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者防祸于未萌,智者图患于未来。当前,我省正处于防汛关键期,面对降雨集中、灾害多发的防汛压力,安全度汛这根弦必须时刻紧绷,不容丝毫松懈。必须坚持做到雨情一日不止,防汛一日不松,做好隐患排查、预置物资、模拟演练、预报预警等准备,力争早发现、早处理,才能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雨水情监测预报信息是打好防汛硬仗的重要依据。近年来,面对极端气候条件导致的各类灾害,各地不断提高预测预报水平,积极采取各种防御措施,努力将灾害威胁和损失降到最低。但是个别地区特别是部分城市地区由于常年没有发生较大洪水,心存侥幸,防范意识差,导致洪水发生时,防汛预警响应机制没有充分发挥出应有作用。个别地方虽然提前发布了雨情预警信息,但“说好的暴雨”暂时失约,群众戏谑“下的不大,吓得不轻”,久而久之,对预警预报产生松懈,未引起高度重视,直至洪水发生,才措手不及。监测预警预报要宁可防其大,不可疏其小,做好局部突发性强降雨防御,提前做好预报预警,提前部署应对措施,是关系防御成败的关键。要加强防汛调度和值班值守,严格落实直达基层责任人的临灾预警“叫应”机制,早叫醒、早回应,形成保障安全度汛的强大合力。要强化预警响应联动,以最快速度、最优方式传递预警预报信息,针对农村地区、边远山区、城乡结合部等易成灾区域,用人力“扫盲”,通过人工敲打铜锣、摇响报警器、吹口哨等“土办法”,想方设法打通预警信息“最后一公里”,到一处有险全域皆知,确保及时将预警信息传达进村到组、入户到人。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防灾就是最有效的救灾,只有跑在洪水前面,才能赢得防御主动。防汛工作年年抓、年年做,我们积累了很多经验,认清了其中的一些基本规律。然而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水旱灾害的突发性、异常性、不确定性更为突出,如果还抱着老思路、老方法、老手段,墨守成规,突发灾害来临,就会面临意想不到的风险。防汛是实打实的工作,来不得半点虚假,必须把各项防御措施想在前头,准备在前头,预演在前头,真正把预案做细做实做到位。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无备。要认真预测分析,圈出“隐患区”、找准“薄弱点”、打好“提前量”,做到心中有数、手中有招、应对有策。要对辖区救援力量物资装备再检查、再确认、再督促,确保全员在岗、全时备勤;要抓好转移避险演练,让群众真正“走一趟”,了解当地山洪风险,熟记预警信号,熟悉转移路线,确保预警一经发出,就能根据既定方案应转尽转、早转快转,为生命争取更多时间。
绳在细处断,冰在薄处裂。“木桶理论”警示我们,工作成效好不好,关键取决于最短那块木板。防汛中的薄弱环节和短板是巨大的安全隐患,极易造成“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危局,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决不能认为“半程没事就全程没事”,就掉以轻心,也决不可犯经验主义错误,把“每年都是这么干的”当作麻痹大意的“挡箭牌”,从而不考虑新情况新问题。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做好防汛备汛各项工作,是增强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和风险防范化解能力的当务之急,水火无情,容不得短板弱项,容不得百密一疏。堤溃蚁孔,气泄针芒,隐患排查整改要早,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要坚持“汛期不过、排查不止”,紧盯山洪灾害风险区、地质灾害隐患点、城乡低洼易涝区、病险水库、涉水景区等防御重点部位和薄弱环节,加强监测巡查,实行风险隐患排查整改闭环管理,做到风险不消除不放过、问题不销号不放过、整改不到位不放过,确保把问题苗头提前化解在成灾前。
人命关天,念兹在兹。当前,在人员转移撤离过程中,一些地区由于长期没有洪水发生,个别群众认识不到位、防范意识低、怕麻烦,即便是已经发布了灾害预警,不少人也只是将其当作事不关己的“新闻”,照常在危险区域生产生活,不愿配合转移撤离,或者在转移后擅自偷偷返回危险区,将防范意识抛之脑后,拿自己的生命当儿戏。一些人在灾难来临时贪恋财物,心存侥幸,不听预警,不顾劝阻,殊不知一念之差可能会付出不可挽回的生命代价。防汛避险引导要早,宁可事前听骂声,不可事后听哭声。要通过微信群、“村村响”广播及抖音短视频等载体,实时发布重要天气预警信息,广泛宣传汛期注意事项,推送防灾减灾和灾后自救工作常识,增强群众主动避险、提前避险、预防避险意识,不断提高群众防灾减灾避险能力,筑牢防汛减灾安全防线,营造“安全度汛、人人参与、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慎初而未能慎终,则功亏一篑。我们正处在防汛关键阶段,要切记洪水还在河道里、在水库里,潜在危险没有解除。要保持坚韧的耐心和定力,严阵以待驰而不息,筑牢底线思维,抓细抓实备汛工作,压实压紧防汛责任,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确保安全度汛、万无一失。(蜀安之声)