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枕戈待旦行。与自然灾害赛跑、与突发事故较量、与安全隐患搏斗,应急人始终绷紧弦,救援不止、查患不停,不停奔忙、闪转腾挪,哪里需要哪里搬,哪里有急哪里应,让应急人疲于应付、苦不堪言。见子打子只会“按下葫芦浮起瓢”,唯有学会“十个指头弹钢琴”,才能“大珠小珠落玉盘”。做好新时代应急管理工作,要学会运用中医“望闻问切”,树立系统思维强化管理,重塑机制标本兼治,夯实基层基础扶正固本,以治未病的方式科学高效做好应急管理。
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应急管理是与自然灾害和人的不安全行为作斗争,涉及领域多、工作战线长,如何管理是应急人面对的课题,也是关系工作成效的关键。实际工作中,不少地方“谋一域”居多,“被动地”重点突破多;“谋全局”不足,“主动地”整体推进少。要防止畸轻畸重、单兵突进、顾此失彼,不能面临一个棘手问题、遇到一个较大事件就成立一个专班专组,不能发生一起事件就开一次会议、下发一个文件、搞一次督查,让各责任单位和个人准备材料、填补漏洞迎检,成为大家心照不宣的默契。短期来看效果不错,长远来看不过是在东扯西扯,重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套路,让应急人在应急的道路上蒙眼狂奔。要树立整体观念,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统筹兼顾、综合平衡,善于抓住关键、找准重点,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防止只就一点不及其余。要坚持预防为主,像“飞行员手册”之于飞机一样用好“清单制”,只需照单逐条落实,做到眼到、口到、手到,便能避免履职时“头晕目眩”。要像防疫一样把人民群众动员起来,让他们参与应急管理的全过程、各方面,自发监督身边的不安全行为,让风险隐患无处可藏,努力形成上下一盘棋、一条心的群防群治格局。应急管理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必须统筹推进应急管理理念、技术、管理、应急、文化等方面创新,综合运用法治、科技等多种手段,在落实上常抓不懈、久久为功。
纲举而目张,执本而末从。高耸入云的大厦仅靠独木一根难以支撑,而应急管理部门承担了多项职责,工作任务重,仅靠单打独斗也是行不通的。“家有千急”时,更需要统一的调度、协调和发力。现实中,应急管理部门在有的领域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监管执法时往往投鼠忌器。在一些专业领域,基层应急管理部门有职责却没技术、没队伍,在抓实前端预防时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以形式主义应付官僚主义。如果没有专业部门和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更加周密的检查,没有第三者的监督,就发现不了真正的风险、解决不了真正的隐患,排查就会沦为“走马观花”。还有些地方在统筹指挥应急救援队伍平战结合时仍不时存在“中梗阻”,难以实现“救早救小”“打早打小”,只能把应急当常态。想要做好管理,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就要辩证施治,找准“病灶”下对药,重塑机制标本兼治,以免过一段时间又“旧病复发”。要统筹好所有的资源、队伍,让零散的力量凝聚起来,由当地党委政府统一指挥调度,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实现从“物理相加”到“化学反应”的转变,甚至达到“1+1>2”的预期效果。要把各部门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国之大者”上来,而不是心心念念各自的“一亩三分地”,精于各自利益得失的算计,要破除“山头主义”,把千根线拧成一股绳。要让专业人做专业事,对于一些专业领域,相关部门已经有一套成熟的机制、一支专业的队伍,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优势,紧盯细节、发现问题,深入开展各类风险隐患治本攻坚,提高源头治理能力。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应急管理部门是同老百姓接触最多、联系最紧密的部门,应急管理工作点多线长面广,很多通过“责任状”等方式“关口前移、重心下移”,落在基层,“领导重视”往往过多地停留于“纸上”“嘴上”,没有落实在实际行动上,“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小马拉大车”的情况非常普遍。但各种风险主要在基层、在群众身边,隐患治理的源头也在基层,只有将应急管理的触角延伸到基层末梢,延伸到每一名群众身边,才能及时发现处置隐患,真正将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基层应急的那几个人,面对层出不穷的隐患和无处不在的风险,犹如一把盐撒入大海掀不起任何波澜。特别是在执法的时候,基层执法人员面对大企业,往往是“弱势群体”,看得见却管不了,“大呼隆、一阵风”“选择性执法”等“宽松软”现象屡见不鲜。与此同时,在“三断”条件下,第一时间主要靠自救互救,基层的应急救援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固本培元,“本元”出了问题,就要从根源上着手加以解决,把应急管理的基层基础做牢做足,持续增强城乡安全韧性,基层群众“安全清单”才不会成为“空中楼阁”。应急管理是“火烧眉毛”的事,上下要像蜂窝煤一样对端,才能协同高效应急。要树立一体有机系统观念,建强县级应急管理部门,在乡镇设立应急管理机构、建立应急救援队伍,在风险隐患露头时才能第一时间发现并阻断事故源头,在人民群众最需要的时候才能第一时间出现。要探索基层安全监管执法相对独立、垂直管理,让执法人员敢于执法、严格执法,让风险隐患能更早被发现、更早得到处置。
要想马儿跑得快,就要马儿吃得饱。应急管理部门全年365天、每天24小时都应急值守,随时可能面对极端情况和生死考验,时常捧着“烫手山芋”,时刻像“热锅上的蚂蚁”,面对未来常常茫然无措。人民群众对安全的需求与日俱增,应急人面临安全责任的压力越来越大,追责问责犹如悬在头顶的一把达摩克里斯之剑,人人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战战兢兢。群众过节、应急人过关。在大家统一休假的时候,应急人面临长达数月的汛期;在万家团圆共度新春佳节时,应急人正迎战防火期;在大家欢度小长假的时候,应急人正深入一线查险除患。工作高负荷、高压力、高风险,作为准军事化管理的部门,应急人要有准军事化管理应有的保障。奖励荣誉制度缺失,休假休养难以落实,心理问题长期得不到纾解,生病住院的越来越多,更有甚者倒在了工作岗位上,导致一些地方应急管理部门成为“新人”不愿来,“老人”想要走的“冷衙门”。人是做好应急管理工作最核心的要素,要让应急人流汗不流泪、辛苦不心苦,抬高应急管理部门的“地基”,让其成为人才向往的“高地”,而不是“背锅”的“洼地”。各级要坚持以人为本,关心关爱应急管理队伍,多选派综合素质强、专业水平高的年轻干部充实到应急管理队伍,提高队伍整体能力水平。要多把年轻党员干部交流到应急管理部门的急难险重任务岗位上挑大梁、当先锋,把应急处置岗位作为年轻干部摔打磨砺的练兵场,让各层级应急管理干部流动起来。各地要进一步完善与准军事化管理相匹配的保障,建立健全荣誉、医疗、休养、休假等制度,落实救援补助、伤亡保险等保障,让应急管理成为令人羡慕、向往的职业。各级应急管理部门要开展形式丰富的党建、群团等活动,大力培育应急文化,激励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提高队伍荣誉感、凝聚力、向心力,积极营造以应急人为荣的良好氛围。
应急管理是一项“人命关天”的工作,不能像“打地鼠”一样哪个冒头就打哪个,也不能盲人摸象以偏概全。要树立系统性思维,既“治急病”更“治未病”,把防范化解风险的关口前移,把应急管理工作统筹谋划成一盘棋,从要害处“落子”,真正从根本上、根源上把问题解决好,才能以一指之力拨千钧之重。(蜀安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