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照在雪山上——四川藏区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发展纪实
尊重、发展民族文化
四川藏区位于川西北高原,北接青海、甘肃,西连西藏,南接云南,东南接四川盆地及川西南山地。这里风景秀美,多种自然景观并存,有被联合国列入《世界自然遗产的名录》保护的九寨沟和黄龙。四川藏区涵盖甘孜、阿坝和凉山州木里县3个区域,共有县级行政区32个,总面积2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200万,其中藏族人口约122万,是全国第二大藏区。这里是我国西部具有特殊功能的民族走廊,也是极富开放性和交融性的民族地区,分布着大量具有藏族特色的文化遗产。目前,我国政府已将格萨尔、藏医药、德格印经院藏族雕版印刷技艺、唐卡、藏族格萨尔彩绘石刻等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进行重点保护。
就像散落的一颗颗明珠,藏区的寺庙作为当地人宗教信仰的载体,象征着藏区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四川阿坝州辖区内,有大大小小300余座寺庙。坐落于阿坝州若尔盖县达扎寺内的达扎书院如今藏书已经超过10万册,并免费对群众开放。这10多万册藏书里不单单有佛教经卷,还有很多普法和科普读物。除图书外,书院内还设立了展览厅,展出金、铜佛像等珍贵文物。达扎寺管委会副主任尕哇降措说,信教的群众可以进来膜拜,不信教的群众可以进来观赏文物。
每到藏历新年,围坐观看康巴卫视的晚会已经成了阿坝州阿坝县麦昆乡村民噶尔玛家两年来的习惯。四川使用康巴藏语的群众有240多万人,为了让藏族同胞听得懂看得明,2010年康巴卫视频道诞生。除了自制节目,电视台将《潜伏》、《马大帅》、《康熙王朝》等热播剧翻译、配音成藏语,这样“二度创作”的节目在藏区广受好评。
5年来,四川一直把保护与传承藏区文化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加大对藏区公共文化的投入。在文物保护方面,四川省文物局积极向财政部、国家文物局汇报,争取中央财政对少数民族地区文物抢救保护资金5738万元,成为全省支持民族地区和藏区文化工作的重要举措。目前,四川省文物局正积极组织编制《四川藏区文物保护规划》并上报国家文物局。2011年,中央和四川省对藏区公共文化的投入逾1.4亿元,其中投入9000万元新建和改建文化馆、图书馆31个。
立法先行有助于把文化传承保护落到实处,保护优秀民族文化“基因”。刚荣获“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传奖”的阿坝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杨华珍告诉记者,阿坝州如今已经率先实施了《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有了立法的保障,我们这些传承人心里更有底了。”
“走出去”又“请进来”
在四川省文化发展的新格局中,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排在首位。2011年统计数据显示,四川省民族地区的60个县开展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1947场(次),观众达160余万人。2012年8月至9月,为配合四川省委、省政府藏区三大民生工程,由四川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在全国首创了四川文化藏区行“四进”“十大”文化行动,这也是四川今年最大的一次文化惠民行动。
文化的交流绝不是自娱自乐,四川藏区在一个个更高的平台上展示了其独特的魅力。2007年8月16日,大型藏族原生态歌舞乐《藏谜》在成都成功首演,之后便开始了全国巡演。为了使《藏谜》走向国际,2011年4月,《藏谜》远赴日本,演出反响很大。
今年6月的香港,在“根与魂·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中,“巴塘弦子”“藏戏”“藏族黑陶烧制”等非遗歌舞和项目赢得赞誉;在成都的“文化遗产日”活动中,羌绣、漆器、唐卡等数十种本土非遗品牌集体亮相;去年举行的第三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上,藏传绘画以巨幅唐卡的形式,向世人展现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藏族传统织绣的活态传承状况……在各类平台上,包含藏族非遗元素的文化盛宴一台接一台,充分展现了藏文化的个性魅力。
不仅对外展示,四川还主动把交流的对象“请进来”。去年11月10日,四川启动“外国友人看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主题摄影暨全球巡展系列活动”,让来自美、法、英等国家的10名摄影家将镜头对准民族文化聚集区,反映藏区震后的重建和独特的文化魅力。随后,精选出的优秀摄影作品相继在84个驻外使领馆和10个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展览,并通过外交部及驻外使领馆、驻外机构网站的347个站点传播。以外国人的视角展示的藏文化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推广力度呈现在世界面前。
孩子们翩翩起舞,时而扭动身躯,时而弯腰低头、踢踏脚步……这是今年甘孜州巴塘县少儿弦子夏令营中的一个场景。7月,巴塘县举办了为期15天的夏令营,由巴塘弦子传承人执教,对80名在校小学生进行系统的弦子培训,并使弦子入选了课间操,通过青少年主动积极的学习实践活动,加强他们对民族民间艺术的热爱,树立传承民族文化的理念。
交流的主体是人,发展文化的主体同样是人。藏区的文化传承和保护落实到人,不得不提到“9+3”免费教育计划,这是四川省委、省政府实施的一项创新的藏区人才培养计划,即在9年免费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对藏区孩子提供3年的免费中职教育。目前,在此计划下培养的编导人才已经开始担纲省内重要文艺晚会的导演。
发展经济促进民族和谐
高耸入云的山脉雪岭、辽阔无垠的草原湿地、载歌载舞的藏家儿女……藏区文化以自己的神奇魅力,吸引了无数国内外游客。
发展藏区生态旅游业,一方面使文化资源得以利用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提高了人们对藏族文化的认识,增强了保护意识,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为此,当地在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方面做了许多努力。
通过巧打“文化牌”,藏区旅游产业发展如虎添翼。今年的“十一”黄金周,四川省最大的藏区甘孜州收获颇丰。据统计,“十一”期间,甘孜州各旅游景点共接待游客50.0644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11.35%;旅游收入总计3.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6.3%。发展文化旅游让藏区尝到了甜头,大量游客进入甘孜州带动了景区商业、餐饮业、交通运输业、农业、住宿业及旅游沿线周边经济的发展,当地群众参与旅游接待获得了较大收益。
事实证明,越是文化繁荣的民族地区,经济越发达,社会越稳定。以文化部命名的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四川省阿坝州“九寨沟演艺产业群”为例,截至今年8月20日,九寨沟演艺团体今年已接待观众达71万人次,同比增长58%,实现产值1.1亿元。在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大发展中促进了群众安居乐业、民族团结奋进、社会安定和谐。
四川省保护和发展民族地区文化并未就此止步,甘孜、阿坝等藏区在被誉为民族文化“生命线”的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上焕发出勃勃生机。目前,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四川区域)已规划了包括“康定印象”、康定格萨尔文化旅游园、炉霍县郎卡杰唐卡绘画艺术保护及传承等在内的项目42个,投资总额达88.25亿元人民币。
责任编辑:
高正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