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民族地区工业经济稳步发展
二是技改投资大幅增长,发展后劲不断增强。2005年以来,我省三州地区阿坝、甘孜、凉山累计完成工业技改投资624亿元,其中“十二五”以来累计完成477亿元,2012年以来累计完成工业技改投资272亿元。2013年,我省三州完成工业投资882.5资亿元,保持稳定增长;完成技改投资149.7亿元,增长22.8%。其中藏区完成工业投资362.5亿元,技改投资22.5亿元、增长96.6%。
三是园区建设有序推进,工业集聚水平明显提高。民族地区工业企业逐步进入攀枝花钒钛产业园区(扩区)、甘眉工业园区、四川阿坝工业园区、成都-阿坝工业园区、甘孜州康-泸产业集中区、西昌钒钛产业园区、会理有色产业园区,工业经济逐步从粗放、分散经营向集中、规模化经营转变。2012年来,有338户规上企业入驻民族地区园区,完成工业投资582.2亿元。我委“十二五”以来安排1.32亿元(其中2012年以来,安排8091万元)工业资金,支持工业园区开发平台建设、公共专业物流平台建设、园区规划等。甘孜州康东、康南、康北农产品加工区和九龙湾坝工业园等工业43个园区基础设施正在加紧建设,完成工业投资229.60亿元,增长13.9%,占全州固定资产投资的56.5%。阿坝工业园区、凉山会理有色产业园及宁南茧丝绸工业集中发展区循环经济独具特色;凉山州工业集中度达到61.8%,接近全省平均水平。
四是特色产业更加突出,中小企业协调发展。阿坝、甘孜州依托水电、矿藏、农畜产品加工等优势,逐渐形成特色优势产业和龙头骨干企业,中小企业已形成成链发展、协作发展态势。康定红葡萄酒业、德喜青稞酒业等5户企业荣获四川省2012-2013年度“小巨人成长型”中小企业称号。康巴情人、乡城雪松3户企业被评为省级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
五是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在汶川地震、芦山地震灾后重建中,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推进产业恢复重建,顺势淘汰落后,促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产业整体升级。围绕建设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在推进“三江”流域污染源治理中,狠抓节能减排,为先进生产能力腾出了环境容量空间。立足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甘孜、凉山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在“十一五”下降30.79%、36.20%基础上,“十二五”继续累计下降25.94%、14.61%,阿坝州工业节能达到进度要求;2005年以来,三州总计对99户企业的落后产能实施了关闭和淘汰,有力促进了工业结构优化。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