2.5万农村低保对象全部实现应保尽保、分类施保。筹集各类教育基金575万元,资助和救助2920名困难教师和学生。着力解决低收入群体住房困难,公租房、安居房、廉租房全部交付使用,保证了居民基本生活稳定。建立了贫困救助等8大救助制度。社会事业持续向前推进,扶贫攻坚工作有效开展,城乡面貌发生深刻变化。

      “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青川县县长陈正永表示,青川将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努力实现“生态产品基地县、生态旅游强县、生态文明示范县”目标。侯静 徐凯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